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儒皮法骨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不過是一個邊陲之國,土地貧瘠國勢頹微,在強魏的步步相逼下幾乎到了亡國的邊界。***當時的戰國七雄中的其他六國皆視落後的秦人如同蠻夷,數次會盟中原都不邀請秦國,就連權利被完全架空的周天子也瞧不起卑賤的秦國。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剛剛繼位年輕有爲的秦孝公憤然的喊出;“諸侯卑秦,醜莫大焉”,刻國恥碑,以血塗字,立於宮門,誓以變法強國。孝公不顧保守派強大的阻力,傾力支持商鞅的變法以自強,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郡縣制,等等一系列新政讓垂垂老矣的苦秦一躍成爲了七國之首,爲後世的統一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但商鞅變法畢竟只是針對當時貧瘠的秦國所建的,用律法將喜好私鬥、一盤散沙的秦人強行聚攏在“秦”字的戰旗之下。刻薄寡恩的酷律雖然能在亂世中最大可能的動員起一個國家的力量,但在統一之後卻變得不合時宜了。

商鞅給秦國帶來的一系列變法只是讓秦人的一生中只做兩件事情,那就是打仗、耕作。爲了擔心諸子百家的學術影響秦人簡單的思想,早在始皇帝焚書坑儒前,商鞅就已經一把大火將秦國境內所有除了法家、兵家、縱橫家之外的書籍全部燒燬。

愚民以治之是商鞅變法的基石,以殺敵人首級換取軍功作爲官吏考覈的重要標準,這樣帶來最直接惡果就是秦統一六國後,派往各地的官吏大多都是粗俗不堪,只會上陣殺敵,卻不會下馬治國。再加上刻薄寡恩的秦律與六國舊律大相庭徑,致使關東六國之民苦秦久矣,始皇帝駕崩纔不到一年就揭竿而起。

再者秦國高度中央集權的體制也並不適用於大一統的秦國,地方但凡五十兵士以上的調動皆要請示皇帝。秦國統一之前地盤並不是很大,皆以咸陽爲中心,高度集權倒也合適。統一之後領土急速膨脹,而邊關之地遠離咸陽,一來一回都要數月時間,若遇大事當地官員因爲沒有自決權而無所作爲。

當年陳勝吳廣之所以能迅速發展壯大,最主要原因就是秦國當地的郡守郡尉無權私自調動駐軍。就像當時駐守滎陽、手握中原之兵的李由,也只能眼巴巴的坐視起義軍坐大,最終成了不可撲滅之勢。

這種高度集中的體制最大的依賴就是一個睿智的君主,所以說秦人是幸運的,孝公之後的六代君主,非但沒有一個是昏庸之主,反而英主輩出。到了二世皇帝胡亥繼位,雖然秦國大軍仍在,郡縣制仍然井然有序,可它的上層已經徹底糜爛了。

再就是今日的秦國已非當年商鞅變法時的秦國,秦人大多民智已開,也有了思想有了主張,若還是像以前那樣強壓着讓秦人接受苛刻的律法,已經不合時宜了。商鞅提倡的極端的法家之術,也還是被這個時代所排斥了。

所以正如公孫弘所說,秦國不光是要整兵戈出征天下,還需要從體質上進行一場變革,去除弊端,創建新制。商鞅變法已經過去了一百六十年了,很多舊的體制已經不再適合秦國如今的局面。秦國已經作法自斃、自嘗惡果,若再不思改變,就算重新統一了天下又能如何,也不過是重蹈始皇帝的舊路。

其實從韓信執掌秦國後,秦國上下的體制已經發現了許多微妙的變化,在朝堂之上,不再是唯法家之術而輕百家之說。像孟堅和公孫弘就並非法家信徒,相反到時對黃老無爲之說頗爲行賞。

朝臣之中,也有許多是儒生出身,在韓信和當初孟堅的堅持下,秦國朝堂選拔官員都是以能力爲首選,而輕出身和學派。在高層的默許之下,諸子百家的學說已經出現在秦國朝堂之上,而不是像以前一樣獨尊法家、罷黜任何學說。

其中崛起的最爲迅速的當爲之前一直被法家傾力打壓的儒家學術。

先秦時期的儒家學派,並不是後世那種被諸多修改以傳承的儒家學說。它只是諸子百家中一種比較重要的學說而已,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理關係,中尤以忠君、重孝、克己爲中心。

此時的儒家學說,遠遠沒有到達後世那種妖魔化的病態學說,相反儒家作爲百家學說中最爲活躍的一派,其思想性遠遠超出了大多數學派,是有“亂世當法,治世用儒,黃老以修身”之說。

法家所崇尚的霸道,是將整個國家打造成一部恐怖的戰爭機器,老百姓畏懼律法,平時拼命耕作,戰時則舉國爲兵,以敵人的頭顱來換取豐厚的獎賞。這種體制在戰國時期具有強大的生存力,以戰養戰,靠着掠奪不斷壯大自己削弱敵人,也讓秦國成爲了虎狼之國,六國在其咄咄逼人的姿態下戰慄不安。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一旦天下平定,失去了對手的秦國將會陷入茫然之中,唯有拿着北邊的匈奴和南邊的蠻夷出氣,最後將國力白白損耗在永無止境的征戰中。

而儒家所提倡的則是王道,士大夫們修身、齊家、治天下,要求上位者實行仁政,臣子們則提高個人修養以象聖人看起。儒家有一套完整的價值體系,所倡導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綱常學說十分有利於統治階級穩定民心,也非常利於中央集權。這也是儒學爲後世統治者推崇自己的原因所在,因爲它特有的價值體制確實非有適合統治者長治久安。

但儒學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它倡導的是人治和德治,而不是法治。它只是告訴你從道德層面上你應該做什麼,但沒有告訴你不這麼做,會怎麼懲罰你,久而久之,必然滋養出一大批的特權階級,蛀空整個國家。而法家強調重法的精神,貴族平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樣才能讓所有人都畏懼法律,這樣放而能平緩平民對統治階級的仇視。而且儒家崇尚復古,墨守成規,逆來順受,久而久之也會腐蝕掉秦人血液中尚武的精神。

所以公孫弘想採用的治國之術,是融合了儒家和法家的精華。秦國以法家之術立國已逾一百六十多年,法制精神已經深入到了每一個秦人的骨子裡去了,讓他們懂法畏法,這也爲公孫弘的變法提供而來強大的基石。

法家務實,所追究的是立竿見影馬上就可以見到回報的治國理念,而儒家好虛名,多從精神層面上告訴你應該怎麼怎麼做,久而久之形成一套完成的道德理念體制。兩種學說看似中途,卻又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何能將兩家的精髓很好的融合起來,便成了這次變法能否成功的重中之重了。

公孫弘的提議激起了韓信濃厚的興趣,其實他並不擅長政治治國,更多的時候他是將文治撒手交給別人去治理,他得以專心武事。這不是韓信沒有政治頭腦的表現,相反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秦國有別於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體制,它崇尚軍功,以武立國,政治從來都是爲了軍隊服務的,只有掌握了軍隊,才能掌握住秦國。沒有手握兵權,即使如商鞅、呂不韋那樣權傾朝野,一旦被君王所忌,完全可以毫不費力的派軍隊將你擒拿。

所以韓信很少過問政務,他很聰明的將有限的精力用在了軍隊上,這也讓他在秦國的地位固若金湯,無人可以撼動。

但公孫弘的一番話讓他意識到了變法的急迫性了,在秦國幾乎崩潰的那段時間裡,當初秦國賴以存的法家治國理念也飽受質疑。再加上後來以儒家爲代表的諸子門人紛紛涌入秦國朝堂,原本舊的體制更是成了衆人攻擊的對象,很多秦律上嚴格的法令在朝堂上卻幾乎等同於空文,這也讓韓信意識到重申律法的重要性。

說到底秦國骨子裡必須堅持法制理念,這樣才能保持着秦人的血性,才能讓後事能不忘兵甲,而不至於“國雖大,忘戰必危”。而在表面上也要融合儒家的人文精神,重視禮樂綱常,讓每個人都能在帝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子,農夫需要耕作和服兵役,士人則終身奮鬥“修身、齊家、治天下”世族們有屬於世族們的地位和遵從,君主則永遠高高在上。

這便是公孫弘所倡導的儒皮法骨,內法外儒,到是讓韓信對他刮目相看。

他當僅僅是聽從孟堅的推薦,纔將這個顯赫“百官之首”的丞相位子給了公孫弘。公孫弘上任後也一直中規中矩,並無什麼過錯,也同樣沒有什麼大的舉動,似乎他在唯一意義就是韓信和老秦人世族之間的平衡點。正是因爲公孫弘的不作爲,才讓百官中流傳着對他的嘲笑,稱呼他這個秦國史上最弱勢的丞相爲“泥塑的丞相”。

韓信雖然面子上維持着對他的尊敬,心中其實也對他並沒有什麼太多的注意,公孫弘存在的意義對他來說更多的是替他維持朝堂穩定。

直到今日,韓信才體會到孟堅當初推薦他的深意。公孫弘確實是個人才,而且是個十分難得的人才,他精通數門學術,專研了法家、儒家、道家之說,這才提出了洋洋灑灑足足一卷竹簡的變法草擬,呈送韓信過目。

韓信細細的看着,越看心中越是佩服。這些條陳雖是草擬所成,很多地方細節尚未豐潤,但從字裡間都可以看出公孫弘的用心之至。公孫弘的變法只要是針對秦國法制上的諸多弊端,已經高度中央集權帶來的惡果,比如廢黜幾十種酷刑,將很多致人殘疾的肉刑廢除,允許民間私藏諸子百家的學說。

將調軍的自主權下放到各個郡,大大加強了邊緣之地守將的自主權。同時爲了限制地方割據勢力的出現,便將軍隊的後勤補給從郡尉的職權中分離出來,交由主管民政的郡守負責。

秦國之前實行的兵制一直是義務兵制度,也就是隻要戰事爆發,國家徵召那所有的青壯都得入伍上戰場。這種兵制雖然能動員起最大的力量迎敵,卻也不適合保持整體將士的素質,因爲士兵更多的時間是耕作,而非操練殺敵,在始皇帝晚期,像北方軍團那樣的戍邊軍團,其實已經採用了類似後世僱傭軍模式,就是讓軍人職業化,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從軍,這樣能積累豐富的戰鬥經驗,也能通過一批批的服兵役藏兵於民,一旦戰事爆發,隨時可以徵召從軍多年的老卒入伍。

秦國的官制是公孫弘變化最少的地方,事實上李斯所創建的三公九卿制度在這個時代已經屬於非常合理了,遠遠領先於當年七國舊的管制。所以公孫弘只是在一些細節上做了少許變更,比如一些職位的名稱和權限。

公孫弘有些緊張的看着正低頭看閱讀的韓信,見他目光已經掃到最後一行,不由忍不住問道:“如何?”

這些東西畢竟是他多年的心血,費盡心機才杜撰而成的,就像一名學生將他的作業交給他的老師一般,心中期待無比,又隱隱害怕。

幸好他從韓信的臉上看見了期盼已久的笑容,韓信拍手大笑道;“丞相真乃治世之大才,僅以此成就,就不輸於商君了。”

公孫弘面色一喜,連忙謙虛道;“上將軍謬讚了,在下才學疏淺,如何能和商君相提並論。”

“上將軍既已認可,那可否推行?”

“恩。”韓信點了點頭,又說道;“不過兵制改革還爲時尚早,如今秦國仍然是大敵當前,不宜從軍中多做變更,而之前一百六十多年裡,商君的這套兵制已經被證實了最爲高效的,既然如此,自然何樂而不爲。真要變更,也是統一天下之後。”

公孫弘想了想,坦言道:“說的確實對,是我太心急了些,那這個先緩一緩吧。”

韓信又細細的看了一番,沉吟了許久說道;“我說怎麼剛剛總覺得少了什麼,現在纔想到。你沒感覺到我們秦國一直缺乏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嗎?”

公孫弘一愣,有些古怪的看了眼韓信。他確實有些奇怪,不論是孝公變法時代,還是始皇帝時代,人才的選拔大多都是世家子弟或者其推薦的人,從平民中海選,簡直是聞所未聞,

這也不能怪韓信,後世的他所耳熟目覽的自然是一套套科舉制度,雖說科舉制度諸多弊端,但卻在封建王朝中流傳了千餘年,從未中斷過,想來定有它的過人之處。

公孫弘沉吟道;“既然上將軍你想爲我大秦選拔人才,那大可仿效舊制,讓諸貴戚多樣藤圈養人才,然後舉薦其中有特殊技能的老是。

韓信卻搖了搖頭;“我看這樣不妥。

“哦?”公孫弘不解的問道;

“門客大多是依賴主人才得到賞識的,所以人爲的因素很強。”

“那你有什麼辦法?”

韓信想了很久,纔開口說道:“不如我們每年開設文武二科考學,文則考治國之才,兼合對秦律和儒家學說的考察;武則考察弓馬騎射,行軍佈陣之才。以郡縣爲單位,由縣令推薦縣內有才學之人去郡城考試,再優勝者則由官府出錢前往咸陽考覈,擇其優秀者錄用。如此可否?”

公孫弘眼前一行,笑道;“這倒是個好辦,我看行。“

“如此,就暫時先這麼定了,明日我就在朝堂上宣讀,如何?”

“甚好。”

……

秦王元年五月,朝會之上。

因秦王年幼,權勢皆由臣子代理,所以朝會也變的可有可無的形式了,由每日的早朝改爲了十天一次的就敷衍了事。

按照慣例,仍然是由丞相公孫弘對着座上哈欠連連的秦王贏義。

公孫弘卻只是低着頭,只是在大聲念着相關的資料。小贏義卻有些坐不住了,小眼睛骨溜溜的四處打轉,也聽不明白公孫弘的話中意思。

坐在贏義旁邊的贏可狠狠瞪了贏義一眼,伸手在他腰間一掐。贏義吃痛,嚇得趕緊挺直身子,老老實實的做在那一動不動。贏可這才滿意的點了點頭,臉色露出不可察覺的得意笑容。

這贏義正是好動調皮搗蛋的年紀,偏偏又是高高在上的秦王,宮人哪裡敢說他。不過贏可倒是不擔心這個,她本身就是贏義的長輩,又是監國公主,自然有罵他的權利,就連打手板子的事情也沒少做。

唸了半年,公孫弘總算將手中厚厚的幾卷竹簡唸完了,贏義伸了個懶腰,面帶喜悅的問道;“這個公孫親家,是不是該退朝了?”

公孫弘卻搖了搖頭,反而上前一步,申請鄭重無比的說道;“稟陛下,臣有本要奏。”

第84章 亂起第40章 沙丘之變(三)一百九十二章 落幕一百二十七章 間不容髮一百二十九章 暗流涌動一百一十二章 大廈將傾上第39章 沙丘之變(二)第30章 夜市一百三十章 決戰上一百六十九章 殺機畢現二百五十三章 燃眉之急第106章 鉅鹿之戰(六)二百四十九章 齊地九一百五十章 南征北戰一百四十八章 變故第200章 南征大軍一百五十七章 不問蒼生問鬼神二百一十九章 燕趙歸心八第7章 相士第37章 英雄約第64章 說客一百一十五章 先入關中者王之下一百七十章 牽掛之情第1章 天生韓信二百一十一章 虛實之間第八十九 掌羣雄並起二百一十一章 虛實之間一百六十九章 殺機畢現一百七十五章 算計第63章 軍中角力二百五十章 齊地十一百一十七章 咸陽大變第90章 王離之召第69章 王離之憂二百四十四章 齊地四第47章 屠狗輩一百八十二章 一觸即發第4章 胯下之辱第52章 北地二百四十八章 齊地八二百一二十章 燕趙歸心九第102章 鉅鹿之戰(二)第69章 王離之憂第72章 畏敵如虎一百五十五章 禍水東引第97章 廟堂崩裂一百五十三章 假戲真做第86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下)二百三十六章 天下爲棋上二百七十二章 見龍卸甲七一百三十二章 決戰下楔子一百九十九章 巴蜀歸秦二百一二十五章 黃蜂尾後針中二百五十四章 左丘上第62章 離心(下)一百九十八章 攻守易勢第81章 踏上歸途第86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下)一百五十五章 禍水東引一百三十章 決戰上一百七十八章 似敵似友第24章 山雨欲來第54章 右軍二百一三十一章 鏖戰中原四二百五十三章 燃眉之急第60章 爭風吃醋第80章 奇怪少年第77章 城破一百九十六章 雀佔鳩巢中第4章 胯下之辱第14章 九宮戲第87章 危如累卵二百六十一章 大風歌六二百零五章 後繼有人二百一十一章 虛實之間第68章 誓師一百六十章 奪門之變下一百七十九章 天意下二百六十九章 見龍卸甲四第62章 離心(下)二百一二十二章 燕趙歸心十一二百七十二章 見龍卸甲七一百四十五章 置之死地第55章 老薑新蔥第22章 大秦時代的超人事件二百一十八章 燕趙歸心七一百五十二章 關山飛度一百四十六章 欲蓋彌彰一百三十五章 關山重重一百九十一章 蒼鷹折翅下二百六十七章 見龍卸甲二第91章 兔死狗烹第101章 鉅鹿之戰(一)一百七十一章 女兒心思第48章 劉邦二百零三章 公孫變法第5章 故居一百三十四章 裂土封王二百一十八章 燕趙歸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