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冀中要亂

就在40軍在魯西站穩了腳跟,40軍休整的也差不多了,正準備出擊的時候。曾一陽接到了一份來自冀中的電報,讓曾一陽很是爲難。

“八萬人?冀中根據地不過建立才一年不到,即便王炳南的團部出去拉壯丁,也很難達到如此數量。”曾一陽拿着電報,陷入了深思之中。

關鍵是,如果沒有一個具有戰略眼光的帥才指揮,這八萬人,不過是烏合之衆。

曾一陽立刻讓電臺,給冀中軍區發了一份電報,要求詳細的情況。

接着一份近千字的電報,從冀中軍區發出。原來這八萬人,大部分連槍都沒有,主力還是從40軍分出來的王炳南的一個團,收編了在河北被打散的國民黨軍隊後,組建了冀中軍區主力。

但曾一陽忘記了,河北的地下黨機構還算完整,加上當地一些豪強在日寇來臨之際,毅然決心保家衛國,導致出現了大量的地方武裝。

王炳南在冀中發展半年後,手上近兩萬的部隊,而且戰鬥力最強。被各方武裝力量推舉成了總司令,王炳南也只能趕鴨子上架,當起了這個名義上的總司令。

實際上,他也通過各種渠道,尤其是獲得了當地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實力飛漲,但形勢並不樂觀。

尤其是在徐州戰役開戰時,王炳南壓制了其他幾股抗日力量,準備進攻平漢線的主張,讓他的威信受損很嚴重。這次能夠聯繫上曾一陽,王炳南想的是準備渡河南下歸建40軍主力的。

王炳南指揮七八千人難度不大,但手下兩萬多人,讓他往往顧此失彼,不勝煩惱。

如果是幾千人,曾一陽當然不會爲難,但幾萬人?曾一陽確實不敢隨意,尤其是這些部隊訓練不足,裝備更是匱乏。

要是當成游擊隊,這個編制也太大,這才讓曾一陽大爲困擾。

“軍長,上報中央吧”謝維俊苦笑道。

任誰也沒有想到,冀中竟然有如此強大的發展能力。尤其是幾萬人的部隊,說拉起來就拉起來了,但隨後的糧草,武器裝備卻成了一個巨大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日軍只要派出一個旅團,就能輕易的將幾萬大軍剿滅。

“上報中央,是應該上報。但是你認爲,即便上報中央,但幾萬人的部隊,誰能夠擔任這個總指揮?”曾一陽揉着太陽穴,想不出來誰在此危難下,擔負此重任。

40軍根本就不要去想,及時曾一陽有這個心去冀中,領導着幾萬人,聲望上他倒是不缺。

但要想讓近十萬大軍有糧,有槍,曾一陽自認沒有這個能力。

如果解散這支部隊,勢必會讓冀中大好的抗日形勢,下落到一個低谷。左思右想之後,曾一陽還是無法下決定。關鍵是,在王炳南的電報中,一再訴苦,指揮一個師,王炳南並不吃力,但冀中軍區直轄部隊就已經將近三個師的兵力,讓王炳南大爲傷神。

總之一句話,冀中三十多個縣,大部分地區已經快要失控了。

情緒激昂的抗日武裝,口口聲聲的要求去前線打鬼子,甚至提出了攻打平漢線的口號。王炳南不用多想,只知道,部隊一出現平漢線,就會出現被鬼子屠殺的血腥場面,這不是英勇的問題,而是常識。

“要不向八路軍求援,或許能夠解決……”吳高羣突然說道,這個想法曾一陽也有,但大量的部隊劃分到八路軍,勢必會增加八路軍的負擔。

曾一陽何曾不這麼想過

如果要配合冀中根據地的整編和訓練,八路軍就要在正太線,晉西北等地發動攻勢,將日軍主力牽制在山西,這才能給冀中根據地這些部隊的發展或許時間。

這樣一來,八路軍的傷亡必然不小。

“我倒是認爲129師……”謝維俊想了很久,剛一開口,就被曾一陽打斷。

“我知道他有這個能力,但這事還要中央決定。”曾一陽清楚,當年在川西,四方面軍的那位張主席,差點就要舉兵奪權,很多四方面軍的將領,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打上了問號。

雖然,中央並不說,但一下子讓其掌握幾萬人的部隊,中央也會擔心。

“我先想想,魯西的戰事也不明朗。我估計,日軍爲了配合14師團拿下隴海線,濟南也會出兵魯西。到時候,我們連自顧不暇,冀中的問題更是無力解決。”

這一夜,曾一陽熬夜至清晨,這一晚上,電臺就沒有休息過,從大量情報上看,八路軍的晉南軍區,一直在平漢線一動一帶遊弋。

近八千人的一支部隊,只佔有幾個人口稀少的縣,加上大部分是山區,給養上很成問題。

從往來的電報上,曾一陽也獲悉,徐總指揮也有意留下小部分兵力,主力出去發展。

晉東南?

冀中?

兩者相比之下,高下立判。相對而言,冀中的優勢得天獨厚,平原地區,糧食根本就不是問題,而且能夠同時威脅津浦線和平漢線,只要在這個區域投放一支大軍,能夠牽制日軍至少十萬人之上。

而晉東南的地理位置並不重要,加上不但有晉綏軍駐紮,而且四面環山,打游擊是個好地方,但只要日軍在東陽關等幾個隘口駐紮重兵,晉東南的戰略位置撬動不了山西和河北戰場。

東進威脅平漢線更是無從談起。

曾一陽看着桌上長達四五頁紙的電報,看着好像有千言萬語,不過是豎排寫的紙張,間隔都很大,要是按字數來算的話,也不過一千字左右。

“情況覈實了嗎?”曾一陽擡頭看了一眼進屋的謝維俊。

後者臉色有些疲憊,通過一夜的電報往來,和情況的一級級上報,謝維俊手中掌握了一份詳細的資料。

冀中的情況要比他和曾一陽想的還要糟糕,幾十個日軍控制薄弱的縣,大部分都組織了抗日武裝。

司令遍地都是,掌握上萬人的司令也有;但更多的是手上沒有幾桿槍,但也拉起大旗稱司令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打仗是怎麼回事,看見人家舉起當日大旗,自己不幹,有些底氣不足,完全是跟風。

曾一陽看着材料,越看臉越黑,啪的一下子將材料摔在桌子上,怒罵道:“王炳南是幹什麼吃的?我讓他在冀中好好發展,他卻給我弄出來一羣烏合之衆,拉頭驢來,都能比他乾的好。”

“軍長,你消消氣,王炳南控制不住局面,確實給軍裡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但他在發展地方武裝上還是有功的。尤其在這段時間內,他帶領部隊,攻擊日軍的一些據點,積累了大量的人望,所以纔會出現這種從者如流的……局面。”謝維俊還想說大好局面來着,可是回頭一想,這哪裡是大好局面,完全是一個困局。

曾一陽不可能放任這八萬人讓鬼子圍剿,自然會一心要保住這些成果。

但想要保住冀中,其付出的代價肯定是巨大的。

“你看看,這份文件,一個村子纔不過500人,拉起了一個連的抗日武裝。幾乎把所有的青壯都拉出去打仗,那麼留下的老弱婦孺是否既要種地納糧,還要保衛鄉里?”曾一陽將一份文件拿出來,表面上看是很鼓舞人心,但實際上呢?

這個村子在生產上已經癱瘓了,簡直就是釜底抽薪。

“軍長,大清早的,對誰發火啊”劉先河就住在曾一陽隔壁,尋着聲音就過來了。

“你看就明白了。”曾一陽將材料一推,劉先河也沒有去接收看,反而拿起來曾一陽寫好的電報,一個字、一個字的讀起來。

“冀中軍區裁軍三分之二,半農半軍,留下的人員擔任地方武裝,作爲部隊的補充……”

劉先河笑着對謝維俊說道:“這條建議好,這樣一來,王炳南的壓力就小了很多。冀中根據地也能朝着長期發展的軌道行進。”

“建立統一指揮機制,將所有部隊整編,在各縣建立軍政機構,統一發展冀中平原……”

“以僞軍爲軍事主要目標,削弱日軍對河北的控制權……”

“以挖掘地道,依託水道等地形,形成一定的防禦能力,隨時準備日軍的圍剿……”

……

“軍長,你都想好了,但是這個總指揮的人選,怎麼還沒有出現啊”劉先河調侃道。

“這是中央的事,我做不了主。”曾一陽不耐煩的說道,冀中即使是有三萬部隊,也不是王炳南能夠指揮得動的。

尤其是包括三十多個縣的防禦,還有有序的組織對日寇的封鎖包圍,這可不是半年前,纔不過是一個團長王炳南的能力所能企及的。

需要一位大將,至少有大部隊指揮作戰能力的高級指揮員。

而且還需要根據地建設的經驗,這種人才,那個不是師長,至少也是副師長的,調動需要軍委的任命。

冀中的關鍵在於‘發展’兩字。這是一股反攻的力量,而不是防禦的力量。

就像是一顆剛剛種下的樹苗,明知道幾十年,上百年後能夠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但就是現在就不過是一個念想而已。

當然,也沒有這麼誇張,但冀中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這就需要周邊的幾個軍事集團,給予戰略上的幫助,吸引日軍的注意力,分擔其防禦壓力。

劉先河沒想這麼多,反而大大咧咧的在曾一陽起草的電報上籤上了名字,然後遞給謝維俊。謝維俊搖着頭苦笑着也簽上了名字。很快這份電報就送到了電臺,發往西安。

這是拖不得的大事,中央接到電報也是嚇了一跳。

軍委立刻召開會議,研究冀中的問題。八萬人,聽着就提氣,但要是明白這八萬人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總數不到三萬支步槍,還大部分都在王炳南的冀中分區手中。

其中的局勢,就能揣摩一二。

40軍鞭長莫及,冀中根據地已經管不上了,之後的會議圍繞着由誰出任冀中軍區的司令,需要多少政工幹部,從西北派出去,又由誰領導。

最後,在聽取各方建議後,將冀中軍區改名成爲中原軍區,司令人員也由徐向前擔任,政委由時任抗大副政委的滕代遠擔任,併兼任中原軍區第一書記。

命令下達後,40軍只要以軍部的名義,起草一份電文,給王炳南,讓他接受上級派來首長的領導,基本上王炳南也跟40軍沒多大關係了。

反而在唐縣等地打游擊的徐總指揮接到電報後,一時間不知所以。

129師的副師長只能指揮十分之一的兵力,準備在出晉東發展,這其中的關鍵,只有他自己知道。

好不容易在唐縣等地收攏了一些潰兵,發展了一些新兵,部隊也漸漸的有了些起色。尤其是在獲得了40軍兩個主力營的補充後,對上日軍作戰,也不會擔心部隊新兵過多了。

一邊打仗,一邊訓練部隊,半年後,這支八路軍遊擊縱隊已經出現雛形。

但是可惜的是,徐總指揮準備進入的區域被40軍佔了,沒錯,他也看上了山東中部丘陵地帶。

地形複雜,但是戰略意義重大。膠濟線、津浦線都從這裡通過。只要戰據沂山、蒙山、尼山、魯山等地,不但能夠拖住大量的日軍,而且周圍的羣山也是很好的游擊區域,開闢根據地,發展幾年,在戰略上完全能夠取代山西,成爲遊擊主戰場。

可惜,就是慢了一步,本想着等徐州會戰結束後,整個山東局勢明朗後,再下決斷的徐總指揮,只能暗歎下手晚了。

但是從八路軍總部轉發的這份電報,立刻讓徐總指揮發現,建功立業的機會來了。

八萬武裝羣衆,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雖然中央委派了政委,連軍區第一書記也不是他,但他並不在意,在經歷了多年的沉浮之後,只要能夠有發揮他軍事才華的時候,他都會特別的珍惜。因爲他明白,只有自己默默的去做,總會有人發現他的不同。

在收到八路軍轉發中央的電報後,徐總指揮又接到了一份電報,不過這次的電報,讓他有些哭笑不得。

曾一陽的電報措辭很委婉,但表明了一個態度,就是王炳南的部隊,是40軍的主力部隊。也就是王炳南在冀中作戰,是40軍外出打工的長工,將來還是要回到40軍的。

“給40軍發報,冀中需要休養,40軍盡殲南下日軍,這筆交易就成了。”

政委朱瑞一聽就急了,心說曾一陽做出商人行徑,可你也不能這樣做啊

朱瑞勸解道:“老徐,這樣不好吧”

第二章 談判(二)第三一零章 狙擊顯威第二十二章 營救(1)第二四零章 狗急跳牆(下)第三三一章 燃燒的寨門(上)第二卷 保衛長城 第一零七章 戰略意識(上)第一九三章 武器之爭第五十七章 賣(下)第二十章 碼頭第五十六章 悲催的川軍第四七一章 敵後制勝(下)第一七六章 關東軍的煙霧彈(上)第三九七章 狡猾的鬼子第七十六章 援軍?第五十三章 補充第一旅的覆滅第三四六章 江邊破敵(4)第六十九章 老將虎威第一三七章 俘虜三木清河第三八八章 毒氣陰雲第十六章 殺狼曲(三)第一一五章 從王到鱉第一一五章 從王到鱉第十七章 血殺109師團(5)第一八章 殺而不伐(下)第三六三章 3縱的銳意第四零六章 猛火攻心第一六一章 暴露行蹤第四八六章 陪都夜景第一零一章 ‘尖兵’行動第二三八章 狗急跳牆(上)第一百章 最後的底牌第一九七章 直面11師團第一八五章 奪城(下)第一二零章 不遭人嫉是庸才第三零四章 好面子的鬼子!第十一章 攻克多倫第三四七章 江邊破敵(5)第七十五章 川軍也懵了第四五八章 分地盤(上)第三章 新兵菊次郎第二九四章 狠一點第五十八章 血煉軍魂(一)第一一七章 窮途末路第十章 敗走石門第一章 鐵流1937第八十五章 烏龜陣第五十五章 擴軍30萬第六十章 血煉軍魂(三)第七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三六五章 梅津失勢第四七二章 古怪第一零二章 沒王法了第九章 平等的召喚第三十章 鏖戰老君山(五)第一一零章 塵埃落定(三)第二一三章 圍而不攻第二三七章 決死一戰第七十六章 寧都趣事第八十八章 風捲殘雲(中)第九十四章 印日元第四九二章 夾縫裡求生存第二九九章 圈套?第八十二章 一張宣傳單引起的恐慌第四三二章 不解謎題第三九零章 一戰定音(上)第一五二章 震驚世界的轟炸第二十九章 意外之舉第八十章 苦難歷程第二一三章 圍而不攻第二三四章 一個不留第四九一章 戰爭不相信眼淚第五十一章 風陵渡第一八一章 北線第一零五章 歸建(上)第二五四章 端倪第三八九章 兇途末路的佐野第三五九章 跑馬黑水城(上)第二五三章 斬首不成反被囚第四三零章 火線出擊(中)第九十九章 領獎?不去!(上)第一三四章 重裝出擊第五十二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二零五章 殺人地,死亡林(2)第二三一章 小南溝殲滅戰(上)第九十五章 兵圍襄陽第二三四章 一個不留第四一八章 援軍在那裡?第四六九章 敵後制勝(上)第三八二章 瘋狂的作戰計劃第四三四章 毀滅的焰火第五十章 英雄還是屠夫?第四九二章 夾縫裡求生存第八十五章 雄兵漫關第三六七章 土煙霧彈的厲害第七章 五四運動第四九四章 反攻1943(1)第十九章華北危局第一二二章 刺殺斯大林第四一五章 刀尖上的血(下)第三十八章 華北觀摩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