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太學士大夫再教育中心成立了

元祐元年四月壬子(25)。

“敕:士大夫,天下之楷模,乃以道德望進。故風俗厚而朝廷尊,經術用而名器重!具官吳安持,故宰相之子,自棄聖人仁恕之教,歷事四方,不恤百姓疾苦!朕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孟之教,在其中矣,奈何不修?可,吳安持勒停,着太學收教,以敘聖人之教。”

吳安持聽着那個在他面前,抑揚頓挫的念着敕書的內臣的聲音,整個人都傻了。

怎麼回事?

我爹的門生故舊呢?

你們給我說句話啊!

拉小侄一把啊!

文太師、司馬侍郎、孫學士、張節度……

救救孩子!

然而,無論吳安持內心如何咆哮,那個讀完敕書的內臣,都只是冷冷的盯着他:“具官吳安持,還不謝恩?”

吳安持沒有辦法,只能乖乖的磕頭:“臣,安持拜謝天恩!”

吳安持這邊領了旨意,那邊就有着禁軍上前,對他說道:“吳知州,請吧。”

太學那邊,在今天早上就已經得了旨意。

管勾國子監公事許將,已經將學舍打掃出來了,就等着這位大宋第一位,進入太學接受聖人經義再教育的宰相之子入讀。

殿前司也循了郭獻卿故事,揀選了精幹人馬過去。

吳安持低垂着腦袋,拿着敕書,被禁軍們押着向外走去。

……

國子監。

官署在汴京敦教坊中,元豐改制之後,其下掌國子、太學、武學、律學、算學之事,並權攝天下州郡州學、縣學,算是大宋最高等級的教育機構。

屬於原始的教育部雛形。

其不僅僅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立的雕版印刷部門和發行部門。

還擁有一個龐大無比的圖書館——國子監書庫。

其中藏書數量,僅次於皇城的崇文院。

據說,在國子監書庫,曾有人找到過,已經被認爲失傳了數百年的孤本、古籍。

當今天子即位後,詔以國子監,天下儲才之地,於是賜宮中典藏之珍寶,以爲天下學者臨摹。

於是,出王羲之等人真跡、拓本於國子監書庫,供國子監、太學諸生學習、臨摹。

今年更出蘭亭集序的定武本和無缺本兩個宮中典藏的拓本。

於是,國子監書庫,也就成爲了天下文人打卡的熱門地點。

每有文人入京,總要想方設法的進一次國子監書庫。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國子監書庫的深處。

這墨香書庫之間,有着一個僻靜、清幽,人跡罕至的地方。

這裡就是郭獻卿的讀書之地。

一個爲了他量身打造的地方。

此刻,郭獻卿正拿着一本厚厚的《禮記》,持着毛筆,一個字一個字的抄錄着、學習着。

沒辦法!

他馬上就要迎來一次月考了。

按照制度,他這個駙馬都尉,在國子監一月一考。

考覈成績,直接納入磨勘。

一次不合格,就加磨勘一個月。

換而言之,也就意味着,他的‘學習期’要延長一個月。

所以,他只能拼命學習,每天都沉浸在聖人經義的海洋中不可自拔。

久而久之,這位駙馬都尉,居然養出了幾分儒雅氣質,就連說話都變得文縐縐的了。

這就不得不說,真是個奇蹟!

郭獻卿正讀着書,門外卻罕見的出現了喧譁聲。

他擡起頭,豎起耳朵。

就聽着在他旁邊的一個小院子的門,似乎被人打開了。

然後就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說道:“吳知州,且在此待着吧。”

郭獻卿放下手中的書,臉上露出一個欣慰的笑容。

“終於……”他低聲呢喃:“有伴了!”

那個坐在他上首,不苟言笑的國子監講書,在這個時候瞪起眼睛,看了他一眼:“駙馬,讀書要緊!”

郭獻卿頓時縮了縮脖子,趕緊低下頭去,看他的書。

他可不敢得罪這位老講書——人家在國子監裡的資歷,老的可怕,聽說早在仁廟嘉佑年間,就已在國子監裡講學了。

最要命的是——他乃是官家欽點的駙馬都尉教諭。

乃是他郭獻卿的老師。

這是有聖旨認可的。

所以,老講學擁有一切處置他郭獻卿的權力。

包括但不限於罰他抄筆記、打掃衛生以及……肉罰。

剛入此地的時候,郭獻卿就沒少被罰。

甚至還被打過好幾次屁股。

搞到現在,郭獻卿在這位老講學的棍棒教育下,甚至學會了打掃衛生,洗衣服……

每天他的書房和寢室,都是乾乾淨淨。

只能說,人吶,真的要靠環境來好好鍛鍊。

……

吳安持帶着自己的那幾件衣服,被人送進了這間簡陋到讓他渾身不舒服的小院子裡。

院子小的可憐,也就是幾間竹木搭起來的房子。

其中一間裡,放着一張簡單的木牀,牀上隨便鋪着一條被褥。

此外,就是在書房裡,還放着一張桌子,一條椅子,一塊屏風。

舍此之外,就沒什麼傢俱了。

至於下人?

吳安持擡起頭,看向那個帶他來到這裡的管勾國子監公事許將。

他知道許將。

他的泰山王安石的門生!

許將冷冷的看着吳安持,眼中滿是玩味的神色。

作爲王安石學生,許將可能在一些地方和王安石存在一些學術和政見上的衝突。

但在思想上,在傳承上,他們師徒一體。

許將對王安石的愛戴和崇慕之情,更是鮮有人能及的。

自然,許將很討厭吳安持。

甚至可以說對吳安持恨之入骨!

原因?

恩師王安石的愛女,那個昔日新學門人眼中的白月光,自嫁給了吳安持,整日以淚洗臉。

“西風不入小窗紗,秋意應憐我億家……”

“極目江山千萬撼,依然和淚看黃花!”

許將在心中念着,那首恩師之女,含淚所寫的《寄父》,眼神之中的殺意就又多了幾分。

於是,他冷冷的看向吳安持,道:“吳知州,奉旨意,從今日起,知州便在這國子監書庫之中,潛讀聖人經義。”

“太學每月一考,凡需二十四考皆優,方可得敘復之用。”

這是和隔壁郭獻卿一樣的待遇了。

在這裡,必須讀也必須學聖人經義。

逐月考覈,一次不合格,就順延一月。

二十四個月下來,五經必須通讀合格,同時還必須寫出一篇符合標準要求的文章,才能算畢業。

吳安持聽着,嚥了咽口水,問道:“管勾,下官能否見家人?”

“能否讓家人送些東西來?”

許將露出一個燦爛的笑容,看着吳安持的臉:“知州以爲,這裡是什麼地方?”

“此乃聖人經義之地!”

“此乃天恩浩蕩,允知州恩典之地!”還想見家人?

還想要家裡面送東西?

當這裡是什麼地方了?

要不要再送幾個歌姬進來,陪你花天酒地?

吳安持被許將懟的支支吾吾,只能低下頭去。

“管勾……”他張了張嘴:“那下官日後生活起居,如何是好?”

許將咧嘴一笑:“每日三餐,太學自有配送。”

“標準宮中早定。”

嗯,一日三餐,有葷有素,是不會餓着人的。

當然,想要有什麼美食?那就是想多了。

“至於衛生灑掃?”許將微笑着:“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知州在此讀書期間,這院落之中,須得乾淨整潔,每日都會有人抽查,但有不淨,自有懲處。”

“知州的家人,每隔五日,可入此探視一次,每次可停留一個時辰。”許將補充說道。

吳安持聽着,整個人都傻了。

許將卻繼續道:“舍此之外,知州在此一切起居,皆當以讀書爲上。”

“聖人經義,淵厚無窮,知州當潛心於此,好生領會。”

“這可是官家恩典,更是朝廷對知州的愛護!”

還真是如此!

這個事情,自從傳揚開來,輿論就是一片叫好。

哪怕是舊黨的士大夫們,也是紛紛點贊。

雖然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所謂的‘入太學再受聖人經義教化’,是一種變相的軟禁、編管居住。

但,這個名頭比編管居住好聽得多了。

保留了士大夫的個人體面和尊嚴,同時也維護了士大夫這個羣體的顏面。

整個過程,更是溫情脈脈。

配套措施,則是充滿了人文關懷。

同時,對士大夫們,特別是那些古板守舊的士大夫而言。

一個犯錯的,違背了聖人教化的大臣,天子居然沒有放棄他,反而將之送到太學,接受太學再教育。

這是什麼?

這是愛啊!

天子對大臣的愛護,充盈其中。

真真是可以感動上蒼!

在這些人眼中,吳安持應該感恩戴德,並且在這裡頭懸樑,錐刺股,日夜苦讀聖人經義,一日反省三次自我。

只有這樣,才能稍微報答一點天子的恩情。

他但凡有一點懈怠,有絲毫遲疑,都是對天子恩情的褻瀆!

不當人子,應該被開除出人籍!

總之,吳安持在太學接受至少兩年的再教育,現在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接下來,他是做當代的周處,來一個浪子回頭。

還是被釘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成爲一個屢教不改,狼心狗肺,枉顧天子恩義的混賬,就看他自己的選擇了。

吳安持耷拉着腦袋,看着他眼前的一切,心中無比絕望。

他是宰相之子,從小錦衣玉食。

那裡自己一個人住過?

更不要說,還得讓他自己打掃衛生,自己照顧自己了。

只是想想,他都有些絕望。

“娘啊……”

“想想辦法,救救孩子吧。”吳安持在心中祈禱着。

他現在只能指望,他的母親李氏,能夠入宮去太皇太后和皇太后面前給他求情,讓他可以早點回家了。

……

兩日後,內東門下。

李氏穿戴着整套的命婦服飾,焦急的等待着。

很快,太皇太后身邊的尚宮王氏就出現在她面前。

“夫人……”王氏對她歉意一禮:“兩位娘娘請夫人回府……”

李氏愣住了。

她看着王氏,連忙問道:“太皇太后和太后,今日很忙嗎?”

王氏搖搖頭。

“夫人應該知曉的。”王氏道:“貴府郎君,是獲罪於天下。”

這個事情,現在已經有了蓋棺定論。

而且是經過了三省用印,有太師文彥博背書的定論。

連敕書都已經下發,佈告了天下。

吳安持,不學聖人仁恕之教,天子以其宰相之子,故愛之,乃送太學受聖人經義薰陶。

待其改過自新,仍爲國家大臣。

任誰也跳不出刺來。

更不要說,這個決定本就是兩宮採納了官家建議後做出來的。

老實說,兩宮肯派人來解釋一下,已經算是很給李氏這個故宰相遺孀面子了。

李氏頓時便流起了眼淚。

自己的兒子,自己還不知道?

她今天早上纔去太學看過的。

她的寶貝好大兒,吳安持現在一個人,被關在太學那孤冷清寂的小院子裡。

見了她是鼻涕眼淚,紛紛流下來,不斷哀求着她,求她救救。

還告訴了她,昨天晚上太學送去的飲食,又冷又硬,根本吃不下去。

李氏聽的,心都碎了。

“夫人……”李氏沒有辦法,只能從袖子裡,掏出一疊厚厚的交子,就要遞給對面的人,哀求着:“還請夫人在兩宮慈聖面前,替老婦人美言幾句。”

王氏看着那一疊交子。

她確實很喜歡交子。

可她不敢拿!

宮裡面的態度很堅決的。

吳安持必須在太學,接受完整的聖人經義再教育、再薰陶。

他必須變成一個對大宋天下社稷有益的人。

一箇中庸、篤學、仁恕的君子。

就像郭獻卿!

看看人家,現在多懂事!

聽說上個月太學考覈,郭獻卿拿到了中上的評語。

在大宋這樣的社會,中上的評語,其實就是上上——因爲中庸,不可能給人上上的評語。

宮中太妃聽說了,非常高興,親自到了兩宮面前謝恩,魏國大長公主還代替駙馬給官家上了謝表,直說是‘君恩如海,難以報償’,‘君父再造,賜臣新生’。

多長臉啊!

現在,你們吳家才哪到哪?

好生反省,好生反思吧。

李氏看着王氏的神色,嘆了一口氣。

她想起了這些日子以來,她在這京城之中到處碰壁的遭遇。

文家、張家、孫家、韓家、呂家,都不肯見她,就算見了,也是顧左右而言他。

“看來……”

“只能指望王家人了……”

她想起了遠在江寧的親家。

現在,能夠上書替她的好大兒求情的,也就只有在江寧的親家王安石了。

可王安石會替她兒子求情嗎?

李氏不知道,但她只能這樣做。

實在不行,就強令王氏回江寧,跪到半山禪院去。

王安石再是鐵石心腸,也不得不動容吧?

好像昨天那一章,編輯幫我改了?

我在後臺看是這樣。

150.第141章 司馬光的宣戰書第55章 蔡確陛辭薦元老357.第338章 愛上廚藝的王安石324.第308章 狄詠:臣願爲陛下效死盡忠第503章 斷尾求生283.第269章 第一茬234.第222章 遼國還得感謝大宋 【9000月票加315.第299章 各有稻粱謀第19章 高太后:到頭來,竟還不如六哥知禮數第591章 郭貴的請求482.第456章 新的問題394.第374章 白酒風雲143.第136章 呂公著和王安石第589章 絕殺192.第182章 文彥博:司馬十二要倒黴了74.第73章 外戚(2)89.第88章 京東鐵馬(3)195.第185章 趙煦:他竟惹太母 母后不高興,461.卡文137.第131章 女中堯舜,從此變成公共牌76.第75章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425.第402章 學區房133.第128章 趙煦:呂惠卿 蘇軾,現在爾等都第493章 端午衆生(二合一)第32章 向皇后:遠近親疏,一目瞭然 (求追255.第242章 王安石:看戲就已經很好了第41章 太子(4)第616章 御前會議(1)118.第113章 外戚的手段 (【我是分析師】萌186.第177章 汴京膽石貴227.第216章 趙煦鳩佔鵲巢的計劃 (8500月票第14章 通風報信第559章 司馬光:知我者,陛下也!175.第166章 自有大儒會爲朕解經246.第234章 黃河秋汛第563章 章惇是下一個王安石?第582章 大和尚的錢,三七分賬244.第232章 樑太后:假意悔過,日後再犯 (210.第200章 向太后:吾兒必可爲堯舜第39章 太子(2)291.第276章 還是釣魚第515章 戰勝恐懼最好的辦法是(新年快樂)245.第233章 太醫局改革149.第140章 威福初用115.第111章 呂惠卿237.第225章 賞罰要速484.第458章 開門!市場經濟!195.第185章 趙煦:他竟惹太母 母后不高興,第560章 封賞(1)第573章 外交(1)第51章 登基357.第338章 愛上廚藝的王安石250.8月總結,九月展望。266.第252章 各自的上書393.第373章 掮客473.第449章 司馬光在行動(2)306.第291章 汴京義報461.卡文447.第424章 開戰第491章 趙佶想改生辰?第511章 只有胡及受傷的世界496.第470章 唯恐天下不亂的趙煦第580章 你怎麼穿老劉家的衣服?232.第220章 遼使:我們遇到了一個怪物!486.第460章 下次一定108.第104章 文彥博的算計第555章 逆鱗第58章 少年天子,小試牛刀第589章 絕殺100.第97章 老臣手段235.第223章 趙煦的解釋第622章 拽厥嵬名二進宮(2)第518章 朕就是想給太母 母后修個園子,朕有173.第164章 報功415.第393章 耶律洪基:朕欲法南朝,與士大233.第221章 這條魚有點大383.第363章 神仙下凡也難解432.第409章 宋誓(1)450.第427章 廷推(1)395.第375章 告狀的來了438.第415章 戰前的雙方第481章 蔡京的循循善誘85.第84章 想一魚N吃的趙煦第37章 間幕:兄弟152.第143章 呂公著入京488.第462章 交趾認輸146.七月總結,八月展望。244.第232章 樑太后:假意悔過,日後再犯 (375.第355章 陛下,請聽臣解釋!140.第134章 司馬光:連堯夫也已經退縮了嗎第477章 文彥博要被文及甫蠢哭了397.第377章 魏國大長公主的感謝107.第103章 想要爲國捐軀的趙煦160.第151章 傾軋161.第152章 撤退163.第154章 憤怒的韓絳第70章 趙煦:走舊黨的路,讓舊黨無路可走第612章 司馬光之死(3)169.第160章 錢荒103.第100章 人的悲歡總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