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7章 量身定製

第997章 量身定製

這邊的情況漸漸穩定,劉鈺一直等到了農曆的冬月,去一些官督監辦的河段看了看。

進行的非常順利,冬天也沒有像山海關往北那麼冷,土地並沒有凍起來。

又值枯水期,乾旱無水,海潮也很平靜,一切順利。

每天兌換雜糧的票據,也日漸增多,距離他要一網打盡一個不留的計劃,越發靠近。

算算日子,在冬月十八之前,安排了一下這邊的事宜,自己直接離開了蘇北回了京城,去會見那些陝西大商。

他這一走,這邊更是肆無忌憚,自不必提。

回到京城的時候,被他寫信邀請的陝西商人早已經在京城等着了。

名義上劉鈺還是專管工商諸事的,也算是這些商人的“父母官”,雖然不尷不尬地有點像是前朝的二十四衙門的地位,不是名正言順的六政府下轄單位……天佑殿及六政府纔是國務政府、皇帝這邊直轄的可不是政府單位……但如今皇權最大,他這個“皇帝直轄的商賈的父母官”約見,這些商人自不敢怠慢。

京城的西秦會館裡,被邀請召集的陝西商人已經等了幾天了,一個個也不知道到底是因爲什麼事找他們。

倒是西秦會館裡在南邊做生意的商人,告訴這些從陝西、四川過來的商人道:“你們大可不必擔心。別處要是官員來找,不是納捐就是報效。興國公這邊可不一樣,我們在那邊可是盼着他來找呢。來找,必有好事。”

陝西四川這邊的人對此也有所耳聞,只是平日裡的官商關係在這擺着,耳聽爲虛眼見爲實,終究還是心裡惴惴。

一直等到臘月初一,劉鈺竟直接來到了西秦會館,一衆商賈大吃一驚,迎接之後,劉鈺卻道:“我在兩淮那邊還有公務,在京城的時間有限。今日也不廢話,只請諸位參觀一些事物。”

“外面已經備了車馬,諸位這就走吧?”

這些陝西商人哪見過這樣的陣勢,一時間有些不習慣,卻也不好多問,只好跟着上了外面等着的馬車。

一路向北,繞了不知多遠,來到了此時算是京城半郊區的科學院。只在附近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一早,這些商人早早穿戴整齊,跟着劉鈺跨入了科學院的大門。

這裡都是些稀罕光景,商人們有些完全看不懂,也不知道這破玩意兒有什麼可看的。

但正所謂術業有專攻,當劉鈺因着這些商人來到展示蒸汽機的機械所時,有幾個在自貢開鹽井的商人,盯着在那轉動的蒸汽機,眼睛頓時一亮。

蒸汽機的轟鳴聲太大,劉鈺引着他們參觀了一圈後,便出了外面。

賣東西,要找準市場和對象。拿個梳子去賣給禿頭,肯定難,但要是拿個假髮,禿頭眼前必然一亮。

這蒸汽機也是一樣的道理。

在四川那邊入股投資鹽井的商號老闆,不等劉鈺介紹,便忍不住問道:“國公,此爲何物啊?”

“哦,此物名爲鐵牛。以煤爲草、以水爲料,一旦做事,終日不停,且無需驅牛之鞭弁。一開始此物既出,不知其力氣多大,便以牛拉馬拉井內鐵錠來算,此物之力氣,約爲五牛之力。”

簡單的一句話,卻足足有三四個詞眼,正觸到了這些投資四川井鹽的陝西商人的G位置。

這一句話裡,恰有三處能刺激這些人蹦起來的點。

一是“以煤爲草、以水爲料”。

二是“一旦做事,終日不停”。

三是“此物氣力,五牛之壯”。

此三處,正搔到了這些投資鹽井的商人癢處。

一個商人忍不住讚道:“此物大妙啊!大妙!不知此物售價幾何?”

劉鈺假意道:“怎麼,你對這個有些興趣?”

那人顧不得禮儀,頗爲失態道:“大有興趣。國公有所不知,我是於自貢開鹽井的。這東西,簡直便是爲自貢鹽井量身定做的。便是量體裁衣,料也沒有這般合身。”

當即,他就將自己爲什麼如此看重此物的原因說了出來。

伴隨着戰爭結束,四川的人口漸漸恢復。

也伴隨着開國的精進期結束,和對比方用兵的結束,治不了腐敗病的兩淮鹽走上了崩潰的週期。

四川鹽開始發展。

而伴隨着四川井鹽的發展,一些技術上的問題也就隨之出現。

比如,原本打的鹽井,只有一兩寸寬。

這樣的鹽井,靠一兩頭牛就能拉動提滷。

一次提個二三百斤,藉着滑輪,牛拉個二三百斤,那還不跟玩似的?

WWW ☢тt kan ☢¢ Ο

技術的發展,有時候恰恰是被逼出來的。

而劉鈺故意搔這些陝西商人的幾個點,也恰恰正是被逼出來的技術問題。

這些投資商,是陝西人,不是四川人。

四川本地的士紳,是地主。

他們是投資商。

資本和地主,地租和工業資本是天然對立的。這正是《國富論》真正的時代精髓。

大順不是土地國有制,而是標準到極致的土地私有制。

這些陝西商人來到四川開鹽井,是要繳地主地租的。

承包的合同有多種,但有一種,就是租期百年,按月交租,再給一筆不退的押金錢。

另一種,是地租入股進行分紅。

前者,也就是地租固定的情況,是之前的主流。

地租固定,問怎麼獲得更大的利益?

這也不需要開動腦筋,顯然,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原來一寸、二寸的井口標準,提升到三寸、四寸、五寸。

這是一個方面。

另一個方面,真正的好井,需要打六七百米深。這麼深的井,後世既是當然可以控制一寸左右的井口,而現在的技術,就不得不擴大井口的直徑。

六七百米深的井,利潤才高,含鹽量大,而且往往配合出天然氣,可以省一大筆煮鹽的錢。

地租倒逼資本提高單位土地生產效率、技術本身的進步之下,都使得原本一二寸的井口,提到了四五寸。

而直徑和體積的關係,不是等比關係,而是平方關係。

是以,原本二三百斤的提滷桶,也就擴大到了七八百斤、甚至小千斤。

牛拉個二三百斤,肯定是輕而易舉的。

但牛拉個七八百斤呢?

這年月又沒有軸承,滑輪組再配上摩擦力,其實至少也得一二千斤的力氣,才能持續把滷桶提上來。

牛是血肉之軀,脆弱無比,遠不及鋼鐵。

牛幹活它也累。

原本的小轆轤,升級成了需要五六頭大牛拉的大轆轤。

原本一頭牛能幹一上午的工作,現在需要養二十頭牛,搞三班倒。

牛又不是人,沒有主觀能動性,還得爲這二十頭牛,再配三班工人。

除此之外,還有準備養牛的、運草的、清理牛糞的、獸醫等等等等。

此所謂【必用牯牛五、六頭,率三汲而一易】

正如歷史上的英國工業革命,是先出現的水力紡織機,然後蒸汽機纔有了用武之地一樣。

此時的大順,如果說沒有劉鈺的穿針引線當紅娘,最先主動採取蒸汽機的,必定是北方造船廠的水力鋸木機、以及川南井鹽的汲滷設備。

而劉鈺剛纔介紹蒸汽機的那段看似無意隨口的話,恰恰戳中了這些人內心的需求。

“以煤爲草、以水爲料”。

不是每個井都配有天然氣竈臺的。

而且天然氣的採用,也是在明末纔開始興起。

但之前自貢就是產鹽區,用什麼?

自然是用附近榮縣的煤礦。

宋朝時候那地方就已經開始開煤礦了,而且大量地用於供應自貢地區煮鹽用,煤炭產業是鹽井發展的基礎。

自貢又不是在西域,自然不會缺水。

以煤爲草、以水爲料,恰恰完全配套於自貢鹽井原本的一套體系。

“一旦做事,終日不停”。

地租和工業資本之間的矛盾,使得工業資本必須要抓緊一切機會提升生產效率。

現在牛、人三班倒,極大地影響了運轉效率。

最起碼,第一波牛累了,得把牛下套休息、新一波的牛得上套幹活,這也需要時間。

而且,牛也得反芻啊。

投資鹽業的資本,急需一種牛。

一種不需要喂、不需要反芻時間、不需要每汲三五次就需要換班休息的鐵牛。

這種牛如果不需要吃草,喂料,那就最好了。

當然,就算喂料,若是能弄點煤糊弄糊弄就更幹活,那也不是不行。

“此物氣力,五牛之壯”。

這恰恰正是此時的鹽井工業,正恰當的功率。也恰恰,是現在的破蒸汽機所能達到的功率,初期也就這樣了。

太大的話,浪費,因爲配套的滑輪組、竹篾等,可能承受不住,而且依舊還是隻能汲那麼多滷。

太小的話,沒用,因爲井口寬度決定了,功率再低一些,根本拉不動。

同時,又因爲提水的特殊性——提滷提水可以看成一件事,蒸汽機出現之初,本來就是提水的,這正是蒸汽機的本源命運——使得鹽井去的提水設備,只需要稍微改動一點點,就可以直接配套蒸汽機。

其技術改造,甚至都不如用筷子同時夾倆花生米有難度。

後續真正有難度的技術改造,如用油絲繩把竹纜換掉,那就和蒸汽機等機械工業沒啥關係了,這得找冶金工業。

是以,劉鈺看似隨口一說的三個特點,實則恰恰是通過私鹽販子的消息,精準得出的市場需求。

他可不是隨便說說,他是有備而來的。

劉鈺不是個喜歡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的人。

所以看到英國工業革命,他不會去感嘆爲什麼江南紡織區偏偏沒有和煤產區重合。

那是人力所不能改變的,感嘆也是刻舟求劍式的感嘆。

所以透過現象看本質,什麼已經發展起來的手工業,恰恰是和煤靠近、且急需動力源的?

這些都可以算作純粹的技術問題。

技術問題之外,還必須考慮另一個問題。

(本章完)

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903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四)第732章 窗戶和門的區別第128章 得分點和槽點第1132章 你的答案不在這第1313章 逼着商人賺錢(上)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340章 宿命第959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五)第270章 先驅者第236章 中介第635章 集齊七美德的劉鈺第949章 歐洲貿易區(下)第951章 撒旦與震旦第410章 白馬是馬第549章 澳門的蝴蝶(上)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195章 過時了第1161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六)第362章 治標治本二選一第1398章 遷徙路(一)第1382章 凡爾賽和約(九)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285章 黃淮患第1318章 施加神聖性(上)第479章 全套一條龍服務第1513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一)第997章 量身定製第11章 生活和信仰第202章 評書梆子學歷史第746章 巴達維亞新政(七)第461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上)第655章 兩幅面孔第22章 被賣了幫着數錢第1152章 多歧路,今安在(七)第808章 閹黨(中)第1376章 凡爾賽和約(三)第1446章 三山合一(上)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五)第997章 量身定製第89章 條約第1133章 濟天下和利自己第1131章 新的天下(下)第1296章 死與復仇(十七)第932章 覺醒(四)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372章 當假裝外面世界不存在已成習慣第1240章 三戰定印度(七)第1021章 事物的兩面性(上)第1223章 開戰(二)第221章 先知第1037章 大獲成功(二)第542章 惡毒第1300章 死與復仇(二一)第346章 埋雷第659章 朋友和敵人第159章 長期合作第4章 衝突第1147章 多歧路,今安在(二)第1450章 “帝”(二)第1319章 施加神聖性(中)第236章 中介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778章 艱難的第一步(中)第610章 天選之子第994章 鹹餌第950章 夢魘第542章 惡毒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1411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二)第320章 榮譽第135章 正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第21章 紙上談兵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第1203章 木牛流馬(十)第1370章 裡病外治(六)第1490章 終章 九三年(八)第737章 機遇(下)第641章 前科第1028章 割裂(六)第720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下)第373章 強盜邏輯第1170章 備戰(九)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350章 物傷其類第851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一)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344章 商人招恨第886章 恐嚇第764章 荷蘭災難年(四)第217章 國雖大,好戰必亡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第207章 西域不過小事第1435章 分歧(一)第715章 歸義軍(中)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980章 決勝千里之外(三)第1184章 區別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