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川地進剿】

此刻流寇降將明夔州府守備:劉正國,連忙發信息聯合明軍,讓明平賊將軍:左良玉,分兵屯守在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荊州府興山縣、湖廣行都指揮使司鄖陽府房縣、竹山縣、竹溪縣,之間以防流寇東逃劫掠。

致使農民軍:曹操(羅汝才)三次出兵劫掠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湖廣行都指揮使司以及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州府縣內都沒有任何糧食收穫,反而還屢戰屢敗,黨羽多數投降明軍,本部勢力也越來越弱。

而流寇:西營八大王(張獻忠)在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夔州府巫山縣內,又招攬了一批難民與明平賊將軍相對峙着。

這讓流寇:曹操(羅汝才)看到了一點小希望,便東逃與他匯合,兩人圖謀渡大江(長江)西走。

但在農民軍營中的流寇將領:過天星(惠登相)素來就與流寇:西營八大王(張獻忠)不和!雙方有很大縫隙。

早在夔州府新寧縣諸將降明之際,流寇:過天星(惠登相)就對準備歸明的流寇:常安國,說道“作賊非本意。”

說明他也明白這些年東躲西藏的日子不太好過,況且也有投降朝廷之後,被封官拜將的流寇,故此他動了投降之念,也因此遭到了農民軍本部人馬的嫌棄。

讓他不得不率部東走。

在得知農民軍:曹操(羅汝才)、西營八大王(張獻忠)要合併軍隊時,就更加讓他產生了並立之勢,決意歸明。

恰好此時,明平賊將軍乘勝移師進擊,流寇:過天星(惠登相)就命領手下:管隊(李常茂)以及冷冰道人(姚宗中)嚮明軍遞交投降書信乞降。

隨後明兵部尚書:楊嗣昌,就讓明平賊將軍接受招撫其流寇部衆七千人,在挑選精銳納入左家軍軍中,並安撫其老弱留置在鄖陽府鄖西縣內。

在以流寇降將:掃地王(張一川)、李靖王,隸屬於明湖廣總鎮監軍:萬元吉。

8月13日,明湖廣總鎮監軍派遣流寇降丁數人,入羅汝才軍營內勸降。

其中明兵部尚書還命流寇降將明鄖陽府兵備道僉事:金翅鵬,本部手下:飛上天,入賊營招降。

這讓羅汝才左右搖擺不定沒有答應,眼下流寇:西營八大王(張獻忠)剛與自己合兵,且羅汝才兵力上又多於張獻忠,故此張獻忠害怕羅汝纔會再次投降?

便找個機會對羅汝才,勸說道“羅首領,您的母親被官軍所擒獲,而楊閣部也已俘虜過天星在闕下,難道連您也要再次投降嗎?”

眼見流寇與明軍停戰時間已久,明湖廣總鎮監軍擔心有變數?就檄榜讓明平賊將軍攜帶降將:惠登相,去陣前招降羅汝才,以他倆的感情,想必羅汝才必會聽勸。

但是怎奈明兵部尚書擔心有危險,不從,也讓羅汝才降意再次斷絕!

此刻南直隸地區饑民成盜,由原來逃竄過來的流寇趁機煽動造反,以農民軍:革裡眼(賀一龍)、左金王(賀錦)等部的帶領下突襲南直隸廬州府霍山縣、安慶府太湖縣,之間劫掠官吏鄉紳。

同時明尚寶監太監:劉元斌,負責充當監軍,率領中軍都督府所轄的;揚州衛、和州衛、高郵衛、淮安衛、鎮海衛、滁州衛、太倉衛、泗州衛、壽州衛、邳州衛、大河衛,共六千明軍前往。

配合地方駐軍一起圍剿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寧府、歸德府,以及南直隸地區流寇,大軍嚴密把守各處關隘,一旦發現可疑人物直接扣留斬殺,讓流寇們無處劫掠。

只得西逃湖廣承宣布政使司黃州府麻城縣、黃梅縣。

又讓黃州府蘄州封地的明荊簡親王:朱慈煙,開始害怕起來!不過他相信兵部楊閣老,定會鎮壓住流寇們的。

8月27日,朝廷下令開放中原糧倉,救賑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災民,在發國庫內帑三萬兩黃金救濟北直隸真定府、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各州府縣饑民。

很快明兵科都給事中:戴明,就上奏道“荒極盜起蠢動迭告,北直隸大名府、南直隸淮安府、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所在之地皆有饑民爲盜,按有司素不休養饑荒不?招徠無策,使流寇造反難以圍剿,死於刀下者不計其數!均爲普通百姓也,用兵加餉則官逼民反,死於追呼者,今乞招撫、應以屢教不改者爲第一事也。”

可惜沒人聽進去!

9月13日,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州郟縣山賊:李際遇、申請、邦任辰、張鼎衆,集結兵馬五萬人,開始下山攻城掠地。

卻被明汝州總兵:王繼禹,派遣流寇降將明郟縣遊擊將軍:高謙,出兵擊敗,一日三捷,共斬殺山賊二千人,還追至開封府尉氏縣。

10月初2日,明兵部尚書:楊嗣昌,到達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夔州府,當即傳令明重慶衛指揮使:王允成、明重慶衛指揮僉事:楊文富,從重慶府北上夔州府巫山縣配合東剿流寇。

這讓農民軍:老回回(馬守應)、曹操(羅汝才)等部再次東逃到湖廣行都指揮使司鄖陽府。

而明湖廣總鎮巡撫:宋一鶴,急忙前往鄖陽府圍剿,還命諸將分屯兵在襄陽府、鄖陽府、承天府,各處扼守州府縣,不讓流寇們劫掠。

同時流寇降將:掃地王(張一川)既明保寧府副總兵:張一川,在保寧府負責圍剿流寇:西營八大王(張獻忠)。

卻不料在梓潼縣,被流寇給斬殺!

關鍵時刻明湖廣總鎮監軍:萬元吉,連忙命人把張一川的妻子,接去荊州府夷陵州安置,並給予撫卹金。

11月10日,朝廷晉升明陝西總鎮巡撫:丁啓睿,爲〈陝西三邊總督兼山西都指揮使司、河南都指揮使司〉三司軍務。

明河南總鎮巡撫:李仙風,則率領流寇降將明郟縣遊擊將軍:高謙、明宣武衛千戶:李建武,打敗中原流寇於開封府河陰縣菜園裡,斬殺流寇一千三百人。

此舉得到了明周孝親王:朱恭枵,的一致表揚並賞銀一千兩,還命令周親王府儀衛司與周親王府護衛指揮使司(宣武衛)再接再厲繼續出兵,以配合明軍剿賊。

12月初9日,四川都指揮使司、河南都指揮使司、南直隸中軍都督府衛所軍集結完畢,開始壓縮各地州府縣包圍圈,讓流寇:老回回(馬守應)、革裡眼(賀一龍)等部害怕,起了招撫之心。

之後明安慶府監軍:楊卓然,深知流寇「革左五營」中以;爭世王(藺養成)、老回回(馬守應)等人想被招安的意圖,遂下令停戰。

還親自跑到安慶府潛山縣、太湖縣,之間的山區內面見流寇五營領袖,以口舌之功,誘使他們接受朝廷的招降。

農民軍:藺養成,說道“吾等皆有絕世之才,惜朝廷無所用,餘故皆因饑荒爲盜,若朝廷處置得當,焉知不可爲忠義之士乎?且吾聞劉國能、李萬慶,率十餘營前後歸誠,爲朝廷效死命,戮力行間,顧餘獨不能乎?但吾部衆十萬餘置之何地?而主之何人?餉從何出?而以何等官爵待吾也?”

關於這點,明安慶府監軍居然在沒有朝廷回覆的情況下,滿口答應種種要求,並且指定以湖廣承宣布政使司黃州府山區爲投降後,流寇革左五營的安插地。

在以蘄水縣、廣濟縣、蘄州,加派的新餉給之。

這讓藺養成與馬守應等人很是滿意,甚至革左五營內部已經在考慮,投降朝廷之後,該先打那部流寇呢?

此刻流寇:闖將(李自成)趁着明軍圍剿別處農民軍之際,趁機從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商州、雒南縣,兩地的山中走出來繼續舉旗造反,打算東進前去與中原流寇們匯合作戰。

然而中原流寇們皆被困在河南府山中。

農民軍:蠍子塊(拓養坤)出兵劫掠,在河南府新安縣函谷新關被明河南總鎮巡撫:李仙風,指揮明軍圍剿斬殺。

其餘流寇:滿天星(張大壽)、張玅子、邢家米、大天王、鎮天王、小紅狼、九樑星,等流寇相繼請降,僅剩下死活不願投降的流寇:闖將(李自成)突圍而出。

怎奈這時南北直隸兩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相繼出現大旱蝗災!

使得稻田禾苗被啃,糧食全無、饑民遍野、以人相食,草木皆被啃盡,以至於中原地區,再次有流寇殘部乘機煽動百姓們並起。

從北直隸真定府到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的道路上,擁擠着大批難民。

使得北直隸大名府開州百姓:袁時中,在家鄉妖言惑衆,勸說刁民造反並聚衆數千人,號稱「小袁營」起兵攻打大名府開州城。

與明開州總兵:周爾敬,部明軍激戰數次。

在用調虎離山之計後,才擊殺了明開州知州:閭郗之,但也遭到了明軍圍剿,後失利退走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流寇所到之地都是誅殺貪官污吏,開倉放糧救濟饑民,深得饑民們的擁護,以至於有廣大的農民、礦工們紛紛參加造反,人數發展到數萬人,一時間聲威大振。

流寇:小袁營(袁時中)還率部東進聯合南直隸壽州流寇:老袁營(袁老山)本部,一起劫掠河南承宣布政使司與南直隸地區。

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11日,流寇:小袁營(袁時中)與老袁營(袁老山)過歸德府,走開封府與山賊:劉玉尺、朱成矩,一起活動在難民較多的開封府,還聯合起來劫掠鄉紳官吏。

同時明汝州知州:錢祚徵,招募壯士聯合汝州衛明軍1千人,夜半攻入崆洞山中火燒流寇,並讓百姓從千家裡立一大寨自保。

才使流寇們多次劫掠失敗,無法獲得糧食。

直到流寇:闖將(李自成)率兵攻打汝州時,明汝州知州登城抵抗,纔不幸中箭身亡!致使流寇們奪城之後,又北上河南府首府雒陽縣。

第一百二十六章【平播戰役】第二百六十五章【石曹之亂】第九十四章【紅鸞星動】第一百三十一章【密信幕府】第一百零四章【困獸之鬥】第一百一十四章【九部聯軍】第一百七十七章【登上龍位】第一百三十四章【沆瀣一氣】第六十七章【席捲南下】第二百二十一章【國本之爭】第五十三章【州府危急】第一百四十二章【銜悲蓄恨】第五十章【痛擊建奴】第九十九章【關白陰謀】第九章【軍中訓練】第二十九章【略有成效】第一百四十一章【調兵遣將】第一百一十五章【狐假虎威】第一百零七章【襲擊平壤】第八十九章【奔赴寧夏】第三十三章【剷除餘寇】第二百六十六章【韃靼勢強】第六十七章【流寇來降】第一百零三章【安難樂死】第一百一十八章【東籲之衰】第一百三十章【游塵土梗】第八十三章【圍攻古勒】第一百六十七章【追殺文龍】第九十四章【西南爭端】第一百四十四章【振旅而歸】第七十二章【奸商罪證】第二百八十三章【點凡成聖】第八十七章【四面楚歌】第二百四十九章【萬國來朝】第九十八章【巧遇高僧】第一百五十三章【兵圍葉赫】第八章【應徵入伍】第七十五章【流寇突襲】第二百一十三章【紈絝子弟】第二百一十七章【借兵東虜】第七十九章【邊關勝況】第一百九十八章【坤儀公主】第一百六十章【一毛不拔】第二百一十三章【紈絝子弟】第一百七十四章【四方匯聚】第七十一章【庚寅之變】第一百六十九章【西平兵敗】第二百七十五章【劍走偏鋒】第八十六章【復仇之路】第六十三章【拔營東撤】第七十三章【蛇鼠兩端】第一百一十章【春祈秋報】第二百零一章【月下老人】第一百九十六章【當機立斷】第一百八十章【巧獲太子】第七十二章【夙世冤家】第二百六十九章【旱魃謎魅】第八十五章【起兵報仇】第二百三十章【召集百官】第六十七章【席捲南下】第五十六章【軍中病情】第二百四十章【奉天法祖】第一百二十九章【太后干政】第一百二十三章【閨範圖說】第一百九十九章【風雲怪誕】第一百二十六章【平播戰役】第二百五十一章【放棄交趾】第二百五十二章【雜譚逸事】第三十五章【大有收穫】第一百八十章【巧獲太子】第五十八章【什圍五攻】第一百七十二章【拒絕議和】第一百二十四章【露樑海戰】第九十三章【邊軍鐵騎】第五十八章【什圍五攻】第五十九章【濟南之危】第一百六十九章【西平兵敗】第七十七章【震懾北蠻】第一百一十六章【封貢幕府】第四十二章【衆失之的】第二百三十五章【儲君即位】第六十六章【混入唐縣】第四章【興都淪陷】第六十七章【流寇來降】第八十五章【起兵報仇】第九十六章【危機四伏】第一百七十二章【端本清源】第三章【闖軍反擊】第九十七章【蒙面女子】第七十六章【女真犯邊】第一百七十八章【牛閻之捷】第一百零一章【哱拜叛亂】第八十四章【紫薇煞星】第一百零八章【東征李朝】第一百六十四章【物換星移】第一百二十五章【緬王陰謀】第八十五章【起兵報仇】第二百九十一章【姜氏叛順】第二百五十五章【三徵麓川】第二百三十八章【時局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