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欽定?

第92章 欽定?

“躲?”

一個字,不用多。

捧着皇帝給的幾本書,灰溜溜地上了馬車。

車輪軲轆軲轆地響,頗爲催眠。忍着瞌睡,劉鈺在車上翻看着皇帝給的四本書。

一本《漢書》,一本《舊唐》,一本《宋史》,還有一本《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有之前的經驗,劉鈺大概也看出來了,這皇帝就不愛好好說話,動輒打啞謎。

既是給自己四本書,應該不只是讓自己看書這麼簡單。

之前劉鈺喜歡讀前四史,家裡也有一些兵法,舊唐和宋史沒怎麼讀過,都是大部頭。

先翻開了熟悉的《唐李問對》,隨手一翻,發現書中夾了一張便箋。

太宗曰:諸葛亮言:“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敗也,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勝也。”朕疑此談非極致之論。

靖曰:武侯……

大意就是諸葛亮說,訓練有素的軍隊,即便將帥無能,也一樣可以獲勝;不能訓練有素的軍隊,即便是有能力的將領,也未必能勝。太宗認爲這麼說似乎不對。

李靖認爲,大部分勝利的戰鬥,都不是依靠自己的智謀,而是靠對方犯錯誤。如果自己不犯錯誤、少犯錯誤,那麼敵人就很難贏。訓練有素的軍隊,即便主將下達了錯誤的命令,依舊可以維持不亂,所以諸葛亮說的對。

便箋上批註了一句話:若以西洋練兵法,用燧發槍配刺刀,則花隊變純隊,似可少亂。

再多的話,也沒有了。

翻看《漢書》,夾便箋的那一頁,是《張騫李廣利列傳》,沒有任何的批註。

《舊唐》裡,是《斐度列傳》,有一句話畫了個圈。

“其威名播於憬俗,爲華夷畏服也如此。”

在那個“華夷畏服”這幾個字上,又在“華”字上重重畫個個大圈,下面是一行批註。

“王霸之理,或曰以一士而止百萬之師,以一賢而制千里之難。斐度既爲宰相,以其賢能,令四夷臣服,此大才也。然其既爲宰相,何必又需‘華’所畏服,華地皆爲王土、皆爲王臣,服豈非理所當然?藩鎮叛服,寄於一人,豈能長久?西洋人亦有殖民地,其與都護、唐節度何異?久之,其無趙佗之心歟?”

扔掉舊唐,翻開宋史,夾註的那一頁是《石守信列傳》,有批註。

明日,皆稱病,乞解兵權……

噫!乃至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而非與百姓共天下,遂有靖康之恥、崖山之恨。

夫立國之初、每鑑前代得失、以定一朝之制、時勢所迫、出於不得不然、非能使子孫世守以維萬世之安也。

唐有五胡之警,遂重邊功;宋憂藩鎮之禍,乃輕武將;明有邊王靖難……國朝之鑑,當察於漢、唐、宋、明。

四本書大致翻完,再抖了抖也沒有掉出來什麼別的便箋之類。

這四本書都是大部頭,想要看完需要時間,皇帝顯然不是書商搞批發,給了這四本書,估計想讓劉鈺看的就是這四頁。

確認再無其餘要看的東西后,劉鈺撓撓頭,嘀咕道:“這是不是有點欽定的意思?不過最好還是再考慮考慮,要不然日後出了偏差……”

剛纔太監傳話的時候,說的很明白。

皇帝讓劉鈺回家躲着,別摻和朝中的事,不管是羅剎使團還是朝鮮問題,你名不正言不順,就是個勳衛,有勳官,連個正式的職位都沒有,這叫名不正言不順。

怎樣才能名正言順?

武德宮,入上舍,評上上。

武德宮別的考覈都好說,劉鈺自認沒有問題。不論是幾何算數還是測量、馬術、弓槍選一的射擊,都可以。

唯獨就是策論。

策論是要看格式的,也是要看文筆的。

劉鈺猜測,是不是之前自己寫的奏摺,文筆太次、錯別字頗多,皇帝擔心自己策論這一環節出問題?

所以……漏題?

讓自己提前找槍手準備準備?

皇帝倒是不能直接出題,但是點一點,自會有人去辦。

越想越有這種可能,自己那兩把刷子心裡明鏡似的,雖說正常也能進武德宮上舍,但要評爲上上選爲魁首,那還是比較難的。

來到這個世界第一天,就被一個一起喝酒的女倌人鎮住了,論及詩詞連個妓子都比不了。

恐怕皇帝從和劉鈺的交流中,也看出來劉鈺的那點水平了。

再度翻看了一下四本書中的內容,這種“欽定”、“漏題”的感覺就越發清晰。

唐李問對不提,武德宮策論肯定是要考兵法論的。

《漢書》來了一段張騫李廣利列傳,明顯是對應西域問題,朝廷要平準噶爾,肯定是要提前造勢的。

以此作爲策論的題點,也大有可能。關鍵是要推陳出新。

至於舊唐和宋史,更是一直以來的大問題:外輕內重,就容易搞出來靖康恥;外重內輕,又容易搞出來藩鎮禍。

武德宮策論一共三題,一是兵法,二是史論,三是政論。

劉鈺心想,兵法論皇帝圈出來“有制之兵,無能之將”這八個字,倒是再明白不過了。

皇帝想要親征,論起來戰術上肯定是自己心裡有數,劃歸爲無能之將這個範疇的。

真要是新軍改革,打準噶爾那就是代差碾壓,再加上大順的體量在這擺着,只要己方不犯大錯、不被準噶爾打出個殲滅戰,那就是大勝。天天打名將最不願意打的消耗戰、擊潰戰,都能把準噶爾耗死。

體量在那擺着,不敗即爲大勝,小敗即爲小勝,唯獨被準噶爾打出殲滅戰的大敗,纔算是敗。

這麼想的話,皇帝要是想要親征刷威望,改革軍制,壓制武將的話,倒的確有編練新軍的動力。

再配上《張騫李廣利列傳》,西域的事幾乎已成定局。

怎麼看怎麼像是泄題欽定,劉鈺心裡也舒坦起來。

把這四本書放好,心道只要自己別大嘴巴到處說就好。

至於槍手,憑自己家裡的人脈,怎麼還找不到一兩個四平八穩花團錦簇的槍手?

在車上琢磨着破題和立意,馬車慢慢停了下來。

下了車,自家的大門敞開着,自己的長兄正站在門口等着自己。

“三弟征途勞頓,又立大功,可喜可賀!”

說着,走到劉鈺身邊,把劉鈺背後的大氅解下,拉着劉鈺的手,走着正門進了院子。

拜見過父親,劉盛笑道:“好啊。好!有什麼正事,一會再說。你先去見見你母親,這些天就一直唸叨,把家裡的人都派到九門那蹲着呢。”

“是。”

別過父親,走到後院,門口的丫鬟就像是看到了兔子的獵狗一般,揚起腿就往後面跑。

“三爺回來了!”

叫嚷了幾聲,劉鈺的母親匆匆從裡面出來,不等劉鈺跪下,先把劉鈺扶住。

拉着劉鈺的手,上下打量了好幾眼,笑容中帶着幾分激動的哽咽。

“可是黑瘦了。”

眼看着眼角已經泛出了淚光,劉鈺趕忙道:“母親別哭。若不然,兒子也要哭了。”

“好,好,不哭,不哭。”

抽了一下鼻子,騰出手擦了一下眼角,終於漾出了一抹笑意。

“都說兒行千里母擔憂。鈺兒啊,你這可是走了萬里不止,當孃的可是又去佛堂燒香、又去道觀祈福,甚至還去趟宣武門花錢找了些西洋和尚做了祈福彌撒。也不曉得那黑龍江歸那一路神仙管轄,總歸是讓你平平安安的回來了。過幾日要去還願,你也一併跟着去,可不準推脫。”

“這一路可是苦了你了。想吃什麼,趕緊說,好叫內廚準備。你妹妹還嚷嚷着讓你帶他去看熱氣球呢,此時應是沒得着信兒,一會兒便來了。”

“你舅母前日還送來了好些西洋玩意兒,說你喜歡,通通送了來。早就叫人給你送你屋子裡去了……”

從說不哭開始,拉着劉鈺的手進了屋,劉鈺竟是一句話都沒插上嘴。母親總有說不完的話,說完了一句,又想到了下一句,沒有絲毫的連貫邏輯,一直進到了屋子裡,這才停住。

仔細打量了一陣,又說了一句同樣的話。

“黑瘦了。”

劉鈺嘿嘿一笑,也不想多說在北邊的事,便道:“一路還好,饅頭也是個謹慎的,跟着照料,沒吃什麼苦。那裡也沒有什麼稀罕玩意,就是找了個羅剎人祈福的神像,還有個苦兀人祈福的海象牙雕。我雖不信,想着母親,卻也帶了回來。”

拿出來一個鍍銀的聖母像和海象牙雕,很小巧的東西,不怎麼值錢,估計母親也分不清和尚和西洋和尚,但這逮着神就拜的習慣,總是一番心意。

看着做工不很精巧的小玩意兒,母親卻叫丫鬟仔細收好,就和屋裡的佛像擺在一起,叮囑他們每日燒香不可懈怠。

說了好一陣子家常話,劉鈺的嫡親妹妹也得了信兒,跑過來哭了一場,估摸着時間也差不多了,母親也沒多留。

叫劉鈺和父親去說說正事,晚上有家裡的小宴,叫劉鈺忙完了正事就過來。

別了母親和小妹,劉鈺琢磨着“欽定”的事,覺得這還是和父親商量商量,找槍手什麼的,他可不在行。

(本章完)

第821章 大事成矣(八)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756章 表演戰(六)第891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二)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第1297章 死與復仇(十八)第1128章 志向第219章 假裝君臣共治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625章 手段第776章 東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94章 八股策論實學和沒錢第1499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七)第898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九)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1322章 符合現狀的上層建築第970章 給錢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143章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第293章 第三種可能第1324章 冒犯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283章 想幹實事的官僚也有不少第351章 舊相識第1431章 鴆酒 解藥(上)第299章 國小而不處卑第159章 長期合作第1433章 鴆酒 解藥(下)第592章 海上馬車伕的遺產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271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上)第1104章 工業革命(十七)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1083章 經驗豐富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623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四)第198章 善後考慮第981章 決勝千里之外(四)第1171章 備戰(十)第1166章 備戰(五)第58章 學習?學個屁!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192章 超勝十年第708章 海戰(六)第488章 海波尚未平第576章 另一種空想(下)第919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三)第1045章 平衡第1205章 太子難當(中)第137章 澤被後世的遺產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595章 缺錢的世界第一大公司第685章 試試看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747章 巴達維亞新政(八)第1041章 國運(上)第1227章 開戰(六)第192章 超勝十年第1303章 死與復仇(二四)第158章 無解的貿易逆差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1094章 工業革命(七)第1397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下)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1100章 工業革命(十三)第286章 等天災 等人亂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第602章 帝國末期都這樣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五)第1321章 熟人社會第623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四)第994章 鹹餌第798章 僞赤子的人設第832章 中荷友誼(上)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1116章 脈絡第1345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五)第25章 前朝舊事今日師第1196章 木牛流馬(三)第724章 牆頭草(下)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659章 朋友和敵人第233章 壟斷權第174章 僭越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1484章 終章 九三年(二)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464章 立碑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242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中)第1463章 最後的鬧劇(十)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846章 雙贏(上)第696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中)第175章 狡兔三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