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同態復仇

楊學武的突然造訪讓方木感到有些意外,本能地以爲那兩起殺人案有了新的線索。當楊學武表明來意後,他更加驚訝了。

一起縱火殺人案,爲什麼要自己參與偵破呢?

等楊學武把案情簡單陳述了一遍之後,方木也迅速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兇手把車開到了消防車道,對麼?”

楊學武點點頭。按照他的推斷,兇手雖然和平入室,但是從死者的鼻腔內驗出了乙醚的成分。這說明兇手並非死者熟識的人,而是採用騙死者開門,進而通過麻醉死者的方式入室。至於欺騙的手法,楊學武認爲和走廊裡的電箱有關。因爲在進行現場勘查的時候,警方發現部分燈具呈開啓狀態,而走廊裡的電閘卻被拉了下來。遂推斷是兇手拉斷電閘,趁死者出門查看時,用乙醚將死者麻醉後,拖拽入室。門旁的左腳拖鞋也可以驗證這一推斷。

據分析,兇手在室內曾停留過一段時間,包括束縛死者及潑灑汽油,並脅迫死者撥打火警電話。縱火後,兇手將死者的灰色五菱麪包車停放至消防車道,而後離開。

如果楊學武的上述推斷成立,那麼兇手的動機就是一個謎。

倘若他想殺死吳兆光,將其麻醉後,可以輕而易舉地置其於死地。就算他希望吳兆光死於極其痛苦的焚燒,澆上汽油點火便是,何必放起一把火,又讓他撥打火警電話呢?更何況他還特意把車停在消防車道上,阻礙消防隊進場救火。

就在方木思索兇手作案動機的時候,心底竟隱隱泛起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楊學武已經體會到方木的困惑,伸手從包裡掏出厚厚一大沓打印紙遞給方木。

方木接過來,發現那是一些網頁的複印件,看上去,有些是新聞網頁,有些是論壇,在某個主題後面,都附隨着長長的回帖。

他連看幾張,臉色竟起了變化。再擡頭時,發現楊學武正意味深長地看着自己。

“你的意思是?”

“對。”楊學武顯然已經對方木的想法瞭然於心,“是他做的。”

隨着調查工作的展開,部分線索被陸續彙總至警方。其中,死者吳兆光的妻子之所以能在案發後迅速趕到現場,是因爲在凌晨時分接到了發自丈夫手機的短信。信息內容只有短短几個字:家裡着火了,快來救我。吳兆光的妻子回撥過去之後,已經無人接聽。

案發第二天,這部既撥打了火警電話,又發送了短信的手機在園區內的花壇裡找到。同時找到的,還有面包車的鑰匙。手機仍處於開機狀態,來自死者妻子的未接來電多達十餘個。那種仍帶着一絲僥倖的絕望,可以想見。

經過對手機的檢查,除了死者吳兆光的指紋之外,沒發現有價值的線索。

警方分析,那輛灰色五菱麪包車,應該是被兇手開至消防通道的。這輛車作爲物證被警方暫時扣押,已拖至分局地下停車場保管。警方對整車進行了勘驗和檢查,特別是車門把手和方向盤及離合器、油門、剎車等部位,但是,沒有發現有價值的線索。由此可以推斷,兇手在作案時應該戴了手套和腳套。

又是一樁無跡可尋的謎案。

如果從案件的表象特徵上無法找到突破口的話,也許,分析兇手的心理痕跡就成爲最後一條可以嘗試的思路。

方木認爲,兇手的作案手法體現出明顯的“報復”的動機。這一點,也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實際上,警方從偵查伊始就將嫌疑人鎖定在侯永梅的丈夫程原身上——不會有人比他更加憎恨死者吳兆光。然而,調查結果顯示,程原在目睹妻子被活活燒死後,一直處於精神崩潰的邊緣。由於住宅遭遇嚴重焚燒,短期內並不適合居住,況且那黏附着妻子皮肉的防盜柵欄依舊立在窗前。所以,程原在火災發生後一直借住在母親家裡。案發當天至次日,程原一直沒有離開母親家。這一點,已經得到程原母親的證實。此外,程原並不具備駕駛資格,也不會開車。警方曾考慮程原僱兇殺人的可能,然而,對程原近期的手機通話記錄及交往人羣進行排查後,發現並無異常。

在方木看來,雖然可以把兇手的動機確定爲報復,但是,這起縱火案顯然不同於一般的報復殺人。在某種程度上,兇手非常完美地“複製”了第一起火災。

首先,死者均被困於室內,無法逃脫。

其次,火災無法得到及時撲救的原因都是消防車道被堵住,而且,罪魁禍首是同一輛車。

最後,死者家屬都在火災後抵達現場,目睹親人被活活燒死。

尤其是最後一點,用吳兆光的手機向死者妻子發出短信的,應該是兇手本人。因爲死者雙手被綁,沒能力操作手機。即使有能力,也會直接撥打電話而不是發送短信。從電信部門調取的通話及短信詳單證實,兇手發出短信的時間在吳兆光報火警之後。彼時,火災很可能已經發生。那麼,兇手發送這樣的短信,其目的並非是救人,而是讓死者的妻子來火場“欣賞”丈夫被燒死的過程。

死者在火場內,感受到同樣的絕望與恐懼。

死者的家屬在火場外,感受到同樣的焦急與痛苦。

消防員在撲救過程中,感受到同樣的憤怒與無奈。

這樣一來,兇手的作案手段就表現出強烈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味道。一個人,因爲自己的無公德心的行爲,導致另一個人慘死。而同樣的報應,最終纖毫無差地落在自己身上。

這種在犯罪現場呈現出來的氣質,與第47中學殺人案及富民小區殺人案何其相似!

據此,方木向負責偵辦此案的單位鄭重提出,要將三起殺人案合併偵查。理由是:

其一,三起案件反映出嫌疑人相似的犯罪心理定勢。因體罰而導致學生自殺的教師(第47中學殺人案);因貪利而將生母逐出門外的逆子(富民小區殺人案);因忽視公共安全而致他人慘死的車主。在兇手看來,這三個人身上都有某種“惡”。這種“惡”,並非尋常意義上的大奸大惡。然而,對兇手而言卻是不可饒恕的。雖然從現有的證據資料來看,兇手與這些死者並無生活上的交集,甚至連那些“惡行”的間接被害人都算不上。然而,在他的內心,也許已經把自己當做一個懲罰者,並擁有讓這些所謂的“作惡者”自食其果的權力。也就是說,他似乎對那些死者的“惡行”感同身受,並竭力想把這種感受,反作用於作惡者身上。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近乎直線般的作惡——報應的思維。在某種意義上,它非常符合人類復仇文明中的一種——同態復仇。亦即以牙還牙,以血洗血。而與這種比較原始的報應觀念相關的另一個詞是:公平。換句話來說,兇手用這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手段,來實現他內心中的所謂公平與正義。

於是,魏明軍像於光一樣,用計算數學題與時間和生命賽跑。

姜維利應驗了自己的狂妄,重回“子宮”,並在溫暖的“羊水”中宛若嬰兒般倒懸。

吳兆光的車再次堵住了生命之路,只不過,這一次死於熊熊烈火的是他本人。

此外,這三起案件引起的社會轟動效應也恰恰是兇手最希望看到的。當那三名被民衆口誅筆伐的“作惡者”相繼以極具宿命感的方式死去時,拍手稱快者大有人在。似乎整個社會的激烈情緒都從這些命案中得以宣泄。他得到了肯定,甚至是讚揚,似乎也更加確信自己的行爲並不違反道德,至少是維護公平與正義所必需的。在某種程度上,兇手的犯罪心理定勢在這種外部環境中再次得到鞏固和加強。他敢於在短短几個月時間內多次犯案,也印證了這一點。

其二,被害人相似。從表面意義上來看,三起殺人案的被害人的自身屬性幾乎毫無相似之處。除了性別相同之外,被害人的職業、學歷程度、家庭成員情況、社會交往關係、經濟狀況都有很大差異。然而,在對三名被害人進行被害風險評估之後就能夠發現,在遭受侵害的風險程度上,三名被害人有高度相似之處。

那就是,三名被害人都曾是“名人”。這種突如其來的“名聲”,都來自於死者生前的所謂“惡行”。經新聞媒體披露後,他們的所作所爲都被展示在公衆的視野之內,並迅速成爲街頭巷尾討論的熱點。在媒介的引導及渲染下,他們的“惡行”都被無限放大,從無心之失或者一意孤行變成千夫所指。嚴厲譴責者有之,喊打喊殺者有之。一面倒的輿論讓這些普通人一夜之間成爲全民公敵。魏明軍和姜維利的“臭名昭著”自不必多言,在侯永梅被燒死後,吳兆光同樣在輿論的重壓下苦不堪言。除了紙質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之外,電視、廣播中也將他和那輛灰色五菱麪包車反覆曝光。特別是在網絡上,好事者對吳兆光的相關信息進行人肉搜索後公之於衆。從手機號碼、住宅電話號碼到家庭住址、工作單位,甚至吳兆光的妻女及親屬的信息數據都被公開。從楊學武下載並打印出來的那些網頁來看,幾乎每個門戶網站的國內新聞中,都有關於吳兆光的相關鏈接。各大搜索引擎中,“吳兆光”與“五菱車主”、“消防車道”等都是熱門關鍵詞。尤其是網絡論壇,每個關於

富都華城火災的帖子下面都附隨着大量回復。其中,“燒死他全家”、“無良車主必須付出代價”、“人渣!去死”等觸目驚心的字眼數不勝數。如果把公衆發泄到吳兆光身上的憤怒換算成熱能的話,他何止會成爲一具焦屍,連一點骨頭渣子都不會剩下。

這種全民皆言可殺的社會效應,在魏明軍、姜維利和吳兆光身上都有明顯的體現,而恰恰是這種共性,讓三名被害人成爲兇手彰顯“公平與正義”的目標。不可否認的是,被害人所有的這種輿論背景,大大強化了兇手的作案動機。在某種程度上,兇手的意圖與公衆情感宣泄的需要高度契合。換句話來說,兇手之所爲,即是公衆之所想。實際上,兇手似乎成爲公衆意願的代言人和執行者。也許,不僅在兇手心目中,甚至在整個社會的視線裡,殺死這三個人,雖已觸犯刑法,但並不有違道德。於光的母親直呼其爲“大俠”,或許恰恰就是這種心態的體現。

其三,犯罪手法相似。從表面上來看,這三起殺人案的手法各不相同。三名死者分別死於失血性休克、溺死及火災。然而,透過表面徵象,仍可以發現其中的共性。首先,兇手在作案時都戴了手套以及帽子,並着意清除足跡。其次,因每次犯案時都需要攜帶一定數量的犯罪工具,例如保險箱、水囊、水桶及油桶等等,兇手疑似駕駛機動車輛前往犯罪現場。再次,部分犯罪工具性質相同。在富民小區殺人案及富都華城縱火案中,兇手都曾用乙醚來麻醉被害人,並用相同(或相似)的黃色膠帶束縛被害人的手腳。值得注意的是,在第47中學殺人案中,兇手用木棍敲擊的方式使被害人喪失反抗,而在後兩起案件中則使用了乙醚。這似乎表明兇手在系列作案中,對作案手段的風險及可靠係數進行反思,並有意升級,進而選擇更有效、保險的手法。最後,兇手在三起案件中,都採用了非常不必要的繁瑣程序來完成殺人。從現場重建分析的情況來看,在致被害人死地之前,兇手都已將被害人徹底制服。此時,殺死他們實在是易如反掌。然而,兇手甘願冒着在現場停留時間過長,隨時可能暴露罪行的風險,費時費力地安排了非常複雜的“儀式”來殺死對方。於是,魏明軍被迫用自己的血當作墨水來解題以獲得密碼。姜維利重回“子宮”並溺死於“羊水”之中,以實現“就當你從未生過我”的狂言。在吳兆光身上,則幾近完美地重現了侯永梅被燒死的整個過程。這種“儀式化”的現場傳達出來的意義是,死者曾給他人帶來的痛苦,最終都報應在自己的身上。以兇手的縝密心思,不可能不知道這樣一個道理:他在現場進行的活動越多,留下痕跡物證的風險越大。他之所以仍然堅持這麼做,乃是他希望藉此實現所謂“公平”的強烈意願所致。換句話來說,單純殺死三個被害人,並不能充分滿足兇手的內心需要。置其於死地,固然是兇手追求的目標。然而,相對於死亡這一結果,兇手顯然更看重死亡的形式。而且,通過這些極具宿命感及形式化的“儀式”,兇手一方面得到了某種情緒及心理的宣泄,另一方面,他也試圖藉此向整個社會傳達這樣一個信息:善惡有報。

儘管方木提出的以上依據與傳統的併案偵查條件並不完全符合,且多是出於主觀推測,然而,在楊學武的大力支持下,市局最終還是同意了方木的主張,並從市局及案發地所屬的數個公安分局抽調人員,成立專案組。

三起案件的相關證據材料被統一整合,集中到專案組做分析處理,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確定偵查方向及範圍。與此同時,方木也接受了一個任務:爲兇手做心理畫像。

簡單地說,方木要根據已經掌握的情況,對兇手的動機、行爲、目的及其心理特點進行相關分析,進而對兇手的相關屬性進行描述。這種描述,將爲警方提供一份較爲直觀的嫌疑人特徵描繪提綱,以便縮小排查範圍,並預測新的犯罪可能性及其特點,在確定偵查方向的同時,也提出防範工作的重點。

在一般情況下,犯罪心理畫像所依據的信息主要來自於現場勘查以及對被害人、現場感知人(例如目擊者)的分析研究。從這三起案件來看,幾乎不存在現場感知人。而且,兇手在現場留存的明態痕跡少之又少。然而,沒有信息,本身就是一種信息,也能在某些方面說明嫌疑人的心理屬性。

從現有情況來看,這項任務無疑是很艱鉅的,而且,它的意義在於能夠指明偵查方向。否則,一切偵查活動都只能是無的放矢。於是,專案組只給了方木五天時間。

所有人都在期待,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本章完)

第二十章 身份第二十二章 殺手養成第十六章 死期第七章 雨夜尋蹤第十三章 地下室第七章 雨夜尋蹤第二章 求婚第十九章 老宅第十三章 地下室第二十一章 輪迴第二章 求婚第六章 子宮第二十四章 忽略第二十二章 殺手養成第二十五章 奪走第十三章 地下室第二十一章 輪迴第二十五章 奪走第十一章 同態復仇第八章 噩夢第十六章 死期第二十章 身份第十六章 死期第一章 賽跑第十四章 似曾相識第二章 求婚第二十五章 奪走第二十三章 最愛第十二章 他的樣子第二十章 身份第二十四章 忽略第二十五章 奪走第十八章 掌印第二十四章 忽略第二十四章 忽略第二十五章 奪走第十四章 似曾相識第十三章 地下室第十八章 掌印第一章 賽跑第二章 求婚第十章 死路第五章 回憶的灰燼第二十六章 熄滅第十六章 死期第十七章 公決第一章 賽跑第二十二章 殺手養成第二十四章 忽略第五章 回憶的灰燼第三章 報應第一章 賽跑第七章 雨夜尋蹤第二十一章 輪迴第二十七章 死者的證言第五章 回憶的灰燼第四章 足跡第二章 求婚第十九章 老宅第七章 雨夜尋蹤第一章 賽跑第十七章 公決第二十三章 最愛第十三章 地下室第十三章 地下室第十二章 他的樣子第四章 足跡第二十四章 忽略第四章 足跡第八章 噩夢第十三章 地下室第十一章 同態復仇第五章 回憶的灰燼第九章 編碼第一章 賽跑第十七章 公決第八章 噩夢第十三章 地下室第一章 賽跑第二十一章 輪迴第二十七章 死者的證言第九章 編碼第七章 雨夜尋蹤第十七章 公決第十六章 死期第二十一章 輪迴第二十七章 死者的證言第五章 回憶的灰燼第七章 雨夜尋蹤第九章 編碼第二十三章 最愛第十章 死路第三章 報應第二十七章 死者的證言第十七章 公決第二章 求婚第三章 報應第二十一章 輪迴第二章 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