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高低看嘴巴

閒來無事,講個故事。故事有點恐怖,恐怖的原因在於涉及人命。人命不止一條,而是三條。尤爲可惜的是,三條人命皆不普通。不普通在哪?在於他們都是滿腹經綸、口若懸河、才氣橫溢的謀士!這三位謀士,不是死於同一個日子,也不是死於同一個罪名,但卻死於同一人之手。三位謀士名叫許攸、孔融、楊修,致他們於死地的兇手,姓曹名操。

許攸死得最早,因此先來說他。這個許攸,原系袁紹帳下謀士。袁紹親率雄兵10萬,前往官渡尋戰曹操時,許攸即向袁紹提議"突襲曹方空城許都"之計。假如袁紹採納此計的話,那麼《三國演義》一書中的主角之一曹操,極有可能落敗、甚至慘死於官渡。

其實,作爲雄居北方大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的霸主,袁紹不納許攸之計,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袁紹接下去又做了一件讓許攸痛心疾首的事一一無視許攸哀求,拒絕寬宥觸犯刑律、罪該處斬的許攸家人。許攸就寒心,寒心的他毫不猶豫地連夜投奔曹營,向曹操呈送了一份"見面禮"。這份"見面禮"的全稱,叫做"奇襲烏巢糧庫"。深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之理的曹操,二話沒說,即予實施,從而讓三國曆史的走向,變成了時下人們口口相傳的這番模樣。

自此之後,許攸就以"功臣“自居,無論人前背後,不是吹噓官渡之戰中那個“四兩撥千斤"的奇妙詭計,就是張揚自己在曹軍攻打袁紹老巢鄴城時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先前,曹操將許攸這些言行,歸於文人吹牛之列,睜眼閉眼。及至得悉許攸在"吹牛"時,除了竭力宣傳"沒有我,曹家安能進入鄴城"之外,還常把他的小名"阿瞞“也掛在嘴上時,終於忍無可忍了。這一日,許攸又在鄴城東門,重演故伎,就在他搖頭晃腦、信口雌黃時,曹操的貼身侍衛許褚,抽刀上前,將其砍了!

許攸既去,就道孔融。這個孔融,名氣極大,大就大在他在兒提時就懂得禮讓。仰仗“讓梨"故事中所蘊含的"正能量",孔融成爲時下小學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學習典範。有人據此謔言:讓了一個梨,尚且如此,那個說過"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混帳話的慈禧太后,豈不是可以編進"宇宙教材"了?

這當然是句玩笑話,讀者,特別是編輯,千萬不要當真。但不當真不等於就會平安無事。事實上,基於人類理解層面的複雜性、差異性、多面性,有些玩笑,開着開着,就會變味,一旦變味,輕則產生矛盾,重則會出人命!比如孔融,他在得悉曹操與其子曹丕之妻甄氏走得太過近乎的傳聞後,寫了一篇語焉不詳的感想,交於曹操審讀。曹操看罷此文,就問孔融何意?孔融答:"只是開個玩笑罷了。"其實,對於能夠寫出《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蒿里行》等高質量詩篇的曹操而言,孔融這種影射式的伎倆,實屬掩耳盜鈴般可笑。公元208年,孔融又開了幾個有關"孝道"方面的玩笑,因於這些玩笑,有違曹操的世界觀,孔融之命即休。

接下去輪到楊修。楊修這人,非常聰明。比如曹操在新建宅邸的門扉上寫了一個"活"字,他就囑咐工匠將門略微修窄一些,因爲"活"字位居門框正中,寓意門太"闊"了;又比如曹操在別人送來的點心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字,置於案頭。楊修見之,將點心分給大家,並解釋"一合酥"就是"一人一口酥";再比如曹操考量文史家蔡邕書於浙江省上虞"曹娥碑"上的"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含義,楊修立馬道出那是"絕妙好辭"四字。

就我看來,最是彰顯楊修聰明的事例,當推他破譯"雞肋"口令。《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曹操正爲進退不得煩惱,適逢廚師送來雞湯。曹操一邊拔弄碗中雞架,一邊發呆。這時部將夏侯惇入內,詢要今夜營中口令。曹操就下意識地說了"雞肋"兩字。楊修獲知,即囑隨身軍士收拾行裝,等待歸令。這事很快傳開,整個軍營立馬出現撤離前的倉促亂象。探清原因後的曹操,就給楊修安了個"擾亂軍心"的罪名,予以處斬。

相比於狂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許攸的自我陶醉、孔融的自以爲是、楊修的自作聰明,純屬自找苦吃!事實上,許攸、孔融、楊修三人之所以遭遇殊途同歸的結局,就在於他們一直沒對信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曹操予以戒備或忌憚。佐證這一說法之人,當推謀士徐庶。徐庶早年效力劉備,因建樹豐碩,令曹操頭疼不已。爲了讓徐庶爲己所用,曹操採用軟禁徐母之招,逼使徐庶離開劉備。供職曹營後的徐庶,從此以後自湮才能,不再議事、謀計、獻策,這就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歇後語的由來。因於徐庶的沉寂無損曹操的顏面與追求,因此曹操始終沒有爲難於他。

行文至此,有個細節不得不說,那就是許攸、孔融、楊修等三人,都屬"半路出家"之人一一許攸事奉袁紹多年,因保護不了觸犯死罪的家人,方投曹營;孔融原系漢獻帝的近臣,因"挾了天子"的曹操變爲丞相,方事曹營;楊修是袁紹的嫡親外甥,因與曹植有着特殊友情,方進曹營。明眼人一看就知,不說許攸、孔融、楊修的口無遮欄,光衝那點說不清、道不明的履歷,就足以讓生性多疑的曹操,滋生"必欲除之而後快"之念。

結論:表面看來,致許攸、孔融、楊修三人於死地的兇手是曹操,但我認爲,真正的"兇手",卻是他們三人沒有遵循"話多必失,沉默是金"的古訓,換句現代的話,就是“嘴巴不緊,丟掉性命!"再補一句不大中聽的話:其實許攸、孔融、楊修等三人的智商,還不如時下某些秘書、司機、小三……

屈指可數一良將狼心狗肺是李儒狼心狗肺是李儒人見人擁拜于吉一以貫之是許靖瘦死駱駝比馬壯身在蜀漢心在魏身在蜀漢心在魏龐會報仇虛實辯禍福相依堪唏噓假作真時真亦假禍福相依堪唏噓狼心狗肺是李儒金子爲誰而閃光傳奇一生看虎侯進了曹營言不發語不驚人死不休人見人擁拜于吉曹昂一死百事改每況日下咒司馬有過對比無傷害英雄難過美人關引狼入室悔己遲冢虎韜略隱爲首語不驚人死不休擅變之鬼公孫淵大儒大義獨盧植世崇關羽爲武聖張遼戲耍三巨頭收也白收坑楊松睚眥必報話許攸現實與理想之別每況日下咒司馬恃才傲物狂張裕謀士成堆牌難打賦名之改蘊陰謀單騎逃竄蘊怪異路人皆知非笨蛋人生如意好完美賦名之改蘊陰謀人怕出名豬怕壯重學輕權道嚴畯放蕩不羈敘簡雍最是封建屬株連重學輕權道嚴畯文忠武勇追關公世崇關羽爲武聖侍奉四帝獨丁奉睜眼閉目盲錢財現實與理想之別情到用時方知絕英雄難過美人關學高情摯追邴原最是封建屬株連蜀漢擇降何其慘人怕出名豬怕壯親人蒙難痛無奈鐵肩道義宗預擔竹籃打水嘆步闡夫妻反目爲哪般人心不足蛇吞象禍國殃民枉爲臣爲嚴將軍頭謳歌惡貫滿盈蓋棺定禍國殃民枉爲臣七歲看老話曹操不識廬山真面目功勳卓著震敵國吃酒誤事是藉口卸磨殺驢亦明智守城悍將數郝昭三國時期間諜案人心不足蛇吞象遺言不善恨難了智商高低看嘴巴料敵如神看滿寵禍福相依堪唏噓豔服隱藏羞恥情明蒙暗混可排憂三國隱士第一人內事不決問張昭清濁太明害張溫附馬朱據有點冤相逢一笑泯恩仇文人相輕禍害深故事趨弱趣味湊蔡邕一生令人噓三國官名今日解夫妻反目爲哪般嗜好美色有例外三國三帝不正統男人一半是女人良將陸抗總堪傷文廟武廟都有他劉備之死該怪誰人心不足蛇吞象張遼爲何不打蜀紅花尚需綠葉襯現實與理想之別人品優劣敗中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