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

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

一條兼香苦笑道:“通鑑、諸史,終究是唐人的書。帝王之學,日本國不過拾人牙慧。”

“是以,再無出路,唯有安心做藩屬,日夜祈禱,中原不可大亂。順亡,則日本亡;順興,則日本存。”

“或者……賭一把。待劉鈺死,則嘗試造艦,看看大順是否有反應。若無,或可盼大順出一個司馬衷。”

昭仁愕然道:“若有呢?若其人亡而政不息呢?”

“賭,總要付出代價。”

…………

紫禁城中。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

同樣的故事,幾乎在同樣的時間,被不同的人講出來。

太子李檴坐在皇帝身側,後背已經溼了一片,即便上等的衣料,依舊黏在身上不舒服,可這時候一動也不敢動。

皇帝講完這個故事的最後一個字時,李檴只覺得自己背後的汗水已經沿着脊椎流到了臀的溝溝裡。越是想着,越覺得那幾滴汗就像是一個爬蟲在那駐足。

剛剛皇帝拿出來了之前就擬定好的對日條約,詢問太子有什麼看法。

李檴之前並不知道條約的內容,見父皇拿出來給他看,當然知道這實在考教他。

宮廷內的教育還是很嚴格的,未必什麼都說好,纔算是考教合格。

太子李檴別的也看不出什麼問題,或者說不知道深淺,不知道該怎麼說。

唯獨盯着裡面準備賣給日本軍艦和火槍一行,發表了一通自己這些年來所學到的意見。

認爲這麼做並不正確,就像是前朝對蒙古互市,鐵器兵器是不可售賣的;而之前的海外貿易,也嚴令不得出貨藥材、硝石、馬匹、兵書等。

引經據典地說了半天,結果說完之後,父皇卻給他講了一番“刻舟求劍”的故事。

顯然,這個故事的寓意可並不是讚揚。

不過李淦也只是講了這個故事而已,對太子的應答不說很滿意,卻也不說失望。

有些東西他也是剛剛接觸到,而且劉鈺的很多想法,不是過於激進,而是無史可依。

劉鈺又不是先知,李淦也覺得有些事未必一定如此,將來誰知道會產生怎樣的後果?

就像是明太祖分封的時候,可沒想過會有靖難之役;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可沒想過宋能屢戰屢敗;唐玄武門之變,也沒想到日後大明宮政變簡直是唐之特色,不可不有。

人總是害怕未知的可能,當皇帝的尤其如此。

但李淦自認爲自己站得高、看得遠,能嘗人之所不能、見人之所不見,這種人向來不相信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至少不相信自己的兒子們能勝過自己的眼光。

可有些確確實實和以前不一樣的事,李淦覺得還是有必要和太子講清楚的。

他自認自己還能使使勁兒活個二三十年,把該辦的事都辦了,太子只要能夠守成即可,未必非要銳意進取,萬一走錯了路可能就會萬劫不復。

之所以講這個故事,還是希望培養一下太子的眼界。

“未曾禁教之前,宮中亦有傳教士,教授你們阿爾熱巴拉……呃,代數等學問,亦當知西洋海外仍有大國。朕亦叫你們看過《坤輿萬國全圖》,鷹娑伯做新圖之後,亦曾叫你們學過。”

“如今世界,浩浩蕩蕩,天朝之內外,截然不同。”

“以往互市,夷狄只能從天朝購買各色貨物。如今莫說與荷蘭人素有來往的倭人,連準噶爾部,都有瑞典的炮兵和工程師。”

“過往的經驗,不可不學,但亦不可削足適履啊。你不賣,倭人就買不到了嗎?倭人從你這買不到,就要琢磨着從西洋人那買?他花一百二十萬兩買舊船,你便用這一百二十萬兩造兩倍的新船便是。”

“但又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今日可賣,明日或不可賣,你說說看,這明日不可賣,當在何時?”

李檴憋了半天,也沒憋出個子午卯酉,心裡更加焦急,緊張不安。

當太子最難。

一旦太子失勢,失了寵,那是比其餘皇子還慘。

當爹的詢問問題,不能不答,還不能答錯。

就算一點不會,也不能不說話,弄得像是三棍子打不出來個屁一般。

就算緊張的渾身冒汗,心裡慌亂,神情上也得鎮定自若,否則皇帝心裡難免會想這兒子真他媽沒出息,怎麼就窩囊成這樣?

可有時候,滿腦子的新奇想法,也不敢亂說,說多了又怕皇帝覺得不爽。

李檴心道我又沒學過這些東西,叫我如何回答?況且不是有羣臣嗎?只要到時候召羣臣廷議便是,做皇帝只需要會取捨即可,何必什麼事都要會?誰敢說自己什麼都會?

趁着皇帝還在允許他思考,想着答案應該就在那個故事裡,以及故事後面講的那些事。

琢磨了半天,雖然還是不明白到底怎麼回事,即便心虛,但中氣很足地回道:“回父皇,兒臣以爲,賣與不賣,就在於倭人能否從別處買到。若能從別處買到,就可賣;若不能從別處買到,就不可賣。”

這個回答可以說是模棱兩可。

但也可以說別有深意。

李淦也不追問,點頭道:“然也。能從別處買到,就要賣;從別處買不到,偏不賣。”

說清楚了大略,有些事李淦也不想先告訴李檴。

什麼時候買不到?

當然是荷蘭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被從南洋趕走以後買不到。

爲什麼現在可以賣?

一方面倭人可以從南洋買到,倭國海岸線綿長,無法控制。真要逼到絕地,肯定會不惜代價。而西洋人,尤其是荷蘭人,因着南洋華人移民的事,已經對大順頗多不滿,只怕到時候倭人鋌而走險,勾連西洋人。

二則,便是現在賣了,是爲了拿現銀造艦,將來打下南洋,封住滿剌加,天朝體系自成,到時候倭人想買也買不到了。

李淦想着要在自己活着的時候,把該做的事做完,到此爲止,後面就需要守成之主就行。

所以李淦並不讓劉鈺和太子有過多的接觸,因爲劉鈺的那一套東西,根本就不是守成的。

他是一直把李檴朝着守成之主的方向去培養,但如何守成,今日事已與往日不同,需不可刻舟求劍、守株待兔,需得將一些過往史書上不曾有的東西講清楚。

要講清楚的,無非三件事。

其一,新的宗藩體系。

其二,火器帶來的北方威脅消失、墾殖屯田拓邊移民、海軍在手允許求活南洋,治標不治本地爲李家王朝續命。

其三,便是良家子的問題。之前良家子學的那些東西,是邊緣化的,無法和士大夫們站在一起,而且人數也少,就是一羣有丁丁的太監那樣的邊緣人,除了依附皇權,自己啥也幹不了,和士大夫們的關係幾乎都是互相看不順眼,各自都認爲對方學的沒什麼大用。

現在要在一些地方興實學,實學興起之後,邊緣人羣擴大,就不能用良家子和士大夫之間的平衡術,來玩實學派和科舉派之間的平衡了。

以往搞良家子和士大夫的平衡,那不叫黨爭,那叫皇權和少數邊緣人與士大夫的平衡。

今後實學派肯定要興起,不再是少數的邊緣人良家子,而可能是新科舉制下的大量實學人才,怎麼用、怎麼平衡、怎麼玩轉黨爭、怎麼不使得一家做大,這都是需要考慮的。

這三件事,都是前所未有的局面。

以史爲鑑,不是不行,史書中總能找到解決的方法,但問題是就怕太子只學個皮毛,依樣畫葫蘆,搞出刻舟求劍的笑話,不能理解史書中的精髓。

這第三點,李淦自己還在琢磨,決定趁着自己還有個二三十年活頭,好好研究研究,真要是找不出控制的辦法,那就在死前將其撲滅。

他是認識到了實學的可怕之處,有些捨不得放棄。但真要是將來無法控制,在王朝穩定和國族強盛之間,他只能選前者。

剩下兩點嘛,則是要好好教導教導太子的。

今日藉着倭國和談一事,正說到了今後的藩屬問題。以往可以不重視,但大順和之前的王朝有個很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明末的教訓,藩屬羈縻之地,很可能搞出大事,蛇能吞象,故而不可不重視。

在劉鈺力主開戰之前,李淦也覺得日本國還是挺強大的,最起碼似乎比只能湊出三五萬人本部的準部要強。

哪曾想開打之後,可比準部簡單多了。花的錢,還趕不上徵準部一個月花的糧米。

可終究人口和底子在那,現在不同以往,以往最多也就擔心一下北方的威脅,現在海軍出現之後,以前一直可以當做不存在的倭國,就必要重視起來。

“藩屬各有不同,有朝鮮者,可爲熟藩,自有體制;如倭國者,則應分而治之,既不使之統、又不使之亂。”

李檴身後的汗已經漸漸消了,按照以往的經驗,知道父皇這麼說話的時候,自己應該問一句,於是問道:“兒臣愚鈍。倭國分封,何不讓倭國重蹈分封亂戰之禍?何必不使之統、又不使之亂?”

李淦哈哈笑道:“昔者,太宗皇帝曾言,大亂方可大治。”

“甲申年後,救中國者,天下除暴之義兵也,非明所能變革而治也。”

“倭國亦然,倭國不亂,則不可治。亂,或大亂百年、或大治。但若亂後大治,此誠中華之敵。”

“倭國不亂,各藩與武士,便如明末之士紳、貪官。”

“若亂,說不定就塵埃一掃。柳宗元之《封建論》,不可不讀。”

“倭國不亂、不統,則各安舊命、各從舊事。他若練兵,糧從何出?錢從何來?收各藩武士之利,武士爲何還要保他?”

“前朝教訓、本朝開國,這都是可以借鑑的例子。太祖皇帝均田免糧,入京之後,依舊拷掠貪腐,於是奉祀侯剃髮上表,士紳跪迎東虜。”

“但除此教訓之外,還有一事,便是漢時吳楚七國之亂。七國亂平,則天下之權盡歸中央,乃有推恩之法,更有後來武帝赫赫武功。”

“是故,保幕府,也要保諸藩。”

“既不可使諸藩倒幕而大亂大治;亦不可使幕府削藩而集權。”

“若有朝一日,倭國廢分封、開科舉、效三代而辦學校、徵兵募兵,則可知,武士必反,如此,則必要支持武士。”

“若有朝一日,倭國民不堪苦,揭竿而起,天下大亂。則可知,武士必鎮壓,如此,則仍要支持武士。”

“就記住一句話,倭國誰和武士封建站在一起,就支持誰;倭國誰要廢封建、開科舉,就要打壓誰。”

李檴似有所悟,點頭道:“兒臣受教。那禮政府郎中趙百泉奏朝鮮國之事,兒臣是不是也該如此?”

“誰支持兩班與奴婢制,便要支持;誰揭竿而起,便要打壓?亂,則有變?”

李淦哈哈大笑道:“是,也不是。”

“是,則固爲藩屬。”

“非,則收爲郡縣。”

“取捨之間,吾兒自決之。如今朝鮮開關,數十年後,怎番模樣,孰人能知?”

“以史爲鑑,切記刻舟求劍、更不可削足適履。”

“漢唐徵西域,本朝以史爲鑑,亦要徵西域。只是,本朝的西域在哪?卻不在西北。”

“漢有諸劉宗室、明亦有藩王衆多,所爲者祭祀不滅。只是,本朝並無實封,亦不可實封,然卻不可不另闢蹊徑,宗室不封而封。”

“你回去想想,何謂不封而封。既避七王之亂、靖難之役;又可有光武中興、康王延續。”

帶着這個問題,一時間想不明白的李檴拜禮後離去,心知這個問題正是今日真正的考驗。之前自己冷汗淋漓,也在大勝倭國的背景之下沒留下什麼壞印象,可這件事卻不能拖,需得儘快想清楚纔是。

待李檴離開,李淦自叫心腹太監取來了一本圖冊,上面寫了一排小字。

“海軍不可廢”、“移民墾土”、“黃淮運河漕運海運”、“倭國宗藩”、“南洋天邊”、“西域自足”、“雪山可控”、“實學科舉”、“實邊鯨海備羅剎”、“廢丁改稅”……

林林總總一大堆的內容,李淦取來筆,塗掉了倭國宗藩這一行小字,又在“南洋天邊”、“黃淮運河漕運海運”、“移民墾土”、“實邊鯨海備羅剎”這四行小字上重重地畫了個圈。

在他心裡,加上倭國宗藩,這五條都應該畫在一起的。倭國不臣、南洋不定,廢漕改海就不敢行;廢漕改海,漕工何處,又不可不思量。

牽一髮而動全身,着實難也。但細細想來,終究還是錢的問題,只是劉鈺就算在倭國那訛到了千萬兩白銀,大半也要投諸海軍上。心裡默唸了幾句一直以來對自己的告誡:勿要焦躁、不可急於一時。心裡卻依舊琢磨着,也不知自己死前,究竟能辦成幾件。

盤算了一下日期,估摸着劉鈺應該已經要快和倭人談完簽約了,於是收起了圖冊,一心撲在厚厚的奏摺上。

倭人朝覲,雖是榮耀,儘可暢快,但也不過小事爾。

大戰之後的論功行賞、拆分海軍、新軍駐紮、陸海均衡等事,纔是真正的大事。

(本章完)

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666章 分贓大會(三)第1308章 死與復仇(二九)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872章 “不正當”競爭(四)第1223章 開戰(二)第3章 出事了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1174章 備戰(十三)第1463章 最後的鬧劇(十)第358章 實封第1402章 遷徙路(五)第1119章 最終困境第1116章 脈絡第1165章 備戰(四)第1446章 三山合一(上)第448章 雞蛋的大頭和小頭第683章 皇傢俬事第732章 窗戶和門的區別第1224章 開戰(三)第188章 對策第715章 歸義軍(中)第619章 越簡單 越有效第846章 雙贏(上)第1367章 裡病外治(三)第17章 縮頭王八生了個橫行螃蟹第973章 名與實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630章 鼓勵西進的真正目的第1175章 啓蒙躍進年(上)第1393章 泡沫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3章 出事了第1117章 傳承第1007章 皇權的超然第150章 故智新解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1341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一)第676章 科學院(中)第974章 照舊第152章 入倭第334章 雞肋的軍港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195章 過時了第1168章 備戰(七)第627章 推測的結果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328章 問罪第48章 不可抗力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943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上)第233章 壟斷權第69章 奇怪的要求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642章 逃避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770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下)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976章 猜疑鏈(中)第466章 爲何要抑商第938章 笑話第485章 大封建套小封建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4章 衝突第212章 爲什麼要學習第1455章 最終的鬧劇(二)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626章 縱橫家的舞臺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19章 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第673章 不神聖的神聖同盟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1106章 工業革命(十九)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434章 噁心的戰術第1279章 特色第783章 作死第862章 好事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711章 悄然改變的心態第673章 不神聖的神聖同盟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374章 送禮的格局第1110章 上國心態(四)第1038章 大獲成功(三)第1059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三)第497章 急躁第1116章 脈絡第486章 借勢做正統第91章 提點第1416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七)第371章 反將一軍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41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1427章 必死之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