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劉芷之死

“段珪,請吧!就不用浪費本督時間了!”黑衣衙內,張讓輕蔑地盯着段珪,淡淡道。

周邊已經爲黑衣衛士嚴密封鎖,段珪面上滿是滄桑,迎着張讓的目光,冷聲道:“今吾之下場,便是他日汝之結局!”

“知道吾爲何受到陛下信任,委之以黑衣察查大權嗎?”聞言,張讓哂笑着盯着段珪:“那是吾始終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進退,清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身爲黑衣副都,陛下之忠犬爪牙!不盡人臣之本分,勾連太子,監視禁宮,泄露絕密!如此犯忌的事,你段珪都敢幹,膽子大得令吾心驚!”張讓講着講着厲喝道:“蠢材!要知道,這大夏,還是陛下的。太子,他只是太子!”

“呵呵!”段珪端起小案上酒爵,雙手持之,含着笑容:“吾,先走一步,於九幽之下,看你張讓是何下場!”

段珪之言,難以讓張讓之心境生出一絲波瀾,冷眸一直盯着其飲下毒酒,掙扎,死亡。

“傳本督令,立刻對黑衣衛內段珪餘孽進行清洗!”確定段珪斷氣後,張讓方纔對身側親信吩咐道。

相比與張讓之老辣,段珪自始至終都差那麼一絲。但在擔任黑衣副都的這些年間,在黑衣衛之內,對張讓的權威還是形成了巨大的挑戰,劉淵分權制衡的目的,還是達到了。

可是這幾年,段珪自己作死,又將使張讓重新拾回在黑衣衛一言九鼎的地位。

......

在乾德十二年這後期,大夏的鉅變讓所有人眼花繚亂。不只是長安的公卿大臣,州郡的牧守將軍,連關東諸國都不由對劉夏的變局施以關注。

武都王、衛王叛死,爾後便是狂風暴雨般的大清洗,局勢稍緩又是廢后廢太子,動搖國本的動作,劉淵幹起來,竟然沒有絲毫猶豫的跡象。

皇后被廢,太子被廢,長安衆臣中,有不少人都是抱以同情的態度的。不說劉瑞,僅談劉芷,在一衆臣子心目中,絕對是一位賢后,無論胡漢。

大概是察覺到了底下人的態度,人心之不穩,劉淵也有心理準備。已經做到這一步了,他不會有任何後悔退縮之意。

王柔、王澤等臣致仕了,被劉淵一紙詔令罷了,二人年紀卻也不小了,回府一享天倫,是個不錯的結局。三省重臣,一樣有不少漢臣或罷或謫或遷,所有人都明白,這同樣是針對廢太子的後續處置。

大量的漢臣被罷,讓大夏胡人貴族們積極起來,他們看到了徹底壓過漢臣的“希望”。朝廷中“排漢”勢力迅速擡頭,似烏氏這般的大族就直接赤膊上陣,抨擊漢臣。

早期的時候,夏國的胡漢勢力從未失衡過,哪怕劉淵全面漢化之後,也沒有改變過,胡臣勢力對漢臣,無論軍政,一直是壓倒性的優勢。

直到劉淵南來,煊赫武功,所向披靡,鼎定關中。雖然佔據的大量的漢土,但漢人的勢力也不斷擡頭,尤其在劉淵大量重用漢臣之後。在遷都長安之後,胡漢之間的差距,更是無限接近。

漢人太多了,有才的人也太多了,讓胡臣感受到了莫大的壓力。這些年哪怕有着劉淵高高在上,強力壓制,大夏朝廷上層還算“和諧”,但這矛盾卻是越積越深,有向民間擴散的趨向。

尤其幾十萬胡民的南遷,整個關中胡漢雜居,這些年衝突加劇,民間私鬥成風,屢禁不止。雖有律法約束,但在大夏律法的推行上,夏國官吏的效率還太低。而在整個夏國,熟知《乾德律》的官員,都不多。(扯遠了)

而此次劉瑞被廢,竟然成爲了朝廷胡漢矛盾爆發的導火索。短時間內,互相攻訐不休,烏煙瘴氣的,令劉淵甚爲惱怒。

劉淵也意識到,自己的動作怕是讓某些人誤解了。對於烏樾等人提出的“罷黜漢臣,以胡馭漢”主張,劉淵嗤之以鼻,直接劈頭蓋臉一陣駁斥。

同時,也讓劉淵暗暗心驚,他倡導“胡漢一體”已經二十年了。但是到如今,在大夏朝廷中,仍舊有那麼多“排漢”勢力。

胡漢矛盾,真不是憑他劉淵大棗加鋼刀,二三十年間便能解決的。劉淵心裡也完全清楚了。

支持漢化是一回事,誰當家作主,又是另一回事。

而由此,劉淵對廢劉瑞更沒什麼後悔之說了,憑劉瑞,他還不足以應對壓制那越來越劇烈的胡漢之爭。

面對愈演愈烈的胡漢之爭,劉淵的大棒再次揮起來了,直打在烏氏身上。以劉紓、劉綾之故,劉淵早看烏氏不順眼了,找了個由頭,以烏承與廢太子劉瑞過往甚密,貶斥。

隨即削了烏樾的公爵,氣得老傢伙憤懣吐露怨言,又給劉淵以藉口,再削食邑,連帶一些烏氏族人官爵受累。這下老實了,頭腦清醒了,和皇帝硬懟,是沒有用的。

讓一干胡臣們失望的是,朝廷中清除了一批漢臣,劉淵又從地方上調動了一批人補充中樞。如鍾繇、常林、衛凱、賈逵、杜畿這些在地方上政績卓越的州郡大員,被劉淵調回長安,直接躍升爲中樞大臣。

新的中書令,李儒。

新的納言,郗慮。

新的尚書令,常林。

總之,劉淵重用漢臣的意志,絕未因底下的一些喧囂,而有所動搖。

十一月,廢太子該封齊王,幽居於原晉王府。

當乾德十二年徹底跨過去的時候,也代表風波不斷這一歲成爲過去,長安,在幾經波瀾之後,再次安寧了下來。人,終究是要向前看的,大夏的公卿大臣們也一樣。

“陛下!”又是張讓,還是急匆匆地奔至劉淵面前,臉色有些發白:“皇后......蘭妃在椒房殿自盡了!”

聞訊,劉淵當即一木。啪嗒一聲,手中批示着奏摺的硃筆掉落,劉淵惡狠狠地盯着張讓,聲音有些沙啞地嘶吼道:“怎麼回事!”

劉淵暴怒,急匆匆奔椒房殿而去。雖然廢了劉芷,但在心裡劉淵是覺得虧欠她,心中一直想着怎麼補償一下,可惜噩耗突傳,劉淵沒這個機會了。

至椒房殿,劉淵得到的,也只是香消玉殞的一具屍體。

劉芷給劉淵留下了一封書信,閱之,上面有不少眷戀之語。

盛怒難息之下的劉淵,在開春之際,將椒房殿所有宮娥太監盡數坑殺,以爲大夏文德皇后殉葬。

第36章 王庭大慶第294章 徐榮第41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65章 匈奴撤軍第311章 局勢大變第319章 徐晃阻路第252章 三兄弟歸來第253章 上元第447章 劉芷之死第194章 劉淵設宴第225章 餘波第248章 休兵第164章 耗時十年的“新紙”第421章 馬超之死第99章 拓跋詰汾中伏第294章 徐榮第141章 董卓趨雒,劉淵南下第397章 趙雲之死第447章 劉芷之死第261章 “潼關”第201章 “青樓”見聞第144章 何後入手第302章 弔唁第331章 稱帝第237章 館驛對話第70章 休養生息第80章 擊潰蒲頭第398章 北巡結束第260章 短暫的交鋒第112章 上郡安排第354章 函谷一線第216章 整頓國內第4章 算計呼衍具第218章 都不簡單第323章 中軍第394章 蹋頓授首第115章 攻第32章 弒父第174章 破城第312章 再見日常第322章 涼州事安排第278章 劉備第299章 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第13章 主使者何人第40章 獻祭般的進攻第190章 小戰一場第297章 建章宮中有章臺第327章 曹孫相爭,孫堅敗北第362章 忍夠了,反擊第213章 紛亂的華夏第81章 人心思變的鮮卑第170章 劉淵兵臨晉陽第252章 三兄弟歸來第244章 由盛轉衰第146章 專攻袁紹第110章 涼州叛軍來使第243章 西歸艱難第59章 漢軍的應對第3章 涼州然明第23章 羌渠的來意第329章 南遷阻礙第272章 關中大地終在腳下第432章 陳王一怒攻玉門第195章 世家可用第311章 局勢大變第305章 鄭竹第34章第327章 曹孫相爭,孫堅敗北第23章 呼徵繼位第23章 羌渠的來意第54章 匈奴的變革第112章 上郡安排第8章 兩敗俱傷第208章 閔純的佈局第2章 王帳對話第214章 劉瑞,你打斷你父王的好事了第335章 武關行第65章 匈奴撤軍第419章 陳王西征第146章 專攻袁紹第110章 涼州叛軍來使第358章 夏騎南下第87章 叛軍第101章 突襲鮮卑駐地第350章 太行山中的較量第303章 世家漸臣服第95章 強徵羯胡第356章 平亂第438章 聞聲而動第223章 董卓不復當年第233章 呂布與李儒第58章 攻破離石第231章 安邑鹽池第84章 打斷西部鮮卑的脊樑第80章 擊潰蒲頭第302章 弔唁第341章 馬超上門第248章 休兵第171章 攻城戰事第211章 龍湊之戰,公孫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