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我要上天

一句話,再次讓所有人的視線聚集到了會議室後面的常浩南身上。

只不過這一次,他已經幾乎感受不到衆人目光中的懷疑了。

清了清嗓子之後,常浩南說出了自己的具體計劃:

“現在我們面對的風險主要來自於,不確定計算機模擬出來的結果與現實情況差距有多大,因此完全可以分兩步進行驗證。”

“副翼效率的計算本質上是一種流場分析,所以我們首先選擇一個確保試飛安全的工況,比如1.2倍音速、10°仰角,然後由我來計算出這種情況下機翼表面的流場分佈,然後進行一次試飛。”

“如果這一次試飛得到的結果和計算結果的吻合度符合要求,說明計算結果的精度沒有問題,下一步就可以激進一些,直接在發生副翼反效的工況點附近進行試飛”

這個想法其實還是受到了之前603所的啓發,後者在驗證主動顫振控制技術時,也是用類似的方式分成兩個步驟,在加快驗證進度的同時把風險控制在了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當然,說是可以接受,但終究是不如最保守的逐次逼近法穩妥,還是需要身爲總設計師的楊奉畑承受一定壓力的。

這邊常浩南的話音剛落,旁邊不遠處就有一個看上去很年輕的工程師開口詢問道:

“這個辦法在理論上確實可行,但是你的第一步,驗證你計算出的帶彈狀態下機翼上表面的流場情況,應該如何進行?”

由於90年代的傳感器技術還不夠先進,所以很難實時測量整個機翼表面的流場分佈情況,很多時候都需要通過試飛員的主觀感受進行判斷。

風洞模型倒是可以,但還原度終究不能跟試飛相比。

只不過這個問題甚至沒需要常浩南迴答。

“趙工程師剛加入工作兩年,所以有些事情可能還了解得不多,咱們601所倒是早就有解決這類問題的經驗。”

這次開口替常浩南解釋的竟然是那位老工程師徐進。

實際上他對於數字化設計本身並沒有什麼偏見,畢竟搞飛機設計的人不可能真是什麼老古董,只是單純覺得林示寬他們幾個人光燒錢不幹事而已。

因此他在剛剛看到常浩南帶來的報告之後,就非常好奇對方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之前搞殲8B的時候,顧委員就是靠着在機身上貼毛線觀察機身表面的氣流情況,解決了困擾我們很長時間的抖振問題,現在完全可以再用一次一樣的辦法。”

院士這個稱呼是1993年10月纔開始出現的,此前一直叫做學部委員,因此年紀比較大的人一時間改不過來也很正常。

常浩南看了看不遠處滿臉期待的徐進,笑着繼續補充道:

“徐工程師說的沒錯,可以在機翼表面選幾個有代表性的點位貼上毛線,就能很直觀地觀察到對應位置的氣流情況,等試飛結束之後再跟我的計算結果進行對比就能得出結論了。”

而認可這個思路的自然也不只有徐進一個人。

“分成兩個步驟……這個思路倒是跟鎬京那邊前段時間申報的那個先進成果有點像來着……”

眼見會議室裡已經有人提到了603所的事情,楊奉畑也順勢開口道:

“實際上在座的各位可能不知道,603所剛剛申報的那個成果,主要完成人正是常浩南博士。”

一石激起千層浪。

雖然已經有不少人聽說了新舟60項目的事情,

但因爲還沒到年底集中進行內部宣傳的時候,所以對於一些細節還是不瞭解的。

除了楊奉畑等少數領導之外,601所這邊此前還沒有人知道603所那個成果的第一完成人竟然來自京航大學。

“竟然是他……”

“這麼年輕就能能掛上第一完成人,確實厲害啊……”

“……”

這些幹一線的工程師,而且還都是從事保密工作的,要是說誰發了什麼什麼論文,可能並不會太在意。

但航空工業總公司,或者國防科工委內評定的先進成果,那絕對是人人眼熱的東西。

能在裡面掛上一個名字,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而常浩南看上去最多不到二十五歲的樣子,竟然已經是第一完成人了。

等到衆人討論的聲音稍稍平靜下去,楊奉畑用手中的鋼筆輕輕敲了敲桌子:

“考慮到已經有了兄弟研究所的經驗,我認爲常浩南同志提出的這個辦法應該是可行的,就這麼辦吧,至於跟飛機上天的人選……”

“既然是我負責進行計算,那這個上天的活就也讓我來吧。”

在剛剛提出這個計劃的時候,常浩南就已經想好了要親自去做這件事:

除了責任感之外, 還有個不太重要的原因是他確實想體驗一下坐戰鬥機飛行的感覺。

“現在的條件相比顧老那時候已經好了很多,我可以帶一臺相機上去,把原型機翼面上的氣流型態給拍下來。”

當年顧永芬在設計殲8B的時候,是帶了一部望遠鏡現場觀察,而1996年的時候,有光學變焦能力的相機已經相當普及,完全可以拍照留檔,等回到地面之後再慢慢分析。

楊奉畑又和旁邊的兩個副總設計師短暫地交流了一會,然後擡起頭道:

“這件事情我們原則上同意,但還得讓空軍試飛單位的同志們給你做個體檢,確定沒問題了才能上飛機。”

常浩南對此自然沒什麼意見,當年空軍招飛體檢時,他也只有牙齒咬合不齊這一項不合格的地方而已。

……

原本一次稀鬆平常的例行進展研討會,因爲常浩南的出現而變得無比充實,足足開了六個小時。

當驗證工作的所有細節都被確定下來的時候,已經是當天接近午夜的時候了。

“那關於機翼效率測試的情況就先定下來了,會後常博士和姚博士兩位,還有數字化設計組儘快拿出流場的模擬結果。至於飛機的問題,我去聯絡空軍的同志,找他們借一架殲教7來。”

楊奉畑用有些沙啞的聲音總結道:

“至於其它組的同志,先繼續進行手頭的工作,如果到時候副翼反效問題得到驗證,我們再討論解決的辦法。”

“散會!”

第763章 好機配好彈第421章 空警200,正式立項395.第395章 渦扇10的全新設計方法第149章 蘇霍伊的野望第731章 給國慶獻禮!(4K)266.第266章 伊爾114?你們是不是搞錯了什麼第158章 適航認證必須得自己做!第19章 我選擇留下第813章 通過海峽!302.第302章 沒辦法低調了(二合一)第637章 霹靂13,準備立項243.第243章 金陵,電科14所!第411章 蘇霍伊想要反向引進我軍裝備?(兄第122章 你晚上有空麼?第495章 有朝一日刀在手,殺遍天下斷章狗!267.第267章 還是看看遠處的大飛機吧,家人390.第390章 三個月兩次專訪?第61章 那就試飛一下吧253.第253章 預警機的高低搭配第573章 爲華夏機械行業正名的機會!387.第387章 來自外太空的博弈第581章 好TM大的導彈!(月初求一波月票)第183章 華夏不同意收購第131章 展示一下殲83的爬升率第525章 Nh90直升機,看向東方342.第342章 最後還是逃不過要講課第188章 媽都認不出來的米格21改(二合一)第759章 進入理論數學界?第96章 你憑什麼去研究?225.第225章 華夏的研究水平全面領先!第535章 轉發式衛星定位干擾第97章 柳暗花明第571章 日本人在造假?第724章 南亞的天空亂成了一鍋粥第23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577章 GPS導航干擾測試第522章 直9WY,同人逼死原創(春節繼續加更第161章 讓我們的飛機再不懼霜雪(二合一)第790章 殲11B第580章 液態金屬冷卻法第834章 千年數學會議第630章 不是吧,推重比真有9啊?285.第285章 區域防空,不能再拖了第771章 餘波迴盪(6K章)第611章 殲10A與殲10E第26章 發個專利吧第604章 躬匠精神就完事了?第161章 讓我們的飛機再不懼霜雪(二合一)第39章 我,大三,給全學院講課!第99章 渦噴14的重生(上)(二合一)第2章 計算流體力學仿真378.第378章 通往高性能航發之路!第821章 課題還沒開始,就已經被解決了?第33章 這個成果,不能公開!(二合一)第592章 閱兵空中梯隊(4K)第645章 性能太好有時候也是一種苦惱第796章 先記在小本本上342.第342章 最後還是逃不過要講課340.第340章 跑得飛快的西方記者第114章 市場換不來技術(二合一)第631章 加力燃燒!393.第393章 華夏航空發動機產業元年!第824章 反航母技術之一(新的一月,求月票373.第373章 新軟件的第一個用戶!376.第376章 華夏航空發動機產業大會!第696章 擊落B2305.第305章 靈感來了!381.第381章 設計一個DSI進氣道練練手第170章 客機背後的利益第38章 學年結束第682章 搶了日本人的生意第500章 飛向世界的“山鷹”第589章 航校的老熟人第761章 閱兵前夕225.第225章 華夏的研究水平全面領先!第570章 翻身做甲方第73章 特別優待第532章 一人三獎!269.第269章 驅虎吞狼,安70和伊爾76第507章 來自英國的許可申請第40章 好好聽講!第49章 殲7F第179章 國產斯貝,有救了!第690章 打出統戰價值了第200章 700兆瓦水電機組350.第350章 陷入困頓的老國企第24章 葉片翼型和積疊線的參數化重構第808章 不同的利益訴求322.第322章 俄國人也羨慕我們(爲盟主【死跑龍套的】加更55)第161章 讓我們的飛機再不懼霜雪(二合一)第16章 關於我看中的學生突然變成我師弟的這回事第587章 渦扇10渦輪葉片生產,開始!(求一第508章 把直9改的媽都不認識340.第340章 跑得飛快的西方記者398.第398章 火炬集團成立!340.第340章 跑得飛快的西方記者356.第356章 小常同志的管理才能第166章 麥道,無了?第198章 女王的艦隊第817章 資源二號,高光譜遙感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