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

馬鴻逵與白崇禧的鬥爭,則是國民黨上層人物之間的鉤心鬥角,其方式另有妙處。抗日戰爭初期,蔣介石想物色一個能爲他穩住西北的人物,提出組織“中國回教救國協會”的主意,並屬意白崇禧任理事長。桂系首腦之一且有政治野心的白崇禧正中下懷,於是大肆活動,以馬步芳、馬鴻逵爲名譽會長,以時子周、唐柯三(山東回族人)爲副理事長,在各省回民較多的城市成立分會。馬鴻逵卻一面密電蔣介石,揭發白崇禧拉攏西北迴民,欲將西南、西北聯爲一氣,居心叵測;一面於1940年元旦成立“中國回教救國協會寧夏分會”,自兼理事長,以蘇連元、馬繼德爲副理事長,劉柏石爲書記長,單獨活動,與白領導的“回協”對抗。白崇禧還想出任西北軍政長官,示意馬鴻逵向中央表態擁護,並親來寧夏與馬周旋。馬則虛與委蛇,表面上熱情招待,骨子裡處處防範。派人見蔣介石,表示只知竭誠擁蔣,不歡迎白去西北。實際上馬以西北領袖自居,自然不讓他人染指。白崇禧見馬鴻逵如此,又轉而拉攏馬步芳。故給馬繼援的名義及部隊番號,均較馬鴻逵爲優。但軍閥之間的爭鬥,如風雲變幻,只以利害關係爲轉移。當李宗仁於1948年將代理總統時,白崇禧又派他的高參安舜來寧夏,要馬鴻逵積極擁李上臺,馬要高攀新貴,欣然效命,給劉柏石以寧夏省政府委員的頭銜,命其隨安舜到漢口見白,表示竭誠擁護李宗仁代理總統。同時請白爲之活動甘肅省主席位置,以爲交換條件。不料白崇禧並不爲之出力,劉柏石兩手空空返回。馬大發牢騷,罵白崇禧耍花招,譏諷劉柏石白白騙了個省政府委員。

5.斂財有術

馬鴻逵既爲“寧夏王”,寧夏的土地、人民、物產自然全部歸其所有,且榨取有方,斂財有術,故須分項敘述。

糧食掠奪。舊中國經濟落後,地處西北的寧夏更甚。當時最大的出產是糧食,所以馬鴻逵的掠奪,首在糧食。爲給掠奪糧食打基礎,馬鴻逵一是興修水利,曾修復了十大幹渠;又動用6個團的兵力,費時5個月興修了一條長240裡的水渠,擴大了灌溉面積,命名爲“民生渠”。宋子文來寧視察,改名爲“雲亭渠”,中央撥款20萬元,以爲補助。一是清丈土地,先後兩次清丈土地,1934年,即馬主寧後的第二年,即開始用“以弓量畝”、“分土定等”的辦法,進行土地清丈,到1935年完成金積、靈武、中衛、中寧、寧夏、寧朔、平羅等主要產糧區的清丈,共丈得農田1828250畝,較原來田賦80餘萬畝增加了100萬畝,名之爲“增溢地畝”。當年即按此地畝清冊徵糧。1937年,馬再度進行土地清丈,採用“小三角測量”的辦法,用平板儀拖測1/500的地畝丘圖,每份翻印10份,用以辦理地權登記。編造類似魚鱗冊的“地籍冊”,管理土地變動;編造類似“紅冊”的“歸戶冊”,用以徵收田賦。這次清丈包括了鹽池、同心、陶樂和各縣旱田,土地又大有“增溢”,總計爲2255555畝。經過兩次清丈,即對各戶土地實行直接控制。不論生荒熟田,稍有變動,如陳報“逃荒”、“災歉”、“河崩”、“沙壓”等情,財政、地政機關即直接下地,持圖認丘,加以覈實。

地畝固定,但賦稅卻不固定,而是逐年增加。馬鴻賓任主席的1930年、1931年兩年,每年徵收田賦分別是43.4萬元和46.9萬元。1932年,馬鴻逵一下子增加到63.1萬元。1933年、1934年兩年因孫殿英入寧,孫馬混戰,徵賦數字爲20多萬元,但這不是正常數字。到了1935年,馬立即將田賦增加到255.2萬元,比其1932年增加了3倍多!其中的133萬餘元,系按每升兩角的價格折收糧食,據寧夏財政廳公佈,共折收小麥73240餘市石。按寧夏當時70萬農民計算,大小口平均每人交納小麥1鬥。但此後仍是逐年有增無減,到1940年徵收田賦258.7萬餘元,其中折徵糧食部分超過8萬市石。1941年以後,國民黨政府發行的“法幣”貶值,糧食價格暴漲,與1937年相比,每鬥小麥從4.5元漲到35元,每斗大米從5.5元漲到55元。於是田賦改徵實物,以稻穀爲主,不產稻穀的地方,繳納小麥、雜糧。1941年徵糧95908石。這對農民的盤剝更爲加重。

馬部軍隊所需糧秣,原由各縣攤派,各地糧倉由所在縣領導。孫馬戰爭之後,馬深感各縣供應不及時,適軍糧局長孫子元貪污案被揭發,馬便趁機將軍糧局所有人員全部撤換,另以教導團第三期畢業生及副官處副官中抽調數十人,重組軍糧局,以其軍需處主任金鐘秀爲總局局長,直接領導各地分局。從此,各縣僅負催徵責任,不再經手錢糧,統由軍糧局直接徵收。由於馬部人馬不斷增加,徵收田賦不斷增多,軍糧局所屬機構也不斷擴充。開始在全省有8個分局,到1940年,在9個產糧縣共設30多個軍糧倉庫、十幾個草炭場,全部官兵500餘人,構成一個龐大的徵收網。田賦名稱繁多,有正稅、附稅、臨時加派以及各種陋規積習,多達20多種。經過整頓,只留正稅、警備費、鄉鎮費、渠夫壩料費等,但名目減少,稅額未減,換湯不換藥。每年夏秋兩季收割開始,各縣即向農民發通知單,命令向指定倉庫交糧。馬鴻逵表面上再三禁止浮收,暗地裡卻又獎勵盈餘,鼓勵多徵。由省府批示財政廳:“各縣徵收八成以上,按照百三提獎。該廳在全省徵收八成以上,以百五提獎。各縣所得獎金,準提給縣長一成四,縣助理員一成三,各區、鄉長一成六,縣府經徵員司一成六,軍糧分局職員一成二。”大小嘍囉都分沾了好處,人民卻不堪其重負。每年徵收季節,層層逼勒,縣、區府門前,刑具累累,哭聲不絕。每一倉庫每年均多徵“盈餘糧”一百至四五百石。而徵糧所定價格,多爲市價之半,甚至僅及市價十之二三。以致有時農民所交糧數,比額定的要超過一倍以至數倍;交一車草、一馱炭,往往換不到一餐飯。因而民間流傳這樣的苦訴:“聽徵糧,似虎狼。一年兩季盡搶光。皮鞭繩索保甲長,勾魂催命賽閻王。”

以上是明徵,還有許多地方剋扣百姓。如由於糧食儲藏保管有問題,馬鴻逵便每年以陳糧倒換新糧。每年春季給老百姓散“借”子種,秋後收回新糧。但倉庫以秤支出,以斛收入,一出一入,又使農民吃虧不少。1942年,馬鴻逵公佈了一個“糧食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每人每日食糧爲一升五合,每頭家畜平均每日飼料爲3升。各戶按此標準留糧,多餘的糧食一律標封,不準動用。對平時買賣糧食加以限制,只准5鬥以下的糧食自由買賣,5鬥以上3石以下者,必須持有零購糧食證始得買賣。還規定了十五項處罰辦法,違犯者,輕則糧食充公,重則處以死刑。對此,馬鴻逵仍不放心,在全省算了大賬,按畝產量估計,全省年產糧食總量爲133萬多石,消耗總量爲109.9萬多石,尚餘20餘萬石。他爲防“資敵”,在各地遍設稽查處、所,多如牛毛的便衣特務四出稽查,粒米顆麥,不準出境。當時蒙旗東西兩套,糧食全部仰賴寧夏,如此嚴密封鎖,蒙民大爲恐慌。馬鴻逵乘機要挾,從而鄂托克的冰鹼、阿拉善旗的白鹽,都成爲他掠奪的對象。農民爲了生活,只好成羣結隊越過馬的封鎖線,將糧食運往邊區、蒙旗等地。馬鴻逵的騎兵、特務、密探則藏伏於沙窩溝渠、狙擊搶奪,農民有的不僅丟了糧食,而且喪了性命。

稅收榨取。馬鴻逵來寧夏初期,沿馬鴻賓舊制,一切稅收招商包辦,實際是他的師、旅長和廳、處長承包。全省局卡林立,百物皆稅。稅收機關有縣徵收所、牲畜稅辦公所、駝捐辦公所、船捐辦公所、捲菸特稅辦公所等。稅收科目有:擔頭捐、商店鋪捐、鴿堂捐、牙行秤行佣捐、糴糶捐、牲畜學捐、屠宰學捐、車駝捐、食鹽駝運捐、煙燈捐、油房捐、地畝捐、丁糧附加、糧石百五經費、地丁百五經費。以上15種於1935年底廢除,但新立以下19種:臨時維持費、屠宰稅、駝捐、船捐、捲菸特稅、羊只捐、學產房捐、教育基金利息、煤炭井捐、磁窯捐、葦湖捐、棗園捐、警捐、鋪捐、房捐、路燈租捐、妓女捐、戲捐、雜捐等。因而羣衆譏之雲:“百物皆上稅,惟有屁無捐。”

1934年以後,馬鴻逵設稅局自收,不再招人承包,這就使稅款驟增,而且連年上升,僅以印花稅、菸酒牌照稅和捲菸稅三項統計,1934年爲66.6萬多元,比上年的34.8萬餘元增加幾近1倍。1936年增至128萬元,1937年又增至152萬多元。到1940年更進一步頒佈各地方稅局組織條例,提出獎罰辦法,比定額多收一成至六成者,提與獎金10%~40%;比定額少收一至三成者,罰薪一至四個月,少收四至七成者,議處或撤職議處。同時派遣財政視察員輪流考察,加強監督。本來稅收人員就如狼似虎。這樣一來,就更加兇惡,加重了對老百姓的掠奪,馬鴻逵的稅收大大增加了。

馬鴻逵對老百姓是如此竭澤而漁,對上也不肯放過。他以彌補軍費虧空爲藉口,把國民黨南京政府的所謂“國稅”一律扣留。後來經過多次討價還價,從1934年11月份起,陸續從南京政府爭來每月各種協款計有:印花稅協款1.5萬元、捲菸特稅協款1萬元、鹽稅協款6萬元。抗日戰爭爆發後,南京政府國庫支絀,依全國通例,均按七成協濟。但馬另走門徑,又每月領到協濟軍費10萬元、協濟建設專款5萬元、補助公務員薪餉3萬元。

1940年以後,日寇侵入綏包,寧夏地方商業蕭條,“國稅”收入,每年從原來的100餘萬元減至幾十萬元。馬見“國稅”已無多大油水,即不再截留“國稅”,一再要求協款,最後商定國民黨中央政府每年協款234萬餘元。

緝私走私。馬鴻逵的緝私隊伍龐大,緝私隊、便衣隊、偵察隊遍於寧夏各地,組成一個緝私網,由他親自掌握。緝私網的外線沿綏、蒙、三邊、海固,配合以數萬步、騎正規部隊,構成“天羅地網”;內線配合各縣地方保甲組織、督察處、所,關卡密佈。一般寧夏所產之羊毛、枸杞、甘草等的出境,平、津、包頭百貨的入境,都十分困難。往往加以走私的罪名,貨被充公,人被押辦。馬鴻逵令財政廳長趙文府在城內西塔院內設有“緝私”倉庫,其中所收布匹、京貨、雜貨、皮毛等,堆積如山。

寧夏省北路磴口爲水運、駝運的咽喉,因而磴口稅局組織龐大,馬任秦福成爲局長,緝私隊500餘人。緝私隊經常在十字路、巴音冒堵等處日夜伏伺,貨物進出,無不遭劫。秦福成每年提獎分成,獲利頗厚。秦還勾結走私商販,不花資本,僅以稅款捎帶百貨,在甘肅涼州地方偷設商店,利市百倍。但秦攫取的這點錢財,與馬鴻逵相比,不過是小巫見大巫。馬鴻逵規定,對偷運的百貨,每擔收洋布兩匹,保護放行。而抗戰期間由於隴海路斷絕,從包頭通過寧夏運往河西走廊、新疆的百貨和回程的皮毛特別多,所以馬所獲甚大。其中許多大奸商如曹雨亭等,就是勾結馬鴻逵,打通這條走私線,大發其財的。寧夏河東金積、靈武等地的鉅商,也經常販運百貨和羊毛等。馬認爲吳忠堡稅局局長王沛“緝私”不力,實即因交來的稅款較少,即大加訓斥說:“你也向秦福成學一學。”

但馬鴻逵“緝私”的最大妙用,還在於運銷鴉片煙土。1943年煙土滯銷,馬即令各稅局代銷煙土,獲利甚多。如磴口稅局一次領到代銷煙土19箱,約3萬兩,領來不到10天,煙價大漲。秦福成不費吹灰之力,就賺了煙土兩萬兩,頓成鉅富,其妻飾金戴翠,結交馬的四妾劉慕俠,劉見財起意,向馬告密。馬即將秦逮捕,揚言要殺要剮,秦託人求情,以獻出千兩黃金了案。

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