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氣道

【簡介】

合氣道是一種根源於日本大東流合氣柔術的近代武術,主要特點是在“以柔克剛”,“借勁使力”,“不主動攻擊”。現在一般所稱的合氣道有分爲日本與韓國兩種流派,彼此在各自發展之下已有一些差異。

日本合氣道創始人植芝盛平在年輕時就曾學過柔術。95年拜於大東流合氣柔術總本部長武田惣角門下,並跟隨武田擔任指導者。920年,受到大本教創始者出口王仁三郎的邀請,在京都的綾部開設“植芝塾”教導柔術,並融入了大本教的教義與思想,建立了另一種風格。因爲大本教裡來往的軍人很多,對於他日後的成就幫助很大。約兩、三年後,由於受到“靈言”的影響,植芝在武術上的研究越來越注種精神層次,並開始發展出異於合氣柔術,而屬於自己研究出的一套武術理論。922年,他的這套理論正式被命名爲“合氣武術”。93年,在海軍大將竹下勇的協助下在東京成立皇武館道場,940年成立財團法人皇武會以推廣合氣武術。942年,皇武會已開始使用“合氣道”這個名稱;948年皇武會正式改名爲合氣會。

日本合氣道的特徵在於切入對手死角,破壞對手重心,以關節技及摔技爲主。不以蠻力攻擊對方,而是將對方的力量引導至無威脅的方向,甚至吸收化爲自己的力量而反擊。強調技巧與年齡、性別、體格無關,完全以調和與使用自己的氣,控制與破壞對手的氣來決定勝負。

除了運用身體的招式之外,日本合氣道亦有使用劍、棍等武器的招式。

合氣道沒有比賽,沒有跟別人較量的思想。它不是破壞別人的武術,而是跟別人一起鍛鍊和修養自己的創造性的武術。合氣道的“合氣”是個秘訣,是個很難理解,不好說明的東西,高位鍛鍊者之中有很多解釋。有的說“合氣”是跟中國的氣功相似;有的說“合氣”是自古以來留下的名稱,現在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了。總而言之,“合氣”至少與鍛鍊者之間的運動有關。避免鍛鍊者之間力氣流動的衝突,而尋求鍛鍊者之間力氣合一,追求不爭而勝的境地,這個說明雖不中亦不遠矣。

合氣道的主要技巧是摔法和拿法,也有擊打,不過是次要的。日本柔道的主要部分也是摔法,但跟合氣道的很不一樣。柔道有比賽,所以禁止摔法和拿法同時使用。合氣道的大部分技巧需要同時使用摔法和拿法,如果沒有保護對手的精神則很危險而無法繼續鍛鍊,所以練合氣道應該修養保護對手的精神,這是合氣道被稱作創造性武道的理由之一。

合氣道鍛鍊時對對手的體力並無要求,所以不論性別、年齡和水平都可以參加,被世界各國各階層的人們所喜愛。

【合氣道的本質】

根據合氣道的創始者植芝盛平的說明,合氣道“合氣”一詞的含義表示與氣合一,亦即與天地之氣合一;更簡單的說,就是與大自然相契合。

如果能夠透過合氣道,由自己的動作中描繪出大自然的極致,就表示已經感悟到合氣道技法的極意了。在自我與自然合一舉動時,將能顯現如穩如泰山般的安定感,以及美與和諧極致。

由於如此,合氣道的動作以不會相逆的圓周運動爲主,在不違逆自然道理的精彩動作中,涵蓄着無根的可能性,形成合氣道的核心技巧。

同時,合氣道的鍛鍊方式也是遵循着與自然合一的主旨在運作,有對手誠如無對手,彼此相對應。在練習當中,對方與自己經常和合一致,如果雙方未能合致,變成彼此對立,就違背了自他一體的自然法則。

正因爲如此,合氣道的鍛鍊方法不可能像其他的武道一樣採取競技的方式,如果改採比賽競技的鍛鍊方法,勢必會形成互相對立的動作,產生與身心合一、體現自然極致的合氣道的修煉方式相違背的性能。

合氣道的鍛鍊方法對於人格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衆所皆知,合氣道呈現在身體上的動作幾乎與意念一致,如果從意念影響動作、動作影響意念之身心合一的立場來看,想要透過合氣道來修煉心性的話,心中必須具有堅定的信心才行。無疑,這對於培養成爲外柔內剛、圓滿自如的社會人幫助很大。

想要學習合氣道的人必須充分理解合氣道的特質,爲求能夠更進一步瞭解,必須努力修煉,親自去體會合氣道的蘊意(深奧之處)。

【主要特點】

一是重視的內涵豐富,既表示客觀存在的自然之氣,也表示抽象之氣,如殺氣、靈氣、生氣、霸氣等等,還表示維持生命活動的抽象力。中國古代思想家淮南子對氣的定義爲“氣乃生命之本也”;古印度哲學中稱氣爲“卜拉那”,也認爲氣是宇宙的本源,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合氣道認爲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源性力,極爲重視“氣”的修煉。

二是講究氣、心、體的統一。植芝盛平認爲“合氣”的本質是藉助絕妙地活用作爲生命原動力的“氣”,使五體活性化,從而達到隨心所欲地運動、也即心身如一的境界。

三是以禮爲重。立足於日本傳統文化的合氣道,以非常注重其精神性而有別於其它武道。合氣道在鍛鍊心身的同時也磨鍊了人性,故而又是修行的“行”。因此,合氣道注重禮儀。禮儀貫穿合氣道練習的始終。

四是合氣道的技法是順應自然規律的動作構成的,符合人體的運動規律,全面、均衡、和諧。

儘管合氣道不注重勝負之爭,但本身卻有獨特的技擊防身作用,其技法講究立體進攻,即可以立式出擊,又可以“坐式”出奇制勝,而且不憑拙力,能夠巧妙利用對手的力量,借力發力。造詣深者,則能隨心所欲。當遭到暴徒突然襲擊時,快速敏捷地避開攻擊的條件反射動作自然就會發生作用。對於女性來說,遭到暴徒突然襲擊時,不僅僅需要以弱勝強的技術,能夠沉着冷靜地對付意外的心理素質也很重要,這些都能夠通過修煉合氣道得到培養。因此,合氣道尤其適合作爲女性防身術。現在敵人並非都是暴徒一類,失去控制的汽車、高處落下的建築材料等都是我們生存的敵人。當面臨突然發生的危險時,修煉合氣道的人大都能迅速作出反應並逃脫危險,這種事例是很多的。

【創始人】

其創始人是日本的植芝盛平。生於883年的植芝盛平自幼體弱多病。少年時,他隻身前往東京學習柔術;20歲當兵,精於步槍刺殺術;參加過日俄戰爭。920年,他辦起了以自己姓氏冠名的“植芝拳館”。在此期間,他綜合各家武道的經驗,開始進行武道的改良。他提出了“氣”的概念,進一步又提出“合氣”的概念。“合氣”就是處處符合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他把自己武道的技術原理比喻爲一棵大樹被一陣風吹動時的反應過程———一棵大樹,當各個方向的風吹過來時,它的葉子會做出各自不同的擺動。合氣武道之技術就像大樹的葉子一樣,在氣流的作用之下,產生出無窮無盡的不斷變化的技術。922年,植芝盛平將自己的武道正式命名爲“合氣武術”。

(一)【合氣道(aiido)起源】

植芝盛平於883年2月4日出生於日本和歌山市西牟婁郡西那谷村。他在年幼時體弱多病,但非常聰慧,記憶力很強,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反應能力。少年時,植芝盛平曾獨自去東京學習“起倒流”和“神陰流”柔術。20歲入伍,曾參加過日俄戰爭。復員後,植芝盛平回到老家,在鄉間開辦武館,收徒傳授柔術。與此同時,他也向柔道名家高木喜代士學習柔道,向“柳生流”名師中井正勝學習“柳生派”柔術。此後,植芝盛平去北海道開荒,並在那裡向“大東流”柔術高手武田惚角學習“大東流”柔術。“柳生派”和“大東流”的柔術都講究以柔克剛、以巧致勝,這對以後的合氣道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920年,植芝盛平結識了“大本教”名師出口王仁三郎。不久後,植芝盛平移居京都,在出口王仁三郎的幫助下,開辦了“植芝拳館”。善於思考的植芝盛平,通過多年學習各家柔術的經驗,體會到要傳播武道就要將武道進行改造,使武道有時代的色彩。他提出了“合氣”的概念。所謂“合氣”就是處處符合自然界變化的規律。922年,植芝盛平把自己的武道正式命名爲“合氣武術”。社會上把他的武道稱爲“合氣柔術”。

924年,植芝盛平隨出口王仁三郎去蒙古,並參加了蒙古的軍隊。後來在一次與中閥張作霖的作戰中,植芝盛平所在的全軍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植芝盛平通過這次戰徵意識到在現代武器面前,任何武術都是微不足道的。於是,他逃離了戰場,回到日本重操舊業開辦武館。但這時的植芝盛平的思想已有了巨大的變化。他認識到武道不能只侷限於技擊,更重要的是通過練習武術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從此,他以人生哲學來倡導技擊的觀點。這是合氣道發展的轉折點。

合氣武術在新思想的指導下,訓練內容有了許多變化,並很快受到社會的歡迎。92年,日本海軍大將竹下勇慕名召植芝盛平去東京,和植芝盛平面談後,覺得他的思想很新鮮,於是決定植芝盛平。第二年,竹下勇把自己的房產送給植芝盛平。從此,合氣武術在東京有了落腳點。

93年,植芝盛平在東京牛入若鬆街建造了合氣道總部,取名“皇武館”,並以“皇武館”爲中心,向全日本傳播合氣武術。93年,植芝盛平把合氣武術正式定名爲“合氣武道”。940年,作爲財團法人的合氣道團體被日本政府所承認。從此,合氣道成爲日本武道界的主要流派之一。

二戰時期,植芝盛平看到戰爭的殘酷,放棄了合氣道的主持工作,引退到茨城縣巖間農村務農,過起“武農如一”的生活。

二戰結束後,合氣道總部已成廢墟。植芝盛平的兒子植芝吉祥丸決心重振合氣道。開始之時,復興合氣道的工作是非常艱難的,學習的人最少時只有兩三個人。但吉祥丸艱持不懈,開設講習會,辦《合氣會報》,合氣道的工作逐漸有了起色。95年9月,合氣道舉辦了第一次公開演武大會,並引起了轟動。以此爲契機,合氣道的影響迅速擴大。從此合氣道飛速發展起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的合氣道已成爲世界非常流行的武術項目。

(二)【技法】

合氣道是一種後伐先制、以擊打掐拿要害部位,抓筋拿脈,分筋錯骨爲主要手段,將打、摔、拿爲一體,剛柔相濟,陰陽相變,周流圓活,以巧取勝的一種實用技術。它與中國的傳統武術中的太極、摔跤、擒拿等技法頗爲相似。具有豐富的內容和深邃的機理和哲理,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實用價值。

合氣道以技法種類上大至可以分爲徒手、徒手對兵器、兵器對兵器、兵器對徒手。

合氣道訓練沒有固定套路練習,而是模擬日常可能遭受攻擊的各種狀況下的自衛技術練習,從一開始就是人與人對練,所以實用性很強。訓練科目包括徒手對徒手、徒手對武器、武器對武器、武器對徒手、單人對單人、單人對多人等。

對練式的訓練方式便於練習者很快掌握合氣道技法,並能很快學以致用。由於長期的重複性訓練,使練習者較易掌握技術,並以技術彌補體力上的不足。

【合氣道技法的特徵】

觀看合氣道的動作,相信許多人會對其中和諧勻稱的圓形身法(捌法)感到折服。

其動作深富節奏感,整個過程如同溶入大自然一般。

合氣道是從深受日本尊崇的民族文化之一的日本武術發展而來,是在碰觸到對方的瞬間就能夠壓制住對手的凌厲技法。由於合氣道的動作經常以側身的站立姿勢爲準備動作,擺脫了對手從正面攻擊的路線,並能進入對方的側面死角,表現出入身的動作技巧出來。

入身技法與圓形身法(捌法)渾然一致纔是合氣道的最大特徵。

以下與其他的武道進行簡單的比較

柔道是互相抓住對方的上衣前襟,在有限的範圍內鬥技決定勝敗,因此在那些技法中很難看到如合氣道一般一接觸到對方的瞬間就能崩解對方。

另外,以一拳必倒的拳擊和腳踢爲主的空手道,在其技法上很難看到如合氣道一般餘韻不絕的流程。

與日本的傳統武道——劍道的特徵相較,合氣道雖然也會以劍進行練習,但是如果僅以體術的動作爲基準進行合氣道的劍法操作,未能某程度地學會合氣道的話,那麼拿在手上的劍只不過是一根棍棒而已。

一如創始者生前所言“合氣道不僅僅是體術而已。手上拿劍,就成爲合氣劍法;拿杖,就成爲合氣杖法。十八般武藝,若未能經由合氣道的訓練運用自如的話,就不能說是真正修煉此道。”成如其言,劍道的劍理與合氣劍法的原理相當吻合。

可是,從體術出發的合氣道之劍法,是配合體術的劍法,充分表現出以體爲劍的姿勢,與現代的劍法有顯著的差異。

另外,在合氣道上還可以看到柔道、空手道、劍道所有沒有的技法,亦即變化多端的關節技法。除了一部分之外,關節技法在柔道是被禁止的,合氣道的關節技法卻異常的多,最重要的是藉由這些技法鍛鍊關節,可以培養出能夠充分發揮合氣道動作的強韌體魄。

從這樣的角度看來,惟一能夠在技法上找到與合氣道共通點的是在日本各地的古武道所遺留下來的多數古流柔術,或者劍術流派。雖然如此,這些古武術除了一部分之外,幾乎未在社會上普及,只有極少數的人們勉強保守着其源流而已。

合氣道獨特的與自然合一技法,以及動作柔軟綿密,都是在其他武道上看不到的。總之,合氣道技法的特徵是取與大自然合一的圓形身法,以及藉由武藝性的凌厲入身技法來表現。然而,形成這些動作的各個技法,包括在自然之中無限衍生出來的諸如入身技法、關節技法等,由衆多技法所構成。

想要學習合氣道的人必須充分了解前述的特徵而後加緊練習,纔是提升技法的捷徑。

【技法的根本精神】

無論技術上如何的精進,如果對於決定個人行動的心性未加以修煉的話,就不能說是已經學到了合氣道的神髓。此處所謂的身心的修煉,指的是從技術到心性,又從心性到技術的意思。因此技法的極致便是心性,心性的鍛鍊纔是合氣道鍛鍊的本旨。

在此請各位瞭解合氣道技法之深層內涵的所氣、呼吸力、身心合一的體現等之流程的同時,爲了學會技法必須按照順序理解自己的基本姿勢才行。

【氣】

東方經常使用到“氣”這個字,例如在“浩然之氣的氣”“天地正氣的氣”“氣概”“氣餒”等的日常用語中經常使用到。

這個字所具有的意義相當深遠,例如對社會大衆而言,一個人如果喪失活下去的氣力,就如同行屍走肉一般,這已經是社會共同的認知了。因此,“氣”可說是生命力的泉源,也是大自然發生的根源。

古代東方的學者曾經說過“人類呼吸的氣息,轉變成爲生命力。”以及“氣內在於生命體,也內在於自然界的萬物,活潑潑地存在着,貫通主綱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生命原理。”這些都是在強調“氣”的重要性。

開祖盛平說過,“氣爲萬物的根本”,“並非以力導引,而是以氣導引”,這些話都令人印象深刻。

當然“氣”不能僅以頭腦來理解,以東方的“行”來體悟纔是第一要務。

開祖主張“合氣道的修煉以氣的掌握爲起點。”因而強調透過合氣道的動作(行法)來修煉,每天的技法鍛鍊就是行法的第一步驟。是故,持續技法的正確修煉,以人類重心所在臍下丹田作爲身心的中心點,在身體內體現小宇宙,亦即體現自然的極致。到此程度,就能達到“氣充盈滿溢”的狀態,並能自在地操縱一切。

作爲一個人,應該努力獲得心的活力,合氣道必須依靠勤練,以臍下丹田爲中心透過兩手刀,努力無止盡地發出充盈滿溢的氣之力,來體會合氣道技法的真諦。

【呼吸力】

簡單的解釋,呼吸是人類爲了維持生命,吸入空氣中的氧氣到體內,同時排出二氧化碳的活動,這是對生理相當重要的條件。

合氣道的呼吸除了包括生理性的呼吸之外,同時還與前項所述的氣合爲一體。

的呼吸與氣的呼吸形成一體才能發揮出“無限的呼吸力”。無限地將呼吸力施展出來,與宇宙的生命體體合而爲一就是合氣道的特徵,此際,既未輸入力量,也未使出力量。

合氣道的呼吸力,是由身體的各個部位一面呼吸能量形成巨大的氣流,一面從指尖、腳尖到眼睛產生了和合氣道圓形身法一致的螺旋狀圓周運動,並在此同時發散出力量融入於對手。如果硬輸入力量或使出力量,該力量就會停滯在身體某部位,對外界因而失去該有的力道。如果能夠自在地發揮出呼吸力,全身必然會柔軟,而且相當地穩定。

一個原本能夠擡起400g重量的人,由於不知道如何使力,以至於力量均停滯在身體的內部,因此只能擡起4g程度如小孩一般的力量而已。

所謂的呼吸力,意指從自己的重心,亦即從臍下丹田的部位,發揮出氣、心、體一致的力道,經由合氣道的訓練而流洩出綜合性的力量。讓身體各部集中的呼吸力發出最大功能的是手臂和手掌,尤其當以手刀狀使用時。

【身心合一】

不管做任何事,一旦心與身未能一致時,就能無法發揮出量大的力量。古人曾說“心不在此處,如何看也是看不見。”這的確是肺腑之言。

合氣道技法之鍛鍊是爲了能隨時隨地發揮最大偉大的力量出來,並能自得體現身心的統一爲目的。如果在平日的鍛鍊當中可以達到此一境界,就可謂已經體得合氣道的極意了。

由於突然失火,老婆婆獨自一人扛出驚人的重物,這樣的例子相信各位時有耳聞,該行爲的好壞暫置一旁不論,但由此可以證明心與一致時所發揮出來的力量何其偉大。可是處於非常狀況下一時的力道,對於日常生活並無助益。爲了能讓此種統一力充分發揮出來,除了透過合氣道來鍛鍊身心之外別無他法。

不要僅以頭腦來思考身心一體、合一的境界,必須正確地鍛鍊人類的整體機能才能實現。

【綜合的鍛鍊步驟】

採納日本武術的傳統活用於鍛鍊法中的合氣道,其練習法與其他的武道相較,可以歸納出若干明顯的特徵。

以下分成四個階段敘述合氣道的鍛鍊法

將合氣道的技法分成“坐技”“側身半立技”“立技”“與琥器相關的技法”並從這些層面來探討,變化相當豐富,而且相當的興趣盎然。

在解說個別的合氣道技法之前,先以如下四個步驟詳細說明。

【坐技】

坐技的第一要義是,必須練習到即使維持坐姿也能夠充分發揮出合氣道的技法。坐技是合氣道技法最重要的基本鍛鍊程序。

首先是心態問題。封建時代,處於核心地位的武士之日常生活中,正坐的場合佔很重的比例,無論晨主君的面前,或是在家人的面前,正坐是嚴格的生活規範,必須加以遵守的戒律習慣。武士的生活可說是以正確的姿勢、正確的正坐爲起點。因此對武士而言,其最重視的武術與正坐有密切的關聯反而是理所當然的事。無懈可擊的正坐可說是武士應有的精神。

因此,將正坐納入鍛鍊過程的合氣道坐技,就成爲相當重要的基本技法。

第二是重心位置、呼吸力的施展方式以及移轉身體時的平衡等,均藉由此一鍛鍊法來建立基礎。嚴格地反覆練習坐技的動作,腳尖、腳踝、膝蓋以及腰部四點必須一致地有效運作。同時,要培養在任何場合都能夠泰然處之的穩定感,才能無限地發揮出正確的呼吸力。這些都是合氣道技法的基本步驟。

總之,步技充分含有“立技”的變化姿勢,可是其目的在於培養能夠克服縱橫變化的姿勢,對於沒有“臥技”鍛鍊法的合氣道而言,是鍛鍊腿腰部非常重要的方法。

【側身半立技】

對應坐姿姿勢的人,以站立的姿勢靈活的攻擊,未充分鍛鍊過的人很容易被站立者的敏捷動作壓倒。

爲了讓前述的坐技之訓練更加完美,產生一種對方採取側身半立的姿勢可自由攻擊的技法來加以練習。

關於側身半立技的名稱,有人提出“半立技”的看法,但是我們堅持採用“側身半立技”的理由如下

合氣道技法是對應採半身姿勢的對方加以崩解的原理,與自己爲半身姿勢而對手以站立姿勢攻擊的情勢差異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未能遵守原則,就無法突破這個情勢差異而將對手擊倒。爲了能將這層涵義包含在內,因此仍舊採用“側身半立技”。

此處包含立技的技法變化,這個動作的要點在於,從正確的膝行變化而移動。

【立技】

立技是合氣道技法的中心。如前所述,透過坐技、側身半立技徹底鍛鍊腿部、腰部之後的進階技法。穩定、繁複的律動,可說是合氣道技法的精華所在。

據稱創始者植芝盛平所修習的大東流柔術,其技法共有24種之多,另外,創始者又將神陰流柔主、相生流柔術等衆多流派的密技加以改良,因而流傳下來。所以說技法的數量相當繁移,期望日後在技法的開發上依然有無限的可能性。

與其他技法相同,立技是爲了對應對手的打擊、突擊、絞技等所有的攻擊,結合攻防的密術而成。經由日復一日的反覆練習,訓練出隨時能夠對應問題而不會被動搖的姿勢。

加上這種動作不僅一對一的場合可以使用,在多人對一人的場合也能夠憑着複雜多變的變化技法對應自如。請依靠立技去感受合氣道的神奇吧!

【與武器相關的技法】

與武器相關的鍛鍊法,主要分爲對方以劍、杖、長矛、短劍等武器攻擊時,以徒的予以崩解;或者使用武器加以崩解;或者以武器崩解徒的物對方等三種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與自己所使用的武器合爲一體,動作始終統一。

可是,合氣道是以體術爲出發點,所以應先鍛鍊坐技、立技等基礎體技,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行,不可出於好奇好玩的心態而輕易以武器對陣,這點被視爲禁忌。

開祖(植芝盛平)對於技法的鍛鍊,嚴格訓誡練習者在基本體技未臻成熟之前就加以練習,因爲合氣道的動作與十八般武藝等一切的基本技法有着共通之處,因此只需好好學會基本體技,相信對於劍、杖、長矛等一切武器也將能輕易地掌握。

(三)【級別】

合氣道的級別分爲段與段前級兩部分。段位最高爲十段。但是,一般九段與十段只授予對合氣道有特殊重大貢獻的人。一般來說,八段已被認爲是最高的了。段前級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美式六級,一種是日式五級。日式只有黑白兩種腰帶。段前級五級最低,一級最高,但統一系白色腰帶,在腰帶顏色上沒有分別。初段以上系黑色腰帶。美式初段以上系黑帶,但段前級則以不同的色帶分別,六級最低,一級最高。一般來說,六級爲白帶,五級爲黃帶,四級爲橙帶,三級爲綠帶,二級爲藍帶,一級爲褐帶。

對於級別的認證,各個流派均自己進行考試,自己發證書。流派之間的段位和段前級彼此都不兼容。也就是說,流派之間對他流段位級別是彼此不承認的。一般練習某個流派,級別以自己流派考試爲準,以自己流派的證書爲準。

但各流派對學員的考試認證的原則是差不太多的。一般來說,視學員對合氣道技術掌握程度的不同、對合氣道知識理念的瞭解程度不同、對合氣道的貢獻不同而定高低。還有,合氣道升級升段考試還要依據一項重要的條件,即是練習者的練習時間。一般來說,合氣道考試,對練習時間的要求是相當嚴格的。

意拳蒙恬武當劍二十七式美式橄欖球的比賽規則中醫美容中國秦末漢初名將:灌嬰天象描寫篇 夜中國古代十大名廚迦勒天使勾尾蠍恆山長弓兵資料介紹古箏樂曲介紹《湘舞》西方名劍戰斧式巡航導彈戰國三夫人矮人彈古箏姿勢和手形的自然鬆弛鬼谷子陰陽七術禮三師陰陽師|物種| 精靈(二)(下)中古十大名劍秦二世墓古箏樂曲介紹《阿拉木*古麗巴拉》全真道空手入白刃行氣中古十大名劍瘋魔棍古箏演奏的雙手技法奇幻五芒星知識地趟刀蕭何薩滿古箏彈奏--雙手配合技法火龍王六十四卦卦爻樊噲二戰反潛探照燈人頭馬學古箏必須掌握的音域與定弦最強的軍隊小日本的四把名刀天象描寫篇 天空學古箏學習方法很重要火之精靈傳統箏曲“八板體”結構與藝術特點黃易杜牧勃朗寧m1900式手槍古箏的日常使用、保養常識Farboud長弓兵資料介紹古箏演奏右手技法秦與秦軍的誕生左輪手槍歐洲進入火槍時代大致戰術流程一些植物翼豹22BSTI秦陵風水的傳說古箏的歷史如何彈好古箏輪抹的技法?武式太極拳彈奏古箏時氣息的運用還丹拳南方朱雀咒語阿斯頓-馬丁三大讚誦施食火球術傳統箏曲“八板體”結構與藝術特點秦軍的軍銜制度起義章邯穿林劍古箏的上弦與調音ma機體設定急急如律令上清派維沙倫 Velsharoon(巫妖之神)《列子》 仲尼第四母親節火球術四大天師心平氣和地談談秦始皇山海經(東 南 西 北 中)目盲術中醫文化古箏曲《月照殘荷》賞析龜殼神功淺談古箏的欣賞和學習方法練琴十記散花催眠術李白學古箏從零開始武當派的真面目(轉)古代風俗禮儀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