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3)

她是一位有直覺能力的、慈愛的母親,對孩子們有着強烈的親密情感,並且能夠採用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其他辦法來代替打屁股。“曾經有那麼幾次,我們打了孩子們的屁股,那是在他們3~5歲的時候。那時,我們的女兒捱過三四次打,我們的兒子大概捱過一兩次。我不喜歡看到孩子們發着脾氣、胡作非爲地失去控制,他們需要一些幫助,要讓他們恢復自我控制。因此當他們偶爾確實失去控制的時候,我們就打了他們的屁股。記得有一次,我們的兒子發起了脾氣,我丈夫對他說:‘看來我必須打你一頓屁股了,好讓你停下來。’這讓小傢伙害怕了,讓他重新恢復了自我控制。”

其他父母可能會採取不同的辦法處理這樣的問題,可能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對發脾氣作出反應。不管具體採用的辦法、方式是什麼,這些父母都瞭解他們的孩子,也瞭解他們自己對於“失控”行爲的容忍程度。我明確地認識到:打屁股之所以能夠起作用,原因就在於它具有威嚇價值,只要它是第一次(或者很少)發生的話。它能夠引起孩子的注意,因爲這些父母輕易不打孩子的屁股,只有在他們實在容忍不了的情況下才使用這種手段。

確定打屁股在你的全部管教手段中的地位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你是否會像條件反射一樣,不假思索地揚起巴掌擺出要打孩子的架勢,或者順手就操起木勺?在你靠近孩子的時候,如果你突然揚起手他都會畏怯地退縮,那就說明你會條件反射地打孩子。你不假思索地打孩子的屁股是十分有害的,有這麼幾個原因:你是出於憤怒纔打孩子屁股的,因此你會下手得比預想的重,而且你不會爲自己留出時間去考慮嘗試其他的管教辦法。如果你決心要把打屁股從你糾正孩子的全部辦法中排除出去,那就會激發你去採用其他辦法,而不是想都不想地馬上就採取“責打的方式”。

不要在盛怒之中打孩子如果你總是怒氣衝衝,習慣於衝動地打人,那你應該認識到你很可能會虐待性地、危險地打孩子的屁股。有些孩子會老是去觸發大人身上的“怒氣開關”,而有些大人身上有着許多非常敏感的怒氣開關。在你打了孩子的屁股之後,應該檢查一下你自己的感受。你打孩子的屁股是爲了懲罰孩子,還是爲了發泄自己的怒氣?到底是誰應該被打屁股?是你自己,還是孩子?瑪莎曾經這麼說過:“以前,在我真的打了孩子屁股的時候,我從來都沒有覺得這種做法是對的。我並不是因爲孩子的行爲實在不好纔打他的,而是因爲孩子的行爲給我添了麻煩,所以我向孩子發泄。過去我會在盛怒當中重重地責打我們的頭兩個孩子,在我打他們的時候,腦海裡會浮現起我自己小時候被怒火中燒的大人痛打的情形,正是這些回憶使我認識到我打自己的孩子實在是錯誤的。”

不要侵犯你的孩子把孩子的褲子脫掉,好讓你直接打在孩子的皮肉上,這種做法是對孩子個人空間和私有空間的侵犯,有傷孩子的自尊心,會讓孩子感受到性的威脅和困惑。因此,對於那種讓孩子光着屁股趴在你大腿上的傳統形象,你應該堅決地加以拒絕。

那麼,你到底是應該用巴掌打孩子的屁股,還是應該用木板或者細軟的鞭子來打呢?如果你能夠避免太過用力的話,那麼使用上述的任何一種東西都不會在孩子的上造成永久的傷害。我們明確地反對使用的一種打屁股工具是木勺,因爲我們已經見識過這種像棍棒一樣的工具對孩子身體所造成的傷害。不管你是用一件東西還是用你的手來打孩子的屁股,只要是在孩子的屁股上留下了青紫的印記(瘀傷),那麼這種打屁股就是錯誤的。即使真的要打孩子,也應該張開你的巴掌——緊緊握着的拳頭會用力太重,會對孩子造成太大的傷害。

解釋打屁股的原因單純地打孩子的屁股而不作任何解釋,這對於管教孩子起不到任何作用。實際上,研究已經表明,在打孩子之前給他一個合理的解釋,然後再平靜地打他的屁股,這樣的做法要好得多,而且不容易對孩子造成傷害。對懲罰作出解釋,這麼做對責打者和捱打者都有治療作用。這種辦法能夠幫助你認清你的行爲是否恰當,還能夠使孩子不太可能再去重複錯誤行爲,爲孩子提供了機會去判斷你的行爲的公正性,把他作爲一個講道理的人來對待,由此就維護了他的自我形象。如果他認爲自己根本沒有捱打的理由,那他必定會對你打他的屁股感到氣憤和屈辱。

要讓孩子明白他爲什麼會被打屁股,這有助於驅散他心頭憤怒情感的陰霾,促使他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在你向孩子進行解釋的過程中,如果你開始意識到自己沒有正確地瞭解實際情況,或者你的內心有個聲音告訴你其實有更好的辦法來處理所面臨的局面,那麼你就必須放棄打孩子屁股的做法,儘可能地轉而採用另外的糾正措施,並且在內心裡要提醒自己對整個的情況考慮得更爲周全一些。

不到3歲的孩子難以完全聽懂你對他做的解釋;他所明白的只是他會捱打,而且打屁股是由於他做錯了事而引起的。他太幼小了,以至於還不能把自己這個人和自己的行爲相區分,因而即使你告訴他“那是一件不該做的壞事”,他也會認爲是他自己這個“人”不好。

捫心自問:打屁股管用嗎每隔一兩個月,你就應該對自己糾正孩子行爲的各種手段作一次評估,尤其需要評價一下對孩子的體罰措施。哪種方法能起到作用?你的孩子是否比較少犯錯誤了呢?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有沒有得到改善?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是否得到了增強?如果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對孩子行爲的各項糾正措施就是走在了正確的軌道上。如果你過重、過多地打孩子的屁股,那麼這種手段很顯然是不會起作用的,你必須考慮採用其他的辦法。任何一種管教孩子的辦法只要不能奏效,你就必須放棄它。如果你發現孩子犯的錯誤比以前多了,那麼你必須考慮採取其他的糾正方式。要是你的所作所爲拉開了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那麼你的行爲也應該加以改變。

西爾斯經典鏈接:恰當而均衡的懲罰

懲罰有着一段起伏變幻的歷史。在“老式的”養育中,體罰是最爲流行的。實際上,管教就被等同於懲罰。在“新式的”養育中,懲罰已經不再提倡了。事實上,上述的兩種極端都是不健康的。

一個孩子如果被過多地責罰(或者過重地懲罰),那麼他的良好舉止主要是出於對懲罰者或者打他的人的懼怕,而不是爲了獲得正確地行爲舉止所帶來的滿足感。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懼怕和怒氣會成爲他個性的一部分,孩子和打他的人之間就會產生距離,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會變成一場力量的對抗。有時候,行爲通過懲罰來控制的孩子看起來好像“很乖”。“他知道還是不出格比較好。否則的話,我會管教他。”其實這種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纔是好的,他只知道如果他做錯了事情就會受到懲罰。在孩子這種良好表現的下面,涌動着隨時會爆發出來的怒火,一旦受到懲罰的威脅消失之後,這種怒火就會發泄出來,成爲難以控制的不良行爲。如果責罰在家庭的整個氛圍中佔據了主導地位,那麼恐懼就會超越信賴,孩子就很可能會變得怒氣衝衝、具有侵害性、消沉和悶悶不樂。同時,他還被剝奪了機會去犯那些小孩子必然會犯的錯誤,也就沒有機會親身去了解他的那些錯誤行爲會帶來哪些必然的後果。孩子一旦受到了過度的責罰,他就會對犯錯誤變得過分謹慎小心,從而不願意去冒險嘗試任何會使自己惹上麻煩的行動。這樣,他就失去了孩子的率真——他的生活會十分的安穩,但是他會喪失掉通情達理的性情。

一個孩子如果太少受到懲罰,那麼他對於生活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孩子們必須認識到生活中存在着各種各樣的限制,一旦越過了界限就會帶來一系列的“後果”(這是心理學上對“懲罰”的正確表述),這就讓孩子學到了一門“如果……,那麼就會……”的課程。如果一個高爾夫球手把球擊出了邊界,那麼他就會被加罰一杆。害怕受到懲罰,這在任何社會中都是一種正常的誘導力量,即使是在社會的基礎——家庭當中,也是一樣。好心的父母們會由於擔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傷害而保護他們,讓他們免受懲罰,然而,一個在成長過程中從來不需要去面對自己行爲所造成的後果的孩子永遠都不會知道承擔責任。他會缺乏對權威的尊重。

但是,懲罰並不是家庭裡能夠激勵良好品行的唯一手段。頻繁地被懲罰的孩子不會培養起內在的自我控制能力。而從來沒有受到懲罰的孩子則不會培養起對外在控制的尊重。無論是過分地懲罰孩子,還是一味地讓孩子免受任何懲罰,這兩種方式都會將孩子和社會置於冒險的境地。

根據以往的經驗,我們認識到懲罰應該是均衡的完整管教體系中的一部分。在依附性的養育方式中,我們的目標是在孩子內心培養起順從的態度,在孩子的周圍營造一種環境,從而減少懲罰的必要性。然而,當確實需要進行懲罰的時候——這種情況是一定會出現的——依附性的養育方式就將幫助你明智地對孩子實施懲罰,因而就能夠有助於讓小孩聽話,同時又不使他產生憤怒和恐懼。一些倔強的孩子的內在自我控制總是在失控的邊緣搖擺不定,對於這樣的孩子,(恰當的而不是虐待性的)懲罰能夠起到作用;偶爾地進行恰當的懲罰可以爲孩子帶來額外的約束,這是激發起孩子的良好品行所必須的。當你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定的行爲時,這種做法也能夠引起孩子的注意。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建立在穩固的親情依附之上,那麼這種養育形式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在家庭裡面,營造一個對孩子呵護有加的環境以及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慈愛,要比採用懲罰手段有意義得多。

對孩子的懲罰必須是恰當的,而不是虐待性的。羞辱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對孩子吼叫以及肢體上的責罰都是相當微妙的虐待形式,不易被人們明確地認識,所有這些做法帶來的都只有壞處,而沒有任何好處。請你千萬要注意,不要用強制性的約束去使超過3歲的孩子屈服,也不要用憤怒、難看的表情或者語氣對孩子進行情感上的壓制。這些懲罰形式都會引起孩子的憤怒和怨恨,而不會帶來行爲上的持久轉變。爲了達到最佳的效果,應該事先制定好家庭的規則,而且一定要讓孩子們知道違反這些規則所帶來的後果,這可以使你在一時的盛怒之中避免對孩子進行粗暴和不公正的責罰。蠻不講理的懲罰(比如,“我會好好地教訓你兩個星期!”)常常是不公平的,特別是在孩子事先不懂得規則或者是事先沒有給予孩子警告的情況下。恰當的懲罰,比如教孩子明白錯誤行爲的後果、撤銷孩子的一些特權以及採用某些形式的暫停等等(見第十三章“通過行爲塑造來進行管教:替代打屁股的各種辦法”),都能夠讓孩子學會各種外在的規則,目的在於使孩子最終能夠確立起約束自己的規範。

檢查一下你和孩子在一起度過的時光你和孩子待在一起的寶貴時間是不是大多用在了懲罰孩子上?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你很可能會造就出一個怒氣衝衝的孩子,並且在你們之間會形成脆弱的親子關係。養育孩子的快樂以及孩子成長髮育的各階段實在是太寶貴了,一丁點兒都不應該浪費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消極互動上。你應該考慮改變自己對待孩子的方法;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嬉戲、玩耍。應該讓孩子幫你做家務、幫你一起幹一些活,讓他知道有他陪伴在你的身邊你感到很快樂。一旦你的孩子體會到與你待在一起有多麼的愉快,他就會把這種體驗轉化爲良好的行爲——做出良好行爲本身也會帶來快樂。

§CHAPTER13替代打屁股的各種辦法

人是否會改變呢?這是毫無疑問的。年復一年地,我們一直在以這種或那種方式改變着我們的行爲。雖然有些孩子很固執,對各種變化比大人更爲牴觸,但是孩子們正在成長和發育,往往比成年人更具有可塑性。藉助於各種塑造行爲的手段,你能夠促進孩子們轉變和成熟的進程。塑造孩子的行爲指的是爲孩子提供各種暗示和強化措施,引導他向着良好品行的方向發展。隨着你不斷地對孩子的行爲進行塑造,孩子的個性將隨之而發生變化和改進。塑造孩子行爲的主要方式包括誇獎、有選擇性的忽略和暫停等手段,通過教育孩子明白各種行爲的後果,採用各種誘導、提醒和協商,以及取消某些特殊待遇的辦法等等。

誇獎

誇獎是一種很有用的塑造手段。孩子們通常都很想讓你感到高興,並且想要始終得到你的讚許。然而,你可能很容易就對孩子進行過分的誇獎。應該注意,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誇獎他們的行爲,而不要對他們的人進行誇獎。像“乖女兒”、“乖兒子”一類的誇獎很可能會引起誤解,最好還是留着用來訓練寵物。對於有些孩子來說,給他們貼上這樣的標籤實在是讓他們負擔太重了(孩子會這麼想:“如果我做得不好,是不是就意味着我是個壞人呢?”)。比較好的辦法是對孩子說:“你弄乾淨了自己的房間,幹得不錯!”“那是一個很好的決定”或者“我喜歡你在這幅畫中用了多種顏色”。孩子會看得出你的誇獎是真誠的,因爲你努力地使自己對他的誇獎明確、具體,這表明你在關心他。你也可以這樣簡略地誇獎孩子:“幹得好!”“就照這樣幹下去!”或者只是簡單的“好極了!”爲了不讓孩子陷入“我被人重視,因爲我有很好的表現”的泥潭,你應該對他的行爲進行讚揚,讓孩子最終能認識到值得褒獎的是他的行爲。還應該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如果對孩子做出的一大半行爲你都要進行表揚,那麼他要麼會沉溺於大人對他的誇獎,要麼會感到疑惑,不明白你爲什麼會如此費盡心機地讓他自我感覺良好。對於那些他僅僅是因爲好玩,或者是出於他自己的目的而做的事情,你根本不必去誇獎,甚至不必加以讚許。

如果你想讓孩子達到一個明確的行爲目標,比如要他停止抱怨,那麼通過誇獎來塑造行爲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一開始,你會感到你幾乎對孩子說的每一個讓人感到開心的詞都要加以讚許(比如,對孩子說:“我喜歡你悅耳的聲音。”)到了最後,隨着抱怨的逐漸減少,越來越沒有必要立即就誇獎孩子(當然,爲了防止孩子故伎重演,進一步的鼓勵還是有必要的),在這之後你就可以着手對另一個行爲進行塑造。

西爾斯經典語錄

讓孩子去體驗他們的選擇所產生的結果,這是使他們學會自律的最佳途徑。這樣的經驗教訓會讓孩子記憶持久,因爲它們來自於真實的生活。

第32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9)第35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3)第36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4)第40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8)第47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15)第32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9)第31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8)第56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7)第44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12)第1章 序一 爲了孩子的未來——海闊而天空第30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7)第67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18)第37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5)第5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第23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0)第66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17)第68章 結束語:養育計劃的一個範例第63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14)第32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9)第68章 結束語:養育計劃的一個範例第43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11)第57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8)第24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1)第54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5)第6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3)第49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17)第51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2)第15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12)第35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3)第9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6)第30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7)第1章 序一 爲了孩子的未來——海闊而天空第25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2)第37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5)第46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14)第50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1)第51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2)第14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11)第10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7)第47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15)第25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2)第3章 序三 關於養育孩子的開場白第19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16)第25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2)第2章 序二 一位父親的發現之旅第31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8)第40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8)第19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16)第14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11)第27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4)第23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0)第13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10)第50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1)第46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14)第4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1)第58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9)第15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12)第62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13)第7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4)第7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4)第58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9)第19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16)第21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18)第6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3)第42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10)第21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18)第34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2)第1章 序一 爲了孩子的未來——海闊而天空第44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12)第16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13)第28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5)第57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8)第65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16)第68章 結束語:養育計劃的一個範例第57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8)第11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8)第62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13)第54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5)第61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12)第5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第55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6)第52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3)第34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2)第43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11)第24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1)第20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17)第44章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爲(12)第8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5)第19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16)第14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11)第66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17)第24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1)第52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3)第31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8)第62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13)第60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11)第8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5)第54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5)第30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7)第60章 爲了孩子的一生而進行管教(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