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白銀貨幣化與一條鞭法

第120章 白銀貨幣化與一條鞭法

“大孫,這些海外貿易流入的白銀,爲何能爲大明續命七十年?”

朱元璋好奇地問道。

這個說法很有意思,白銀,是怎麼給大明續命的?

一個時辰後,朱雄英的話語,從陰陽炁海中傳了過來。

“因爲白銀在以後肯定會代替銅錢和寶鈔,成爲大明國內外的日常生活和貿易的主要貨幣,而白銀的貨幣化,直接給一項改革,提供了銅錢和寶鈔不可能提供的物質基礎。”

實際上,在洪武朝,因爲社會經濟剛剛從元末戰亂那種百業凋零的狀態中恢復過來,所以現存的寶鈔爲主要貨幣,銅錢爲輔助貨幣的貨幣制度,還能夠勉強運行。

如此說來,“給大明續命七十年”的說法,真還不算誇張。

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設定了如何完善乃至嚴苛的土地制度,到了王朝中後期,都會崩壞的不成樣子。

“聖孫殿下果然有遠見,這法子,臣覺得以後定然可行!”

但是,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個問題。

在不久前,思考王朝週期律的時候,朱元璋就苦思冥想過,在未來,如果大明發生了所有王朝都無法避免的大規模土地兼併現象,那麼應該如何應對。

而從大明往前數上千年的封建王朝更迭,都證明了土地制度的崩壞,是無可避免的。

朱元璋又問道:“那這白銀貨幣化和一條鞭法,既然給大明續命七十年,在現在預測的未來中,大明又爲何會滅亡呢?”

所以長此以往,寶鈔作爲主要貨幣,肯定是不成的,但大明不僅缺金銀,同樣也缺銅缺的厲害,所以這就尷尬了日常的小額交易比如買個菜什麼的用銅錢還行,但要是涉及到了大額的商品交易,是不可能推着一車一車的銅錢進行的,可偏偏隨着社會經濟從戰亂中恢復過來,逐漸達到繁榮的這個過程,是註定需要能夠滿足大額交易的貨幣的。

這就尬在這裡了,大明沒能力保證寶鈔的幣值,或者說,大明朝廷還玩不轉這種信用貨幣,廢了洪武寶鈔,換次鈔肯定也是這種結果,但因爲缺乏金銀,寶鈔起不到作用,大明也沒有其他選項可以選擇,那就只能硬拖着以前漢唐時期可以用鐵錢、銅錢,那是因爲社會經濟總量不算大,還能用這些來湊合,但是自宋朝以後,商品經濟蓬勃發展,對貨幣的需求,就遠不止於此了。

這些,都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

但也僅僅是勉強運行,因爲寶鈔僅僅發放了十幾年,就已經貶值的不成樣子了,誰都不知道這玩意日後會不會跟元朝時候發放的那些紙鈔一樣,直接變成一堆廢紙,所以民間對於洪武寶鈔的使用和流通都不積極,而貨幣一方面貶值,一方面得不到使用者的認可,作用就註定會日益減小。

朱元璋之所以覺得大孫之前預測的未來很有道理,這一點也是重要原因,衛所制是一定會因爲土地兼併而逐漸轉向募兵制的,賦稅制度也同樣會因土地兼併制度而崩壞。

隨着海外貿易的發展,尤其是明朝與葡萄牙、荷蘭等西方國家的貿易往來,白銀開始在整個大明境內逐漸流通,白銀在國際貿易中具備高度的通用性,成爲跨國交易的主要貨幣之一,而白銀天然比銅錢昂貴的貨幣特性,也很好地滿足了大明國內的大額商品交易需求,這引發了民衆對白銀的追捧,逐漸使其成爲大明市場上的流通貨幣。

朱雄英稍稍解釋,朱元璋就明白了這其中的原理,不由地老臉微紅寶鈔這東西,確實弄得不算成功。

“不錯,用白銀當貨幣,收稅也同樣收白銀,這樣哪怕是土地兼併,也是按土地收稅,其實地主富戶,就算把這些土地詭寄到他人名下,還是得交同樣總額的白銀。”

沒辦法,大明的寶鈔,連起碼的金銀平準都沒有,地方官府根本不提供寶鈔和金銀的兌換,寶鈔到底面值多少錢,完全就是朝廷的一句話。

一條鞭法!

朱元璋細細聽完,頓時眼眸一亮,好辦法啊!

——大量白銀的涌入,卻解決了大明的這種貨幣困境。

“聖孫殿下洞見萬里!此計可行!”

而大孫所言的這個“一條鞭法”,卻無疑是給未來的大明,提供了一個在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後的出路,即完全按照土地,而非土地與人口來徵稅,且收稅全用白銀。

同時,這個辦法,其實即便不是在大孫預測的未來,也是能用的若是打下了日本,大明有了足夠的白銀,一樣可以搞這個所謂的“白銀貨幣化”和“一條鞭法”!

朱元璋斟酌了一下語句,將這條改革思路,與身後的衆臣一說,王景、董倫、劉三吾等人,沉思過後皆是讚歎不止。

如果官府提供不了那麼民間就會自發地搞一些商業通票出來,但這些地區範圍內比較有信譽的商業通票,對於龐大的大明來說,也僅僅是杯水車薪,還是滿足不了全國範圍內的商品交易,或者說,朝廷也不可能允許民間的商業通票取代寶鈔的貨幣地位。

朱雄英繼續道:“未來的大明朝廷也意識到了白銀的重要性,開始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推動白銀貨幣化,規定了白銀與大明寶鈔的兌換比例,而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則是直接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徵總爲一條,合併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便於徵收賦稅,同時使地方官吏難於貪墨,進而增加財政收入。”

譬如從西魏北周開始推行的均田制,到了隋唐,可以說是登峰造極,制度設計上趨近於完美,可饒是如此,唐朝維持了數十年以後均田制還是逐漸瓦解了,而沒有了土地制度作爲基礎,唐軍的戰鬥力也出現了不可避免的下滑。

並且,朱元璋也和衆臣探討過這一點。 得出的一致結論是,沒辦法。

朱元璋也很是滿意,如此一來,不僅以後真的打下來日本,白銀流入後怎麼用、怎麼收稅的事情,大孫都給規劃好了,而且,應對日後土地兼併,也有了一個相對靠譜的法子。

新推行的《魚鱗冊》制度,僅僅是朱元璋給大明的土地制度,打上的一個小小補丁,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又能維持多久,在現在的人看來,都是未知數。

而朝廷或者說朱元璋,對於寶鈔的發行又完全沒有規劃,也不節制,沒錢了就亂印鈔,難免寶鈔的流通日益閉塞。

陰陽炁海中過了很久,才傳出來了回答。

“因爲朝廷沒錢了。”

第103章 考成法!文官噩夢降臨!第132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47章 畝產三千斤!朱元璋的震撼第241章 教官到來第115章 龍江造船廠大匠們的驚歎第165章 來自道衍的信息第196章 保險第191章 李景隆:我能成爲大明戰神?第11章 李奶奶的過期藥第12章 大孫不會害你第179章 蓄水池之論,朱元璋的讚歎第199章 鎮江龍王節,蒸汽船亮相第111章 殿試上怒噴海禁政策的解縉第109章 千里鏡作用完美髮揮第34章 神器試驗成功,國公們的震驚!第139章 觀音奴的心病第220章 東察合臺汗國的決定第62章 邁不過去的檻,王朝週期律!第200章 藍玉的小圈子第69章 時空蟲洞的秘密第224章 來自鄭夢周的求救信第222章 《西涼伎》第25章 咱大孫果然是有辦法的!第132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126章 陰陽炁海最後一次開啓第240章 雲南邊患第172章 朱雄英的謀劃第158章 嗑死膽大的,嚇死膽小的第140章 殺身之禍第159章 東宮屬官們的勸諫第216章 藍玉的抉擇第61章 黑麥與木薯,神種降臨!第208章 天降暴雨,第二個預言應驗第24章 蟲洞傳輸實驗第107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啊!第42章 土豆紅薯玉米種子第170章 真是個烏鴉嘴第171章 將信將疑的兩位藩王第2章 咱的大孫,還活着?!第173章 禮有嫡子而無嫡孫第84章 朱雄英的長命鎖第234章 皇室海上貿易第215章 焦煤鍊鋼法,工匠們的震驚!第71章 徐達病重,千鈞一髮!第37章 老登,該爆金幣了!第222章 《西涼伎》第194章 行會監管,自船幫始第140章 殺身之禍第99章 派往日本錦衣衛的回信第9章 馬皇后病危!第150章 你招惹了不該惹的人第160章 被散養的藩王們第41章 北失南補第124章 出現在別古崖的古代獵戶第142章 還請王妃告訴我答案第64章 女真人覆滅!第143章 長命鎖,觀音奴的震驚!第225章 幼軍初立(八千字大章)第95章 你剛纔說話的語氣,四叔不喜歡第31章 神器降臨!第36章 告白第151章 來自朱樉的怨恨第61章 黑麥與木薯,神種降臨!第40章 天亡大明!朱元璋的恐懼第178章 爆火的湖景別墅,藩王們的震驚!第222章 《西涼伎》第79章 牛痘接種法的神效,震撼的江南災民!第80章 郭桓案爆發!第87章 朱元璋:老四發動了靖難之役?!第135章 靴尖上的大明第3章 爺爺你穿越到大明瞭?第5章 洪武寶鈔的價值第9章 馬皇后病危!第139章 觀音奴的心病第132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237章 廢除海禁的初步構想第231章 進攻日本外島的藉口第101章 爺爺想做海貿生意?缺錢有辦法啊第215章 焦煤鍊鋼法,工匠們的震驚!第59章 上架感言第160章 被散養的藩王們第74章 鄭和下西洋?第153章 我在地府那些年第169章 來根華子第119章 隆慶開關的巨大利益第174章 應天府第216章 藍玉的抉擇第207章 劉日新:有一處新的陰陽炁海第95章 你剛纔說話的語氣,四叔不喜歡第87章 朱元璋:老四發動了靖難之役?!第2章 咱的大孫,還活着?!第33章 壞了,爺爺不記得前世記憶了第149章 五爪龍牀,僭越之罪!第64章 女真人覆滅!第145章 “上等人與狼”第155章 被皇帝認證的先知第35章 講《明史》的姜老師第123章 朱雄英的穿越準備第215章 焦煤鍊鋼法,工匠們的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