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2章 圈地

第1012章 圈地

“美,尚在其次。”

一旁的“少府監”的年輕人笑了一聲,故意提高了聲音道:“如今鐵牛一天十二個時辰都不需要休息,只要有煤,便可一直提滷,不知疲倦。”

“單提滷一事,便勝過之前的牯牛十倍。”

“而這,也正是要規劃開發的原因之一。”

“有人言:西邊出氣、東邊出滷。這話雖不絕對,但有時候打下去一口井,確實只有滷沒有氣;而有時候一口井打下去,只有氣卻沒有滷。”

ωwш ●тт kán ●¢Ο

“如今蒸汽機提滷,滷水日增數倍。過去並無價值的只有氣而不出滷的氣井,如今就大有用了。”

“而且每次掘井都是在賭,現在資本雄厚,股東均攤。”

“從前,個人單幹,於個人言,有賺有賠。”

“而如今,資本穩賺不賠。”

“道理我也不必細說,但凡要是資本總體上不是有賺不賠,那麼也不可能這幾年聚集這麼多人來賭井。”

這話,確確實實說在地點子上。

從每個人的角度,確實,有的人可能打井打的傾家蕩產,然後半斤滷都沒打上來。

而站在更宏觀的具象化的資本角度,但凡要是期待利潤率和平均回報率沒這麼高,就不可能吸引這麼多的資本跑到這邊來。

現在把單個的資本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的資本,那麼也就使得每個投資者都能獲得一個基本上可以預計的平均收益。

既沒了一夜暴富。

當然也沒了一夜赤貧。

靠着朝廷出面來整合,將各種生產要素彙集到了一起。

之前可能有技術的,缺資本;有資本的,缺技術。

朝廷出面的意義,是把資本和技術組合在了一起,也包括土地,只不過土地問題是靠暴力手段解決的。

工商部的年輕人說到了關鍵處,商人們紛紛點頭稱是。

本就早定下了投資的想法,現在又看了這個樣板後,便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敘州府尹牛從昀。

現在,技術、資本都解決了。

那麼,土地呢?

牛從昀如何不知道這些人都在等什麼,正色道:“土地的事,衙門裡出了個大概的章程。”

“荒地有荒地的說法。”

“農田有農田的說法。”

“提前被佔下的地,卻既不耕種、也沒有井的,這也另有說法。”

“唯獨就是之前已有的鹽井,主動入股的,那是你們內部佔股的事,我管不到。而那些不肯入股的,你們也不要強迫他們。願意入的就入,不願意入的,你們日後慢慢擠垮他們就是了。”

“這種事,朝廷是不出面的。商業競爭,有賺有賠、有破產有傾家蕩產,自然之理。只要不違背《大順律》,隨你們怎麼做。”

給出了確定的章程,商人們歡聲雷動。

若圈地的話,按照良田給錢,莫說四十年,就是四百年,那也比之前的壟斷地租便宜。

至於那些不願意入股、或者根本談不攏的小鹽井,這些商人們也壓根就沒準備談。

有什麼可談的?

以後朝廷官運商銷,按照能力承辦產量,再加增鹽稅,叫那些小戶破產簡直易如反掌。

如今有資本的大商人都入股了,那些小戶日後就算想要擴大經營,借錢都借不到。

不違背《大順律》叫人傾家蕩產,簡直太容易了。

與這些大商人的角度,怕就怕一些青天大老爺,秉持着歷朝歷代的傳統,或者大一統儒家後濃濃的小資社傾向,凡青天大老爺必然都是天然向着小生產者的。

所做的事情裡四成是真青天、六成是真反動。

商人心想,只要府尹不做那種誰弱誰有理的青天大老爺,叫那些不入股的小手工業者破產淪爲赤貧、來自家的鹽井裡當賣勞動的無產僱工,不比食鐵獸吃筍子難多少。

最多十年,保管川南鹽業沒有一個手工業者、小資產者,全都要淪爲赤貧。

於是這些最怕出青天大老爺的商人們,齊齊跪下,衝着牛從昀喊道:“青天大老爺!”

牛從昀苦笑道:“宋人言: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那時便說的明白。”

“至於如今……如今我是你們這些大資本家的青天大老爺,卻可就成不了那些小戶生產者的青天大老爺了,也不是本地土地豪紳的青天大老爺了。”

“小農、小生產者、大商賈、士紳眼裡的青天大老爺,並不一樣。世上,似也沒有一個能讓小農、佃戶、小生產者、大資本、地主都視作青天大老爺的人。”

“我只能選一個當。”

苦笑之後,牛從昀想着自己制定的《圈地規章》,知道這件事肯定會在大順引起軒然大波。

他在蘇南的時候,多讀一些翻譯過來的西洋政史類書籍,心裡很清楚大順和英國的區別,也明白在大順搞圈地法,會被多少人攻訐。

大順和英國不同。

大順是基本沒有公地的。

山川湖澤,某種意義上算是公地,但自古以來的傳統,就是不禁山澤。誰要是禁山澤,那名聲就和夏桀商紂周厲王差不多了。

英國那邊圈地,除了資本家開更高價的那種驅趕佃戶的圈地外,還有一種就是圈公地。

資本家開價更高,讓地主趕走佃戶。

這個好解決。

在大順,根本就不是事,難點反而是資本家怎麼可能去高價租地,因爲資本給不出比佃戶更高的地租。

而另一種,圈公地,這就涉及到了大順和英國土地所有制的區別了。

比如英國的一戶小農,他有自己的耕地。而在耕地之外,還有大片的村社公地。

這些公地可能是草場、可能是樹林。

一畝地,就可以養一頭牛,然後去公地上放牧。

所以,英國圈地的問題,在於就算圈的是公地,那麼小農的生活水平也必然下降——原本可以去公地放牛、割草,現在就靠自己那點耕地,夠吃屎?

而英國的圈地,相對大順又是簡單的。

因爲公地的存在,所以是可以通過民意來圈地的。

公地嘛,既是你的,也是我的。到時候,少數服從多數,當然是佔有土地的多數。

同意圈地了,你即便反對,那也沒用啊。

圈了公地,你沒地方放牧割草喂牲口了,活不下去了,要麼賣地當農業僱工、要麼賣地去城市,那都是自願的。

大順則不同。

大順是個標準的土地私有制帝國。

標準的極致的那種。

既沒有公地。

土地也不是朝廷的,而是每個百姓私有的。

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有自己土地的決定權——前提是有地的話。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若是開礦、修路之類的佔地,就非常的難。

英國那邊是通過少數服從多數,圈佔公地,公地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大家的。

大順這邊土地都是私有的,是你的就是你的、是他的就是他的。真要是按照規劃裡修鐵路的話,佔地怎麼算?

假如人家就是不肯賣地呢?

牛從昀很有政治敏感性,也見識過了新時代的曙光,所以他很清楚,日後類似這種鹽井圈地的事,在大順內會越來越多的。

修路,修鐵路,開煤礦,開銅礦、開鐵礦等等、等等,這些都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圈地問題。

自己出臺《圈地規章》,必將成爲日後大順圈地事件的起點。包括別處要是也想幹類似的事,肯定會把他的圈地規章拿出來做參考的。

之前他和馬浩川開玩笑,說自己肯定要上《惟新奸臣點將錄》,那時候還很謙虛,說自己要排在末尾。

現在看來,真是謙虛了。

這圈地規章一出,日後排名定是要飛昇的。

即便入不了三十六天罡,那麼估摸着也得是地煞的前幾名。

這個規章本身,也確實只能是惡名。

因爲,就像是鹽井圈地似的,人家地主啥也不幹,一年就能收四五萬兩租子,爲啥會肯把地按照三十兩一畝的價格強行賣掉?

不賣怎麼辦?

除了靠軍隊、靠衙門衙役之外,還有什麼別的辦法嗎?

青苗法的失敗,原因很多,但最傻的就是朝廷傻呵呵的自己去放貸。

也不想想士紳放貸逼着人上吊賣老婆,那都正常,欠債還錢嘛;朝廷要是去放貸,收款的時候,真把人的牛收走了,那就是罪惡滔天、夏桀商紂。

而圈地也是一樣的。

只要朝廷出面,就非常難看。

可不出面,這事就根本辦不成。

真要讓吃鹽的百姓,除了要繳鹽稅之外,還要把這邊地主的地租也一併加在鹽裡?

牛從昀也想過,這事本來都是因興國公而起,按說就該是興國公來承擔發展帶來的矛盾,把這個大黑鍋自己背上。

可劉鈺在松江府那邊,要麼是搞航海貿易、要麼是搞輕工業,既不修鐵路、也不挖礦井、圈佔土地大搞建設的那也是“朝廷需要”——比如修海軍基地、炮臺,這和讓一羣資本商賈去建工廠能一樣嗎?

到頭來他惹出來的一堆麻煩,卻全要自己這個被皇帝點出來背鍋的敘州府尹抗。

日後真要是修路死了人、開礦鬧出了衝突,哪怕不在敘州府,甚至不在四川,也全都得找自己。

自己是始作俑者,這大鍋少不了的。

所以,牛從昀在制定這圈地章程的時候,也是動了小心思的。

既然說,大順自有國情在此。

那麼,敘州府也自有府情在此。

鹽井的利潤太高,高到資本寧可十年無收益賭上幾萬兩銀子也要打井。

是以,他的圈地章程裡,土地補償的價格非常高。

當然,是相對來說的非常高,一畝地平均要補三四十兩白銀、外加日後的分紅,是遠高於耕地價格的。肯定比坐地收鹽租、三十天半個月的鹽歸地主的高租金要低的。

這個章程的好處,就是“我敘州府自有府情在此”。

這麼高的補償價,會不會影響工商業發展?

不管,反正不影響敘州府的鹽業就是了。

若是別的地方要修鐵路、開煤礦之類,到時候自己出臺圈地政策,可別說是學我。

你要是給一畝地五十兩的補償,你可以說是學我。

但你說一畝地五十兩的補償根本修不起路、開不了礦,地主拿着敘州府的圈地章程希望照此辦理,可開礦辦廠之類的回報率沒有井鹽這麼高,再這麼高的地價實在是辦不了,那就和我沒關係了。

而這種小心思,也算是保護了一下這裡的小農。

地主和農民之間的事,朝廷都管不明白呢。

地主和資本家之間的事,朝廷更管不明白了。

既是皇帝非讓自己來試水,那自己就得明白自己只是個敘州府尹,日後真要是大興工商,地主和資本家的事,得天佑殿、平章軍國事們來管。

雖然算是自己開了圈地的濫觴,但還是要留一手爲日後辯解用。

(本章完)

第242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中)第1323章 貿易割裂第468章 被動變主動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1274章 攻防心理(九)第284章 商人是晴雨表第1310章 死與復仇(三一)第910章 南洋大開發(五)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1348章 三角貿易(上)第339章 取義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32章 佈置第336章 無中生有第1182章 剃鬚 易服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1011章 錯亂的美第398章 主心骨第99章 酒醉多言第1274章 攻防心理(九)第976章 猜疑鏈(中)第592章 海上馬車伕的遺產第1340章 最後的增兵第977章 猜疑鏈(下)第500章 誰也不是普遍真理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1083章 經驗豐富第220章 雙簧保底第582章 八字不合(下)第43章 二百九十三年後的守望第1400章 遷徙路(三)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908章 南洋大開發(三)第14章 江湖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1000章 扶植第741章 巴達維亞新政(二)第613章 兩封信(上)第1514章 終章 九三年(卅二)第1164章 備戰(三)第915章 南洋大開發(十)第664章 分贓大會(一)第1380章 凡爾賽和約(七)第1061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五)第1139章 “溫柔”的殖民者(下)第412章 自我意識(上)第673章 不神聖的神聖同盟第899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十)第249章 暫借第1263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九)第330章 誰的責任?第1241章 三戰定印度(八)第1513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一)第113章 小人哉第284章 商人是晴雨表第907章 南洋大開發(二)第646章 亮相帶來的思維改變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727章 毀屍滅跡第425章 掩耳盜鈴的新境界第404章 異端相見第490章 回威海的第一件事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1289章 死與復仇(十)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371章 反將一軍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216章 軍改構想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700章 反圍城第166章 不知爲何而戰的強軍第341章 朱子陽明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513章 皇帝的職業病第396章 權輕而言重第52章 模棱兩可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1032章 推廣蒸汽機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600章 捧殺第1350章 三角貿易(下)第1019章 全都裝傻(下)第362章 治標治本二選一第314章 綁定第455章 賣舊貨第813章 大順不再是個背景板了第264章 金刀計第39章 心思不純第346章 埋雷第1159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1076章 爭功(一)第1045章 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