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

全真道是中國道教後期的兩大派別之一。創建於金初,後再與其他丹鼎小派合併而成。大派一直流傳至今。

全真道的創始人王嚞(2~70)。原名中孚,字允卿。

入道後,改名嚞,字知明,號重陽子。陝西咸陽人。金正隆四年(59),聲稱於甘河鎮遇仙,改儒爲道。曾居終南山修道。金世宗大定七年(7)去山東傳教,先後在文登、寧海、福山、登州、萊州等地建立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三光會、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傳道說法。在這期間,先後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人爲徒,創立全真道。

(一)

全真道建立後的相當長段時間內,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統治階級的,保持着向上發展的勢頭。與此同時,又保持着清楚的傳承體系和集中統一的領導體制。在金元時期,經歷了王嚞、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尹志平、李志常、張志敬、王志坦、祁志誠、張志仙、苗道一、孫德彧、蘭道元、孫履道、完顏德明等十數代掌教的傳承。它整個發展的歷史,大略經歷了四個時期。

初傳時期

全真道從初建至金末,是初傳時期。王嚞經過多年努力,於大定七年(7)把教派建立起來之後,於大定十年死於從山東返回陝西的途中。馬鈺嗣教,七大弟子分別在秦、翼、魯、豫等地修煉、傳教,而以馬鈺所活動的關陝一帶爲傳播中心。尹志平《北遊語錄》稱,馬鈺掌教時期,遵行‘以無爲爲主‘的教旨。所謂無爲,指全真道的個人內修之‘真功‘,即以很大精力從事個人修煉,而不以太多的精力與時間去發展教徒,營造宮觀。此時期他們大多過着清修苦煉、雲遊乞食的生活。但卻逐漸吸引了一部分信徒,也贏得了一些中下層官吏的敬信和保護。此時與金廷上層統治者也無直接關係,組織規模和力量也比較小。

自劉處玄於金大定二十六年、邱處機於金泰和四年(204)相繼掌教以後,始逐漸重視創立宮觀和收徒活動。

《北遊語錄》稱劉處玄遵行的教旨是‘無爲、有爲相半‘,至邱處機則‘有爲十之九,無爲雖有其一,猶存而勿用焉‘。所謂有爲,即指創觀收徒活動。在此時期,他們以山東半島爲活動中心,收了相當數量的信徒,建起了一批宮觀。從而引起了金廷的重視。大定二十七年,王處一被召至京,世宗問以養生之道。次年又召邱處機進京,命庵於萬寧宮之西,以便皇帝召見問道,並命他主持萬春節醮事。翌年,又召王處一。王抵京時,世宗駕崩,章宗即位命王處一爲世宗設醮冥福。

皇帝的一再徵召問道,擡高了全真道士的身價,促進了全真道的發展。元好問《紫微觀記》描述了當時全真道傳播的盛況‘南際淮,北至朔漠,西向秦,東向海,山林城市,廬舍相望,什百爲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明昌元年(90),金廷‘懼其有張角鬥米之變‘,雖‘以惑衆亂民‘爲由,下令‘禁罷全真及五行、毗盧‘,但一直未能遏制其發展,以致‘已絕而復存,稍微而更熾‘。這樣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之後,全真道組織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它在魯、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當深厚的組織基礎。

鼎盛時期

金元之交,直至南宋覆滅的數十年間,是中國大地鐵騎縱橫、血火紛飛,生民塗炭的苦難年代,但也是全真道的鼎盛時期。鼎盛局面的積極推動者爲邱處機,轉變的契機則是成吉思汗對他的召見。在金世宗、章宗兩朝(~208),經過劉處玄、邱處機的努力,全真道在民間已擁有了較大勢力,金貞皊二年(24),邱處機又應山東駙馬都尉之請,出而招安楊安兒的起義軍。於是邱處機及其全真道,成爲蒙古、金、南宋三方交相爭取的對象,在金貞皊、興定(23~22)年間,三方先後派遣使臣徵召邱處機。邱處機審時度勢,鑑於金王朝行將滅亡,南宋十分屠弱,唯有蒙古力量方興未艾,乃作出卻金使,謝宋聘,獨赴正在西征西域的成吉思汗之召的重大決定。他不辭年屆七十三歲的高齡,甘冒風沙大雪之苦,於29年率十八隨行弟子登上征途,經歷兩年多的萬里跋涉,終於在222年到達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內都庫什山)成吉思汗的軍營。成吉思汗對邱處機的到來慰勉有加,親自兩三次召見並作長談。邱處機對其所問爲治之方及長生久視之道,皆作了仔細的回答。深得成吉思汗的禮敬,尊稱其爲‘邱神仙‘。當他於223年請準東歸時,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並敕免全真門下道士的差役賦稅。

224年邱處機返抵燕京,被請住大天長觀(後改名長春宮),他頓時身價百倍,成爲北方道教的風雲人物,所居長春宮從此成爲全真道活動的中心。‘由是玄風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學徒雲集‘。邱處機乃不失時機地着手全真道的大發展工作。實際上,他早在西覲東歸途中,即大約在223年五六月之某日,夜宿蓋裡泊(撫州之豐利縣境內)時,就語其隨行弟子曰‘今大兵之後,人民塗炭,居無室,行無食者,皆是也。立觀度人,時不可失。此修行之先務,人人當銘諸心‘。

故在此後,全真弟子們大建宮觀,廣收門徒的活動,就以空前的規模開展起來了。

全真道大建宮觀、廣收門徒的活動,從邱處機住長春宮起,一直持續到尹志平、李志常掌教期間。在這三十餘年裡,到底建了多少宮觀,收了多少門徒,現已難於詳考。僅就《順天府志》所引《析津志》和《元一統志》所記之宮觀作粗略統計,燕京及其附近地區即有宮觀百餘所,其中絕大部分爲全真道宮觀,又皆屬邱處機至李志常掌教期間所建。其次,在河北、河南地區,李志柔及其弟子根據邱處機‘立觀度人‘的意旨,先後在河北的大名、磁州等地‘起建大小庵觀殆三百區,化度道流稱是‘。劉志源也在大名路‘建宮立觀,亦二百餘所‘,‘度門弟子三千餘人‘。趙志源也在河北‘大名、磁、相之間,度學者凡數百人,立庵觀十有餘所‘。李志遠則在河南衛州胙城等地建立庵觀。又其次,在山東、山西地區,張志淵在山東‘主東平鄆城白雲觀,度弟子千餘人,庵觀稱是‘。潘德衝則在山西芮城縣建了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純陽萬壽宮。俗稱永樂宮。宋德方利用在山西平陽編《道藏》的機會,‘猶假餘力,即萊州神山開九陽洞及建立宮觀,自燕至秦晉,凡四十餘區‘。薛知微也‘度門弟子數百人‘,‘立觀度人於河東雲、應‘之間。⑾再次,在陝西、甘肅地區,於善慶(後改名志道)根據邱處機的安排,長期活動於陝西隴縣、鳳翔一帶,‘詣門求度爲道士者數百人,俱立觀院於鳳翔、汧、隴之間‘。⑿綦志遠在李志常掌教期間,提點陝西教事,曾‘度門弟子數百人,建立宮觀二十餘所‘。⒀馮志亨在尹志平嗣教後之庚子年(240),隨志平去陝西改葬王嚞的路途中,‘自燕至秦三千餘里,凡經過道家宮觀,廢者興之,缺者完之,至百餘所‘。⒁

在邱處機的‘立觀度人‘的號召下,大約經過三十餘年的經營,全真道的宮觀、弟子遍佈於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廣大地區。《清虛宮重顯子返真碑銘》稱

‘東盡海,南薄漢淮,西北歷廣漠,雖十廬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修武清真觀記》稱自‘邱往赴龍廷之召,……

自是而後,黃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聲焰隆盛,鼓動海嶽。‘

228年安葬邱處機,和24年會葬王嚞,可說是對全真道力量的一次大檢閱。據載,安葬邱處機時,‘四方來會之道俗逾萬人,至有司衛之以甲兵‘。⒂會葬王嚞時,‘時陝右雖甫定,猶爲邊鄙重地,經理及會葬者,四方道俗雲集,常數萬人‘。⒃不僅如此,據《尹宗師碑銘》記載,當尹志平於23年,去陝西營建祖庭時,‘時陝右甫定,遺民猶有保柵未下者,聞師至,相先歸附,師爲撫慰,皆按堵如故‘。不久,在去雲中化度道士的返回途中,‘道經太行山,羣盜羅拜受教,悉爲良民。出井陘,歷趙魏齊魯,請命者皆謝遣。原野道路設香花,望塵迎拜者,日千萬計,貢物山集。‘這些描寫,難免誇大,但全真道及其首領在羣衆中影響很大,當是事實。

儘管尹志平利用宗教的號召力,爲元統治者效勞,但因其影響過大,卻引起元統治者的猜忌。因此在元憲宗時期的佛、道‘化胡經‘之爭中,元統治者持明顯的袒佛立場,使全真道在(憲宗八年和至元十八年)佛道大辯論中兩次敗北,予全真道以沉重的打擊。全真道發展的鼎盛局面,亦隨之宣告結束。

南北歸宗時期

自元憲宗八年(258),全真道在《化胡經》鬥爭中失敗以後,處境十分困難,教徒的發展受到限制,齋醮被禁止舉行。中經張志敬、王志坦、祁志誠、張志仙四人相繼掌教,一直處於發展的低谷。直至成宗即位後的元貞元年(295),始宣佈大弛禁‘梗其道者(指權臣相哥)除之,取其業者(被僧人侵佔的宮觀)還之‘。⒄方使全真道從艱難處境中解脫出來。

全真道的發展儘管有低谷,但並沒有停滯。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元朝實現了南北統一,爲原在北方的全真道提供了南傳的條件,當然也爲原在南方的道教南宗提供了北上的機會。據現在所知,最早進入黃河以南傳道的全真道士是吉志通,他是陝西郃陽人。‘師喬潛道及潘清容。博學多聞。後居武當山,十年不火食。‘於中統甲子(24)逝世。⒅喬潛道是馬鈺弟子,吉志通即是馬鈺之再傳。推其居武當山的時間,當在元憲宗時。比吉志通稍晚,武當山又有魯大宥和汪真常相繼成爲全真道士,此後全真弟子日衆,武當山遂成爲全真道的重要據點。繼武當山之後,全真道繼續南傳至蘇、浙、閩、贛等地區,如居江蘇儀徵的李道純(或謂居鳳陽盱眙),居浙江杭州的徐弘道、丁野鶴、黃公望,居浙江黃岩委羽山的趙與慶,活動於江西、福建一帶的金志揚、桂心淵,以及活動於江西、浙江、福建一帶的李珏至陳致虛一系等。他們大多是南宗道士而加入全真道者。

全真道的南傳,使原來互相隔絕、但卻同源於鍾呂金丹派的南、北二宗(南宗與全真道)增加了接觸的機會。由此經過接觸,彼此認同,逐漸產生了合爲一宗的要求,特別是組織鬆散、勢力弱小的南宗更有會歸全真道的願望。爲了使二宗合爲一宗,必須對二宗原來各自尊祀的祖師傳系作必要的調整,使之合爲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祖師系統,以便合宗後共同崇祀。這是二宗合併必不可少的工作。在這過程中,陳致虛是積極的推動者,他根據二宗已有的成說,在《金丹大要》和《金丹大要列仙志》中,提出瞭如下的祖師系統

這種安排,顯然是擡高了北宗,降低了南宗,但在當時元室已封王玄甫、鍾離權、呂岩、劉海蟾、王嚞等爲‘真君‘、‘帝君‘的條件下,這是最好的安排,故終被雙方所接受,完成了二宗的合併。時間大約在元代中後期。

全真道除合併南宗以外,元代中後期又合併了真大道、樓觀道和部分淨明道,成爲唯一的一個丹鼎大派,與符籙大派正一道平行發展。

自元成宗即位,解除了對全真道的禁令以後,苗道一、孫德彧、蘭道元、孫履道、完顏德明等相繼掌教。自苗道一起、每任掌教皆授封爲真人、演教大宗師、知集賢院道教事。這是除玄教以外,其他道派掌教皆未獲得過的褒封。他們在此褒封寵遇下,都相繼由清靜恬淡之士變爲道士官僚。他們所居之地,早已不是王嚞爲之設計的遠離塵囂的茅庵,而是置諸京城的雕樑畫棟的豪華宮室。平時所爲,除爲皇室建齋祈福外,則是忙於與通顯豪家相往還。陳垣先生稱全真道上層的這種變化爲‘末流之貴盛‘。上層貴盛了,教務隨之卻退步了。前期人才濟濟的景象不存在了,漸顯出人才凋零的景象,前期那股朝氣不見了,漸顯出衰老的暮氣來。

衰落時期

入明以後,全真道步入衰落時期。這有它本身活力大半喪失的原因,也有明王朝所施政策的原因。明太祖爲《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所作的御製序文中說‘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爲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爲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表現出只正一,不全真的意向。後來的實際作法確是如此。朱元璋及其繼任者召見的大多是正一天師及其門徒,道錄司各級道官也大都以他們充任,全真道士被召見和受委任者極少。全真道首領並不住在白雲觀,出現羣龍無首的局面。

在上述情況下,全真道分裂爲諸多小派進行獨自的活動,其正宗爲‘七真派‘。即宗邱處機的龍門派,宗劉處玄的隨山派,宗潭處端的南無派,宗馬鈺的遇仙派,宗王處一的嵛山派,宗郝大通的華山派,宗孫不二的清靜派。其中以龍門派勢力最大,記載也較多,其餘六派所知甚少。至清初,龍門派經王常月之中興,龍門派更盛於其他各派。除此全真嫡系七派外,又有明初張三丰所傳的支派,萬曆間陸西星所傳內丹東派,清嘉、道間李西月所傳內丹西派,蓋皆屬全真道之旁系。以上派系再經繁衍,在明清時期,又分化出更多的小派。據《諸真宗派總簿》所載,即有八十六派,(含全真、正一兩系),每派均有取名排輩用字。派系分衍愈多,並不表明道教的強大,恰恰反映它的衰微。

(二)

全真道是金初在中國北方相繼興起的三個新道派之一。

它與原有的道教舊派有顯著的不同。

三教合一的思想

六朝以後,三教合一論逐漸成爲思想界的主要潮流,儒、釋、道三家,不時有頭面人物出來打此旗幟,以推行其學說。

王嚞在創立全真教時,也宣揚三教合一的思想作爲創教的宗旨。他在山東文登等地所建立的五個會,皆冠以‘三教‘二字。傳教時,又勸人誦讀佛教《般若心經》、道教《道德經》《清靜經》及儒家《孝經》。在他的言論、著作中,三教合一論更是俯拾皆是。如在《金關玉鎖訣》中說‘三教者,如鼎三足,……不離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樹生三枝也。‘在《示學道人》詩中說‘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來做一家。義理顯時何有界?妙玄通後更無加。‘又有詩云‘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在《答戰公問先釋後道》中稱‘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他的這種思想亦爲其弟子所接受,而加以廣泛宣傳。如馬鈺有詩勸僧道合同,勿相誹謗,其《贈李大乘兼呈淨公長老》詩云‘雖有儒生爲益友,不成三教不團圓。‘《丹陽真人語錄》稱他‘在東牟道上行,僧道往來者,識與不識,必先致拜。‘其他弟子也如此。邱處機《磻溪集》卷一有詩云‘儒釋道源三教祖,由來千聖古今同。‘

劉處玄《仙樂集》卷三也稱‘三教歸一,弗論道釋‘。

全真道的創建者在教義、教制、教規以及內丹修煉等方面都貫徹三教合一的思想。全真道的教義集中體現於‘全真‘二字。對此二字有過多種解釋,或謂使‘真性‘保全,或謂使‘精氣神‘三全,或謂個人內修的‘真功‘與濟世利人的‘真行‘兼備而兩全。後者是全真道創建者們十分強調的。

他們以‘忍辱含垢‘爲‘真功‘的重要內容,但爲什麼要忍辱含垢?則引進了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尹志平的《北遊語錄》中稱‘凡人無故遭人欺罔困辱,甚或殺害,莫非還宿債也。‘郝大通弟子王志謹說‘乃至大小喜怒、毀謗、打罵、是非,見面相嫌,皆是前因所結舊冤,現世要還。須當歡喜承受,不敢辯證。承當忍耐,便是還訖。但有爭競,便同抵債不還,積累更深,冤冤重結,永無了期。‘⒆他們以‘苦己利人‘爲‘真行‘,所謂苦己,就是實行絕對的禁慾主義,把生活欲求降到最低限度,實行苦行生活。他們又以履行儒家的倫理綱常爲修煉‘真功‘、‘真行‘的前提。這是對道教傳統的積功累行的修行原則的繼承和發展。王嚞教在家修道者盡倫常之道,‘與六親和睦,朋友圓方,宗祖靈祠祭饗頻,行孝以序思量‘。⒇又謂修煉內丹,必以‘忠君王,孝順父母師資‘MD爲首務。馬鈺入道的《立誓狀文》也以‘遵依國法爲先。‘總之,在教制、教規、內丹修煉方面,無不汲取儒、釋。可以說,三教合一是全真道立教的主旨,是比其他舊派道教更爲鮮明的特徵。

成仙證真的信仰

長生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它是區別於其他宗教的根本標誌。全真道的基本信仰也是如此。但是它和舊道派有很大的不同,舊道派大都認爲,經過修煉,形、神皆可不死,故其信仰是與精神一起長存,即所謂‘白日飛昇‘。全真道則不然,它在成仙信仰上,不再追求‘不死‘,只追求‘真性‘解脫和‘陽神‘昇天。他們認爲,人的是要死滅的,人的真性或陽神則可以長存。王嚞謂‘修行須借色身修,莫滯凡軀做本求。假合四般終是壞,真靈一性要開收。‘ME又謂‘唯一靈是真,肉身四大是假‘。MF因此他批評長生的追求者,曰‘離凡世者,非身離也,言心地也。……今之人慾永不死而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MG劉處玄的《至真語錄》亦稱‘萬形至其百年則身死,其性不死也。‘又‘真我者,人之性也,……無形之道也。‘‘無形之道則真也‘。‘僞我,則養身之道,則假也。‘全真道放棄不死的信念,只追求‘真性‘解脫和‘陽神‘昇天,雖與舊道教相區別,但卻與佛教追求的‘涅‘相近似。實際上他們所謂的真性,或叫本來一靈,元神,元性,真心等概念,即源於佛教。

既然是要死的,只有‘真性‘、‘陽神‘得到解脫後可以長存、昇天,因而他們乃視人的爲桎梏,意欲其毀滅,以便真性、陽神的早日解脫。所以人們在王嚞及其弟子們的詩文集中,能見到許多破斥、否定人生的言論。邱處機斥爲‘臭皮囊‘和‘爛肉‘,‘一點如如至性,撲入臭皮囊,遊魂失道,隨波逐浪,萬年千載不還鄉。‘‘一團臭肉,千古迷人看不足,萬種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一團膿,三寸氣,使作還同傀儡。‘MH譚處端認人體‘本是一團腥穢物,塗搽模樣巧成魔‘。MI王嚞等又斥人體爲‘走骨屍‘、‘骷髏‘。曾畫骷髏警馬鈺,又作《嘆骷髏》詩。譚處端雲‘骷髏骷髏顏貌醜,只爲生前戀花酒。‘MJ邱處機又謂‘子羽潘安,泉下骷髏總一般‘。M又斥人生爲‘苦海‘、‘火宅‘,視父子、夫妻親情爲‘冤業‘。如此等等。

全真道還援引禪宗的見性成佛說,宣稱只要做好內省功夫,便能頓見真性,超出生死,得到陽神解脫。譚處端稱‘一念不生,則脫生死‘。ML

邱處機稱‘一念無生即自由‘。王嚞進一步宣稱‘心忘念慮即超欲界,心忘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見即超無色界。‘他認爲這種精神上超出‘三界‘的人,就像蓮根在淤泥而花在虛空,‘身在凡而心在聖境‘,雖然身居一室之內,卻‘性滿乾坤‘,謂之‘法身‘。‘法身者,無形之相也,不空不有,無後無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長,用則無所不通,藏之則昏默無濟‘。D這裡所謂的‘法身‘,大概就是全真道所追求的那個不死的‘真性‘和‘陽神‘的形象,但它和佛教所謂的離言絕相的‘法身‘卻十分相似的。

先性後命的內丹學說全真道以修習內丹爲成仙證真的基本法門,認爲道教其他修煉術皆爲‘區區延年小術‘,只有該派所倡的內丹術爲‘天上大道‘。E他們的內丹術淵源於鍾、呂,以性命雙修爲基本內容但與道教南宗修持的路線相反,不是先命後性,以修命爲主,而是先性後命,以修性爲主。王嚞雲‘賓者是命,主者是性。‘F邱處機稱‘吾宗惟貴見性,水火配合(指煉氣修命——引者注)其次也。‘又說該派內丹功是‘三分命術,七分性學‘。G其《大丹直指》所述九節丹功,前三節爲命術,後六節爲性學。所謂先性後命,大略是教人先收心降念,做對境不染的明心見性功夫,使心定念寂,然後靜坐調息,按鍾呂派傳統內丹法程序,依次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全真道首領從這種先性後命、以性爲主的基本路線出發,有時又宣揚一種以性兼命的丹法,謂只要修性,或直接煉神還虛,即可自然了命。《丹陽真人語錄》稱,做清淨心地工夫,‘屏絕萬緣,表裡清淨,久久精專神凝氣充,三年不漏下丹結,六年不漏中丹結,九年不漏上丹結,是名三丹圓備,九轉功成。‘李道純《中和集》卷二《試金石》分所有丹法爲三乘九品,以直接修性而自然了命之法爲‘最上一乘‘之頓法。牧常晁《玄宗直指萬法同歸》卷二也分丹法爲頓、漸二乘,稱直接修性者爲頓法。很顯然,全真道這種先性後命、以性爲主、或以性兼命的丹法是受禪宗影響很深的結果,故牧常晁稱之爲‘釋氏金仙之道‘,可謂一語破的。

森嚴的教制教規

全真道倡導道士必須出家住宮觀。他們爲了貫徹成仙證真的信仰,曾經大力破斥和人生;同樣,爲了實現出家、建立宮觀制度,又宣稱家庭、親情的虛妄。他們稱家庭爲‘牢獄‘、‘火宅‘,稱父子夫妻親情爲‘金枷玉鎖‘,教人捐妻舍子,‘跳出樊籠‘,出家修道。王嚞曰‘兒非兒,女非女,妻室恩情安可取!總是冤家敵面仇,爭如勿結前頭苦。‘‘莫騁兒羣,休誇女隊,與公便是爲身害,脂膏刮削苦他人,只還兒女從前債‘。H譚處端雲‘茫茫苦海,逐浪隨波,便宜識取抽頭。恩愛妻兒,都是宿世冤仇‘I將‘這冤親系腳繩兒一刀兩斷。‘J所以馬鈺宣稱‘家‘、‘道‘不能兩全,應該及早覺悟,‘莫待豐都追帖至,早歸物外住雲庵‘。

王嚞立教之初,令出家者須住庵修行,居住條件力求儉樸。《重陽立教十五論》謂‘茅庵草舍,須要遮形,……雕樑峻宇,亦非上士之作爲,大殿高堂,豈是道人之活計。‘在這期間,全真道士亦彷彿教倡修苦行,王嚞七大弟子皆以頭陀式苦行著稱。如馬鈺修道時,每日僅乞食一鉢面,並誓死赤足,復不飲水,冬不向火。王處一‘曾於沙石中跪而不起,其膝磨爛至骨。山多礪石荊棘,赤腳往來於其中,故世號鐵腳雲‘。L邱處機‘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則一蓑,雖簞瓢不置也,……晝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隱隴州龍門山七年,如在磻溪時‘。O郝大通於趙州橋下趺坐六年,持不語戒,兒童戲觸亦不動。‘寒暑風雨,不易其處‘。OD

全真道初期,還信奉絕對的禁慾主義信條,王嚞把人的七情五欲視爲成仙證真的障礙,生死輪迴的根由,要人‘把七情五欲都消散‘,‘脫人之殼‘而‘與天爲徒‘。OE邱處機奉答成吉思汗時稱‘學道之人,……世人愛處不管,世人住處不住,去聲色,以清靜爲娛;屏滋味,以恬淡爲美。……眼見乎色,耳聽乎聲,口嗜乎味,性逐乎情,則散其氣。‘而氣散則體衰夭亡,死後還要‘沉於地爲鬼‘。OF王重陽規定‘凡人修道先須依此一十二個字斷酒色財氣,攀援愛念,憂愁思慮。‘OG

尹志平更進一步規定道徒要儘量減食、省睡、斷,宣稱‘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爲重,多食則多睡,多睡所由生‘。OH

隨着組織的擴大,特別至元初進入鼎盛以後,原來簡樸的草菴,變成雕樑畫棟的大殿高堂,宮觀又擁有不少的田產,這時乞食苦行的生活恐已難實行。但是宮觀的管理制度和清規戒律卻隨之逐步完善。其制度和規戒,大部仿效佛教,制度之完整和實行的嚴格,在道教諸派中是首屈一指的。

經過王嚞及其弟子們對全真道教義、教規以及理論方術等的全面闡釋後,使全真道具有了較新的面貌而屹立於諸道派中,爲後來發展爲道教兩大派之一打下了基礎。

翡翠龍太乙五行拳Benellim3Super90生活用語QSZ92式手槍冠服龍泉太阿南拳希特勒青年團天象描寫篇 風魔術師一些植物蠱苗猛虎出林清源山秦鎏金銀盤熾炎天使法拉利599GTBFiorano神聖復仇者陰陽師法拉利599GTBFiorano閣皁宗入藥鏡張良P228手槍十八般兵器學習古箏小知識對聯的方式和方法:守一一些關於醫學方面的知識形意拳中的“三層功夫”西方白虎早期道教所信仰的神.仙.鬼李清照瘋魔棍中國古代名劍錄 (精簡版)足球規則(一)存神駁殼槍羅絲 Lolth(蜘蛛女神)齋醮盤古開天地的故事《鎖鼻術》十大名曲咒語風水北歐神話百臂巨人樓觀道陰把槍龍門派祝由術秦王朝征戰史十大名曲對少兒學習古箏的幾點心理分析少林拳系海盜旗陳式太極拳中國秦末漢初名將:英布章邯禮拜法國白葡萄酒唐,宋,元,清女服大集粹!學古箏先學會古箏的調音方法上古十大神器(中國)寶藏院流槍術GranSportmcVictory前蘇聯RPG-26式72.5mm火箭筒古箏樂曲介紹《阿拉木*古麗巴拉》吟遊詩人楊式太極劍六十八式牛頭人之王巴菲門特《阿拉木•;古麗巴拉》演奏提示鍾呂傳道集(上)耶各 Jergal(遠古死亡之神)靈吸怪沙漠之鷹道家一些地址存思納米機械神話怪物九式太極劍天象描寫篇 晨aK5型突擊步槍道教法術簡介白粉婆古箏的轉調江東級護衛艦正在研製中的其他科幻武器占星加農炮古箏彈奏--雙手配合技法毒藥淺談少兒的古箏教學何首烏妖怪籃球基本規則G-6式自行榴彈炮齊雲山阿努比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