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我有時候就在想,如果是劉邦逃到這裡,他會怎麼做呢?他一定會自己選擇坐船離開,管他孃的,先跑了再說。劉邦的哲學就是活着最重要。

可是項羽一生最不會做的事情就是逃!

當自己的叔叔項梁戰死的時候,項羽沒有逃避責任,毅然接過了起義軍的旗幟,領導大家共抗暴秦。

當鉅鹿之戰的時候,兵力對比如此懸殊,項羽沒有逃避,毅然破釜沉舟,發起攻擊。

當項羽的老家彭城被劉邦佔領後,項羽並沒有跑,而是帶着自己的子弟兵來搶回自己的家園。

而最後一次垓下之戰,項羽依然保持着他的高貴,他沒有逃,其實上天給了他兩次逃生的機會,他都放棄了。

在鴻溝議和後,項羽如約東撤,結果劉邦違背約定追擊項羽,項羽反擊大獲全勝,迫使劉邦堅壁自守,其實他有好幾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急速率兵東歸。此時西面爲劉邦,南方爲劉賈、英布,北方韓信佔着彭城,戰略形勢於己不利,項羽應該立刻撤退。而東南方爲江東地區,是自己賴以起家的地方,項羽應該不顧一切,迅速撤兵,保存有生力量,撤回江東,在此休養生息,積聚實力,以圖後效。

第二個選擇,利用內線作戰的優勢,迅速擊破劉邦。韓信、彭越此時還沒有到達,如果項羽像彭城之戰時那樣,集中兵力,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引導士兵思鄉情緒宣泄,將士兵的怒氣引向劉邦,將不能返鄉的責任推向劉邦,只有打敗劉邦,才能回家,只要擊破劉邦軍隊,一切都將好轉。劉邦軍隊爲漢軍軍心所在,劉邦被擊敗,則韓信、彭越、英布等各路大軍就會各自割據一方,天下重新洗牌,自己也就安全了。

項羽進沒有戰,退沒有逃,這時他不願意逃是因爲他判斷失誤。而最後一次在烏江岸邊,他不願意逃,則是出於他高貴的血統與責任心。

我們討論一個千古話題:如果項羽真的渡江而去,那麼他能贏嗎?是否真如李清照寫的那樣,“捲土重來未可知”。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項羽爲什麼會失敗。

項羽的失敗,我將其歸結於三個因素:不懂政治、決策失誤、性格缺陷。

項羽的軍事才能是很優秀的,但是他不懂得軍事的最高境界是政治,是民心,項羽經常屠城,這是非常大的錯誤,會將自己的敵人越弄越多。

決策失誤最明顯的就是他不該分封天下。歷史上每當採用分封制的時候都會起內亂,項羽分封后,所有人都來反他,劉邦當時也有人提建議說分封,幸好被張良阻止了,所以沒分裂,而後劉邦打敗項羽後分封,結果鬧出一個“吳楚七國之亂”。項羽當時應該把這些有功之人都封爲候、王,給他們很優厚的待遇,但是不能給行政權、財權和軍事權,就像一個公司,如果將人事權和財權給了某個人,那他就會鬧獨立,有自己的勢力,所以,這點一定不能做。

至於性格缺陷,其實韓信說得最明白,項羽經常婦人之仁,優柔寡斷。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使項羽真的坐船回去江東,那麼失敗仍然無法避免,因爲他失敗的三個要素並沒有改變。

回想項羽的一生,我將自己與他做了一個對比。

公元前232年-209年,在出生到23歲這段時間,項羽主要練劍、學兵法,平時在街面溜達,找人單挑。我主要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基本都在讀書,忙着中考、高考、找工作。

公元前209年-207前 項羽24歲,開始造反工作,此點比較生猛,我24歲的時候剛剛大學畢業一年,還在被公司老人苦逼欺負。

公元前207年-206年 此時項羽擔任諸侯上將軍,26歲,我那個時候畢業三年,終於有機會欺負新人了,可人家項羽卻當上了皇帝,分封天下。

公元前206─202 西楚霸王,項羽和劉邦進行楚漢戰爭,我在加班給人輔導作業。

公元前202年 項羽戰敗,自刎烏江,死時31歲,不巧,本人今年26歲,還沒到31歲,萬幸萬幸···

在漫漫長河中,我和項羽有過一番對話:

追往:當你叔父被章邯所殺的時候,你是什麼感覺?

項羽:仇恨,只有仇恨!

追往:自己挑起重擔時,不害怕嗎 你才24歲。

項羽:怕個球啊,人活一世,總要乾點事。

追往:當章邯向你投降的那一刻,你不想殺他嗎?

項羽:我當然想,我叔叔的仇必須要報。

追往:那爲什麼還要放過他,封他爲王呢?

項羽:我不想再讓無辜的士兵流血,我起兵只是爲了爲天下人謀取太平,暴秦既然已經被我滅了,個人的仇恨,我可以放下。

追往:我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如果現在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過烏江嗎?

項羽很堅定地回答我:不會。

追往:爲什麼?

項羽:因爲我對不起兄弟們,他們跟隨我起兵,一起經歷了太多風風雨雨,但是如今只有我回去,我怎麼面對他們的家人。要麼都回去,要麼一個都不回去。

項羽的故事講完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他不是一個武夫,而是是軍事家;他不是一個習慣於逃跑的人,他是一個有擔當的人,一個真正的男人!

項羽留在後世的除了破釜沉舟,還有一首傳唱千古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彷彿,項羽就站在烏江邊,他用堅定的眼神看着江東,這個他兒時成長的地方!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