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

1938年底,日寇侵佔包頭,威脅大西北。蔣介石任命馬鴻賓爲綏西防守司令,除綏西現有部隊統歸馬鴻賓指揮外,並由馬鴻逵部調撥一個步兵旅、兩個騎兵旅。次年,馬鴻賓赴綏西臨河就職,他察看了防區各友軍設防情況,指定了八十一軍防區範圍。部署是:軍部及其直屬隊駐臨河縣城,馬騰蛟的三十五師師部駐五原城東北三十多華里的折桂鄉,馬玉麟的一○三旅旅部駐烏鎮。

馬鴻賓在抗戰前線,首先強調兩點:一是講究軍風軍紀。要求部隊有吃苦耐勞的思想準備,要愛護老百姓。強調“觀民心之向背,知軍紀之良否”。無論行軍或駐守,任何人不準進民房,一切輜重、炊具、用具都要帶全,不準借用老百姓任何東西。一是講究戰術,他和他的軍參謀長馬惇靖經常召集軍部有關人員研究作戰計劃,把防區內外的山川地形、各部隊設防位置、火力配備等都做在沙盤上,進行沙盤戰術演習。注意部隊的構築防禦工事和射擊教育,不斷組織各部隊進行射擊比賽,他自己的射擊技術就很好,彈不虛發。對各部隊所做的工事,他都親自反覆檢查,不斷加固。馬惇靖還特別注意通訊聯絡工作,除電報、電話外,還有騎兵通訊、音號通訊、旗語通訊、火光通訊等。尤其注重夜間野外訓練,曾在烏鎮、司儀堂、烏布浪口等地進行過大型野外演習,並請蘇聯專家作指導講評。這些都對部隊的作戰能力有所增強。

1.烏拉腦包取勝

1939年夏秋之交,日寇乘汽車、裝甲車、坦克車從包頭出發,向八十一軍防地進犯。戰前幾小時,軍參謀長馬惇靖曾到烏鎮檢查防地,之後即通過電話指揮戰鬥。他命令部隊既要利用防禦工事沉着應戰,發揚火力,殺傷敵人;又要捕捉戰機主動出擊,利用地形向敵人側後迂迴。日寇開始向我軍進行猛烈的炮轟。我軍以八二迫擊炮還擊,由於舊式迫擊炮,一發射就冒煙暴露目標,敵人立即向我炮兵陣地傾瀉炮彈200餘發,我炮兵失去還擊能力。接着,敵人在大炮、機槍火力掩護下,乘坦克、裝甲車、汽車蜂擁而來。我軍固守在工事內,當敵人進入步槍有效射程以內,正在下車之際,我軍二○六團一營官兵一下子衝到敵人跟前,與敵人展開肉搏戰,把敵人打得暈頭轉向,有的沒來得及下車,就被打死在車上;下了車的,被打得死的死,傷的傷,立即鑽進車裡逃跑,日寇的死屍,則用一種特殊裝置裝上汽車拉走。我軍繳獲汽車兩輛,炮彈100多發,子彈幾十箱,少數槍支、指揮刀等,後來把繳獲的汽車開到五原縣城,老百姓寫的歡慶標語,在汽車全身貼了一層又一層,充分表現了人民羣衆的愛國熱情。烏鎮有位老藝人,編了慶祝勝利的歌曲,在街頭自彈自唱,唱詞中有這樣幾句:“咱們老西軍,打起仗來真能行。打跑了日本兵,繳獲汽車拉進五原城,全城百姓慶祝又歡迎,依靠咱的老西軍,打敗日本兵,百姓得安寧。”

2.烏布浪口失利

1940年2月1日,日寇3萬餘人,汽車、裝甲車、坦克1500多輛,飛機多架,由黑田師團長指揮,分兩路進犯綏西,一路向馬七渡口向我騎七師門炳嶽部進攻,一路向烏布浪口、司儀堂、烏拉腦包、烏鎮一帶向八十一軍防地進犯。在八十一軍二○五團陣地前沿,日寇自晨至午共結集780多輛各種車輛。然後先以3架飛機在八十一軍陣地上空偵察、轟炸,再以大炮轟擊。於是坦克、裝甲車、汽車逐漸接近我軍陣地。首先以4輛車向我二○八團陣地作試探性進攻,射擊10多分鐘,3輛車掉頭回跑,只留1輛停下不動,我軍躍出戰壕衝去,這輛車突然掉頭射擊,立即打死打傷我士兵10多人。經過這一試探性進攻之後,敵人300輛各種車輛向我陣地衝來。我軍陣地前挖有寬深3米的一道防禦溝,從烏布浪山口的山腳直到黃河北岸約20華里長,溝前還有50米寬的陷坑地帶,這對防敵接近起了良好作用,但同時又可能被敵人利用作爲掩體。日寇到達我陣地前沿,雙方激戰到天黑,互有傷亡。敵機又利用順風向我陣地不斷施放毒氣,我軍雖有土辦法防毒,但仍有不少官兵中毒,輕者可堅持,嚴重者只得送下火線,大大削弱了部隊作戰能力,而二○五團傷亡較多,戰鬥力減弱最甚。夜10時許,二○六團二營營附馬建功率兩個連,從烏拉腦包出發,經司儀堂向烏布浪口增援,由於黑夜、地形不熟,腳下發出響聲,被敵發覺,馬建功在激戰中被手榴彈炸死,但兩個連則到達陣地,與守軍共同抗敵。夜11時半左右,二○八團陣地被敵人突破,但敵人不敢貿然前進,後半夜戰況緩和。次日黎明,戰鬥又緊張起來,馬騰蛟命二○六團第一營從烏拉腦包向司儀堂增援,兩者相距七八里的開闊地,官兵們在敵人炮火煙霧中時而臥倒時而猛衝地到達司儀堂,敵人炮火越來越猛,下午1時許,敵人突破我軍司儀堂陣地,二○八團一個營被迫從烏布浪口上山撤退。

司儀堂陣地全是大沙漠,斯時又被白雪覆蓋,無自然地形可利用作掩蔽,而敵人又是陸空聯合,步炮協同節節進迫。因而我軍開始撤退即失去掌握。有的利用第二道防禦溝順溝往下撤,敵人很快佔領了溝的東頭,用機槍順溝掃射正在撤退的我軍;在另一條南北走向的洪水溝裡,敵人同樣佔領溝北頭,用機槍掃射。因此,許多官兵犧牲在這兩條溝裡。下午,旅長馬玉麟在烏鎮收容部隊,傍晚又向臨河方向撤退。師長馬騰蛟擋住各團團長,命令指揮部隊守住烏鎮,但部隊建制已亂,黑夜間根本無法指揮,只好後撤。這時,我軍官兵已兩天兩夜沒吃一口飯、沒喝一口水,天又寒冷,不少人在行走中即倒在路旁。戰後收容的傷殘人員中,光凍傷的就有700多人。

這次戰役,八十一軍從臨河一直撤退到磴口。日寇佔領了五原、臨河,直到臨河以西的黃楊木頭才停止前進。八十一軍共損失1000餘人,丟失了不少輕重武器。這次失利,當然有敵人武器兵力優於我的客觀原因,但指揮上也有問題。當時馬鴻賓正在重慶開會,師長馬騰蛟指揮不靈,各部隊協調不夠。馬鴻賓得知失敗的消息,立即趕到磴口,處理善後。對失職的二○八團團長馬鍾、該團二營營長馬希舜,帶上腳鐐押到黃渠橋撤職查辦;努力作戰的二○五團一營營長馬維麟提升爲二○五團團長,該營營附王五典提升爲營長。將收容的部隊,重新組成兩個團,補充了裝備,令旅長馬培清率領,重返後套,協同傅作義部隊繼續與日寇作戰。

3.伊克昭盟之戰

1940年,八十一軍主力三十五師和兩個騎兵連移防伊克昭盟北部。其二○五團駐新民堡一帶,二○六團駐新民堡西10餘華里的王乃召。王乃召有個康熙年間修建的喇嘛廟,名叫廣慧寺,殿宇高大宏偉,房屋很多,有一定的歷史文物價值。過去有不少喇嘛,戰爭起後,多數走散,只剩下二三十人。部隊住在寺外的荒灘上。三十五師師部駐在沙窩地的一個名叫李玉山圪堵的小村子裡,東北距新民堡十五六裡,北距王乃召七八里。軍長馬鴻賓率前方指揮所駐王乃召西約十七八里的展旦召,其餘部隊駐展旦召前面及迤西地區。2月底,黃河封凍,可以行車。一天傍晚得情報:歸綏(今呼和浩特)方面日寇軍車六七十輛滿載軍隊,已從托克托附近渡過黃河,向西進犯,在樹林臺一帶和民兵義勇軍接觸,有繼續西犯的可能,軍部電話命令各團注意警戒。早上,在二○五團陣地前一道高丘上,出現很多日本兵,推來大炮30多門,一字擺開。副團長韓哲生向馬鴻賓報告,馬指示速將部隊撤出陣地,退至西南沙窩地區。此命令還未及傳達,敵人大炮向我陣地猛轟,團直屬右翼陣地全部被毀,副連長1人、排長2人陣亡。我軍舊式步槍射程太近,無法還擊。敵人步兵即從右翼向我包抄過來。二○五團急忙後撤,前沿掩護團直退卻的一小部分士兵,陷入敵人包圍。團直退到沙窩後,馬鴻賓電話嚴厲批評該團動作遲緩,並令在門坎樑(距新民堡5華里)收集散兵,設法找所屬3個營迅速歸還建制。第二天黎明,敵人又向二○六團發動進攻,先用大炮將廣慧寺轟毀,隨之步兵進攻。守兵根據馬鴻賓指示抵抗1小時許,向沙窩撤退。此後敵人即以新民堡爲據點,分兵到沙灘地帶進行所謂掃蕩戰,並從包頭調來6個僞蒙騎兵師(每師二三百人不等),接替日軍分佔駐守。馬鴻賓命令各團,利用沙窩地軍車不能暢行的條件進行“磨盤”戰術,即敵進我退,敵退我進,與敵保持五六裡之距離,如遇有利地形和機會即予反擊。並選拔精壯二三十人組成突擊隊,夜間到新民堡附近放槍騷擾。如此相持天之後,一天上午,發現敵軍車二三十輛,滿載日兵,從新民堡出發,進入沙窩地帶,軍車即如蝸牛蠕動,無法快行。我二○五團即向西南撤退,敵兵下車步行前進。進到距門坎樑五六華里之蘭四圪堵,正面有一不甚高大而坡度較陡的山嶺,我軍和敵人都搶先爬山,爭取制高點。結果我軍搶登山頂,我駐李玉山圪堵一連騎兵也從西翼搶上山頂,一齊開槍猛擊,將搶上半山的幾十名敵人全數擊斃,敵後續部隊爬山仰攻,搶運屍體,我軍沉着應戰,以手榴彈斃傷敵人200多人。此時因雙方近距離作戰,敵人大炮失去作用,我方憑有利地形,以輕武器給敵以很大殺傷。敵人4輛坦克衝來,我軍才從兩翼撤退。日軍連夜在新民堡外焚屍,據附近羣衆說,敵人將他們的重傷士兵也澆上汽油,同死者一併焚燒,哭叫聲慘不忍聞。後來,敵人燒了新民堡和王乃召的全部民房,匆匆渡黃河北去。所餘僞蒙騎兵,我軍連續對之發起攻擊,經過1個多月、大小十幾次戰鬥,僞蒙騎兵陸續潰逃,僅餘柴登召一個據點,後也被傅作義部攻克。伊克昭盟乃全部恢復平靜。

此後,八十一軍還跟敵軍交過幾次手。1941年冬,日寇渡黃河,向包頭南桃力民、大樹灣等地進行掃蕩,與八十一軍遭遇,經兩晝夜激戰,將日軍擊退。八十一軍還數次襲擊駐包頭西面昭君墳的日軍,派小股部隊僞裝成當地老百姓,爆炸包頭以東的鐵路,阻礙日軍運行。

1942年,蔣介石任傅作義爲綏西防守總司令,馬鴻賓爲副司令。傅部防守包頭西昭君墳、柴登召一帶,馬部防守包頭南大樹灣、桃力民一帶。當年冬某夜,傅令該部郭師長率部攻克日軍佔領的柴登召。傅令八十一軍攻打大樹灣、史家營子、新城一帶的日軍。一七九團馬奠邦率部攻下史家營子,敵遺屍10餘具;另一部攻克新城。

1943年底,傅作義部隊全部接綏西防地,馬鴻賓即率部返回中寧。

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10月,國民黨政府授予馬鴻賓忠勤勳章。

抗戰期間,八十一軍還參與了一次鎮壓回民起義的活動。1939年農曆四月初,海原沙溝門宦教主的後代馬國瑞,不堪國民黨政府的壓迫剝削,糾合當地回族農民於海原艾蒿灣起義。這裡正是八十一軍防地。起義軍一開始就攻破八十一軍4個據點,繳槍60多支。後來起義軍南下涇原一帶活動。甘肅省主席朱紹良命令八十一軍馬鴻賓部,十七軍高桂滋部和五十七軍劉安祺部對義軍進行“圍剿”。同時組織回族上層人物進行說服,剿撫兼施。起義軍堅持戰鬥1個多月遭到失敗,傷亡3000多人,馬國瑞陣亡。八十一軍開始時對起義軍進行殘殺。駐沙溝八隻窯的騎兵營營長馬文奎,除對陣中打死起義軍30多人外,還把受傷被俘的起義軍20多人集體殺害。後來又展施欺騙手段,馬鴻賓派一七九團團長馬奠邦率兩個騎兵營、一個步兵營進行“安撫”。馬奠邦團部駐八隻窯,他和固原縣長郭某、海原縣長王某向羣衆出示榜文,凡是參加起義的人,都要到當地駐軍和鄉長、保長處交出武器,領“良民證”,沒有“良民證”的,立即逮捕。一場轟轟烈烈的起義,就這樣被鎮壓下去。

儘管馬鴻賓的部隊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打了不少的內戰和外戰,但由於他先後失去了甘、寧兩省主席的位子,便沒有了紮根的地盤。他的部隊多年來只好蜷縮在甘寧邊界的中寧、中衛、靖遠一帶,受到馬鴻逵的限制,無從發展,僅得保持現狀而已。

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