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7.第647章 官與吏(下)

“學問好不一定能做好官,但學問好的人,見識一般也比較廣博,只要稍加鍛鍊,還是很容易成爲合格的官員的。”

對於朱瞻壑的問題,楊士奇也是眉頭一皺,但還是回答道。

“楊尚書您是翰林院出身,想必見過不少翰林院的飽學之士,以你之見,那些翰林有幾個是適合當官的?”

朱瞻壑卻言辭犀利的反問道。

“這……”

楊士奇聽到朱瞻壑提到翰林院,也不禁臉一紅,因爲嚴格來說,他也不是正規的科舉出身,而是藉着別人的舉薦,進入翰林院做了編纂,後來朱棣靖難,楊士奇趁着靖難的東風,這才成功從翰林院進入到內閣,正式步入仕途。

翰林院集中了整個大明最頂尖的讀書人,每個人都是飽讀之士,談起詩詞歌賦、諸子百家幾乎無所不精。

但這幫翰林們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隻尚空談,卻不精於實務,有些人對政務甚至是一竅不通,經常發表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言論。

楊士奇之所以能夠從翰林院中脫穎而出,也是因爲他後來進了詹事府,經手了大量的政務之後,慢慢的鍛煉出來的,如果讓他剛從翰林院出來,就擔任現在的職務,恐怕他也根本撐不起來。

當然了,翰林院也並不是沒有人才,比如除了楊士奇外,還有楊榮、楊溥等人,但他們與楊士奇一樣,都是離開翰林院後,通過大量的學習實踐,才慢慢的熟悉了政務,鍛煉出自己的才能。

“楊尚書,其實不光你們這些文官,就算是武將也是一樣,比如跟隨皇爺爺靖難的勳貴們,他們當初大都是軍中在千戶甚至是百戶,有些更是普通的士卒,在太祖皇帝當政時,他們根本沒有什麼出色的表現。”

朱瞻壑說到這裡頓了一下,接着這才說道。

“可僅僅四年之後,靖難的功臣卻一個個封公封侯,成爲軍中的高層,他們也不是天生的大將之才,無非就是抓住了機會,跟對了人,所以才能一飛沖天。”

“可是……武將和文官還是有些不同的!”

楊士奇聽完朱瞻壑的話雖然有些意動,但還是嘴硬道。

“有什麼不同的?我爹和皇爺爺一樣,當初來天竺的時候,身邊也只有王府的屬官,可現在這些屬官一個個也都是位高權重,幫着我爹撐起大漢,甚至當初官員不夠時,你們不是還把各家勳貴的管事搶過來,讓他們充當地方官,現在不也做的挺好嗎?”

朱瞻壑再次舉例道。

當初那批被朱高煦徵召的各家管事,有幾個優秀的,已經進入到大漢的核心,比如戶部的張侍郎,他以前就是英國公府的大管事,因爲擅長理財,做官後也是一路高升,甚至日後很可能成爲一部的尚書。

聽到朱瞻壑拿大漢現在的官員舉例,楊士奇也無法反駁了,特別是當初招募的那些管事,其實就是他出的主意,當時他覺得只是權宜之計,卻沒想到這些管事做官後,相當一部分表現優異,甚至比那些進士出身的官員還要優秀。其實這也很正常,爲官最重要的就是組織力與行動力,另外還要具有一定的眼界,而那些勳貴家的管事,組織力和行動力一點也不缺,在勳貴府上做事,後來又出海,眼界更非一般人可比,所以他們早就具備了爲官的基本素質,只要熟悉了官場,自然不比任何人差。

“楊尚書,官場上的事你比我清楚,許多官員剛上任時,不熟悉自己的職務,只能靠手下的小吏辦事,有些衙門甚至還會被小吏架空,離了他們,整個衙門什麼事都辦不成。”

朱瞻壑說到這裡頓了一下,接着又道。

“以前小吏沒有前途,有些人一輩子都只能做吏,偏偏他們手中有權,於是不少人乾脆以權謀私,因此小吏貪財之風日盛,但如果讓小吏們有了前途,他們就會有顧忌,畢竟爲了一點錢財而毀掉自己的前途,聰明人都會猶豫的。”

“至於小吏的學識淺薄,其實也不是什麼大問題,當初太祖皇帝時的吏轉官,需要經歷三場考試,咱們也可以對小吏組織考試,能考過的才能授予官職,相信到時不用別人催,他們自己就會請先生教自己讀書。”

朱瞻壑一連列了吏轉官的幾大好處,當然吏轉官也有缺點,但相比優點根本不算什麼,所以他纔會這麼支持。

楊士奇聽完朱瞻壑的這些話後,也不禁露出沉思的表情。

對於朱瞻壑說的這些優點,楊士奇也並不否認,另外最重要的是,朱瞻壑現在是大漢的太子,朱高煦走之前,指定朱瞻壑監國,所以朱瞻壑的意見,其實也代表着朱高煦,他不得不重視。

所以只見楊士奇考慮許久後,終於點頭道:“好吧,既然太子您這麼看好吏轉官,那我回去與下屬們商討一下,到時在京城周圍先試行,如果可行的話,再在其它地方推廣!”

“太好了,楊尚書你們若是把這件事辦成了,絕對會是一個創舉,甚至日後很可能會取代科舉!”

朱瞻壑當即稱讚道。

其實他也知道,楊士奇之所以會同意,主要還是考慮到自己太子的身份。

不過朱瞻壑並沒有以身份壓人,主要還是想用道理說服對方,現在看來楊士奇對吏轉官可能還有些排斥,但楊士奇並不是個古板的人,只要他看到吏轉官的前景,肯定會慢慢接受的。

楊士奇告辭離開,銀行這邊的貨幣兌換還在繼續。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銀行幾乎天天爆滿,每天都有大量的貨幣進出,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來的人也終於開始減少,市面上流通的貨幣,也終於從原來的五花八門,開始變成統一的漢圓。

隨着西京這邊的貨幣統一,朱瞻壑也準備在北征港,以及獅子港分別設立銀行,加快這兩個重要港口的貨幣兌換,而只要這兩個重要的經濟中心統一的貨幣,整個大漢國內部的貨幣,也會慢慢的由漢圓佔據。

704.第704章 蒸汽機船940.第940章 強硬的大明309.第309章 從源頭上解決倭寇541.第541章 選址738.第738章 女校(上)959.第959章 我爲拯救大明而來874.第874章 黑海海峽之戰(上)457.第457章 雙向刺殺447.第447章 新老移民(下)737.第737章 內奸(下)884.第884章 朱瞻圻要人894.第894章 送給朱祁鎮的禮物第135章 內閣成立第108章 吃着火鍋唱着小曲第102章 效仿蒙古人457.第457章 雙向刺殺781.第781章 王爺成親394.第394章 涉案官員328.第328章 對馬宗氏(下)835.第835章 火車上的談話925.第925章 麓川之戰914.第914章 安排695.第695章 蒸汽機(上)581.第581章 兩京制(上)第70章 悲喜交加的日子303.第303章 定海衛300.第300章 葛成二郎364.第364章 歸程669.第669章 疲敵之計第178章 只差三歲320.第320章 大烏龍743.第743章 皇家小學第100章 聞風而動481.第481章 遺漏的事(下)第109章 楊士奇上任897.第897章 斯庫臺里港之戰605.第605章 朱高煦的變化961.第961章 大軍出發628.第628章 朱瞻基的要求716.第716章 工業時代的氣息565.第565章 朱棣病重898.第898章 戰後651.第651章 朱瞻壑的缺點424.第424章 泄壓口976.第976章 漢軍vs瓦剌584.第584章 離京388.第388章 抵達寧波451.第451章 父子對質371.第371章 一休進宮936.第936章 救人(上)859.第859章 兄弟見面471.第471章 一個教訓(上)第225章 齊先生(下)第267章 又見宋禮303.第303章 定海衛第253章 工匠提供的線索983.第983章 三年964.第964章 永順伯薛綬370.第370章 替代官員的人(下)第67章 爹孃吵架第166章 長江上的截殺第82章 小人物的復仇第101章 邪惡的想法第272章 準備禮物752.第752章 捷報295.第295章 因噎廢食559.第559章 回大明探親352.第352章 擔憂的朱棣791.第791章 威尼斯商人351.第351章 菊池氏投靠第218章 朱文奎被抓(下)337.第337章 背後的人599.第599章 驛站遇刺363.第363章 一休和尚(下)第67章 爹孃吵架549.第549章 朱高燧要去日本(中)837.第837章 技術擴散715.第715章 帶你看樣東西333.第333章 信德之戰(上)第123章 紀綱死了303.第303章 定海衛368.第368章 姚廣孝去世452.第452章 真相745.第745章 寧安公主第223章 劉家港533.第533章 脫歡逃了743.第743章 皇家小學978.第978章 另立新君第208章 朱悅燇有問題第73章 詔獄第129章 漆器943.第943章 聯手532.第532章 阿岱汗之死705.第705章 大漢商品的代銷權983.第983章 三年599.第599章 驛站遇刺518.第518章 永樂日報440.第440章 郭縣令776.第776章 朱瞻圻帶的好頭第184章 時運不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