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觀心悟語 (3)

代溝之說,有相當的道理。不過這條溝如何溝通,只好潛移默化,子女對父母未便耳提面命。上一代的人有許多怪習慣,例如:父母對於用錢的方式,就常不爲子女所瞭解。年輕人心裡常嘀咕,你要那麼多錢幹什麼?一個錢也帶不了棺材裡去!一個錢看得像斗大,一串串的穿在肋骨上,就是捨不得摘下來。眼瞧着錢財越積越多,而生活水準不見提高。嘀咕沒有用,要事實上逐步提示新的生活模式。看他的一把座椅缺了一隻腳,墊着一塊磚,勉強湊合,你便不妨給他買一張轉椅躺椅之類,看他肯不肯坐。看他的衣服捉襟見肘,污漬斑斑,你便不妨給他買一件鬆鬆大大的夾克,看他肯不肯穿。這當然不免要破費幾文,然而這是個案研究的教學法,教具是免不了的。終極目的是要父母懂得如何過現代的生活,要讓他知道消費未必就是浪費。

勤儉起家的人無不愛惜物資。一顆飯粒都不可剩在碗裡,更不可以落在地上。一張紙,一根繩,都不能委棄。以致家家都有一屋子的破銅爛鐵。陶侃竹頭木屑的故事一直傳爲美談,須知陶侃至少有儲存那些竹頭木屑的地方。如今三房兩廳的逼仄的局面,如何容得下那一大堆的東西?所以做子女的在家裡要不時的負起清除家裡陳年垃圾的責任。要教導父母,莫要心疼,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我們一般中國人沒有立遺囑的習慣,儘管死後子女打得頭破血出,或是把一張楠木桌鋸成兩半以便平分,或是纏訟經年丟人現眼,就是不肯早一點安排清楚。其原因在於諱言死。人活着的時候稱死爲“不諱”或“不可諱”,那意思就是說能諱時則諱,直到翹了辮子纔不再諱。逼父母立遺囑,這當然使不得。勸父母立遺囑,也很難啓齒。究竟如何使父母早立遺囑,就要相機行事,乘父母心情開朗的時候,婉轉進言,善爲說詞,以不傷感情爲主。等到父母病革,快到易簀的時候才請他口授遺言,似乎是太晚了一些。

教育的方法多端,言教不如身教。父母設非低能,大抵也會知道模仿。在公共場所,如果年輕人都知道不可喧譁,他們的父母大概也會不大聲說話。如果年輕人都知道魚貫排隊,他們的父母也會不再攘臂搶先。如果年輕人不牽着狗在人行道上遺矢,他們的父母也許不好意思到處吐痰。種種無言之教,影響很大,父母教育兒女,兒女也教育父母,有些事情是需要解釋的,例如:中年發福不是好現象,要防止血壓高,要注意膽固醇等等。

有些父母在行爲上犯有錯誤,甚至惡性重大不堪造就,爲人子者也負有教育的責任。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而不違,勞而不怨。”這就是說,父母有錯,要委婉勸告,不可不管;他不聽,也不可放棄不管,更不可怨恨。當然,更不可以體罰。看父母那副孱弱的樣子,不足以當尊拳。

錢的教育

(十)遠交近攻(2)

烏托邦的作者告訴我們說,在理想的國裡,小孩子拿金錢當做玩具,孩子們可以由性的大把地抓錢,順手丟來丟去的玩。其用意在使孩子把金錢看成司空見慣的東西,久之便會覺得金錢這東西稀鬆平常,長大了之後自然也就不會過分的重視金錢,貪吝的毛病也就可以不至於犯了。這理想恐怕終歸是個理想吧?小孩子沒有不喜歡耍槍弄棒的,長大之後更容易培養出尚武的精神;小孩子沒有不喜歡飛機模型的,長大之後很可能對航空發生很大的興趣。所以幼習俎豆,長大便成聖賢,這種故事不能不說有幾分道理。小時候在錢堆裡打滾,大了便不愛錢,這道理我卻不敢深信。

事實上一般小孩子們所受的關於錢的教育,都是培養他對於錢的愛好。我們小時候,玩的不是錢,而常常是裝錢的撲滿。門口過來了一個小販,吆喝着:“小盆兒啊小罐兒啊!”往往不經我們的請求,大人就給買一個瓦制的小撲滿。大人告訴我們把錢一個個的放進那個小孔裡面,積着,積着,積滿了之後撲的一聲摔碎,便可以有筆大錢。那一筆錢做什麼用?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以我個人而論,我拿到一個撲滿之後,我卻是被這個古怪的玩意所誘惑了,覺得怪有趣的,恨不得能立刻把它填滿,我憧憬着將來有一天摔碎它時的那種快樂。

我手裡難得有錢,錢是在父親屋裡的大木櫃裡鎖着的,我手裡的錢只有三種來源:一是過年時的壓歲錢,或是客人來時給的紅紙包的錢;一是自己生辰家裡長輩給的錢;一是從每日點心費裡積攢下來的節餘。有一點兒富餘的錢,便急忙投進撲滿,噹的一聲,怪好玩兒的。起初我對於這小小的儲蓄銀行很感興趣,不時地取出來搖搖,從那個小孔往裡面窺看。但是不久我就恍然,我是被騙了,因爲我在想買冰糖葫蘆或是糯米藕的時候,才明白那撲滿裡的錢是無法取出來用的,那窟窿太小,倒是倒不出來,用刀子撥也撥不出來,要摔又不敢,我開始明白這不是一個玩具,這是一個強迫儲蓄的一種陷阱。金錢這東西爲什麼是那樣的寶貴,必須如此周密的儲藏起來呢?撲滿並沒有給我養成儲蓄的美德,它反倒幫助我對於錢發生一種神秘的感覺。

有人主張絕對不給孩子們任何零錢,一切糖果玩具都已準備齊全,當然無從令孩子們去學習揮霍的本領。銅臭是越晚沾染人的雙手越好。可是這種辦法也有時效的限制,一離開家之後任何孩子都會立刻感覺到錢的重要。我小的時候,每天上學口袋裡放兩個銅板,到學校可以買兩套燒餅油條做早點吃,我本來也沒有別的其他。但是過了兩天,學校門口來了一個賣糯米藕的小販,圍了一圈的小顧客,我擠進去一看,那小販正在一片一片地切着一橛赭中帶紫的東西,像是藕,可是孔裡又塞着東西,切好之後澆一小勺紅糖汁和一小勺桂花,令人饞涎欲滴!我嚥了一口唾沫之後退出來了。第二天仗着膽子去買一碟嚐嚐,卻料不到起碼要四個銅板才肯賣。我忍了兩天沒吃早點換到了一碟這個無名的美味。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感覺到錢的用處,第一次感覺到沒有錢的苦處。我相當的瞭解了錢的神秘。

錢的用處比較容易明白,錢從什麼地方來,便比較難以瞭解。父母的櫃子裡、皮包裡,不斷的有錢的補充。但是從哪裡來的呢?有人主張用實驗的方法教導孩子:不工作便沒有錢。於是他們鼓勵孩子們服務,按服務的多寡優劣而付給報酬。芟除庭草,一角錢;汲水澆花,一角錢;看家費,一角錢;投郵費,一角錢……這種辦法有好處,可以讓孩子知道錢不是白給的,是勞動換來的。但是也有流弊,“沒有錢便不工作”。我看見過很多人家的孩子,不給錢便不肯寫每天一頁的大字,不給錢便死抱着桌腿不肯上學,不給錢便撒潑打滾不給你一刻安靜的工夫去睡午覺。這樣,錢的報酬的功用已經變成爲賄賂的功用了!“沒有錢便不工作”,這原則並不錯,不過在家庭裡應用起來,便抹煞了人與人之間的情分,似乎是太早的戕賊了人的性靈了。

如果把錢的教育寫成一本大書,我想也不過是上下兩卷,上卷是錢怎樣來,下卷是錢怎樣去。

錢怎樣來,只能由上一輩的人做一個榜樣給下一輩的人看。示範的作用很大,孩子們無須很早的就實習。如果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宇宙觀都是從錢的方孔裡望出去的,我相信他的孩子們一定會有一套拜金主義的心理。如果一個人用各種欺騙舞弊的方法把錢弄到家裡而並不臉紅,而且洋洋得意的自詡爲能,甚而給孩子們也分潤一點兒油水,我想這也就是很有效的一種教育,孩子長大必定也會有從政經商的全副的本領。所謂家學淵源,在這一方面也應用得上。講到錢的去處,孩子們的意見永遠不會和上一輩的相同,年輕人總覺得父母把錢系在肋骨上,每個大錢拿下來都是血淋淋的。

錢永遠沒有足夠的時候。正當的用錢的方法,是可以從小就加以訓練的。有人主張,一個家庭的經濟應該對孩子們公開,月底召開一次家庭會議,懂事的孩子們全都到席,家長報告賬目和預算,讓大家公開討論。在這民主的形式之下,孩子們會養成一種自尊。大姐姐本來吵着買大衣,結果會自動放棄,移做弟弟妹妹買皮鞋用,大哥哥本來爭着要置自行車,結果也會自動放棄,移做冬天買煤之用。這是良好習慣的養成。錢用在比較最需要的地方去。錢不但滿足自己的物質的需要,錢還要顧及自己的內心的平安。這樣的用錢的方法,值得一試。孩子們不一定永遠是接受命令,他也可以理解。

(原載1947年11月9日《益世報·星期小品》第十七期,署名靈雨)

幸災樂禍

有人問“幸災樂禍”一語,如何英譯。英語中好像沒有現成的字辭可用,只好累贅一些譯其大意。德文裡有一個字,schadenfreud,似尚妥切,schaden,是災禍,freud是樂,看到別人的災禍而引以爲樂。

“幸災樂禍”一語出自《左傳·僖公十四年》:“背施無親,幸災不仁”,及莊公二十:“歌舞不倦,是樂禍也。”原說的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現在人與人之間也常使用這個成語,表示同情心之缺乏,甚至冷酷自私的態度。

其實,幸災樂禍不一定是某個人品行上的缺點,實在是人性某方面的通性之一。人在內心上很少不幸災樂禍的。有人明白的表示了出來,有人把它藏在心裡,秘而不宣,有人很快的消除這種心理,進而表示出悲天憫人慷慨大方的態度。

最近報上有這樣一段新聞:

……違建戶大火,烈焰映紅了半邊天,也映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

在火場鄰近的屋頂上,擠滿了人。左邊的消防人員手拿送水帶,賣力地想要將火儘速撲滅。一名隊員還從屋頂上摔下來,幸而只受輕傷。

右邊的一羣人卻“隔岸觀火”,有幾個還悠閒地蹲坐下來。別人的災難竟被他們當成熱鬧好戲。

旁邊附刊了照片,可惜模糊了一點,沒有顯示出……那幾位“悠閒地蹲坐下來”的先生們的面目。祝融爲虐,照例有人看熱鬧,除非那一火起自或燒到你自己的家宅,那時候那一場熱鬧就只好留給別人看。不過我有一點疑問:假使離府上相當遠的地方發生火警,不論是違章建築還是高樓大廈,濃煙直冒,火舌四伸,消防隊的救火車紛紛到來施救,居民忙着搶搬傢俬,現場一片混亂,這時節,你怎麼辦?當然你不會去趁火打劫。你也不會若無其事的閉門家中坐。你是否要提着一鉛鐵桶水前去幫着施救呢?你不會這樣做,人家也不准你這樣做,這樣做只有越幫越忙,而且無濟於事。遇到此等事,只好交給消防隊去處理,閒雜人等請站開。站開了看是可以,爬到屋頂上看也可以,如果你不怕摔下來。千萬不可站累了蹲下來坐着看,因爲蹲坐表示“悠閒”,人家有災難,你怎麼可以悠閒看熱鬧?悠閒的看熱鬧便至少有隔岸觀火之嫌。如果你心裡想“這火勢怎麼這樣小”,或“這場火怎麼這樣就撲滅了”,那你就是十足的幸災樂禍了。

我看過幾場大火。第一次是在民元,北京兵變火燒東安市場。市場離我家不遠,隔一條大街,火勢映紅了半邊天,那時候我還小,童子何知,躬逢巨劫。我當時只覺得恐怖,只覺得那麼多好吃好玩的物資付之一炬,太可惜了。第二次看到大火是在重慶遭遇五四大轟炸,我逃難到海棠溪沙洲上,坐臥在沙灘上仰觀重慶鬧區火光沖天,還聽得一陣陣爆竹響(因爲房屋多爲竹製),真個的是隔岸觀火,心裡充滿了悲憤。又一次觀火是在北碚的一個夏天,晚飯後照例搬出兩張沙發放在門前平臺上,啜茗乘涼。忽然看見對面半山腰上有房屋起火,先是一縷炊煙似的慢慢升起,俄而變成黑黑的一股烽燧狼煙,終乃演成焰焰大火。我坐下來,一面品茗,一面隔着一個山谷觀火。非觀不可,難道閉起眼睛非禮勿視?而且非悠閒不可,難道要頓足太息,或是雙手合什,口呼“善哉!善哉!”

有時候聽說舟車飛機發生意外,多人殉亡,而自己陰差陽錯偏偏臨時因故改變行程,沒有參加那一班要命的行旅,不免私下慶幸。這不是幸災樂禍。對於那些在劫難逃的人,縱不恫傷,至少總有一些同情。對於自己的僥倖,當然大爲高興,但是這一團高興並非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法國十七世紀的作家拉饒施福谷(LaRochefoucauh)的《箴言集》裡有這樣的一句名言:“在我們的至交的災難中,我們會發現一點點並不使我們不高興的東西。”(“DamsI’adversitedenosmeilleursamisnoustrouvonsquelquechose,quinenousdeplaistpas.”)。這一點點並不使我們不高興的東西,就是我們才說到的那種僥倖心理吧?

災難如果發生在我們的敵人頭上,我們很難不幸災樂禍。民國三十四年兩顆原子彈投落在廣島長崎,造成很大的傷害,當時飽嘗日寇荼毒的我國民衆幾乎沒有不歡欣鼓舞的,認爲那是天公地道的膺懲。想想日軍在南京的大屠殺,在珍珠港的偷襲,他們不該付出一點代價麼?此之謂自作孽,不可活。也許有人以爲我們應該如曾子所說的“哀矜而勿喜”,可是那種修養是很難得的。

第36章 撫簡懷人 (3)第23章 世相百態 (12)第3章 觀心悟語 (3)第35章 撫簡懷人 (2)第42章 撫簡懷人 (9)第9章 觀心悟語 (9)第19章 世相百態 (8)第32章 老饕漫筆 (7)第1章 觀心悟語 (1)第14章 世相百態 (3)第30章 老饕漫筆 (5)第40章 撫簡懷人 (7)第9章 觀心悟語 (9)第6章 觀心悟語 (6)第47章 撫簡懷人 (14)第12章 世相百態 (1)第16章 世相百態 (5)第11章 觀心悟語 (11)第16章 世相百態 (5)第26章 老饕漫筆 (1)第7章 觀心悟語 (7)第39章 撫簡懷人 (6)第34章 撫簡懷人 (1)第25章 世相百態 (14)第1章 觀心悟語 (1)第22章 世相百態 (11)第39章 撫簡懷人 (6)第37章 撫簡懷人 (4)第22章 世相百態 (11)第30章 老饕漫筆 (5)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20章 世相百態 (9)第29章 老饕漫筆 (4)第23章 世相百態 (12)第10章 觀心悟語 (10)第1章 觀心悟語 (1)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46章 撫簡懷人 (13)第43章 撫簡懷人 (10)第29章 老饕漫筆 (4)第4章 觀心悟語 (4)第7章 觀心悟語 (7)第1章 觀心悟語 (1)第20章 世相百態 (9)第12章 世相百態 (1)第38章 撫簡懷人 (5)第16章 世相百態 (5)第30章 老饕漫筆 (5)第20章 世相百態 (9)第33章 老饕漫筆 (8)第32章 老饕漫筆 (7)第43章 撫簡懷人 (10)第24章 世相百態 (13)第29章 老饕漫筆 (4)第7章 觀心悟語 (7)第3章 觀心悟語 (3)第47章 撫簡懷人 (14)第25章 世相百態 (14)第37章 撫簡懷人 (4)第20章 世相百態 (9)第45章 撫簡懷人 (12)第22章 世相百態 (11)第24章 世相百態 (13)第7章 觀心悟語 (7)第6章 觀心悟語 (6)第6章 觀心悟語 (6)第46章 撫簡懷人 (13)第35章 撫簡懷人 (2)第37章 撫簡懷人 (4)第48章 撫簡懷人 (15)第28章 老饕漫筆 (3)第13章 世相百態 (2)第10章 觀心悟語 (10)第10章 觀心悟語 (10)第43章 撫簡懷人 (10)第47章 撫簡懷人 (14)第20章 世相百態 (9)第14章 世相百態 (3)第13章 世相百態 (2)第11章 觀心悟語 (11)第17章 世相百態 (6)第42章 撫簡懷人 (9)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28章 老饕漫筆 (3)第2章 觀心悟語 (2)第17章 世相百態 (6)第13章 世相百態 (2)第33章 老饕漫筆 (8)第37章 撫簡懷人 (4)第41章 撫簡懷人 (8)第4章 觀心悟語 (4)第29章 老饕漫筆 (4)第43章 撫簡懷人 (10)第7章 觀心悟語 (7)第24章 世相百態 (13)第37章 撫簡懷人 (4)第36章 撫簡懷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