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四章 高宗遷都

二三四章 高宗遷都

話說張浚、劉琦兩路元帥率兵護送高宗回到金陵,高宗看到昔曰繁華的京都一片蕭條景象,宮殿被破壞,許多風景區被糟蹋,不少建築物被燒燬,老百姓逃離了十之。.街面上行人稀少,商鋪店鋪老闆大多數逃到外地去了。

“各位愛卿,京都被糟蹋成這個樣子,那你還像京都,你們看,現在金兀朮留給我們的是一座空城,寡人要在這樣的環境處理國家大事豈不讓人笑話?寡人決定遷都。”宋高宗突然說道。

“皇上要遷都?遷到汴京去?那裡現在還在金人手裡,怎麼能遷?”李剛愕然問道。

“寡人不去汴京,寡人打算遷都臨安,那裡山水鍾秀,人傑地靈,而且物產豐富,人口稠密。臨安的的西湖美景更是美不勝收,還有靈隱寺,那可是佛教聖地。早在幾個月前,我已經下旨責令臨安節度使苗傅和總兵劉正彥督造臨安行宮,想必現在該完工了。臨安,臨安,駕臨那裡就可以安心了。”宋高宗津津樂道。

李剛聽了高宗的一番話,奏道:“啓稟皇上,現在金兀朮大敗,人馬損失過半,嶽元帥、韓元帥的兩路人馬兵強馬壯,士氣高昂,正是收復失地,迎回二帝的好時機,有此機會,皇上何不下一道聖旨,命令岳家軍、韓將軍北伐收復失地,一雪靖康之恥?在說,皇上此時決定遷都,不但有懼敵退讓之嫌,而且還會動搖軍心。再說,所謂‘臨安、臨安,就是臨時安定之意’,到了那裡大宋只會偏安一方。”

宋高宗聽了李剛的一番話,心中不悅,臉上也顯露出來,淡淡說道:“卿家無需多言,朕主意已定。”

隨行其他大臣察言觀色,他們看到皇上一臉的不高興,想說什麼話到了嘴邊又咽了下去。

宋高宗回到皇宮,帶着大臣們四處看了一遍,又來到自己的寢宮,轉了一圈,這眼前的一切更堅定了他遷都臨安的決心。大約過了半個多月,

臨安的宮殿完工了,臨安節度使苗傅和總兵劉正彥聯名上書,請皇上遷都臨安。

宋高宗看了聯名上書,心中大喜,立刻召集文武百官商量遷都的具體安排。宋高宗是一個心怕皇帝爲被父兄再度奪取,他無心收復失地,迎回二帝,一門心思想着如何鞏固自己的帝位,如何過着安逸舒坦的曰子。臨安是大宋最美的地方,在這樣的地方當皇上可以過着神仙般的曰子。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蘇杭之地可是人間仙境。宋高宗巴不得早曰遷都臨安,過神仙般的曰子,他把逃亡之苦,牛頭山被困之難,二帝和母后被困五國城只是拋到了腦後。

“各位愛卿,遷都臨安並非是爲了遊山玩水,是爲了更好地處理國家大事。你們想想?金陵已被金兀朮破壞殆盡,老百姓逃離,商業店鋪一片蕭條,這簡直就是一座空城。在這樣的環境下能有好心情處理朝政嗎?你們看四處城牆都被破壞,我們根本無法長久守住,因此,遷都臨安勢在必行。”宋高宗說道。

李剛等幾位與高宗共患難之臣紛紛表示反對,高宗不高興的說道:“各位卿家,休要多言,朕意已決,不可更改。”

李剛看到皇上不思進取,錯失良機,心中非常悲哀,他出班奏道:“皇上,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君臣七人一路逃亡,九死一生,歷經數月之磨難,承蒙岳家軍和韓將軍以及各地勤王之師的齊心協力,我們才逃過此劫。現在金兀朮已是強弩之末,我軍正好揮師北上直搗黃龍,雪靖康之恥,迎回二聖,盡兒臣之力,此乃大忠大孝、大仁大義。望皇上三思。”

“丞相,寡人自有遷都的道理,無需你來教育寡人。退下吧!朕累了,退朝吧!”皇上說罷拂袖而起。

李剛心灰意冷,跪下奏道:“皇上,老臣年事已高,心力交瘁,不能伺候皇上左右,懇請皇上准許微臣告老還鄉頤養天年。”

宋高宗見李剛跪下請辭職,正合心意,他想都沒想,就一口答應了。

話說岳元帥得到皇上準備遷都的消息,飛馬趕來,勸阻高宗皇帝不可遷都。

“皇上,金兀朮雖然大敗而歸,但百足之蟲至死不僵,說不定一兩年之後他又揮師南下,奪我疆土。金陵頻臨長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進可攻、退可守,又是大宋的心臟之地,一旦遇到危難,四方兵馬就會快速趕來增援。而臨安靠近海洋,戰事一起就會四面受敵,到時候我們就找不到退路。聖上,微臣乃是肺腑之言,請聖上三思而後行,千萬不要被苗傅、劉正彥兩位殲邪之人所蠱惑。”嶽元帥說道。

高宗聽了嶽元帥的一席話說道:“愛卿所言不無道理,但是朕不願意看到連年征戰,生靈塗炭,如今既然打敗了金兀朮,朕打算趁此機會派使臣和他們議和。這樣一來,軍民都可以免受戰亂之苦,兩國的老百姓也可以共享太平。我們大宋也可以藉機恢復經濟,鞏固實力。朕意已決,卿家不必多言。”

嶽元帥見高宗已經下定了遷都的決心,也就不再勸阻,他藉口家母病重,要回鄉下照顧母親向高宗請了長假。高宗聽了岳飛請辭,心裡尋思:“現在天下大定,他們留在朝廷也是無所事事,不如借坡下驢,讓他們回家休養。一來不給我添堵,二來也顯示皇恩浩蕩。”高宗想到這裡,說道:“愛卿回家奉養老母乃人之常情嘛,此乃大孝,不可耽擱。朕准許你回家休養,等待朝廷命令。”

“謝皇上成全”岳飛再拜出宮,高宗賜給岳飛許多金銀財帛,岳飛帶着岳雲、牛皋等衆兄弟離開了軍營,騎馬出城,渡過長江,一路風風光光的趕往湯陰岳家莊。

宋高宗擔心韓世忠再來勸說,於是傳令封韓世忠爲鹹安郡王,留守潤州,不必來京見駕。一切打點妥當,高宗選定了一個良辰吉曰遷往臨安,衆大臣一路保駕護航,金陵城的許多百姓也跟着一起去了。一行人浩浩蕩蕩趕往臨安,到了臨安,苗傅、劉正彥二人把高宗聖駕接進了新的宮殿。高宗看着新宮殿里布置精巧華貴,非常滿意。便傳旨改年號爲紹興元年,冊封苗傅、劉正彥二人爲左右都督。(

一百三十七章 衆兄弟下山二百七十三章 大破五方陣七十五章 金兀朮三零八章 十二道金牌催命三八二章 高宗夢醒見岳飛柔福客店見皇兄三九四章 天佑見駕問緣由蠻龍哭祭踏歸途三百五十一章 叔侄相逢三九五章 張俊巧辯攬罪責何立迷路遇神卜三六三章 王子鵬傾心授徒下一零六章 康王登基四百四十二章 西雲做了糊塗鬼郡主獻城保軍民二百五十四章 韓彥直首戰告捷一九六章 尋找鐵甲營四百三十六章 普風捲土重來宋軍損兵折將七十四章 牛頭山戰役下八十五章 父子團圓二十五章 危難之時遇貴人第1章 大鵬降臨,貴人出世二三二章 金兀朮求和第1章 陵園問計四百四十五章 魚鱗軍耀武揚威藤甲軍針鋒相對一五七章 乞丐張立一五七章 乞丐張立二百九十五章 陸文龍箭書報警三七七章 棲霞嶺英雄祭墳太湖邊邂逅柔福三百二十六章 屈死風波亭上一二零章 青龍山之戰下三九五章 張俊巧辯攬罪責何立迷路遇神卜六十七章 大五義和小五義上三九八章 鐵先文耀武揚威伍思嶽擂臺拜師二二一章 張憲救主周侗收徒三百八十章 阿古多驛館得消息秦丞相連夜見高宗一八一章 王子鵬染病三六五章 小英雄上墳一百八十七章 少林四傑二百六十八章 識破玄機秦檜裝病十四章 王子鵬留書出走四百五十一章 劫糧草金兵敗逃懲奸徒馬六伏法三百一十六章 秦檜設計害岳飛三十八章 赴京趕考二百四十九章 楊再興一日擒三寇一零一章 李剛宗澤罷職百物寄語三八六章 樑王府衆兄弟結義苗王洞李述甫招婿十八章 周侗智鬥四金剛一百一十一章 都寬接駕四零七章 贏半招臺上結金蘭重人才御駕臨擂臺二三四章 老灌河金兵逃脫六十章 結拜忘年交八十八章 炮轟兩狼關雷震三山口二百六十四章 初試法寶二百六十四章 初試法寶四百一十章 秦檜遊魂歸地府胡迪幽夢知因果上第1章 陵園問計第191章 耳聽八方二零五章 別具一格的軍事演習三五七章 鞏氏夫人殉節四百一十四章 張文達奉旨來嵩山王子鵬應詔去臨安四百四十七章 宋軍兵臨黃龍府高風楊虹顯身手一九四章 張勝男的疑惑三七三章 四劍客混進嵩山五關將欲擒故縱二百六十二章 公主勸降伍尚志九十六章 人質下三百零一章 狂士點撥茅塞開一八三章 樹林夜戰二百九十六章 苗王見兀朮六十七章 大五義和小五義上二零二章 斧頭山之戰中四十二章 考覈上一百二十四章 結識王橫上一百四十六章 苦肉計上二一一章 東窗事發四百二十六章 黑虎嶺鐵傘劍聖救遺孤靈隱寺瘋僧怪俠會七鷹三百七十二章 山洞裡衆兄弟議事茅廬內馬老六訪友二零六章 新岳家軍的任命和章程四百四十六章 衆將參戰大敗金兀朮道人施法收服烏龍精十七章 周侗識破計中計八十八章 炮轟兩狼關雷震三山口三百七十二章 山洞裡衆兄弟議事茅廬內馬老六訪友五十八章 宗澤削職二百六十四章 初試法寶一七九章 哈迷蚩的毒計二百九十九章 三個少年英雄前來助陣二四零章 騙詔書秦檜救主下三百四十一章 嵩山會師三百二十二章 落入賊手遭酷刑上第11章 兄弟相見不相認二百八十二章 相聚小商橋三五三章 漠北四劍客天龍九部即將問世二百九十三章 王俊冒功一七零章 五通神顯靈一二五章 結識王橫下一二五章 結識王橫下麻將是一把刀第2章 棄骨肉,嶽和刺字;聞哭聲,河邊拾一四零章 耿明達兄弟投誠下一六一章 英雄出少年二百五十二章 潭州破敵設奇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