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鎮守南方的隨國

緊接着,李然又察覺到眼前的這個范蠡居然稱申無宇爲“家父”,便也就隨口問道:

“令尊現在情況如何?”

“家父與楚王在徐國走散之後,因時局動亂,楚王在仲兄處是自縊而亡。家父得知情況,便是棄了鍾離縣尹之職,眼下正與仲兄隱居,並是守着楚王的遺體,以期來日可再以國君之禮下葬!”

“而此消息,如今也唯有我們申家人知曉!家父恐先生不曉其中的變故,可能會影響先生長久大計,故而讓范蠡前來報喪!”

李然稍稍一怔,隨後苦笑。當初他囑咐申無宇要給楚王一個善終,沒想到他還真的做到了。

“是了,令兄申包胥如今情況又如何?”

“伯兄喬裝爲越人,被吳人俘虜之後,以楚國絕密情報告之,並伺機接近吳王餘祭。如今已將其成功刺死!且還趁亂全身而退,如今正在和家父、仲兄一起爲楚王守靈。”

“啊?居然成功了?……而且……而且還是全身而退?”

李然對此多少是感到有些吃驚。如果說刺死吳王餘祭,已經實屬不易,那麼再能夠全身而退,可就真的是驚爲神人了。

“因伯兄在行刺之前,鼓動其餘越國的俘虜起義,且是自個備好了退路。所以,待他一經得手之後,那些越國的俘虜便立刻一同舉事外逃,故而吳人一時亂成了一團。伯兄也以此是僥倖得脫!”

“委實高妙……申包胥,真不愧是申包胥啊!”

李然在心中暗自讚歎,口中說道:

“令兄智勇雙全,那如此一來,吳國便暫時是無暇再侵楚國了,不過楚國如今……”

楚國如今是在王子棄疾的掌控下,而其兄熊比即位,故而也可謂是亂成了一團。

楚國的未來究竟如何,也是無從知曉。

不過也正因爲此,葉邑這邊反倒也就暫時安全了。

“子明先生,如今楚國的局面已無人能夠預料,家父對此也已是無能爲力了。”

王子棄疾之心早就昭然若揭,所以如今定然是正在忙於如何弒君篡位。

而以他的性格,只要不再去挑戰他的底線,那麼他就終究會以“息事寧人”的姿態示人,所以反倒不會對葉邑這邊再咄咄逼人。

於是,李然決定暫且將楚國的情況放在一邊。

李然又看了一眼范蠡,卻不由是生出一絲困惑來,並是問道:

“對了,少伯爲何不是申氏,反而以範爲氏呢?”

李然直接說出范蠡的字,而且他的這個“字”,還是不久前由父親所賜。他一時有些納悶。但隨即想着或許是他父親此前就已與子明先生提及過,故而此刻亦只是稍稍一怔,也並未太在意:

“回先生,我們申氏一族,本爲申國之後,故而以‘申’爲本氏。但,亦可取其祖先‘範山’之別氏,故取氏爲‘範’。如今家父爲了避禍,便刻意隱去‘申氏’的身份,而取‘範’爲氏。家父現今自稱乃‘範山之後’,並要求我們拋頭露面之時,也都自稱範氏。”

(《國語》之中,“申無宇”的確又稱之爲“範無宇”,但是范蠡究竟是不是範無宇之後,則無考,此處爲杜撰。)

李然聞言,不禁是點頭道:

“原來如此!”

“其實不僅如此,我們申氏一族還有一部分族人,更氏之爲‘文’,只因我等又皆爲文王之後,故而族人乃以先君之‘諡’爲氏。故而,‘申’、‘範’、‘文’皆爲我氏!”

李然聽罷,嘴上雖然沒說什麼,心中卻有一種異樣的感覺。要真按照范蠡所言,那麼日後的文種的‘文’是否也是由申氏改來的呢?若是的話,那麼日後越王勾踐所依仗的政客雙星便就真成了同門了。

(范蠡和文種其實都是楚人,且祖籍地也相近,這個是沒錯的。但是,但究竟是不是同出一門,則無考,此處爲杜撰。)

不過,這些話李然自是不會說出來的,只聽李然是頗爲客氣的迴應道:

“少伯一路辛苦,且先行退下歇息,少時另有筵席招待。”

范蠡卻並無意退下,李然正感到奇怪,范蠡朝李然深鞠一躬:

“方纔范蠡在外等候的時候,聽到先生和諸位的談話。其實對於缺銅之事,范蠡倒是有一個辦法。”

李然聞言,不由的大喜,不禁問道:

“哦?有何辦法?少伯快快說來!”

范蠡則是回道:

“葉邑以南不遠處,當年有一姬姓之國,盛產銅石。如今其地雖已併入楚國,然其主尚存,倒是可以問問他們是否願意施以援手!”

“哦?楚國腹地竟還有這麼一個國家?”

李然對此竟然不得而知,倒是不由覺得有些奇了。

“此國便是隨國,隨國乃是當年周天子分封鎮守南方的大邦,立國之初便是周人在江漢之地的重要據點。且彼時隨國境內,銅石皆裸露在外,故而,隨國在此建國,便是把控住了此地的銅石,並以此厲兵,曾竭力遏制荊楚的擴張……”

范蠡說到這裡,李然倒是想起來這個國家。沒錯,當年隨國也曾是雄踞南方的一方諸侯,且其礦藏豐富。只是近百年來,卻是直接銷聲匿跡了。

世人皆以爲這隨國早已爲楚國所滅,卻不想,竟是苟活至今。

“這隨國當年坐擁銅石,曾憑藉其軍力鼎盛,乃是楚國之勁敵。只因後來周邊小國都陸續被消滅殆盡,而周王室又勢微,隨國迫不得已,在其賢大夫季樑的撮合之下,便與楚國是立下誓言:“永世盟好,互不侵犯”。也由此,隨國至今基本得以保全下來!”

(題外話:此前出土的曾侯乙編鐘,具考證就是後來楚昭王送給隨國國君的隨葬品。根據現階段考證,曾國和隨國,其實就是同一個國家。)

“由於這隨國的國君乃是姬姓,而先生亦爲周人,而且其所求者亦不與楚國交惡,故而先生若前往求助,許以事後重酬,那麼只憑借先生在楚國的名望以及在鄭國祭氏的身份,隨國國君定肯出手相幫!”

李然聞言,不由得點頭贊和道:

“少伯所言極是!若真如此,便可無憂矣!”

范蠡只是在外面聽到隻言片語,便知曉他們的難處,並由此想出這樣一條“求援於隨國”的計策來。

非但如此,而且此計還顧忌到了隨國和楚國之間的關係,甚至是李然在楚國的名望等等這一系列的利害關係。

並據此直接判斷出,隨國是目前他們如今可以爭取到的一股力量。

這份心思縝密,讓李然也是極爲佩服,難怪此人能在悠悠歷史中享有盛名。

范蠡這時又自告奮勇道:

“先生,范蠡願前往辦妥此事,只需先生修得公文一簡即可。”

“此行干係重大,戌願和這位小友一同前往,從旁協助一二!”

此時,葉戌也上前抱拳如是請道。

而李然則是稍作沉吟,決定讓他二人是前往求助隨國,正好也看看這個小范蠡的能耐。且又派了二十人作爲護衛,並且修簡一卷,交予范蠡。

“楚境目前並不安穩,你們這一路上兇險不小,切記要注意安全,危地不可久居,避開不必要的麻煩。雖然此行於與楚國無關,但如今楚國朝政混亂,也難保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范蠡得了公文,便是抱拳應道:

“先生放心,蠡早已在心中謀劃好路線,當可快馬趕到隨國。事不宜遲,蠡這便出發!”

散議之後,范蠡和葉戌便帶着那二十人出發了。而李然和孫武則將他們送至城門。

孫武望着他二人遠去,心中不由忐忑:

“此人如此年輕,當真能堪此大任嗎?”

而李然聞言後,卻是淺淺一笑,頗爲篤定的答道:

“呵呵,長卿多慮啦!想當年,長卿兄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第158章 愛吃瓜的大夫們第295章 四國大火的預言第391章 是機會還是陷阱?第652章 李然的復仇大計第675章 荀躒的態度第92章 何爲大局?第104章 態度互換第307章 魏舒的提議第2章 無聊的議題第367章 豐段兇案的告破第81章 綏靖之策第505章 趙鞅是關鍵第703章 荀躒的隱憂第427章 範鞅的詭辯第224章 第250 251章 天下守衡第741章 愛女失蹤第260章 楚王來到乾溪第759章 絕不後悔!第170章 治亂之道第304章 申無宇再諫楚王第642章 宗伯氣象第108章 舌戰公孫黑第284章 慶封廢了,但未必沒用第532章 流言潰一城第747章 遭遇吳軍第61章 子產來訪第83章 不過是替罪羊第461章 移步改玉第408章 第476 477章 主僕同心第140章 良臣將死?第670章 劍拔弩張第321章 然丹最後的話術第700章 替罪之人第402章 周王猛暴斃第298章 被迫獻策第693章 暗行衆說荀躒第547章 明明白白你的心第417章 跋扈的陽虎第694章 巧施離間計第470章 范蠡賺駟歂(chuan)第240章 想閹了韓起?真是大佬第433章 魯侯稠的毒咒第75章 紈絝子弟的豬腦子第577章 大勝利!公山不狃終於撤兵第212章 點撥第24章 人才的價值第362章 刺殺子產第485章 求證第406章 第472 473章 王子朝稱王第621章 離譜!宮兒月居然吃醋了第369章 祭樂還是想起了一切第291章 國君的自我修養第341章 第397 398章 王子比的黑鍋第617章 晉國陽虎的來信第48章 孫驟之死第710章 奇襲糧道第295章 四國大火的預言第481章 越國來的才人第711章 範吉射襲營第419章 第494 495章 覲見天子第482章 越女宮兒月第12章 奪權不能太心急第258章 朱方城大戰第532章 流言潰一城第82章 前因後果捋一遍第312章 觀從的身世第84章 齊國使者田穰苴第203章 第216 217章 楚材晉用?鄭材楚用!第440章 孔子和晏嬰第290章 賴國直接投了第592章 范蠡入成第158章 愛吃瓜的大夫們第48章 孫驟之死第563章 後山的暗道第560章 擁立之功第54章 代子產問話第64章 不好的直覺第556章 耽誤了時機,將一無所有第225章 第252 253章 諸樊之死第359章 無頭的冤魂第505章 趙鞅是關鍵第36章 叔向發怒了第740章 倒計時第11章 功成一半第308章 厥憖之會第289章 慶封終於落幕第722章 沈尹戌與孫武第753章 是棋手?還是棋子?第485章 求證第440章 孔子和晏嬰第320章 比陽關定計第507章 夜潛趙營第570章 嚴密的防備第553章 第670 671章 我是來保費邑的第663章 朝堂激辯第494章 孟孫何忌報夫人之幣第529章 第634 635章 駟赤的大義第657章 趙鞅開始動手了第469章 鄭邑的亂局第700章 替罪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