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決心

片刻之後,也不知宮健大伯孃孃家大嫂又想到了什麼,她臉上的神色一變,就連說話的語氣也發生了變化。

“咱家小石頭以後發家致富是件好事,可是我還是希望,他能夠去讀書。雖然我不敢像妹妹那般,想讓自己兒子當什麼大官,自己當什麼老太太,可是我覺得,讓小石頭讀書認字,還是非常重要的。”

隨着她的話語,宮健大伯孃孃家大嫂說話的聲音卻越來越低,此時她也意識到,自己的這個願望,實際上離他們還是非常遙遠的。家裡的情況她還是清楚的,一家人現在勉強吃飽飯,哪裡有餘錢,供孩子上私塾讀書呢。

雖然她說話音越來越低,但是離得很近的男人,確是把她的那一番話,聽得一清二楚。隨着婆娘的那一番話說出,宮健大伯孃孃家大哥的心,也彷彿被一隻大手抓住了,不停的被揉搓着,心臟是一陣一陣的鈍痛。

他怎麼能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呢,可是家裡實在是沒有餘錢。每次聽到妹妹誇讚他們兩個兒子,在私塾中怎樣讀書好時,他都是羨慕不已。

那時他是真的,是發自內心的羨慕。作爲一個山裡人,他可是從心底裡,敬佩那些讀過書認字的人。

與妹妹這個村裡,之前還能夠開設一個私塾不同,他們的山村裡,根本就沒能找出一個認字的人。祖祖輩輩都是在山裡的討生活的窮苦人。對於讀書人的敬重,那是刻入骨子中的。

於是宮健大伯孃孃家大哥嘆了口氣,糾結了許久,卻還是咬着牙說道:“石頭他娘,你放心,這次如果妹妹能給我弄到一對種兔的話,我一定好好養起來。我再想辦法從妹妹那裡,多借些銀兩出來。

我再努把力好好幹兩年,等過兩年,家裡情況好一點,別的不說,先送石頭去上私塾,我們家也要出個讀書人。“

一聽自家男人這樣一番話,他婆娘不由得驚呆了,呆愣愣的站在那裡,半晌之後才反應過來,她有些激動的抓着自己男人的衣襟,眼淚不斷的涌出眼眶,嘴中還不停的呢喃的問着:“你說的是真的?是真的?石頭,石頭能去上學嗎?他要讀書了?”

沒想到自家婆娘的反應如此強烈,宮健大伯孃孃家大哥忙手忙腳亂的,開始給他婆娘擦眼淚,嘴裡更是連忙保證着,“瞧你,快別哭了,我說的是真的。你就放心吧,石頭肯定會去上學的。怎麼這麼大人了,還跟個小娃娃似的,說哭就哭呢。”

聽到耳邊傳來自家男人不斷的保證聲,宮健大伯孃孃家大嫂有些不好意思的鬆開了,抓着男人衣襟的手,她忙用袖子擦乾了臉上的眼淚。

片刻平靜之後,她有些埋怨的用手輕輕捶打了,自家男人的胸膛幾下,這纔有些羞澀的開口說道:“我,我這不是太高興了嗎?他爹,你怎麼就突然下定決心的?”

也不怪宮健大伯孃孃家大嫂感到有些奇怪,要知道家裡現在根本就沒有餘錢,怎麼自家男人能夠下這麼大的決心。有了銀錢之後,就要送自己的小兒子去私塾裡讀書。

雖說在他們那裡,能夠讀書認字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可是這必定離他們太過遙遠。之前她雖然說,希望自己兒子去讀書,那不過是她一個飄渺無形的夢幻罷了。

宮健大伯孃孃家大嫂可沒有想到,就這麼短短的時間內,她的夢想居然就要成真了。自家男人雖然嘴上抹油,說話更是一套一套的,但是他做出的保證,一定會盡力做到。這一點,她還是放心的,所以她剛纔纔會如此激動失態。

看到自己婆娘收拾的差不多了,宮健大伯孃孃家大哥這纔開口和她解釋:“我之所以下定決心,要把小石頭送到私塾裡去讀書,主要還是因爲宮健那後生。”

“宮健,”他婆娘嘴中呢喃着這個名字,過了半晌,她才反應過來,宮健就是自家妹夫那個兄弟的大兒子。之前她還真是沒留意,那孩子到底叫什麼名字,此時聽到自己丈夫提起,她這才把人和名字聯繫到了一起。

但隨即她就又疑惑的望向自己的男人,她不明白,自家男人提起那孩子是爲了什麼?這與他小兒子上私塾讀書又有什麼關係呢?

看到自己婆娘用疑惑的眼神望着自己,宮健大伯孃孃家大哥知道她是沒想明白,於是他開口繼續解釋。

“你也聽妹妹說了,妹子兄弟那一家人,之所以現在日子過得如此富裕,主要就是因爲他的大兒子。宮健那個後生,我之前也是見過,很是老實憨厚的一個後生。

我是沒想到,他能力這麼強,用短短兩年的時間,就掙下這麼一份家業。這倒是提醒我了,之前要說他那個大兒子有什麼可取之處,除了老實忠厚以外,那就是那大兒子讀書很好。

有一次我去妹妹家串門,可是親耳聽到她與其他人聊天的時候,那人可是提過村裡私塾的先生,一個勁兒的不停誇讚,宮健那後生是個讀書料子。

當然那時候,妹妹聽到這些人的談話,可是很不高興的,所以我也沒有在她面前,再提起過這事。回去之後也沒有和你說起,就怕萬一哪天,你在妹妹面前說漏了嘴,反而惹她不高興。

現在看來,這讀書真是有用。我想那宮健後生之所以能夠那麼快的把家業撐起來,讓一家人都過上富裕的日子,估計也是因爲他頭腦好,聰明。可見這上私塾讀書是非常有用的。“

聽到自家男人這樣說,宮健大伯孃孃家大嫂也明白了,爲什麼自家丈夫下定決心,讓小石頭去私塾裡讀書。他這是看到了,在私塾中讀書的好處。

可有些事她還是不太明白,於是她開口繼續詢問:“你說那孩子那麼能幹,是因爲在私塾中讀書好的緣故。那妹妹一家這日子,怎麼越過越回去呢。她家的兩個兒子可都是上私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