第十四章雙心壺

一把鎏金龍馬紋的雙心壺。

李元軌皺起眉,隱約覺得自己以前聽過“雙心壺”這玩意,而且不是什麼好物。

裴律師耐心地解釋:“那是近世以來常用來下毒的玩意。酒壺中間有兩個內膽,一膽盛好酒,一膽盛毒酒,通過壺柄上的兩個氣孔控制,人們明明眼見是同一壺倒出的酒水,實則兩杯完全相異。這種壺做工得異常精細,比‘轉心壺’更加隱蔽難以覺察。”

“怎麼說?”李元軌一邊問,一邊想像兩種雙層壺的內部構架。裴律師解釋:“‘轉心壺’也同樣有兩個內膽,但是需要斟酒人轉動壺身,將盛有欲倒酒水的內膽出口撥到壺嘴一邊,才能轉換傾出物,動作較明顯。當年秦王帶入宴廳的侍從,都全神警惕預防府主中毒,如果東宮的人用轉心壺,未必能瞞得過他們監視……”

“是了!”李元軌一拍大腿,“那晚東宮大郡主先給柴駙馬等人敬酒,柴駙馬等喝下都沒有異狀。改敬秦王以後,明明是同一壺倒出的酒,秦王喝了卻差點沒命,原來奧秘就在這雙心壺裡!”

裴律師點頭認同:“正是如此。所以此壺出井後,東宮給秦王下毒酒的事實,便昭明無誤。哪怕尋不出主使人和經手人,這案子也算真相大白、可入史籍。”

“可入史籍”這話說得有點嘲諷和誅心,但也不算爲過。只怕二哥他們急着翻案重查,唯一目的就是這個……李元軌心內默默諷刺了下當今天子,又想了一想:

“從案發到裴二郎你遣人從井中撈出雙心壺,已過了一年多,怎麼能判斷那雙心壺就是東宮訂婚宴上所用的?也可能是一年後,宮變以後,東宮內有人見覆查此案,爲免株連濫刑,現找了個合用的壺丟進井裡,又向查案人你們通風報信?”

“先父與某當時也想到了此點。”裴律師點頭捋須,“但那金壺從井底撈起時,壺身已積了一層薄淤泥,泥上還長出了苔藻。那就不可能是幾日前剛剛投進井裡,它在水底確實已躺了許久。後來先父特意保存壺身上的些許泥藻沒有洗淨,回奏案情時當衆出示,又請在場的與宴賓客辯認,殿上王公重臣宰相——還包括前東宮屬臣魏徵、王珪等——都未提出異議。”

李元軌還是有點嘀咕,又問:“這金壺物證,如今還能看見麼?這麼重要的案子,卷宗保留期是不是長些?”

裴律師思索着回答:“此案至今仍有疑點,又案發東宮、危及聖躬,卷宗和金壺、食盒等重要物證,裴某以爲,不會輕易銷燬,只怕仍封存在大理寺庫內。吳王要複查,可去大理寺找找試試。”

大理寺少卿孫伏伽也是個與魏徵齊名的硬骨頭,經常爲執法斷案把皇帝李世民頂撞得下不來臺。一想到要去找他要證物,李元軌頓時頭疼,換個方向問:

“那酒壺雖打造得精巧,畢竟還得有人來使用,才能成功毒倒秦王。裴公找到了下毒用壺,執壺倒酒之人,後來找到沒有?”

“沒有。”裴律師搖頭嘆息:“正因爲查不出來,某才說此案至今未真正告破。”

“當年執杯敬酒給秦王的,是東宮大郡主,”李元軌思考,“她只有六七歲大,自然不可能主導這等周密陰毒事。下毒者,當是在她身後端盤倒酒的侍奉人……”

“不錯。武德八年,大理寺卿崔善爲帶人親至東宮典膳局,坐地問案,要查是誰那晚爲大郡主斟酒。當時大郡主身後站了兩個奴婢,端杯的是她的自幼保母賀拔氏,這人好找,那個斟酒內侍卻離奇消失……”

“東宮內侍怎麼會離奇消失?”李元軌皺眉,“就算消失了,也應該有人記得他的姓名形貌出身啊!”

“奇就奇在這裡。”裴律師回答,“後來我找了崔善爲等人,當面詢問,他們說東宮典膳局廚工、內坊局給使當中都無人知道、也無人聽說誰被分派去爲大郡主斟酒托杯。問賀拔氏保母,保母說她陪着郡主從後殿命婦宴會上出來,走到前殿,殿門口就站着一位籠冠大袖垂髭鬚的內侍,手端托盤,盤上放着酒壺金盃,正等着隨她們進殿。保母以爲是典膳安排好的,雖覺得那人有些面生,但東宮大宴,侍奉人手不足,從別處臨時調來使人也屬尋常,再加上她一心都在郡主身上,也就沒起疑,帶了大郡主進殿。那內侍將杯盤交給她,自己執壺斟酒,賀拔保母示意郡主拿杯向哪位長輩敬酒、如何稱呼如何說辭……”

“她一直未發覺那內侍斟酒有何異常?”李元軌問。

“自然沒有,她一口咬定整晚只注意郡主,連那內侍的面貌都沒看太清楚——記得她們所站立處燈火昏暗麼?後來大郡主敬完酒,保母將托盤交回給內侍,帶了郡主回後殿,自此也沒再見過那內侍。”

李元軌皺眉道:“這麼看來,下毒之人顯然就是這個內侍。東宮是堅稱查無此人,說他是從外面混入的?”

“不錯。東宮方面從頭至尾,始終堅持這一說辭。那一晚東宮內外殿同開宴席,貴人命婦賓客衆多、隨員也多,確有此可能。大理寺起初查案時,還針對此人下了些探查功夫,但沒幾天就受敕命,以秦王犯病結案,於是這內侍的真實身份也就草草揭過、不了了之。武德九年我父子查明內情後,大理寺諸官員由此以瀆職受責。”

這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大理寺是專職勘查案件的衙司,事發後受皇室壓力倉促結案,被翻案後,當時的主辦人肯定要吃掛落。但李元軌想到不久之前,長孫皇后也對他當面下令以“自殺”來了結臨汾縣主命案……這種事麼,誰也別說誰。

二人沉默了一會兒,各自又飲下一盞茶湯。李元軌再次調轉思路,集中心力去想武德九年下半年,裴家父子查案時的疑點奇事:

“九年六月以後,裴公入駐東宮重查此案,獲得了那個寫有提示語的食具,此是破案關鍵。那食盒底部的字跡,後來查出是誰寫的沒?”

“也沒有,”裴律師苦笑:“某當時也曾反覆追查那寫字之人。那具食盒混在大量用完待洗刷的餐具當中,是當天用完午飯後,從各殿各院收回來的,很難判定究竟來自哪個宮院。”

“當時住在東宮、由廚房統一送飯食的人很多?”李元軌問。

“很多。除了前太子的妻女奴婢集中在宜秋殿,不準隨便出院走動外,齊王的妻女、兩宮近臣屬官有罪被誅殺之人的家眷等,都暫時關押在東宮內,分院居住不得亂走。這些人都由膳廚每日送食,食具的模樣也都差不多,一日三餐送到後主人先吃、吃剩的分給奴婢,過一個時辰戶奴再去取空食具……除了這些罪人家眷,東宮原有奴婢也有不少機會能接觸這些食具,追查起來非常困難。”

“當時……齊王的妻女也關在東宮?”李元軌喃喃自語,眼前不覺閃過一張光豔照人的玉顏,“齊王妃楊氏也包括在內麼?”

“是。楊氏分娩未久,外男不便入室,我等幾次問話,都是與她隔簾隔屏風問答,倒也沒有其它異狀——十四郎疑心楊氏妃?”

李元軌沉吟不答。投毒的事,齊王李元吉既然嫌疑很大,他夫妻倆向來和睦親密,楊妃很可能知道夫郎的所作所爲,也由此知道那毒酒壺的下落。此案重查,她不知出於什麼考慮,主動給查案人通風報信提供線索,是完全有可能的……

“裴公就沒懷疑過楊氏?”他問裴律師,“一開始也說了,下毒當時齊王舉動有異啊。”

“懷疑……是懷疑過,卻沒深思。”裴律師嘆口氣,“十四郎沒親見那具食盒,盒底‘東宮下毒投壺井中’八個字筆體拙劣,我等都以爲是粗識文字的奴婢下人所寫。楊氏出身弘農高門,又由才子叔父五駙馬撫養,貴爲王妃,書法當高明得多。”

“此說有理,不過要造作筆跡,也不是沒辦法……”李元軌深思,“看來還是得抽空去大理寺調舊檔,看看證物纔好。”

這天接下來的時間,他都在和裴律師談論思考東宮毒酒案。後來又把楊信之叫上樓來,三人反覆商討折辯,也沒能再有什麼新想法。

李元軌本該帶上天子賜他的委任查案手敕,去大理寺徵調舊檔,但他眼下根本不敢離開裴家莊園——一旦那張莊頭打探到了他十七妹的下落來報,他不願耽誤一絲一毫時間去救人。同樣,派楊信之回長安城內去調檔也不行,誰知道劫持着十七妹的胡人身邊有多少幫手,他這邊戰力本就不多,楊肉塔算絕對主打。

何況長安城內情勢不明,他日前自己從大安宮跑出來時,禁苑裡正鬧嚷嚷地查着“行刺太上皇”的謀逆大案。主導人是太子李承乾,他正愁沒處推卸責任,李元軌這一落跑,他不順水推舟把十四小叔打成裡通外敵的叛徒纔怪。如果天子聽信了一面之辭,將拿捕吳王的詔令下達諸城門,那李元軌以及他的隨身伴當楊信之一現身,估計直接就被衛士綁送大內了,還查什麼舊檔調什麼證物?

所以李元軌只能在渭北裴家莊上耐心等着。他已將阿沉兩個小奴派回大安宮去打探消息,叮囑他們見機行事。但從咸陽渡到禁苑的路途也不短,過了一天一夜,阿沉才隻身跑來回報。倒是帶了一大堆消息,雜七雜八夾纏不清。李元軌和楊信之在堂上問了他半日,總算將諸事理出一個頭緒來。

“大安宮太上皇聖體如何?”

阿沉回稟:七十老翁受了一番折騰,身體更加虛弱,衆人一度都擔心太上皇挺不過去。但大唐開國之君自有天佑,經宇文昭儀等太妃日夜照料,御醫們說太上皇脈象已穩定下來,至少沒比事變前更糟。只是大安殿侍人透露,老人家偶爾清醒,睜眼就喚“阿尹”,見不到他心愛的尹德妃就流淚嘆氣,長此下去,怕是不妙……

“刺客夜襲的案子查得怎麼樣?有沒有抓到刺客活口?目前認定誰是主使人?”

已排查出十幾具黑衣刺客的屍體,大多在大安殿內和望樓內外,沒聽說有活口——屍體都是精壯的蕃胡男子,沒聽說有十幾歲少年——尹德妃姐弟的屍體也都找到了,目前暫定爲他們勾結外敵謀逆。尹拓身上、房中都搜出受賄財物,在京的尹氏家人也被抓了起來。不過聽說大內和東宮對這一結論並不滿意,天子對太子和右屯衛大將軍張士貴都發了一頓脾氣。有傳言說張士貴守宮不力,可能要被貶出京流軍去贖罪,天子要另調得力的將軍來接替他主管禁軍。

至於東宮那邊,太子應該是說了李元軌些什麼話,如今十七王院吳王府內外都有禁衛看守,還逼着府中下人去李元軌常到的地方找人。主事人雖然沒直說“吳王謀逆有罪”之類,只說要找他去問話,但語氣神態都不恭敬,搞得陳長史等人心情緊張。阿沉是趁夜翻牆偷偷溜進府裡,找人打聽來這些,還差點被大安殿的人發現……

“上真師和……”

“……暫居紫虛觀的那位魏徵魏相之女,她們怎麼樣了?”楊信之笑着替府主把這句話問完,換來李元軌一記怒目。

事變第二天上午,就在十四郎出城以後,上真師和魏娘子到過吳王府——還作主收留了逃過來的劉家阿姆——此後就消失了。查案人在紫虛觀和柴駙馬府、魏相府都沒找到那兩個女子,聽說也在加緊搜索尋人。

“消失了?”李元軌驚問。是象他自己一樣,主動躲開了官家的搜尋,還是……被什麼人強掠走了?畢竟是兩個年輕美女,突然消失一般都不是好事。

“十四郎寬心,”楊信之出言安慰他,“魏娘子可能稚嫩些,上真師卻向來精明能幹。她二人在一起,應該不會出事。”

李元軌皺眉想想,還是覺得焦心,又問阿沉:“上真師她們,在府裡或者紫虛觀、柴府,有沒有留人留信?瞞着官面,只留給我的?”

“啊呀!”阿沉輕打了自己一記耳光,“瞧奴婢這記性!十四郎不提,險險的就忘了!陳長史偷偷耳語給我的,說上真師叫他只跟十四郎說……說啥來着……哎,怎麼想不起來……”

眼見這昏頭小奴抓耳撓腮自言自語,叨咕半天想不起來,李元軌心頭火起,伸手去腰間摸刀:“抽你一頓就想起來了,蠢貨!”

“別……大王饒我……啊,想起來了!”阿沉一拍腦袋,“對了對了,陳長史是說,上真師她們去放火!”

“放火?”李元軌與楊信之面面相覷,“去哪裡放火?要燒什麼?”

“不對不對,不是這麼說的……”小奴咬牙歪嘴地皺眉苦思,“是說上真師她們……要到哪家府邸去……生火!”

附註:提到投毒犯嫌疑人“籠冠大袖垂髭鬚的內侍”。初唐時代及以前,在宮中任職服侍的並不是只有女性或宦官,也有一定正常男性士人。唐代主管皇帝起居事務的機構是“殿中省”,下設“尚食、尚藥、尚衣、尚舍、尚乘、尚輦”六局,這些機構裡的官員都是士人而且大多是親貴子弟,比如前文提到過,英公李世績的長子李震就做過“尚乘奉御”,管理皇帝坐騎的,也會經常在皇帝身邊晃來晃去,算是天子近臣。

第十二章附註:第四十一章尾章(1)第四十三章尾章(3)第十二章鐵塔映幡竿第十五章魏叔玢勒索借貸(上)第二十章忽夢少年事(上)第十三章塵世樊籠(下)第七章開疆拓土休養生息(下)第二十章忽夢少年事(上)第四十三章尾章(3)第十二章祆祠之夜第七章附註:第十五章皇弟與皇子第二十一章趙氏孤兒第十二章“天子賜賻光耀門楣”第二章紫虛觀情事(下)第二十二章新入宮的魏妃(下)第三十六章馬球與毒酒(下)第十章前保母與肥獵豹(下)第三十二章假父假母(上)第二十五章血玉韘第二十二章桃花林裡一白猿(下)第二十三章宮鬥法式(下)第八章薩保康蘇密第六章李元軌殉葬(下)第五章李一娘遺情書第十七章懷春少女的筆跡第四章慕容氏混血王子第二十六章冤家路窄(上)第十二章“天子賜賻光耀門楣”第十四章李元吉遺孀第十章前保母與肥獵豹(上)第三十六章馬球與毒酒(下)第十四章血玉韘的來歷(下)第一章魏叔玢賣友(上)第二章紫虛觀情事(下)第三十章唐國公家廟(上)第十七章傳說中的和親第四十章真兇(上)第三十章唐國公家廟(上)第二十章忽夢少年事(下)第十四章李元吉遺孀第七章一娘是我殺的第二十二章桃花林裡一白猿(下)第二十一章趙氏孤兒第一章魏叔玢相親第三十六章馬球與毒酒(上)第十三章鋤下水與井中金第八章剋死三個皇長孫的白虎精第八章大唐親王入贅蕃邦(下)第二十章忽夢少年事(上)第二章魏叔玢的姻緣第二十八章楊家有女(上)第十六章塵埃不見咸陽橋(上)第四章翠雲峰望樓(下)第十二章附註:第八章剋死三個皇長孫的白虎精第十九章君前討價還價(上)第八章渭水寒(下)第十八章附註:第三章附註:第十六章平陽長公主駙馬第十六章永安宮詞(上)第三十七章投生帝王家(下)第十四章李元吉遺孀第十一章李承乾的獰笑第三十六章馬球與毒酒(下)第四章翠雲峰望樓(上)第六章皇后親賜縊索第十三章大唐第一美男子第二章人間不如意事(下)第二十四章誰家子弟誰家院(下)第十章十七長公主駙馬(上)第九章咸陽渡西市(下)第二十五章李元軌的父親們(上)第十四章血玉韘的來歷(下)第三十七章投生帝王家(下)第六章附註:第三十章唐國公家廟(下)第八章渭水寒(下)第十四章雙心壺第三十九章列女傳屏風美人(下)第四十三章尾章(3)第二十九章血玉韘的主人(上)第十九章合香娘子(上)第三十章唐國公家廟(下)第七章洗不掉的血污(下)第二十章君前談情說愛(上)第二十五章李元軌的父親們(下)第二十章往生寺紫虛觀……李元軌隱隱感覺事情不妙,第一章魏叔玢賣友(上)第二十四章夜襲大安殿第三十六章馬球與毒酒(下)第二十三章螺子黛(上)第三十七章投生帝王家(上)第七章開疆拓土休養生息(下)第二十三章選擇弒君殺父第一章李元軌求婚第二十章忽夢少年事(上)第四章慕容氏混血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