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4節 流放

翌日,丞相周亞夫帶着九卿們,聯袂上奏:臣丞相亞夫、臣太常彭祖、臣廷尉禹……昧死言:臣等謹與宗室諸侯王、列侯外戚元老等議,皆以爲:王榮忤逆不孝,廢先帝法,用巫蠱之事,行叛逆之舉,私刻印璽,作龍袍,喪心病狂!羣臣皆議論當法!

這自然是毫不意外的事情。

二十多年前,淮南厲王也享受到了相同待遇,所有大臣一致要求誅殺。

更何況,現在劉榮乾的事情,比淮南厲王還要惡劣得多。

他不僅僅不孝,更做出了巫蠱詛咒之事。

這在諸夏民族社會是不可能被饒恕和寬恕的罪過。

劉徹看完奏疏,立刻就批覆:朕不忍致法於王,其赦王榮死罪。

若只是如此,那麼,這就又是一出淮南厲王故事。

但,劉徹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對劉榮的下場做好安排了。

他提筆接着寫道:朕聞,昔者湯放桀於南巢,天下稱譽,其放王榮於倭奴列島之北,永世不得再回中國!

詔書一下,朝野瞬間安靜了下來。

諸侯王們更是戰戰兢兢,連話都不敢說了。

實在是,這個處罰太可怕了!

倭奴列島是什麼地方?

一個生番野人羣居之地,島上的人,甚至還停留在原始時代的母系社會。

在如今漢室的世界認知裡,倭奴列島就屬於比夷狄還夷狄的蠻荒之島。

劉榮被流放過去,下場恐怕比淮南厲王還要慘!

但隨後,補充的命令,告訴了人們,劉榮的下場,遠比他們想象的更糟糕。

劉徹命令樓船衙門,將劉榮送到倭奴列島北方的一個四面臨海,沒有人煙的荒島上。

除了每個季度定時給他送一批生活必需品外,不許任何人接近和靠近。

劉榮只被准許攜帶兩個宦官和十石物資。

換句話說,他的餘生,將會是在一個除了兩個監視他的宦官之外,沒有絲毫人煙的荒島上渡過。

他從此就將失去他過去擁有的一切地位和特權。

而這對於含着金鑰匙出生的諸侯王們來說,簡直就是比死還難受千百倍的刑罰。

世人終於領略到了劉徹的狠辣之處。

但偏偏,沒有任何人能挑錯。

甚至連劉榮也只能三呼萬歲,感激涕零。

他甚至不敢自殺,只能選擇硬着頭皮,去那個荒島上渡過自己的餘生。

因爲,假如他自殺了,那麼,他的兒子就可能被他牽連、連累。

“陛下……真不愧是太宗指定的隔代繼承人啊……”衡山王劉賜聽說了此事後,心有餘悸的想着。

他是真的害怕了!

他怕萬一自己將來惹惱了天子,天子也將他丟到一個荒島上自生自滅。

這樣的事情,只是想想,就已經很恐怖了!

從小錦衣玉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諸侯王們,如何能承受得了這樣的未來?怎麼能適應這樣的生活?

其他諸侯王也都是戰戰兢兢,被嚇了一大跳。

特別是淮陽王劉餘,幾乎被嚇得好幾天都不敢入睡。

當然,有人憂愁,自然有人歡喜。

魯王劉端現在就無比高興,甚至是幸福的抱着一個嬰兒。

這是一個男孩,劉榮剛剛出生不足半年的幼子。

而現在,他成爲自己的子嗣。

劉端一夜之間,找到了自己的未來和幸福。

他有了繼承人了,他的悲劇宣告結束了。

他再也不用擔心,自己死後,只能以發覆面,無顏去見列祖列宗,也不需要再去憂愁百年之後,沒有香火血食祭祀,自己只能孤單而寂寞的躺在冰冷的墳墓直到時間的盡頭。

“陛下,臣弟……”抱着這個嬰兒,劉端已經無法用言語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激了,他只能是感恩不盡的拜道:“從今往後,臣弟就是陛下門下的走狗和鷹犬,陛下指東,臣弟絕不往西,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朕與王,兄弟手足也……”劉徹笑呵呵的道:“這些客套話就不必多言了,依朕看,魯王還是好好想想,爲王世子起個名字吧……”

“還請陛下賜名!”劉端想都沒想,就拜道。

“朕來起名啊……”劉徹思慮再三,然後道:“就叫他劉過吧……”

“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朕希望世子將來可以做一個對國家社稷有功之人……”

嗯,最好能像楊過那樣……

劉端不知道楊過的梗,但還是高興的道:“謝陛下賜名!”

然後,他就抱起那個小小的孩子,臉上都快笑開花了。

他知道,從今天起,他的人生完整了。

劉徹看着劉端的模樣,也非常欣慰。

這麼多兄弟裡,劉徹最同情的就是這個弟弟了。

如今,能夠看到他重獲新生,劉徹很開心。

……………

當劉榮被押解着,坐上馬車,由軍隊押送,前往齊魯的時候。

元德七年結束了。

現在,已是元德八年冬十月甲子。

整個長安城,家家戶戶都忙着釘桃符。

根本沒有人注意到,那個他們嘴裡的當代桀紂劉榮,已經悄然遠去。

不過,在政壇上,尤其是學術界,此事的餘波和漣漪,卻一直在不斷迴響。

劉榮被流放到倭奴列島一個荒島上的事情,深深的影響和震撼了無數人的神經。

首當其衝的就是法家。

韓非子的名言,再次迴響在人民耳畔: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

商君的鼓動,更是不絕於耳: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

再沒有比劉榮這個活的事例,更能佐證商君韓非言論的證據了。

淮南王劉榮,先帝長子、天子同產長兄,照樣被論法如罪,流放去了倭奴列島。

連劉榮這樣身份地位的人,都無法豁免法律,列侯將相們何德何能,敢說自己凌駕於法律之上?

法家士氣大振,而儒家則窮於奔命。

迫於無奈,也出於現實的需要。

董仲舒和胡毋生等儒家巨頭,不得不開始帶着弟子門徒,扎進了故紙堆之中,開始翻查和研究漢律。

儒家的法律派就此開始萌芽。

第1274節 不教胡馬度燕山(1)第68節 早朝(1)第1198節 老將第1544節 不對稱的戰鬥(1)第908節 換俘(1)第652節 誘導(2)第1200節 變革之大世!(1)第1567節 吹響殖民號角(1)第678節 決定未來的朔望朝第975節 陌刀威武(3)第106節 爲政之道第1295節 帝國的毀滅(4)第488節 移民(1)第1021節 諜影第379節 關門,放司馬第1198節 老將第976節 陌刀威武(4)第977節 老朋友第1601節 修改戶律第319節 投機第101節 挑撥第242節 選擇第552節 誘餌第826節 匈奴的醒悟第552節 誘餌第1460節 怎麼對付文人第859節 我的父親是個大英雄(2)第2節 雪中送炭第1180節 講道理(1)第270節 收編第469節 殺雞駭猴第1407節 裁決(1)第1551節 矛盾的陳嬌第140節 睚眥必報主父偃第152節 滅蝗策第379節 關門,放司馬第440節 設計第1396節 悲哀的商人第317節 對未來的準備!第103節 張湯的明悟第1145節 經濟(2)第271節 反應第1419節 鹿鳴宴(2)第365節 新的時代(1)第397節 津關第1145節 經濟(2)第1158節 合縱(4)第282節 終結第1282節 可怕的‘神騎’第50節 五銖第1130節 刷新第182節 狗咬狗第571節 漢匈摩擦第1099節 軍臣回師第1331節 匈奴劇變第440節 設計第1070節 反撲(2)第552節 長水胡騎第732節 國情諮文(3)第1401節 雜家的官僚(3)第385節 殺使第537節 洗腦(2)第289節 劉啓教子第949節 器械一量第337節 江都攻略(3)第1213節 儒家的反擊(2)第534節 帝國主義第163節 周陽由必須死!第92節 密謀第1556節 周亞夫致仕(2)第488節 移民(1)第185節 暴走的劉德第1468節 在安東(1)第409節 考舉(2)第266節 進擊的土豪第369節 無題第593節 貪婪第1412節 河套的開發(3)第1197節 入場第307節 神器(2)第864節 回扣第1180節 講道理(1)第1257節 匈奴的計劃(1)第373節 科技樹第1255節 軍功制度(2)第1091節 想當狗腿子的丁零人第642節 廟算(4)第841節 殲滅第369節 無題第1514節 戰略(2)第603節 魚海!魚海!(3)第1592節 統治(2)第1260節 動員(2)第973節 陌刀威武(1)第475節 中央集權(3)第1463節 裁決第1257節 匈奴的計劃(1)第1059節 諸胡的暢想第115節 高廟事變(2)第164節 猜測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