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應聘(二)

向五一節還在看書的讀者大大們致敬!同時也希望大家看在五一節金魚還在“勞動”的份上,給投上幾票。謝謝了!!!

聽到這一句,唐離才自放下心來,還好這管家要背的是《論語》開篇第一卷,當年讀三流大學時,爲應付那變態老師抽查,這開篇的面子上功夫他倒是着實花了時間,倘若再延後幾卷,那還真是要命了。

心中既定,他順着提點隨後誦道:“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做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背誦完畢,唐離也不等管家說話,顧自開始釋義,他自知剛纔的表現難免落後一籌,是以在解釋的時候就想扳回一城來,遂對經義大加生髮,緊扣住一個“孝”字,順便連“禮、儀、廉、恥”也一併給予解說;隨後對“仁”字的解說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只將當時上課時聽到的講說一股腦兒的都搬了出來,從“克己復禮爲仁”到“巧言令色,鮮矣仁”,他的這番解說幾乎包含了兩千年來歷代學者們對《論語》研究認識的最精華部分。說到最後,他的言語早已超越本章的限制,竟是搬出後世所學,開始從整體上對孔子的核心學說加以評價。

他這番滔滔不絕而下,粗綾少年並那管家因學識有限,聽不出其中端倪,只覺他言語混亂,多有妄語,自以爲他這是自曝己短,不免心下竊喜。但聽在伯清及鄭老爺這等半生浸浮於儒家經典的人耳中,卻覺這少年所說雖不免疏漏妄語及考據不清,然而誠可謂立論新穎,發人深思。尤其是本府主人,即是出身於大唐四大世家之一的河東鄭氏,可謂自小接觸的就是這等經義,愈聽少年所說,越是驚詫,無形中他的坐姿也由剛纔的隨意而聽,轉爲專心致志,竟是生恐漏掉了一字。

那鄭管家本心以爲麻衣少年是在胡言亂語,是以放他多說出醜,隨後見到自家老爺那神色,才知唐離看似混亂的言語大不簡單,當下更不遲疑,立即出口加以制止。

聽管家出口制止,斜眼瞥向那胡凳中二人臉色,唐離自思這番發揮應該足能挽回前時劣勢了,當下閉口不再多說。

“書既已誦畢,爾等二人且再來考較一番詩藝。”,那鄭管家隨意四顧,看了看後花園中的繁華似錦,遂一指粗綾少年道:“你且以月季爲題賦詩一首”,這句說完,他才手指遠處夭夭桃花掩映中的那株白梨對唐離道:“這便是你的詩題,限時半柱香,這就開始吧。”

這邊唐離及那粗綾少年各自散開尋找詩思,而在二人剛剛站立之處右側的一叢茂密窩竹後面,也有幾人在竊竊私語。

“阿姐,你怎麼知道管家有私心?”,問話的是個十來歲的胖球兒般小孩兒,他的手正緊緊攥在一個面蒙白紗的女子手中,剛纔若非這女子阻攔,聽了家人通知的他恐怕早就衝了出去,點名要唐離做自己的伴讀了。

“爹爹就在外面不遠,鵬弟你說話小聲些”,細語叮囑了一句後,才見白紗女子輕輕解釋道:“近幾十年來,我朝風俗酷愛顏色豔麗之花,第一等自然是牡丹,其次這四時常開的紅月季也多爲人所喜,所以吟詠之作歷來就多,那粗綾儒服的少年只要據前人詩思,稍做改動,想作出一首詠月季的詩來,並不太難。反倒是梨花,因爲他的顏色太過素淡,所以喜歡的人不多,詩作就更少,尤其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幾乎從不耳聞,短短半柱香的功夫,無由借鑑,要想作出一首佳篇來,着實大不易。”

白紗女子的這番話聽在胖球兒少爺耳中,固然是似懂非懂,但“管家有私心”這句話他倒是聽的分明,當下眉頭一皺道:“阿巧,等會兒你去跟孃親回話的時候,一定要把姐姐這話也傳到。好個鄭管家,任他如何撮弄,這個會講故事的伴讀,少爺我是要定了。”

看着小少爺氣鼓鼓的胖臉,旁邊站着的一個青衣小婢立即點頭應是。

且不說這三人之間竊竊私語,此時的唐離已是遠遠的走到了那株花開正盛的梨樹前。陽春三月,正是桃花最盛的時刻,這片燦若紅霞的的妖豔桃林,引來無數蜂蝶飛舞其間,如此景象,當真是典型的江南風光,美不勝收。

正是在如此粲然豔麗的粉紅*中,這樹梨花的素白就顯的如此突兀,卻又如此與衆不同,明媚的陽光灑過潔白的花瓣,使這種白愈發淡到透明,卻別有一種不同流俗的美。如果說這連片桃花是春日的暖陽,豔麗的顏色下是張揚的生命,那孤單的梨樹就如同初冬的小雪,分外淒冷,尤其是在周遭灼灼其華的包裹下,欲發顯的傷感與孤寂。

自穿越到此,這四年來唐離終日忙於生計,在城中四處奔波。從不曾有機會如此靜心的賞花,此時獨自一人面對這一樹突兀的白梨,竟使他有些心神渺遠。思緒紛飛中,這株寂寞的梨花就彷彿是他自己經歷的寫照,永遠那麼孤單,永遠那麼淒涼,這一刻的麻衣少年心與境合,穿越的後世今生紛至沓來,竟使他隱隱感覺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常。

正是在這等靜默之中,半柱香的功夫匆匆流逝,遠處鄭管家的一聲呼喚驚醒了唐離的沉思,一個無言的笑意之後,轉身而去。

只這片刻的時光,鄭使君等人並窩竹後的女子彷彿見到的又是另一個少年,剛纔侃侃而言時的自信被眉眼間的淡淡蕭疏所替代,這份與三月春gang絕不相合的落寞出現在一個十五歲的少年身上,麻衣輕拂,竟使唐離有了幾分飄然出塵的風i。

第16章 應聘(一)第97章 賜宴第40章 佛誕(一)第34章 賀壽(四)第121章 舊事第41章 佛誕(二)第224章 亂起〈十三〉第128章 杜甫第114章 傾談第28章 伴讀(九)第100章 詩佛二》第119章 反應〈三〉第84章 機遇第206章 舊事第266章 決戰〈下〉第168章 兩河第68章 作畫第148章 宮宴〈二〉第13章 性空(三)第260章 家事第142章 勸駕第256章 返京〈五〉第33章 賀壽(三)第156章 踏歌第250章 通商〈二〉第79章 琴語第86章 行卷第152章 家事第32章 賀壽(二)第101章 大婚一第215章 亂起〈四〉第99章 詩佛第5章 退婚(一)第24章 伴讀五第5章 退婚(一)第83章 野道三十九章 蟈蟈第268章 奇事〈中〉第83章 野道第69章 公主第164章 選擇第259章 毒計第204章 稅法第272章 戰後〈三〉第257章 分裂第28章 伴讀(九)第244章 遭俘〈四〉第136章 綢繆第54章 詩會(完)第173章 蟈蟈第116章 遇刺第220章 亂起〈九〉第208章 賓貢〈二〉第136章 綢繆第63章 拜會第115章 財貨第198章 問計第59章 歡宴(三)第273章 戰後〈四〉第11章 性空(一)第154章 官事第174章 蟈蟈第181章 守城第232章 李白第95章 科試二》第118章 反應二》第132章 械鬥〈二〉第261章 戰事第69章 公主第156章 踏歌第115章 財貨第201章 涼王第249章 戰事第113章 誤會第32章 賀壽(二)第174章 蟈蟈第250章 通商〈二〉第37章 轉關(三)第128章 杜甫第18章 應聘(三)二十九章 茶會一第200章 論價第176章 蟈蟈第188章 守城五》第111章 婚夜第124章 春色第205章 還家第139章 廷仗〈完〉第2章 鬥樂(一)第141章 哥舒〈二〉第15章 財路二十九章 茶會一第157章 佈置第58章 歡宴(二)第278章 劍南〈三〉二十七章 伴讀八第176章 蟈蟈第4章 鬥樂(三)第56章 心傷(二)第129章 曖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