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傳:失蹤之事(二)

外傳 失蹤之事(二)

江寧府府衙內清香撲鼻,佈局雅格,然而王安石卻沒有心情留意這些,他皺着眉頭坐在太平椅上面,陷入沉思;而那個葛通判眼巴巴地看着他,不敢吭一聲。

事情的起因是葛聚自上任通判江寧府軍府事後,一直在思索着怎麼吃點油水,江南農工商皆發達,江寧府所轄水田更是肥沃,然而因爲王安石最重農務,所以只能從工商想門路了。他這天天苦苦思考,還真的想出來怎麼弄了。

這得利最多的是販鹽、販茶、軍馬、絲綢、布匹、醇酒,還有就是鑄錢。鑄錢由於開封統一鑄銅錢,未有私錢流於市中,而且私鑄錢幣是犯大罪的,葛聚倒是沒傻到這樣。軍馬和茶葉大多是從川、蜀、隴掉過來的,特別是川地多茶,然而運往江南中轉成本太高,也是不宜考慮的,軍馬作爲國家管制之物,雖說並不限制私人有馬賣馬,但是江南水路暢通,不宜裝甲騎兵,賣給廂軍的利潤也就少了許多。

絲綢和布匹是民之所需,日日供應需求皆大,然而江南小農之家戶戶都可製衣,即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唯有鹽酒這類國家管制的物品纔有高利。

葛聚瞧準了鹽,立馬入主鹽監司,準備按銷售額來拿提成,但宋元豐新法准許富商販鹽,只是收取高額鹽款稅收,葛聚召集上百個精壯衛士作爲鹽監護,負責運輸和察看鹽料。後又廣邀江寧附近的潤州、常州、蘇州、秀州、湖州、越州和明州等各大州的大鹽商們作客江寧,好就好肉大吃一通後,葛聚宣佈鹽稅永不再加,鹽商們感恩戴德、痛苦流涕,感動的一塌糊塗。

還沒等他們高興完,葛聚有搞出一個販鹽許出來,稱江南兩路、兩浙路所有鹽商都必須辦理這個販鹽許,若無販鹽許,則抓到後以販鹽未過稅論處,既要沒收鹽產,又要罰交稅收,重的還會有牢獄之災,而這販鹽許只需制錢五百貫,真是便宜極了。

他這個便宜極了在衆鹽商聽後真是苦笑連連,五百貫可養活十戶人家一年,但是又不能不給,不然這個葛聚真要收鹽罰稅的話就完了。

這樣衆鹽商也就認命了,一年供奉葛大爺五百貫。但是葛聚還不滿足這個,他竟然把手伸向鹽場。秀州沙要鹽場、袁部鹽場的監鹽司因爲和葛聚有同學之誼,加之有相同的愛好,於是他們開始向上瞞報,漏鹽作私鹽賣給鹽商,再由鹽商賣出,賺取其中鹽利。

但是天不隨人願,這樣作了一年後,葛聚腰包富足了,但是碰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個鹽商因爲層層盤剝終於破產,忍耐不住向人透露出這個秘密,恰好這個人是個小官且喜歡管管閒事,於是上報給戶部官員,洋洋萬言,盡說葛聚之惡,非流放五千裡不能平民憤。

像這樣的攤子誰會真正來接着?戶部沒把它當回事就扔到一邊去了,壓在那邊幾十天都沒人動它。

那個小官左等右等不見吏部迴音,於是一發狠,變賣家產,打點上下把奏章用非正常的手段送到了尚書省,時正值呂公著調爲尚書左丞,想做點政績,剛好以這個爲切入點。

於是向下秘密追查,誰知那小官因家徒四壁、窮困潦倒後竟至追隨其亡妻去了。呂公著也不能撒手了,只能暗中調查這個販鹽之事。

葛聚開始還沒意識到大難臨頭,直到鴻臚寺有一密友悄悄地通知他後,他才慌慌張張地託關係起來,然而這次無人敢幫他了,那上面可是有個尚書左丞啊,會壓死人的。

呂公著借這個機會想在江寧安插舊黨人手,所以他在新帝剛立未久就上報此事,並說那小官是由於受葛聚之徒壓迫而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太皇太后高氏閱後大怒,要求捉拿並徹查葛聚等一大幫鹽監、鹽場官員。

葛聚知道汴京來的消息後,嚇的魂不附體,只覺得要完蛋了。還好他的一個小參謀機智,對葛聚說:“呂公著爲人剛直,且位高權重,大人若與之相衡,若以卵擊石,必碎矣!然而有一個人就不一樣,無論資歷、名聲或是威望,都是呂所不能及的。要是他能保大人,則萬事無憂矣!”

葛聚想破腦袋也不知道他說的是誰,連忙追問,那個小參謀也不賣關子了,直接說道:“就是原來的老相公王相公、老知府王大人啊!王相公一則士林領袖,一則前朝宰相,一則大宋國公,一則年高德重,要是王大人肯保你,不要說呂公著,就是司馬大人也是無可奈何啊。”

葛聚哭着臉道:“我和這個老大人不生不熟的,哪能請的動他啊?”那小參謀嘿嘿笑了笑道:“大人不必如此,明天你去請王老相公到知府衙門裡來就行了,千萬不要去半山園,顯得你和王大人有何關聯。至於如何說動老大人,大人只需要死死咬住沒有徇私舞弊,是奸人所害!然後稍微隱蔽地說出是呂公著等人要拆變法派的臺子,估計拿大人您開刀來了,這個老大人一向是對自己人維護之極,一旦說動,大人便可高枕無憂了!”

那小參謀臉上顯出得意的笑容道:“大人如果還不放心,可向朝中的宰輔章惇章大人打個報告,稍微說些脣亡齒寒的話,以章大人的聰明自然就會保住大人您的!”

葛聚被這個小參謀忽悠的一塌糊塗,立即去請了王安石到衙門廳內,準備好好地演場戲給這個王老國公看一看。

王安石聽了葛聚說出自己如何如何的無辜,而舊黨是如何如何的迫害自己,雖然他對司馬光、呂公著之人很是不滿,但是他還是懷疑葛聚說的真實性,不由地用一種奇怪地表情看着他。

葛聚正裝作一副可憐相哭着說着,嗓音低啞並帶着哭腔,悽悽慘慘的樣子卻還是讓人感覺有點彆扭。

“葛大人,若你身受這不白之冤,應該上書聖上,說明原由纔是正道。”王安石似枯木一般,慢吞吞地說道。

葛聚大急道:“荊公,當今皇上年歲尚幼,太皇太后垂簾處理軍國大事,而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諸人都是前朝舊黨老臣,太皇太后對他們深信不疑,我若是往汴京一去,恐怕能有完屍回來就是天佑了。”

他說着便大哭了起來,這倒是有點真哭,看到了唯一可以仰仗的竟然想不管不問,這一下性命堪憂了。

王安石嘆了口氣道:“非老夫不想幫大人,然而老夫早已辭去官職,閒居江寧近十年,如今朝中之事,已經無我上言之地了。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葛聚突然從地上爬了起來,氣勢洶洶地道:“舊黨本是一盤小人之黨,今日趁皇帝年幼而得勢,盡廢神宗法度,本就是賊人之舉;而今又要打壓前朝重要官員,如此一來,大宋豈不是要斷送在此輩手中。而荊公你身爲神宗之朝的相公,竟然看着這幫無恥之徒誤國誤民而無動於衷,荊公你是不是讓已崩的神宗皇帝不得安定,荊公你的報國之氣而今又在哪裡!!”

他說這話的時候,哭腔不見了,一片嚴肅、憤怒的表情,似是很失望地道:“葛某人死不足惜,大宋之民如何?今日他們害了我,明日他們便要又害了一個,長此以往,忠賢之人皆亡,滿朝皆是小人,大宋不久矣!”

他仰天大叫道:“神宗皇帝陛下,臣愧對你啊!”

王安石臉色一抖,大聲地道:“不要說了,老夫雖然老了,久不理事,然而如此亂國之事定要管一管!待明日,我便修書一封予蔡確,請他處理此事。”

葛聚的臉部表情稍微動了一下,但他仍然保持着一副大義之下,捨身爲民爲的高尚表情,沉聲道:“某深知荊公高義,不爲強權所動,不懼小人當道,然而如今朝中小人輩的目標非是指向我,而是所有擁護新法的人,呂公著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荊公也是知道的,熙寧元豐年間,司馬光文彥博諸人一直閒居西京,而今他們一旦得勢,必將十倍報復我們,凡是我們所推行的皆要被廢,凡是擁護我們的人皆會有難。荊公年歲已高,不宜趟這渾水了,在下相信,世上的君子一定不會被殺光滅光的,到時候就算葛某有何不測,也算是爲變法做一份犧牲吧。”

王安石搖了搖手道:“葛大人不必如此,國家欲亂,此時我等是人人有責。老夫亦是要盡最後之力以保天下。”

葛聚順言順語的附和着王安石,竟是激出王安石藏在心中多年的壯志起來,這個老人一輩子以天下人爲己任,如今只覺得維護天下穩定繁榮的重任就放在了自己的肩膀上面了,雖然沉但是也要挺過去。

直到他被葛聚送出衙門,回到了半山園,立即慷慨激昂的寫信給了時任大宋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的蔡確,詳細說明了他所知道的這件事,並語重心長地對蔡確道:“今朝中諸事皆向於持正,然不遠矣。持正應記昔日之志保神宗之願,應億昔日之情護變法之人,如此雖死亦不愧天下。”

…………

豔陽高照,樹蔭之下,已經是七月中旬了,雖然天氣還是一向的那麼熱,但西風吹近,覺得清爽無比。

王家的小公子王賢已經三月大了,因爲正爲他母親守孝期,穿着白色絲綢小襖,眼睛四處地轉着,時不時地哇哇幾聲。

乳母何氏輕輕地搖動着他,小聲地逗着他玩,旁邊的婢女也是嘻嘻地笑着。

這三個月以來,王賢一直都是很安靜的,除了餓了的時候哭,幾乎沒有鬧過心,何氏雖然有些奇怪小孩子有那麼乖,但也更加疼愛他了。

他被裹在白色絲袍下只露出個小小的圓頭,頸脖之上掛了一塊晶玉,上面用着隸書寫着一個“賢”字,筆痕蒼勁有力,配在小王賢雪白的頸脖上面,恰似梅花於雪地盛開。

王賢的二爺爺王安國也是聽聞王安石喜得孫子,他雖然與王安石政見不和,弟兄反目,但是兄長有後確是喜事一件,立馬着人向江寧半山園送來親題的字畫並小禮物。而王賢的姑姑更是喜歡不已,特意親織衣裳,縫紉繡花,給王賢做了十多套小衣。

半山園的院內小亭子裡,王安石正陪着一人飲茶笑談,正值近秋之季,北地的糧草漸已成熟,朝中又可以重整軍事。前段日子,隴西派遣大臣何名、王子李業港專程趕到開封,向宋廷言及彼國和平之意,並帶了粱氏之願,希望和大宋百年同好,永不加兵。

太皇太后高興之極,賜予衆使臣金銀頗多,又命人好生招待他們。同時也委派樞密院章惇與夏使交往,討論歸還夏朝四州和釋放宋朝俘虜之事。

沒想到章惇知道這件事吃力不討好,辦砸了當場就完蛋,而就算辦好了也有可能被百姓們罵着漢奸、宋賊,所以他立馬託病不出,太皇太后雖然不滿,但是也毫無辦法,於是把事情交給了呂大防。

呂大防果然不負太皇太后之望,只用了三天便和何名諸人修好了和書,同時昭告天下。

天下人反應大不同,有些人認爲用西地四州換取幾萬宋兵是值了,西方在他們眼中是荒涼不已,寸草不生,要之又有何用?還不如換回大宋男兒。也有些人認爲朝廷太懦弱了,用地來換俘虜是國家尊嚴的踐踏,認爲如此這般,那麼收回北地燕雲是永無可能的了。

消息傳到江寧這邊,王安石已經通過驛使知道了,對於用地換兵王安石覺得是無可厚非的,並不計較,然而順道傳來的消息卻讓他有些吃驚、憤怒甚至是傷心:朝廷在司馬光的主持下,幾月以來連廢三法。

尚書左丞呂公著以葛聚鹽案一事彈劾已經外放的變法重臣,指出葛聚之事並非一事,而是表示在王安石“邪逆之法”的期間所發生的衆多之一,太皇太后着令大理寺查辦葛聚,並且交由呂公著主辦。

這葛聚也是真有點能量,他通過汴京的一些舊友得知大理寺要查辦他,立馬發動輿論攻勢,在士林裡宣傳他是如何被怨,激起了士子對他的同情心,江南一帶的士子們聯名尚書給主持朝政的司馬光,要求清查此事,還葛聚一個“清白”。

王安石這時候正在廢除熙寧諸法,並未有時間處理這件事情,只是修書於江南大儒,說明國有國法,葛聚之事不會有所冤枉,若真有怨,定會查理清楚,並要諸人平心靜氣,以待朝廷審理。

大理寺來“請”葛聚的官員是個領着管職的小官員,但是原先進過直秘閣,所以也是頗有些氣派。但是他帶着親衛剛從揚州到達江寧,便被一幫士子們圍住,那陣勢嚇了他一跳。

那些士子們都是些文人,但都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一個個對着這官員氣勢洶洶地說起理來,從三代之事談起李唐五代,說出話來洋洋灑灑,直到把這個官員比作奸賊爪牙,誤國鷹犬爲止。氣的那官員臉色從紅到青,最後發白,顫抖不已。

這些人都是有功名在身的,打又打不得,罵又罵不過這麼多張口,直到有人通知了王安石,王安石忙派人把他接了過來,並且好言勸退了衆士子。

這個小官員見到王安石也是頗爲恭敬的,以着參見師長的樣式拜了大禮道:“學生沈全期見過荊公大人。”

第46章 宏偉設想(上)第42章 雨夜被劫第54章 面呈宰相第96章 雪天觀景第149章 風雲乍變(下)(第2節)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5節)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5節)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3節)第99章 除夕之夜第81章 魯直南行第151章 金陵得失(下)第83章 擺宴飲酒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4節)第98章 雄心壯志第82章 同室之緣第30章 內鬥不斷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4節)外傳:失蹤之事(七)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5節)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2節)第101章 拜訪清照第30章 內鬥不斷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3節)第61章 居安仁吉第126章 小縣物語(第4節)第102章 元夜賞燈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3節)第61章 居安仁吉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3節)第13章 自薦西行(上)第120章 另有原因第117章 初臨揚州第32章 大汗合不勒(上)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1節)第135章 盛怒之事(第1節)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2節)第8章 關進黑屋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3節)第167章 共圖大事(第4節)第162章 出揚州記(中)(第6節)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4節)第162章 出揚州記(中)(第4節)第127章 因禍反擊(上)第62章 命懸一線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3節)第45章 終於返家第145章 風雲變換(第2節)第52章 初入遼境第70章 曾布相公第120章 另有原因第106章 太學年試第131章 泄洪前後(上)(第3節)第101章 拜訪清照第97章 險中求生第138章 唯別而已(第2節)第154章 入揚州城第102章 元夜賞燈第16章 突遇狼羣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4節)第7章 薩滿儀式第159章 成事之後(第3節)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1節)第159章 成事之後(第3節)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4節)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4節)第22章 合不勒(下)第107章 意外之喜第133章 災後決議(第3節)第24章 蒙古大汗(上)外傳:失蹤之事(八)第62章 命懸一線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17章 不見答圖(上)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4節)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3節)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5節)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2節)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2節)第141章 家人團聚第86章 個性學正第125章 煙雨江南第100章 兩幅紙畫第135章 盛怒之事(第2節)第11章 一夜未宿第128章 因禍反擊(下)(第3節)第148章 風雲乍變(上)(第1節)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1節)第66章 想的更遠第158章 周家兄弟(第3節)第149章 風雲乍變(下)(第1節)第127章 因禍反擊(上)第95章 學正罰站第97章 險中求生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5節)第9章 救人要緊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3節)第126章 小縣物語(第3節)第167章 共圖大事(第4節)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