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繼興絕學

大廳裡第五個休眠艙發出了響動,艙門開啓後,石頭從裡面走出,神情中仍帶着恍惚。終於回到了自己的身體,竟然還需要時間適應。石頭來到了圓桌前,坐上了自己的位置。五個小夥伴任務歸來,再度和瑤瑛老師相聚,早已不復出征前的豪邁了。經歷決定着成長的高度,小夥伴們全然蛻去了稚氣。

瑤瑛老師依然清脆的銀鈴聲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她開口講道:“歷史是厚重的,有輕歌快馬的歡暢,有家仇國恨的悲愴,有掙扎求索的彷徨,有壯志得酬的飛揚,......歷史的星空是一個個鮮活生命的閃耀銀幕,太史公的紀傳正是這些靈動生命的雋永碑刻。讀懂歷史的關鍵,便是與這些偉大的歷史人物共情,這是進入到他們精神世界的途徑。無論昂揚歡歌的灑脫,亦或步履蹣跚的沉重,他們豐盈的精神世界和我們所經歷的人生一樣,真實且爛漫。

“時間宛如一條直線,當下不過是轉瞬即逝的一點,極難把握。可如果我們能夠清晰地憧憬未來,並深刻地瞭解歷史,那麼我們便會有明確而篤定的當下。當我們滿懷浪漫理想而無法到達彼岸時,我們應該看一看歷史,歷史會不斷提醒我們疏忽的真相;當我們飽經現實蒼涼而看不到成功的曙光時,我們應該看一看歷史,歷史會重新點燃我們希望的星火。感應歷史人物的悲喜能夠增加自己的人生厚度,這是拿得起;不被悲喜的過往羈絆而失去自己的理性判斷,這是放得下。以史爲鑑,鑑的是人心中的誠,誠作爲中庸之道的精髓,亦是我們所追求的實事求是。

“所以,即便正史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可每個時代都會留下自己不可磨滅的印記,那些流傳下來的藝術和文學仍能讓你窺探到當時的模樣。每個時代里人們的精神狀態和生活方式,正是那個時代所記錄下的真實影像。在唐朝的詩賦裡,文人可以醉情山河,抒發豪邁,彰顯志趣。在宋朝的詞文裡,文人可以崇雅黜浮,要眇宜修,將複雜細膩的情感恣意地傾瀉出筆端,或雄渾慷慨,或隱約清麗。在明朝的小說裡,文人尚可以大膽地揶揄朝堂,抨擊禮教,鍼砭時弊。而在清朝,那些敢於揭示真相的文字竟全變成了‘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特別是清朝的中後期,更墮落到了‘萬馬齊喑究可悲’的境地。欺騙只能夠糊弄信任自己的人,坦誠卻可以與所有人聯結共識。中華民族的精誠團結,才能夠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歷史。”

瑤瑛老師的話在小夥伴中間產生了共鳴,大家互相討論着各自的心得。澄澄提問道:“偉大的人性在文明的傳承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管子曰:‘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文明的傳承。我們這一路任務走來,對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刻了。無論那些文明處於何種狀態之下,人性都如一顆生命的種子。不管是石塊壓鎮,還是土壤貧瘠,都無法阻擋住生命的破土而出。所以,人性的覺醒是否爲文明發展的不變主題呢?”

瑤瑛老師點頭回應道:“擁有高貴的人性是人類覺醒的標誌,這說明我們已經開始逐漸擺脫慾望的束縛,成爲了自己的主人。可人性抵達至善的道路無法一蹴而就,征程上佈滿了荊棘坎坷的阻隔。正是因爲這樣,我們才懂得了人性的至貴,她的光輝才引得了所有人的注目。更爲重要的是,人類的科技水平跟我們人性的完善程度之間也存在正比關係。人性扭曲的社會,人類無法實現科技文明的突破。而且沒有完備的人性作爲支撐,更高的科技只會把人間變成地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法獨立提升自己科技水平的帝國集團,不過是星際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寄生蟲而已,終將被更高層次的文明給淘汰。”

亮亮繼而問道:“普羅米修斯的母星,就經歷了人性貪婪所帶來的災難。我們的文明經歷了那麼多苦難,善良還能被人當作珍寶,代代相傳,這正是因爲:地球文明形成的伊始,偉大的先哲們都率先領悟了善的意義。我們的孔子、佛教的釋迦摩尼、基督的耶穌等,雖然彼此的教言不同,但他們都用各自的思想弘揚了善的明光。這些思想團聚了一批又一批民衆,共同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文明。

“可是,不管文明社會發展到何種境地,在每位個體沒有完成覺醒、將善良視爲信仰之前,人都有被慾望俘虜的可能。雖然人人都知道慾望的可怕,但依舊很難將自己的慾望和渴望分清。針對於此,我們的聖人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主張,這便是以人爲鏡,來鑑照出慾望的原形。孔子的智慧在我們的文明發展中舉足輕重,可爲什麼仍舊有那麼多人甘願閉上心眼,放任慾望的橫流呢?

瑤瑛老師回答道:“慾望是對人動物本能的滿足,所以它來的十分直接。人要放棄慾望,就需要有其他方式來滿足這些本能的需要。審美滿足不僅能實現這樣的替代,還能使人得到比慾望滿足更加充實的幸福感。可是掌握審美滿足的能力,卻並非一件易事。審美滿足,意味着生命實現了自我的覺醒。覺醒後的人類將不再返回慾望滿足的低級趣味裡,會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創造美好的過程中。但這個覺醒的過程中卻會出現許多失敗者,遭受挫折的他們將繼續沉醉於追逐慾望的過程裡痛並快樂着,有些人甚至會鋌而走險、徹底沉淪。

“大學之道在於親民,親民者得失可正。親民是人類共情的體現,共情即是那個明辨是非的心眼。悲天憫人的聖人會憑藉這種共情的感應,而爆發出強大的生命能量。孔子因亂世求索而創立儒學,釋迦牟尼因生靈塗炭而創立佛教,耶穌因憐憫世人而創立基督。快樂的嚮往雖然是人們孜孜不倦的奮鬥動力,悲傷的共鳴卻是人們破釜沉舟的革新力量。覺醒的失敗者,所缺的正是這樣共情而生的能量。”

蓁蓁順勢發問道:“‘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儒家思想,後來演變成了‘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的封建孔教。在忠孝大義的極權社會裡,強權勢力鉗制着人民的思想來維護極權統治,這種禁錮給人性造成了很難逆轉的傷害。這些傷害該如何進行治癒,才能使人們儘快恢復健康呢?”

瑤瑛老師繼續回答:“在健康環境下,人性會逐漸發展完備。人性完備下的行爲選擇,自然會從善如流。可強權的環境裡,人必須爲目標而活着,爲父母,爲家族,爲君父,只是不能爲自己。這種肩負重擔的生活方式,跟人爲了生存掙扎並無二致。只能勉強地掙扎着生存的絕大多數人,無法妥善維護心理的健康。而且在這種環境下人們精神上得到的供給更加匱乏,因此在這樣社會裡生存的人很容易通過尋求毒品來麻醉自己。這就是越貧困的地方毒品越容易氾濫的真實原因。

“爲生存掙扎的人,最容易喪失的便是共情的能力。自己都過的極爲不易,怎麼還有心力去憐惜他人。久而久之,冰冷之心滋長。可是,與人共情、與世界共情,是我們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當人們失去了這樣的精神生活,靈魂如何不變得麻木?所以,要治癒強權社會下的人性扭曲,就要引導他們重新恢復共情的能力。因爲每個人自己精神世界的樣貌,都有着別人精神世界的映射。

“孩童有着極強的共情能力,這是令他們快速成長並能夠融入社會的核心能力。他們會關心動物的世界,憐憫所有的生命。隨着孩子的長大,共情能力或因生存需要而弱化,或因慾望滋長而掩埋,人生也會逐漸單調。人類文明史上的大師和智者,卻通過‘時時拂拭,不染塵埃’的心靈維護,保持着自己不變的本真。他們的共情力便不會弱化,更因此形成了無數的創新靈感。因爲,我們每個人都不是機械地從別人那裡得到隻言片語,而是通過共情聯結的方式獲得了海量信息。聖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指的就是三人間必可產生共情。”

暄暄請教道:“每個時代的人們都會面臨各自的生存任務,倘若人受教育的時間充足,就能夠養成心靈生活的方式。這樣的話,即便人們以後進入了生存困境中,他們也不會喪失自己的共情能力。但慾望的誘導,卻能夠依舊讓受過教育的人放棄掉對靈魂的守護,重新在慾海裡浮沉。正因爲如此,所有的宗教都把慾望視爲罪惡的根源。只是,與其他宗教剋制慾望的主張不同,儒家思想探討了慾望產生的原因。

“孩童時代,我們對未知充滿了好奇,在環境中養成了自己的品格。大人謙恭,則孩子知禮;大人有愛,則孩子溫良。反之,大人跋扈,則孩子驕橫;大人寬縱,則孩子任性。

“進入少年時代後,我們開始對自己喜歡的東西產生執念。執念能夠讓我們在追逐美好的道路上學會堅持,可若我們對執念的處理不當,這些執念就會轉換成慾念,吞噬我們的心性。驕橫任性的孩子,尤易將執念放縱成慾望。正視自己的執念,纔是正視慾念的關鍵。於此,孔子提出了‘恕道’,來幫助人解除心魔。夥伴們對於‘恕道’一直都知之不深,瑤瑛老師可否爲我們講解一下‘恕道’的真意?”

瑤瑛老師點頭解釋道:“我們民族的教育史上,出現過一個起跑線理論。孩子們掙扎在一個只能向前的賽道上,誰跑得靠前,就是人生的贏家。這理論催生了數不清的焦慮,大人的、孩子的,跑在前面的孩子擔心自己會被超越,跑到中間的孩子被催促着繼續趕超,跑在後面的孩子大概率選擇了自我放棄。可是,教育中‘有教無類’的本質是讓學生找到一個於社會和自己都有利的喜好,並按照正常的節奏去追求進步。這個節奏不會因爲我們的渴望成功的慾望而加速,極其客觀,不偏不倚。可是,賽道上的孩子們,有多少人能夠穩穩地掌控自己的進步節奏?孩子們被迫奔跑在賽道上,如何騰出時間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呢?他們在最好的年紀裡,失去了共情能力的培養。

“情感,並非人類僅有,而是動物共同的生物語言。只不過人類能夠將彼此的情感聯結,形成了強大的共情能力。作爲人類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人們正是通過與他人和自然的共情,進而收穫了啓迪和智慧。

“所謂溫飽思逸欲,慾望是人基本需要滿足後的更大渴求。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的慾念都會在意動萌發的時候,就被終止。但因爲有了執念,一些慾望纔有了滋養長大的可能。

“因爲人類的基本能力對自己的身體和意志擁有更強大的控制權,所以,以人的共情能力來剋制慾念的滋長,這就是‘恕道’的高明之處。當共情力與人類的智力完美結合後,人類便覺醒了自己的審美能力。在那麼多的文藝作品裡,因慾念成魔而黑化的人,情感仍舊是令他們自我喚醒的靈咒。學會面對執念,是人成熟的標誌;用審美來替代慾念,則是人覺醒的標誌。”

石頭也請教道:“慾望起初都是人的意動,人的意動是正常的反應。盲目地剋制意動,只會造成人身心的疲病。只有在這些意動變成慾望,左右我們的行爲時,我們才需要進行干預。可是,意動轉化慾望,是在人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的,而且慾望控制人的心智後,人會更加難以清醒,直至大錯的產生。更甚者,有些人即便因慾望而生出大錯,也不一定會幡然醒悟。因此,儒家提倡內省,期望通過自我檢醒的方式察覺慾望於萌芽。但內省成功的關鍵,是人洞悉力的到達,不然再多的聖人教誨也無濟於事。

“辯證法是洞悉力提升的法寶。漢代有荀子的辯證思想,隋唐有佛道的辯證思想。新故相除的王學思想被取締後,朱子的辯證思想又極爲晦澀難懂,所以在此後元明清的社會發展中,辯證法很難再爲我們文明的發展照亮方向。辯證法的失卻,是造成我們文明蒙塵的主要原因。直到馬克思主義傳播開來,新的辯證思想迅速成爲了指引我們文明發展的明燈。百年時間,我們幾乎以全部西化的方式完成了文明發展的延續,這讓我們自己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間的融合變得尤爲不易。在未來,我們的傳統文化應當如何與馬克思主義結合,推動文明的健全發展呢?”

瑤瑛老師回答道:“馬克思主義與儒家的‘天下大同’理想一樣,都認爲‘人民是社會的主體’,但馬克思主義更加清晰地闡述了這一發展規律。而且,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更是當下最爲進步的辯證法思想。沿着馬克思主義的指引走下去,正是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道路。

“我們讀懂了孔子的思想後,就會理解‘大道至簡,真理至樸’的內涵。中西方文化思想,都是人類探索的思想成果,並未有本質的不同。這些理解角度和程度上的暫時不同,會隨着文明的持續發展,最後殊途而同歸。作爲宏觀指引的馬克思主義並非我們哲學生活的全部,微觀個人的精神生活正是我們傳統哲學所探討的內容主體。繼承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以創新的形式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是我們文明覆興的必然之路。優秀的文化能夠涵養人的精神,高潔的精神更是人性至善的體現。人性若不能循善,文明的發展進步也終究會成爲水中幻影。因此在追求共產主義這個宏偉目標的道路上,離不開我們傳統文明的有力支撐。”

瑤瑛老師的教澤讓小夥伴們醍醐灌頂:被捧上神壇的教諭往往都不是聖人的真意,被棄之如敝的思想也未必沒有閃爍耀眼的光芒。所有偉大的思想都是人們在覺悟道路上的領悟,都在等待等待後來人的完善和超越。共情,拓展學習的根本方式;辯證,啓迪思考的不變方法。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的辯證關係下,保持着文明之花盎然不敗的長久生機。

任務完成後,分別是每個人最不願面對的時刻。瑤瑛老師和夥伴們手拉着手,說道:“儘管一別如雨,大家也會忘卻這段邂逅,但歷練任務所培養的共情能力並不會消失。這份能力會讓大家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互有靈犀,默契與共。共情使這個世界有了溫度,我們人類則會因此而暖煦整個世界。”

淚水從夥伴們的眼眶中落下,溫暖卻不灼燙,這正是共情恰到好處的溫度......

未完待續,先看看其他書:
第二十四章 關門打狗第二十三章 厲兵秣馬第二十九章 其命維新第二十七章 雲泥之變第三十一章 龍門點額第十九章 艱難玉成第十五章 滄海月明第十八章 囊錐露穎第十二章 國史之光第三十七章 鷗鷺忘機第二十章 盜火濟生第四章 煊爛星火第三十四章 豁然確斯第四章 煊爛星火第十八章 囊錐露穎第三章 水清如許第十二章 國史之光第一章 熠熠生輝第六章 相聚五環第二十五章 肅肅其羽第三十六章 縹緲隻影第二十三章 厲兵秣馬第二十五章 肅肅其羽第二十二章 地城煌煌第二十一章 龍淵玉英第三十五章 食荼臥棘第六章 相聚五環第二十一章 龍淵玉英第十五章 滄海月明第三十章 捩手翻羹第二十七章 雲泥之變第二章 向陽花開第五章 幽幽鄉土第十三章 允執厥中第十一章 哲婦成國第三十六章 縹緲隻影第三章 水清如許第二十八章 約從離衡第十九章 艱難玉成第三十八章 還施彼道第二十三章 厲兵秣馬第十二章 國史之光第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三十六章 縹緲隻影第二十五章 肅肅其羽第三章 水清如許第二十七章 雲泥之變第十三章 允執厥中第十五章 滄海月明第三十四章 豁然確斯第三十一章 龍門點額第二十二章 地城煌煌第十六章 惟茲何功第十章 國香荀令第二十九章 其命維新第三十六章 縹緲隻影第二十章 盜火濟生第三章 水清如許第十三章 允執厥中第二十七章 雲泥之變第十章 國香荀令第三十二章 善善從長第一章 熠熠生輝第三十四章 豁然確斯第三十七章 鷗鷺忘機第八章 積厚流光第三十四章 豁然確斯第三十二章 善善從長第十九章 艱難玉成第十八章 囊錐露穎第二十四章 關門打狗第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十二章 國史之光第八章 積厚流光第十八章 囊錐露穎第二十七章 雲泥之變第三十三章 憬然有悟第三十章 捩手翻羹第三十一章 龍門點額第十章 國香荀令第二十五章 肅肅其羽第五章 幽幽鄉土第二十九章 其命維新第二十五章 肅肅其羽第三十二章 善善從長第二十三章 厲兵秣馬第五章 幽幽鄉土第三十一章 龍門點額第三章 水清如許第十七章 緣鵠飾玉第三章 水清如許第十六章 惟茲何功第十八章 囊錐露穎第九章 國士無雙第十一章 哲婦成國第三十六章 縹緲隻影第三十三章 憬然有悟第二十一章 龍淵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