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

這倒是一個大問題。

朱瞻基一時之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一個小小的東瀛,就能隨便搜刮上千萬兩白銀,而整個大明的民間財富,更是十倍於東瀛。

如果以目前的速度,恐怕兩年也湊不夠要開銀行的儲備金。

這還是因爲如今民間流通的主要貨幣是銅錢,白銀只是大額消費纔會使用。要不然,如此簡單粗暴的一刀切,不允許銀錠流通,會讓民間經濟受到巨大影響。

朱瞻基沉吟了一會兒,問道:“那麼,如果擴大壓鑄廠的效率,能夠保證安全嗎?”

這一點誰也不敢給保證了。

最後,還是朱瞻基下定了決心,說道:“增加幾臺壓鑄機吧,讓工匠多做一些錢範。明日開始,我會讓海軍封鎖火槍與壓鑄廠工場區域,確保萬無一失。”

倭人使節的到來,朱瞻基就已經加強了火槍工場的技術封鎖。

在電子時代之前,除了材料配方之外,幾乎所有的工業基礎其實就是一個思路的問題,技術含量都比較低。

因爲各國之間領先的層次不高,我看到你的技術,就差不多能仿造出來。

對其他小國的使節來說,基本沒有接受過教育的他們或許根本不能理解這些工業技術的差別,反正對他們來說,不管是絲綢也好,造紙術也罷,對他們都是神奇的技術。

但是東瀛和朝鮮不一樣,他們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全方位地學習中原,所以他們與中原之間的技術差距,並不是那麼大。

這也跟古代中原不重視技術有關,你想學造紙,我教你,你想學造船,我教你,你想學什麼,我都能教你。

從唐朝開始,文成公主下嫁西藩,當時就幾乎把中原的技術全部傳播了過去,因爲這些對中原來說,根本不重要。

東瀛和朝鮮的遣唐使,也是得到了中原朝廷的大力支持。現在東瀛的造紙術,印刷術,幾乎都是那個時候就教會了他們。

包括現在……

洪武二十三年,宮古島酋長與那霸勢頭豐見親到大明進貢,自認爲大明屬國。

不久,中山王察度,八重山酋長也前來朝貢。他們向朱元璋訴苦,因爲船小,來的途中遭遇暴風,損失了兩艘船。爲獲得打造大型船隻的技術,以避免使者船隻受到海浪危害。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從福建徵募了三十六姓善於造船航海的技術者,讓他們前往琉球,幫助琉球造大船。

看到這些歷史細節的時候,朱瞻基格外崩潰,這個時代的大明根本沒有把技術當回事,只差是手把手地教會他們了。

只有火器不同。從大明鑄造出第一門可以打到兩裡之外的火炮,第一架可以攻擊四里之外的火箭彈,第一支可以打到五百米遠的火槍,關於火槍的技術,就是嚴格保密的。

朱棣很清楚火器的威力,所以不讓其他國家學會,能轉過頭來對付大明。

但是也僅僅是這一個方面,其他的民間技術,根本沒有任何保密措施。

不過從前年年底,朱瞻基搞出了專利法之後。大明人才知道了技術的重要性,如今各家都把自己的技術嚴格保密,以此收取專利費用。

就以水泥爲例,工部如今把水泥看做了搖錢樹,雖然這個技術並不複雜,但是工部也不允許任何一家防制,否則的話,就等待大明士兵抄家吧!

朱棣在接見外國使節的時候,也在積極推動專利授權,讓那些小國的使節花錢了,才能得到相應的技術。

當然,火器技術不再這個行列。

如今柳升麾下的神機營工場也搬到了夾江工業區這裡,他們同樣受到了最嚴密的防衛。

除了神機營自己的護衛,在夾江工業區,還有內監,還有錦衣衛,還要海軍的三重防護。那些技術工匠和他們的家人,也都登記造冊,受到了多個衙門的保護。

所有這一切,就是爲了保證各項技術不外泄。

斟酌了一番,爲了儘快開業,朱瞻基還是決定先擴大生產能力。

隨後,他又召集來了錦衣衛,內監,神機營,包括海軍與應天府衙門的護衛,就夾江工業區的技術保護,技術人員的人身安全保護,給所有人上了一課。

技術保護不僅僅是外部環境的保護,更主要是內部人員的安全保密意識的警覺。這個在後世很難解決的問題,在這個時代確實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因爲泄密可能就會全家死光光啊!

後世的商業泄密,哪怕是軍事泄密,都有可能活命。但是在這個時代沒有這回事!

只要敢泄密,不僅僅是自己的命能不能保住,就連自己的家族也可能被殺的一乾二淨。

而且這個時代的家族的凝聚力遠遠超過後世,每個人都把家族看做是自己的保護傘,安樂窩。很多時候,寧願不要命也要維護家族的榮譽。

所以,基本上不會害怕工匠們自己泄密。

安全課講完,第二天,朱瞻基又上了一堂金融課。

雖然銀行的概念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才能深入人心,但是一些基礎工作,現在已經可以實施了。

比如員工培訓,比如網點建設,這些工作現在必須要展開了。

長安斜街,海軍總部。

這座原本能容納八百人的海軍大會堂,現在涇渭分明地坐着兩幫人,旁邊還有朝廷各部的觀禮人員。

這兩幫人一幫是戶部的吏員,一幫是內監的太監。在他們的前面,有兩個牌子,一個是大明國家發展銀行,一個是大明皇家商業銀行。

爲了給兩個銀行起名字,戶部和內監吵的不可開交,因爲都想要大明銀行這個名字。

結果到了最後,朱瞻基不偏不倚,這個名字誰也不給,讓他們重新再想名字。

內監們得到了朱棣的授意,採用了皇家兩個字,叫大明皇家銀行。

戶部不依了,認爲一幫內監,用皇家兩個字是有辱國體。雖然這些內監本來就是給皇家打理產業的,但是出頭露面的不是皇家啊!

既然內監用了皇家,戶部爲了顯示自己纔是正統,就採用了國家兩個字。即便是如此,他們仍然不允許內監用皇家兩個字。

內監纔不會搭理他們,他們只聽皇上的話,聽太子,太孫的話。至於這些大臣們,他們從來都不放在眼裡,因爲他們互不統屬。

朱瞻基回來之後,爲了緩解矛盾,在皇家後面加上了商業兩個字。雖然只是加了兩個字,但是這樣一來,就相當於這個銀行的項目只是商業,不是代表整個皇家了。

這個時候,戶部在夏元吉的領導下,纔算是善罷甘休。

不過朱瞻基爲了敲打他們,在大明國家的後面,也加上了發展兩個字,表示對這兩家銀行一視同仁,誰也不比誰地位高。

而在他們之上,由六科與錦衣衛,都察院,海軍,五軍都督府組成了大明銀行。負責對這兩家銀行實行監管,調控,並且負責金銀幣的儲存與運輸。

六科是六部的監管部門,錦衣衛和都察院都是負責監管的,海軍和陸軍則是大明的暴力機構。

所以從一開始,這個大明銀行的職能就不是負責銀行業務,主要是對各家銀行實行監管。

大明銀行將在國內各大州府設立金庫,負責每個省的資金調控與運輸。除此之外,不會涉及任何具體業務。

而兩家商業銀行,從這兩家銀行的名字,所有人都能清楚地分辨出這兩家銀行的側重點。

而戶部和內監開辦銀行,雙方一視同仁,都能獲得五十萬枚銀幣的基礎建設費,五十萬枚銀幣的人員培訓安家費,還有五百萬枚銀幣的基礎儲備金。

除了起點相同,這兩個銀行也是各有優劣。

戶部的優勢在於他們在全國各地有着交叉的關係網,對每個省的情況都比較瞭解,在官方能夠得到有力的支持。

所以朱瞻基要求他們將每個網點建在州府和縣衙的保護之下,各地的政府收入和支出的進出,都由地方政府保護。

而內監的優勢在於他們有着大批的精通商業運作的工作人員,在人員培訓這一塊,戶部招收的數千人還沒有弄懂銀行的具體職責,內監的人員就已經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了。

他們的網點基本上都是處於按察司的控制範圍之內,在縣城的網點,也都位於地方軍衛的保護之下。

除了州府和縣城,目前銀行的網點不會再向下開,這主要就是一個安全問題。

現在的銀行是需要真金實銀的儲備的,安全問題就尤爲重要。

要不然,朱瞻基也不會要求海軍或者是陸軍直接負責金銀的轉運了,靠那些衙役,可能山賊就能把銀子搶走。

朱瞻基並沒有想能一步登天,把銀行建設成爲後世那樣的多功能銀行。目前來說,只要能夠把網點建設起來,讓人們接受銀行職能,願意把銀子存到銀行去,就是巨大的成功。

大明甚至也不需要有人貸款,因爲光是目前的基礎設施建設,就不會讓銀行的銀子閒着。

用這些存款來推動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每年就是給這些儲戶一些利息,也是划算的。

何況,金銀的轉運,這個中間是有利潤的。

這個時代商人們的大筆金銀轉運,都需要僱傭身強力壯的人或者聘請牙行的官府打手,耗費巨資才能保證安全。

至於鏢局,那是三百年後乾隆時期纔會出現的行業,明朝根本沒有。

如今的普通百姓出行,主要還是依靠朝廷的驛站,要不然根本沒有人身保障。

不過這個時代的人們對此習以爲常,沒有大事,根本不會離開家鄉。

特別是農村裡,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沒有出過縣城。

用軍隊承擔金銀的轉運,費用可以節省一半以上,但是這些都需要由商戶來承擔。

所以說,銀行從一開始建立,承擔的還是銀號,票號的作用。

但是,因爲是朝廷組建,同時能夠承擔一些政府職能,這是古代的票號比不上的。

到了中午時分,朱棣的到來更是給這次的大會增添了幾分熱烈的氣象。

朱瞻基也是時隔半個月,第一次見到朱棣。昨日回到宮中,他原本想要拜見一下朱棣。但是朱棣卻出宮了,回來的時候已經很晚了。

朱棣到來是卡着時間來的,朱瞻基他們的會議要開幾天。不僅要討論大明銀行對兩家商業銀行的監督和約束職能,還要組建銀行網點之間的獨立聯絡渠道,研討金銀票的印製與兌換等等。

每一項討論都是繁瑣而又細緻的,這一點,沒有任何偷工減料的可能。

朱棣也是知道這一點,所以故意就着中午的時間過來,想要跟朱瞻基單獨談點事。

他的到來宣告着上午的會議結束,海軍總部爲參加會議的衆人也準備了午宴,朱瞻基有專門的廚師,朱棣也就跟他一起共進午餐。

打發了拜見的高官,朱棣卻沒有詢問銀行的事宜,卻問起了關於德里蘇丹國的事情。“候顯的上書是你示意的?”

朱瞻基一時之間不明白他的心意,點了點頭說道:“他跟我談起了出訪榜葛刺的經歷,我感覺這些事與帖木兒國關係密切,所以想要讓他跟皇爺爺介紹清楚一些。”

朱棣笑道:“從鄭和到陳誠,到馬歡,現在又到候顯……我算是看明白了,你的眼睛一直盯在大明之外。這是好事,卻也不是好事……”

朱瞻基親手幫朱棣沏了一杯茶,笑道:“孫兒愚昧,不明白皇爺爺想要說些什麼。”

王彥帶着一羣人進來,在兩人之間的長桌上擺上了飯菜。朱棣擺了一下手,王彥就打發走了伺候的人,跟李亮兩個人親自伺候他們爺孫倆進膳。

朱棣看了看李亮,夾起了一個雞腿,放在了朱瞻基的碗裡,才說道:“安內方可攘外,如今大明雖然四海靖平,但是卻也煩擾衆多。你自幼就心向四海,勵志爲我大明四海拓疆,這是好事,但是朝廷事務卻接觸甚少。所以造成了你現在大受將士歡迎,卻不得文臣之心。”

朱瞻基心裡更有點迷糊了,朝政是連朱高熾都不能插手的地方,要幹什麼事,還必須是朱棣允許範圍之內的事。現在卻說他接觸朝政太少,是不是在試探他啊。

於是小心翼翼地說道:“孫兒還年幼,不急於此事。”

朱棣搖了搖頭說道:“眼見要入冬了,我今日已經命你父王前往北平行在,負責北地的糧草調配,並黃淮,楊榮,楊溥協助治理政事。”

不等朱瞻基說話,他又說道:“自你歸來提到帖木兒國,我就一直在關注此國。如今他們爲了王位紛爭不止,勢力大損。但是此國劫掠四方,財富如山,就連他們的一個屬國,那個叫什麼德里蘇丹國的,就用數萬斤的黃金來建造寺廟。我大明如今神機營已經成軍,對方卻只有少數炮兵,士兵都以大刀長矛對陣,量他也不是我大明敵手……”

朱瞻基這一下明白了過來,原來這個戰爭狂是心動了,根本等不及自己先去了解情況,就想直接過去征伐他們了啊!

想想如今大明已經裝備超過十萬火槍手,還有數萬人的炮兵軍團,要是去打仗,對方絕對不是對手。

可是這樣一來,也就破壞了自己的計劃。

朱瞻基記得永樂朝大約是二十一年還是二十二年,反正超過了二十年。今年是永樂十四年,也就是說他最少還可以活六七年。

但是如果這次他先率軍出征,誰知道這仗什麼時間能夠打完,就是打完了,想要佔領那裡,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消化。

那麼,自己還有機會出去嗎?

他實際上不在乎去歐洲,他真正在乎的是,讓整個大明艦隊按照自己的心意來發展,走上自己想要他們走的路。

鄭和下西洋就是走歪了,所以要糾正過來。如果現在不改變,約到後面越難改變。

如果將主要目光放在南亞和中亞,陷入戰爭的泥沼,那麼想往美洲和澳洲發展,就會受到影響。

自己不能勸止朱棣的戰爭心態,但是必須要把這件事往後拖一拖。

朱瞻基搖了搖頭說道:“皇爺爺,打仗可不僅僅是兩軍對壘,以火力來說,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大明的敵手。但是一去數萬裡,海路要走幾個月,陸路更是要走半年多,甚至一年多。後勤輜重,行軍調配,在沒有詳細的地圖的時候,都會嚴重拖累我大明軍隊的戰鬥力啊!”

朱棣竟然還有些不好意思了,赧然說道:“所以,我想問你把幼軍的斥候與海軍大權要過來,陸路暫時不管,直接從海路過去,先滅了德里蘇丹國和帖木兒國再說。”

朱瞻基有些無語了,這是有多想打仗啊,連準備工作都不想做了,就想直接開戰。

朱瞻基搖了搖頭說道:“皇爺爺還記得我們說過的戰略意義和戰術意義的區別嗎?我們打東瀛,是爲了保障沿海地帶不受倭寇侵擾,怎麼打都是枝節。帖木兒國也是一樣,我們爲什麼要打他們,打了他們有什麼好處?只是爲了出口氣,就勞師動衆數十萬人,打一場戰爭,是毫無意義的。”

朱棣臉一板,說道:“既然要打,當然是要把那裡變成我大明的疆域,這件事我還需要你來教嗎?”

這是不講道理,以勢壓人了。

偏偏他有不講道理的資格!

朱瞻基只能說道:“皇爺爺,孫兒絕不跟你爭搶平定帖木兒國的功勞。此番下西洋,孫兒只是想給宗族找一個出路,也給我大明減輕一些負擔。皇爺爺完全可以趁着這段時間,積極備戰,籌措物資,待孫兒歸來之時,帶着帖木兒國的詳細地圖,那個時候,征伐豈不是事半功倍?”

他也顧不上吃飯了,跟李亮說道:“去把那個小地球儀抱過來。”

待李亮抱來了他在海軍總部放置的那個小地球儀,他才又指着澳洲和南非的地圖說道:“世界如此之大,我大明想要成爲世界的天朝上國,就必須要有一個全盤考慮,打壓,遏制,讓整個世界的所有地方都按照我大明的意圖行事,纔是大明拓疆的最主要目的……”

朱棣有些不耐煩地說道:“區區一個帖木兒國,哪裡費得了用心計較,我大明神機營所到之處,還不俯首稱臣!”

道理說不通了啊,朱瞻基倍感苦惱。不過聽到他說神機營,朱瞻基一下子想到了一個絕佳的理由。他反問道:“沒有足夠的火藥,神機營有什麼用?”

朱棣一下子愣神了,他望了望王彥,問道:“如今火藥儲備可否夠十萬大軍遠征?”

王彥面色如常地回稟道:“陛下,現在火藥存量不高,連雲南和北明山的礦山開採都受影響了啊!”

朱棣不服地問道:“上次工部不是還說,如今火藥只是產不供出嗎,應該還有不少存貨。”

王彥點了點頭說道:“我大明如今儲備的火藥的確比往年更多,但是現在不僅開礦需要火藥,就連燒製水泥,炸石頭也需要火藥,以前神機營不足萬人,現在火槍手就超過十萬,消耗也是過去十倍以上。”

朱瞻基笑道:“皇爺爺,在解決火藥的供應之前,還是稍安勿躁吧。”

朱棣皺了皺眉頭,拿起了筷子說道:“先吃飯吧……”

朱瞻基剛拿起飯碗吃了幾口,他卻又說道:“你安排工部的工匠去西川尋找硝石礦,可有把握?”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孫兒軍中有江油人,說起家鄉,提到老君山裡似乎有硝石礦。如今連工匠都還沒有抵達那裡,孫兒也不敢保證。”

他有些煩躁地說道:“如果有了音訊,記得第一時間告知我。”

好不容易算是打發了朱棣,朱瞻基長舒了一口氣。

這樣一個戰爭狂的爺爺,雖然能擋風遮雨,但是也太難把握他的心了。

不過,他剛纔話裡的意思好像是說,將朱高熾打發到了北平,他要出征,似乎要自己監國呢……

放棄了這個機會,想接觸朝政,又要等幾年了。

龍輦出了海軍大院,朱棣忍不住回頭望了望,跟王彥笑道:“太孫啊,還是過於看重武力,沒有看到朝政的重要性。這小子還沒有轉過來彎,馬上能打天下,不能治天下啊!”

王彥笑道:“殿下這樣,豈不是正合陛下期望?”

朱棣哈哈笑了起來。

而在海軍總部,不知道自己陰差陽錯躲過朱棣試探的朱瞻基,又忙着進行銀行組建大會了。

感謝燈火見人家,a5s5,額吐你哦,諸葛不要太亮—,超慫的毛球,5335演能,書友20180506175132835,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一四一章 緣由(紫軒煜塵盟主加更1)第一一八章 納吉(還有嗎……)第一二八章 病危第三章 美女與制約第二章 家天下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五十章 老人第二十二章 地球儀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十八章 刑部尚書(又是一萬二求訂閱)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九十六章 中秋第九十章 技術封存第九十一章 各有所圖第一五七章 攪屎棍第三十一章 勢如破竹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二十七章 白左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七章 蒙特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一七五章 傳聞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一七五章 傳聞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一九五章 再上征途第六十三章 選妃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一九一章 時機成熟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十六章 隕石第七章 遷都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二一九章 南亞計劃(七千字大章)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一四四章 疫情第八十五章 緣由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一三四章 寧波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九十章 工部第九章 手段與目的第二二二章 心態與進京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三十七章 機遇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二十章 曙光第二十七章 開戰第一零一章 藍煙第四十八章 活動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一四七章 交心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二三一章 移花接木第二十二章 地球儀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六十四章 從歐洲到大明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九十章 工部第九章 拜師第二十三章 利奧納多第一三一章 劉青田後人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四十四章 壓力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六十七章 回京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十四章 爵位第二十三章 利奧納多第四十九章 變化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三十七章 前往西洋第四十九章 迎敵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十八章 驚喜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一二三章 鄭和要回來了第三十一章 勢如破竹第五十章 老人第二十一章 各有打算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四十章 遠行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九十八章 劉江抵京第九章 手段與目的第一四四章 重擔第一零六章 見聞(八千字大章)第二零一章 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