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意識到自己剛纔過於驚訝,直接打斷了人家的講述,這位嬤嬤不好意思的微紅的臉頰,他還的確沒有做過這麼失禮的事情呢,不過眼前的這位是他的好姐妹,想來應該能夠體諒他的。

所以這位嬤嬤也只是簡單的解釋了一句,唉,我我我是沒有想到這楊子的年紀居然這麼大,這麼大的孩子還能養的熟嗎?

這也是沒辦法,當這婆子提起這位養子已經十多歲的時候,可不是讓這個嬤嬤立刻想到了自己曾經聽到的那個故事,那個被過去的男孩子就是十歲左右的年齡,這麼大的年紀的男孩子難免有一些叛逆心理,但凡環境或者是周圍的人給他不好好引導的話,很容易就會進入誤區,甚至於耽誤終身,毀了兩個家庭。

聽到這位嬤嬤就是因爲自己瞎編的,這個故事裡的楊子年紀才如此驚訝的時候,這婆子在心裡狂翻着白眼兒,這是什麼道理呀?至於的嗎?不過想到他之前特意說了,那個孩子不過才一歲多,什麼都不懂,養過來跟自己親生的一樣,意識到自己在前後矛盾的時候,這婆子也嚇了一身冷汗,自己怎麼忘了,剛纔還強調的孩子越小越好,現在就是爲了讓這個故事合理一點,直接編出來這麼一個十多歲的樣子,可不是讓人感到詫異嗎?想到自己犯的這個錯誤,這婆子也是心中打鼓,自己還真是一到這個老實的好,姐妹面前就有些放鬆警惕了,看看都難以自圓其說了,唉,還得費點兒心思,趕緊把這個故事圓過去。

不管這婆子心裡怎麼緊鑼密鼓的琢磨着自己的故事,想着能把這個故事圓回來,在他表面上仍然表現的極爲自然,甚至於有點語重心長的開始勸說起,這位嬤嬤接受他剛纔故事中的這種設定。

唉你就過繼,抱養養子這件事情。那也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之前說的,大部分人都是希望能夠保養年紀小一點的,畢竟年紀小的孩子不懂事,你怎麼教他都可以,那就是一張白紙,你可以自由的教養他,把他教養成你想要的樣子,而他呢,也完全是把你當成親生的父母一樣對待這樣子當然是最好的。

現在就是咬牙也得堅持這一點,沒辦法誰讓自己剛纔嘴賤說了,那麼一痛還使勁鼓吹了一痛,那孩子一歲多什麼都不懂等等各種好處,所以現在即使自己心裡沒有什麼頭緒,但這一點還是得咬牙堅持住。

那某某當然是這婆子說什麼是什麼忙,在旁邊點頭應試,當時他還等待着這婆子給他分析呢,什麼叫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嗯,這婆子一邊說着孩子要從小養,一邊又說那位姑奶奶養了一個十多歲的養子,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重重的事情,可是他心裡相信自己的好姐妹肯定是有他的道理,否則不會這樣跟自己說的。

這實在是大霧,有什麼道理,這婆子就是說順嘴了,或者說他編的這兩個故事,都是在他看來極爲合理的,只是他卻忘記了,此時他要利用這兩個故事達到的目的,這兩個故事本身就應該是條件一致的,卻沒想到自己設定的時候,誰知道哪一刻腦袋一糊塗,結果給說錯了,現在話都說出來了,自己在改,那肯定是不行,那完全影響到自己在這磨磨心中的影響力,所以咬牙切齒的他也得把這個故事順利的編好。

那婆子還在絞盡腦汁的想着,突然靈光一閃,立刻想到了解決的辦法,只見他的語言的吝嗇了很多唉,我剛纔跟你說了,那不是在這件事情上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你看就像我所說的,我們那位祖上的姑奶奶,實際上年紀不大還有一定的身家。他要是收養一個幾個月大或者一兩歲的孩子,那是沒有辦法頂門立戶的。

所以就他那種情況來說,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收養一個已經長成的孩子。最起碼先立起個門戶來。解決他的後顧之憂,這是最主要的問題。

聽到這婆子這樣一說,這樣一分析,那位嬤嬤立刻如小雞啄米般的不停的點頭,對啊對啊。自己怎麼沒有想到呢,的確是這種情況。雖說麗女戶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個女人在外面生活是非常不一的就像自己好姐妹剛剛說過的,他這位姑奶奶在外面生活過幾天就知道外面有多麼的艱難了,所以利女戶什麼的還是到了萬不得已最後一步纔會做的事情,如果能夠收養一個十幾歲的養子,讓他直接那個門戶,也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

看到對方毫無芥蒂的直接接受了自己的說辭,那婆子心裡是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差一點差一點他就自己圓不過來了,好在對面這個傢伙是個單細胞,根本就不動腦子的,所以自己怎麼說怎麼算,只要聽起來合理就行了。

到了這個時候,這婆子也知道言多必失,他是還是趕緊着把這個故事講完吧,最好是能夠直接讓這位嬤嬤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也省得他這樣耗腦容量的給他編這些奇奇怪怪的故事。

有了這個長子之後,我們那位姑奶奶當然就不用擔心其他的事情了,他又是個勤快人,紡織織布繡花樣樣拿手,養起孩子來也是有模有樣,反正他這個樣子雖說兩人都知道彼此之間並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卻也算是母慈子孝。

那位姑奶奶靠着手藝養活家用甚至有餘錢供,這個養子繼續讀書,只不過後來的確是沒有太多的積蓄可以讓他在學業上取得更多的進步,最終這位養子也不過是在個酒樓做了個賬房先生。不過確實能夠擔起了養家餬口的重擔,反正我們這位姑奶奶後來也就有兒子孝順了,等到他不再爲生活操心的時候,他就又收養了一個年紀小的孩子,那孩子是真心小啊纔不到兩歲,年紀剛好,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再加上我們那位姑奶奶不用操心生活上的生計了,全身心的培養着他這個小兒子,兩人是真正做到了,如同親母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