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

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

官員們見皇帝點了齊國公的名,一個個都是人精,頓時明白過來這是什麼意思。

劉鈺都能感覺到皇帝這話說的場合有點不對,更何況其餘浸淫在華夏、夷狄、天朝等學問裡幾十年的人?

這不用想,齊國公肯定是和皇帝提前通過氣了。

之所以找齊國公詢問,顯然也是別有用心。

齊國公是啥?

是勳貴,不是科舉出身的,沒文化屬於正常,說話說得不對,大家也覺得你懂個屁,笑笑就是。

他可以說話,可以說錯,可以說完之後再被反駁,大家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的。你一個勳貴,懂個屁的天朝大義?

誰都知道,齊國公現在說話,就等於是皇帝的傳話筒,是皇帝撒出來試水的。

至於爲什麼不找飽學之士、不找科舉出身的,估計是皇帝也想到了,科舉出身的誰也不想沾這個屎。

一來自己不信天朝有邊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華夏之外皆爲夷狄;二來有些屎沾不得;三來外交部和禮政府之間錯位重合,天朝有邊界才意味着有外交,沒有邊界要外交有個卵用?禮政府自己就辦了。

做演員的齊國公起身,琢磨了一下,估計是在回憶背誦的詞。

半天,才抑揚頓挫地說了一大通。

“夫觀初始於天地者,豈不大哉!洋洋乎金以銑之,木以幹之,土以敦之,火烜、風撓、水裹以烝化之,彼滋此孕以繁之,脈脈門門,泮渙搏翕以離合之,故盛德行於無疆而不知其屆也。然而清其族,絕其畛,建其位,各歸其屏者,則函輿之功所以爲慮至防以切。是故山禽趾疏,澤禽趾冪,乘禽力橫,耕禽力樅,水耕宜南,霜耕宜北,是非忍於其泮散而使析其大宗也,亦勢之不能相救而絕其禍也……”

“是以,天朝之地,宜諸夏之德。就像是在山上飛行的禽鳥,爪子尖銳而且善於抓住樹枝;在河裡吃魚的禽鳥,多半爪子上都有腳蹼。”

“天地初創,山川河流已然定型,又分出寒熱冷暖。不同地方的人,就有不同的習慣、不同的德行。”

“聖人的道德之所以能夠在中土長久,是因爲中土的人適合聖人的道德。”

“聖人的道德之所以不能夠在夷狄紮根,是因爲夷狄的人不適合聖人的道德。”

“就像是水裡吃魚的鳥,說腳蹼是好的。這是對的。可是,如果非要和山裡樹上的鳥說腳蹼是好的,這就是不智的了。”

“是故,《易傳》說:夫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何謂與天地合德?便是說,要順應天地初創時候便分開的不同族羣、環境,不能一味地將自己的道德灌輸給那些不適合的人。”

像是背課文一樣把這番話一說,在那邊的翻譯估計正在頭疼,可除了翻譯之外的人,很容易就聽懂了。

其實說到這,已經是破題了。

意思其實也就是說,大順這個天朝,不會去追求那些“不適合天朝道德的地方、強行推廣教化道德”,換言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一點沒錯。但這個天之下的概念,是適合中土道德的地方。

至於邊界到底在哪,這個暫時不用論。

先解決了天朝到底有沒有邊界的問題再說。

顯然,按照齊國公“背誦”的這個說法來看,肯定是有的。

皇帝也不能立刻就被齊國公的道理“說”服,皺眉道:“愛卿之言,似有道理。只是這麼說,到底是你自己的意思,還是聖人先賢就有這樣的意思呢?”

齊國公忙道:“這不是微臣自己胡謅的,而是自古以來的先賢都是秉持這樣的道理。這是有史可鑑的。”

“在孔子的時代,葵邱束牲而小白求三脊之茅,城濮館轂而重耳幹隧道之請。周王室衰落,齊桓公、晉文公都做了天子才應該做的事,可是孔子並沒有對此憂心忡忡。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周文王、周武王的興起,早上還是諸侯,晚上就成爲君王,沿着唐堯、虞舜、夏朝、商朝的舊制,仍然是天下從前的情況。孔子知道,這天下的聖道不會斷絕,只要中土還在,華夏的道德文化依舊會延續下來”

“反倒是蠻夷猖獗的時候,孔子擔心將來要披髮左衽。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孔子知道,他的道、他的義,只能在中土傳承。在其餘的地方是沒有辦法傳承的。”

“荀子言: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孔子一生,志在克己復禮,推行仁道。如果孔子認爲中土之外也適合克己復禮、推行仁道,那麼孔子爲什麼一定要在中土、卻不遠走他處呢?難道不正是因爲孔子知道,適合中土的道義,並不適合在別處嗎?”

“所以孔子看到齊桓、晉文稱霸,周天子衰落而不震驚。可是看到夷狄入中土,便大爲震驚。正是這樣的道理啊。”

“由孔子見到齊桓、晉文稱霸,行天子征伐之僭越而不驚,可知孔子並不在乎周天子。由此可證,孔子在乎的是克己復禮、推行仁道。那麼連周天子都不在乎,如果別的地方,比如印度、西洋也適合推行仁道,孔子一定會西行而去,推行仁道。”

“於孔子而言,道在君前。”

“因爲孔子沒去,所以可見孔子知道,只有中土,才適合仁、義。”

衆大臣的腦子繞了兩圈,發現雖然這他媽純粹扯淡,但好像也不太好反駁。

孔子去印度、去西洋?幾人心想,你咋不讓夫子上月亮呢?

皇帝皺眉道:“可天朝理應教化四夷,難道這也是不對的?夷狄不需要教化,因爲他們並不適合中土的道德?”

齊國公忙道:“不是這樣的。”

“四夷當然要教化,但四夷並不是都適合中土的道德。有的夷狄並不適合中土的道德,卻要強行教化,這就像是讓山林中的鳥,非要長出腳蹼一樣。”

“但有的夷狄因爲環境、山川等原因,是適合中土道德的,這就應該教化。就像是讓水鳥,長出腳蹼一樣。”

“作爲天子,應該區分哪些是可以教化的,哪些是不能教化的。”

“可以教化而不教化的,這是天朝的失職。”

“不能教化而非要教化的,這就是不智了。”

“所以,天朝的邊界,應該是可以教化的、也能夠適應中土道德的地方。而那些不適合中土道德的,就應該在天朝之外了。”

“比如日本、安南、朝鮮、琉球,這些都是適合天朝教化的。因爲天朝的教化,他們始從矇昧而成人,邦國富強,民智增長。”

“又比如西域,漢唐時候也曾在那裡教化,也證明那裡是可以教化的。”

“而像是西洋諸國,他們有自己的道德、有自己的聖人,可見這些人並不適合中土的道德。強行要教化,那就是不智了。況且他們也有自己的禮法、也有自己的道德,也有自己的文華,他們也就算不得夷狄了。”

“而又像是有些島嶼上的聚落,像是一些沒有聖人、沒有文華的小邦國,他們到底適合中土的道德,還是適合西洋的道德呢?這就需要嘗試之後才能知道了。”

“所以我說,可以教化而不教化的,這是天朝的失職;不能教化而非要教化的,這就是不智了。天朝如果想要不失職,就必須要將所有可以教化的都教化了,這纔是天朝的使命。”

“但是,又不知道哪些適合中土的道德、是可以教化的;也不知道哪些不是,是不可以教化的,這又該怎麼辦呢?”

“這就需要秣馬厲兵,先打過去再說。”

“打完之後,發現不能教化,那這就不是天朝之內,撤兵即可;打完之後,誒,發現可以教化,那這就是天朝之內,如果可教化而不教化那就失職了。”

一旁的劉鈺一聽,心下嘖嘖,心道把帝國主義侵略、大國劃分勢力範圍,也能說的這麼清新脫俗……

皇帝只是沉吟了片刻,又道:“蘇子言:夷狄不可以中國之治治也。求其大治,必至於大亂。先王知其然,是故以不治治之。治之以不治者,乃所以深治之也。這又怎麼解釋呢?”

“回陛下,蘇子之言,是省略了一些內容的。古人作文,求簡微言,臣請試着補充完畢。”

“蘇子言:(不適合中土道德的)夷狄,不可以中國之治治也……先王知其然,是故(不去強行教化那些不適合中土道德的夷狄),這就是以不治治之。不是不治,而是不以中土的道德去治,任由他們選擇別樣的、適合他們的道德。就像是非要把水稻種在旱田裡,這怎麼可能不混亂呢?”

“所以,蘇子的話,其實還省略了另一半。便是(適合中土道德的)夷狄,必須要以中國之治治也……先王知其故,是以以治治之。所以漢唐纔有了遼東四郡、安南、西域,又教化了日本。”

“所以,臣以爲,天朝是有邊界的。天朝的邊界,就是所有適合中土道德的地方。”

“但是,天朝的邊界是不斷變化的。就像是漢之前,無人知道,原來西域諸國也是適合中土道德的;唐之前,也無人知道日本是適合中土道德的。”

“現在已知的邊界,便是天朝本土、安南、日本、琉球、朝鮮。那麼,誰又知道別的地方的夷狄,到底是適合中土道德?還是不適合呢?這就需要去探索、去詢問、去嘗試。”

“如果不能教化,那就扔到天朝之外;如果可以教化,那就是在天朝之內。”

“西洋人西來,知地球之大,於天朝也是好事。方知還有諸多夷狄,說不定裡面就有適合中土道德、可以被教化的。我看阿美利加的印第安人,多半就適合中土的道德,而不適合西洋的道德。”

(本章完)

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554章 征服者威廉和鄭成功的經驗第29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187章 開戰第17章 縮頭王八生了個橫行螃蟹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309章 無夷可徵的徵夷大將軍第1483章 終章 九三年(一)第1388章 凡爾賽和約(十五)第1161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六)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353章 傳教千年第1275章 攻防心理(十)第120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1057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一)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148章 魚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35章 府兵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331章 雷罰第1465章 最後的鬧劇(十二)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799章 時代的浪漫(上)第262章 紙老虎第1345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五)第653章 你只是枚棋子(六)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第201章 七擒七縱亦不懼第744章 巴達維亞新政(五)第1258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四)第1289章 死與復仇(十)第1406章 遷徙路(九)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68章 決心第1400章 遷徙路(三)第1382章 凡爾賽和約(九)第1515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三)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順第88章 變革的第一抹漣漪第128章 得分點和槽點第1149章 多歧路,今安在(四)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782章 身份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879章 隨意問問第1059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三)第1181章 盟友 中立 背叛第1214章 輪臺之思(一)第1018章 全都裝傻(中)第305章 外交無用論第784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一)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1051章 坐莊(下)第312章 偶然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258章 陸軍換海軍第42章 有用的屁話第938章 笑話第1437章 分歧(三)第1372章 裡病外治(八)第634章 “文景”之治第371章 反將一軍第1012章 圈地第96章 未雨綢繆第187章 開戰第1293章 死與復仇(十四)第40章 野心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303章 這一年,世界的軸心在京城(上)第222章 爛傷疤不可揭第1275章 攻防心理(十)第26章 鍍金第1122章 鄉約村社(三)第31章 收心第637章 承諾與回饋第787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四)第328章 問罪第1章 鐘鳴鼎食之家第1006章 新生代(下)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161章 全家死絕優先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388章 止於何處第1177章 啓蒙躍進年(下)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454章 半殖民地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1226章 開戰(五)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188章 對策第211章 撬動的槓桿第1375章 凡爾賽和約(二)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1019章 全都裝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