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改稻爲桑的關鍵

第283章 改稻爲桑的關鍵

朝廷改稻爲桑的命令下到浙江的時候,已經是二月份了。

接到了緊急公文的胡宗憲,手中還拿着兩封信。

這其中一封是他的座師嚴嵩寫給他的信,另一封則是嚴嵩之子嚴世蕃寫的信。

帶着朝廷的公文和兩封信,胡宗憲走進了書房,他將這三件東西遞給徐渭,嘆息一聲說道:

“朝廷這是要將浙江架在火上烤啊!”

徐渭打開信,他認真的將三份信看完了之後,也嘆息一聲說道:

“君以此興,必受此亂,胡公整頓浙江,靠的是嚴閣老,如今也到了嚴家收取回報的時候了。”

胡宗憲嘆氣說道:“世人都說我是嚴黨,這改稻爲桑也只能落在浙江,文長,這改稻爲桑能搞成嗎?”

徐渭長期科舉不第,對於民間和大明基層還是瞭解的,他搖頭說道:“定然改不成。”

徐渭說道:“改稻爲桑,要百姓將稻田改爲桑田,讓百姓養蠶賣生絲再換糧食,聽起來是很不錯,實際上卻根本沒辦法執行好。”

“首先養蠶這事情,不是每一家每一戶都能養好的,強行一刀切的接過,就是原本養蠶的百姓,因爲生絲多了價格下降而怨恨朝廷,不會養蠶的百姓,因爲養不好蠶又弄不好絲,也會怨恨朝廷。”

“然後就是養蠶真的出絲了,朝廷要用什麼價格去收購?”

“官府收春夏二糧,尚且有胥吏從中盤剝,有踢鬥淋尖的招數,如今要收整個浙江的生絲,這絲品優劣價格可是差的很大的,若是胥吏以次充好,損失的是朝廷,若是以好論次,那倒黴的是百姓。”

“再有一個,就是糧。”

“百姓就算是賣了生絲,還要再從市面上購買糧食。”

“整個浙江都不產糧食了,糧食價格必然上漲,也肯定會有糧食商人囤積居奇,到時候糧價上漲,就算是改稻爲桑比以往賣糧食賺的錢多了,但是買到的糧食還不一定比自己種的多,那豈不是要釀成民變?”

徐渭頓了一下又說道:

“還有,改稻爲桑是要本錢的,無論是購買蠶種,還是買桑樹,這都不是普通農戶能夠承擔的起的,如果強行改稻爲桑,那最後必然是百姓要賣田。”

“胡公,若是改稻爲桑,浙江必亂。“

胡宗憲聽完了徐渭的話,嘆息一聲說道:

“文長你說的沒錯,可是嚴閣老和小閣老都來信,我沒有立場反對改稻爲桑的國策。”

胡宗憲還有一半的話沒有說,改稻爲桑從朝堂上提出來之後,滿朝文武中,只有太常寺卿高拱明確表示反對,清流的諸大臣都沒有出言反對。

嚴黨的提案,清流都保持了緘默,這是兩黨之爭惡化之後,還從沒有出現過的事情。

胡宗憲身爲嚴黨的骨幹,更沒有立場反對了。

徐渭再次想到“君以此興”的話,他沉默了一會兒說道:

“胡部堂,難道真的要推行改稻爲桑嗎?”

胡宗憲想了想說道:“如今之計,只有一個拖字訣。”

“拖?”

“對,浙江太大,也不是處處都適合種桑樹養蠶的,就先從杭州府開始,上奏朝廷等杭州府出絲,再推行全浙。”

“爲何是杭州府?”

胡宗憲說道:“杭州貿易發達,本就有很多桑田,就算是改稻爲桑也對糧價影響不大,實在不行杭州府也和蘇州府一樣,從琉球買糧來平抑糧價。”

徐渭立刻說道:“部堂之計妙哉!”

胡宗憲搖頭說道:“若是杭州不出亂子,可以緩緩推廣之,若是杭州出了亂子,我再上書請求暫緩改稻爲桑,嚴閣老也不會說我什麼了。”

胡宗憲的算盤打的不錯,不過和所有上位者一樣,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將下級當做毫無私慾的政治工具,也許是周圍溜鬚拍馬的人多了,總覺得自己的話能夠一言九鼎,不折不扣的執行。

杭州知府馬寧遠,和海瑞一樣,都是舉人出身,正常來說他這樣的出身,是很難做到知府,特別是杭州這樣的大府知府的位置上的。

前任杭州知府,因爲去年的杭州大火被彈劾罷官,馬寧遠是胡宗憲力保推薦上去的,因此也被胡宗憲認爲是鐵桿的屬下,將改稻爲桑交給杭州府來做,也是因爲胡宗憲對馬寧遠的信任。

只不過胡宗憲還是低估了自己屬下的“上進”之心,當他說胡宗憲將整個朝堂都非常關注的改稻爲桑交給了自己,馬寧遠如同打了雞血一樣,迅速召集了屬下開會。

從白天討論到了晚上,大堂中都點燃了蠟燭,馬知府依然和打了雞血一樣,還在緊急部署研究“改稻爲桑”的國策。

在他邊上的座位上,時任浙江參將的於宗遠,正在打着哈欠。

於宗遠是被蘇澤推薦,從福州左衛調任浙江的。

原本胡宗憲也不是那麼信任於宗遠,但是見過一次這位於二公子之後,很快就被他折服。

咱們這位天使投資人一號,最大的優點就是從善如流。

在面見胡總督之前,於宗遠好好聽從了副官林德陽的教導,狠狠在胡總督面前誇了鳥銃的優點。

其實在嘉靖三十九年,兵部就開始大造鳥銃,主要就是運到東南沿海地區,胡宗憲也是對鳥銃的威力有所瞭解的。

特別是戚繼光都很推崇鳥銃,手下的左膀右臂這麼推崇,胡宗憲也知道鳥銃的優點。

於宗遠對胡宗憲侃侃而談,大談鳥銃作戰,將胡宗憲唬的一愣一愣的。

只不過胡宗憲聽戚繼光的話也只聽了一半,戚繼光雖然覺得鳥銃威力不俗,但是僅限於進口和從倭寇那邊繳獲的鳥銃。

大明自己生產的鳥銃不在此列,這自然是因爲大明的鳥銃質量實在是太差,經常炸膛和啞火,士兵們都畏懼使用。

於二公子大談鳥銃的好處,甚至說要組建一支鳥銃新軍,更是對了胡宗憲的胃口。

兵部的下發的這些鳥銃不用掉,再花經費購買進口的鳥銃,爲了這件事胡宗憲可沒少被言官彈劾。

如今於二公子大包大攬,又能幫着去掉兵部下發的鳥銃庫存,又能保證能用這些鳥銃來編練新軍,對於胡宗憲來說自然是雙贏的美事。

因此於宗遠立刻得到了胡宗憲的重用,讓他出任浙江參將,編練新軍。

面試合格了之後,於二公子也向自己的老闆提了要求。

他主動要求駐防在杭州附近,當然是爲了不耽誤享受杭州的繁華。

胡宗憲同意了他的要求,讓他在杭州附近募兵,又將他的軍營設在了杭州城外。

得償所願的於二公子,自然將練兵的任務全部甩給了林德陽,自己則整日的在杭州城內瀟灑。

這一次杭州知府馬寧遠要推行改稻爲桑,這位從舉人升上來,擁有豐富基層經驗的馬知府明白,光靠縣衙的胥吏和衙役們,是無法推行改稻爲桑的。

所以他將目光放在了於宗遠的這支部隊身上。

於宗遠所部的杭州新軍總共有三千人,有一千人都配備了兵部下發的大明鳥銃,還有兩個五十人總旗,配備了朝廷鑄造的佛郎機炮。

其餘各營也都是用鴛鴦陣的戰法操練,因爲於宗遠對於貪污糧餉這點“小錢”沒興趣,林德陽等一衆軍官骨幹們又都是蘇澤培養的,杭州新軍可以說是糧餉充足,訓練也很足,馬寧遠也看得出這是精銳。

馬知府說道:“於將軍,這次改稻爲桑還要請您也幫忙啊。”

於宗遠剛剛聽得渾渾噩噩,幾乎都要睡着了,突然被馬寧遠點名,他茫然的擡頭。

不過於二公子也不是傻子,他立刻說道:“杭州新軍是屬於胡總督統領的軍隊,沒有胡總督的手令,我不敢擅動啊!”

於二公子雖然是紈絝子弟,但是知道這涉及到土地的事情,是最難辦的事情。

這改稻爲桑他雖然說不出來哪裡不妥當,但是也知道百姓是肯定不願意的。

他帶領的杭州新兵都是從杭州附近募的兵,保家衛國打倭寇自然是沒問題,但讓他彈壓地方,大家都是鄉里鄉親,於宗遠也知道這是燙手山芋。

可是馬寧遠依然不依不饒的說道:

“又不是要你們杭州新兵全部出動,只需要於將軍帶領精銳親衛,隨着本官視察一下各地的情況,這也不算是什麼難事吧?”

於宗遠想了想,倒是也覺得可行,自己整日在杭州地界上瀟灑,得罪這位地方官也不好。

杭州這邊的官府忙着出臺政策,宣傳改稻爲桑,在南京的蘇澤也接到了朝廷的政令。

他有些愕然,大明朝歷史上可沒有發生過改稻爲桑這種事情。

不過想一想,似乎現在推行改稻爲桑也沒什麼毛病。

福州市舶司的琉球朝貢貿易如火如荼,其實從皇帝到大臣們,誰不知道這其中的貓膩。

區區一個琉球小國,怎麼可能吃得下這麼的絲綢,購買這麼多的商品,還能拿得出這麼多的銀子交易?

從皇帝到大臣,都知道這琉球朝貢到底在和誰在做貿易。

但是他們都保持了緘默,原因自然也很簡單,朝廷沒錢了。

這幾年來,南方北方都要用兵,關中地震,三大殿又燒了,皇帝還要在天下修建道觀。

除此之外,皇帝還有各項賞賜,比如之前裕王妃產下皇孫,當場皇帝就賞了五萬兩銀子的絲綢。

這等濫賞自然是不符合祖宗制度的,不過皇帝依然用一句“此乃朕的家事”,將戶部的反對意見壓了下去。

朝廷沒錢,福州市舶司每年能送上錢,琉球商人提出有多少絲綢就收多少絲綢,提出改稻爲桑似乎也是正常的?

穿越以來,蘇澤一直都沒能改變歷史走向的脈絡,如今歷史終於發生了改變。

方望海憂心忡忡的從衙門回來,將蘇澤召到了府上說道:

“朝廷在浙江推行改稻爲桑,若是成功了必然要推廣到南直隸地區,這下子百姓要遭災了!”

當年在浙江鈔關稅法的時候,方望海比起胡宗憲更清楚下面官員的德行。

豪強必然勾結胥吏,先擡高桑樹的價格,然後強行要求百姓改稻爲桑,買不起桑苗的必然會被胥吏逼迫賣田,或者乾脆禁止他們種田,任由土地拋荒,逼着百姓最後賣田求生。

方望海已經猜到,嚴黨的核心肯定已經趕往浙江,準備從這次改稻爲桑中分到好處了。

方望海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蘇澤,蘇澤這一次卻搖頭了。

“改稻爲桑乃是國策,又豈是我能夠動搖的,唯一的好處是胡宗憲是個老成持重的,沒有迎合嚴閣老父子強行推進,現在杭州府試點就有了緩衝的時間。”

“我擔心的是倭寇。”

“自從汪直死後,閩廣倭亂不止,如今朝廷加派已經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了,從去年到今年,福建廣東已經爆發了幾次民亂,這樣下去福建和廣東的春播也要耽誤了。”

“浙江也是年年要有倭寇滋擾,若是在浙江推行改稻爲桑,那整個東南沿海的各省糧食都不夠吃了。”

蘇澤還有一句話沒說,整個東南缺糧食,也有他的一份“功勞”。

因爲新式的紡紗機推廣,如今整個江南的棉紡織工坊都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棉花不夠了。

原本松江府的棉花都是商人從北方和湖南湖北地區收購,江南地區一般只在田中的田壟上少部分種植,並不成氣候。

可是去年至今,用了新機器的工坊,都賺到了錢,在機器攤平了人力資本後,只要有棉花就能賺到錢,要知道棉布這東西,在越來越冷的北方可是太好賣了!

今年江南甚至還有江南商人聯繫海外商船,試圖從海外購買棉花。

至於買不到棉花的,那就只能自己想辦法種植了。

今年在江南,已經有些旱田開始種植棉花。

棉花和絲綢,這兩種經濟作物的利潤,開始讓整個江南地區主動的“改稻爲桑”和“改稻爲棉”,江南作爲魚米之鄉竟然都缺糧了。

與此同時,京師,裕王府。

張居正對着徐階說道:

“改稻爲桑,關鍵不在桑,而是在稻!”

“嚴黨推行改稻爲桑容易,不在浙江鬧出民變難。”

“福建和廣州在鬧倭亂,到時候能支援浙江的就只有南直隸了。”

“把南直隸的糧食抓在手裡,我們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本章完)

第059章 新兵構想(加更)第279章 紫色講學被動第222章 雙金色被動第145章 佳人偷菜?第581章 貨幣和財政政策第074章 打探消息第513章 內鬥是大明特色第393章 超品提拔之弊第435章 髒東西第212章 殺倭使!(求月票)第434章 鐵路公債第329章 秩序的邊疆第002章 家廟第205章 醫術被動,打颶風第546章 翻山入蜀!第008章 屬性點第505章 教育不公第367章 留學生們第681章 人心所向第219章 關中大地震第022章 畝產第429章 填報志願第064章 二探鬼市第466章 爭湖廣第477章 投機與投資第324章 轉進如風第181章 定親(求月票!)第030章 鬼市第461章 人才“詛咒”第348章 嘉靖西狩第308章 誣陷造反時,最好真的要反第289章 水師新軍和火器坊第148章 雞肋的紫色被動第633章 你的想法有些極端了第632章 富者恆富,弱者恆貧第134章 倭亂的根源第037章 大明特色:逼良爲倭第310章 遭了,我成反賊了(三更,一萬二!第119章 拍案驚奇第670章 另一個戰場第318章 兩頭下注第406章 祖宗之法的迴旋鏢第95章 中華茶道,醫局第618章 捨不得第326章 鐵瘋子和鋼瘋子第122章 鞋帶定理,買文第461章 人才“詛咒”第024章 械鬥罰銀第645章 教皇有幾個兵?第332章 南京錢逛第156章 “倭”亂未平第177章 知府家宴第049章 縣衙第448章 後發趕超之法第513章 內鬥是大明特色第458章 豺狼當道,安問狐狸第305章 禮樂征伐自何處?第044章 大明神劍第106章 紅陽教第185章 去月港第195章 投宿西禪寺第108章 於家往事,貢茶劫第401章 於二公子的天使投資(一)(5k5,求第92章 殺狐(本卷完,6500字大章求訂閱)第132章 誰試手,補天頃?(卷末,求票)第342章 汝最類父第621章 世界是個草臺班子第83章 練銃兵第632章 富者恆富,弱者恆貧第475章 武昌和滎陽第441章 大人說的對!第151章 數學,機械和航海第311章 從“賊”第644章 藩屬國條約第266章 文筆如刀第356章 北歸和南歸第477章 投機與投資第499章 馬尼拉海戰第481章 秩序的角落第227章 收稅要靠兵第421章 水晶宮制憲會議廳第392章 授時千年第653章 滾雪球第378章 “父皇英明”第060章 吃飽飯第129章 葡萄牙船長第127章 文學技能升級第484章 狂熱和剋制第134章 倭亂的根源第660章 大一統的曙光第061章 淨海王第416章 政第295章 爆炸就是藝術第478章 比封建更腐朽的買辦第439章 統一市場和國家第91章 追回旌表(晚上大章,卷末了求訂閱)第180章 寫皇叔的督學第249章 回老家結婚,罷市第657章 拼命第150章 敏捷屬性的用處(加更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