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等的人

“不殺?”

“也不是不殺,中江源一役背嵬軍就殺了許多盜賊。隨後與劍門立功的宿翰赴眉州救援,盜賊首領吳蘊負隅頑抗,背嵬軍與宿翰部以及城中守兵多路夾擊,又殺了許多盜賊。”

“張指使,殺就是不殺,不殺有可能反過來是殺。”

“這是……”

“如育子,過份溺愛,非是愛子,而是害子。巴蜀越早平定,殺的人才越少。背嵬軍如此,張詠如此,巴蜀得救了。”

誰不想家鄉好。

劉娥是四川人,前後兩次叛亂,讓巴蜀大多數百姓苦逼了。

“廟堂上還有什麼消息?”

“我倒聽到一條消息,宋公提議於巴蜀設五千鄉騎兵。”

“鄉騎兵?”

“具體的我也不大清楚,似乎這次背嵬軍仍暴露了一些問題,主要就是馬,背嵬軍多是西北馬與契丹馬,在平原作戰十分兇悍,但在丘陵地帶,卻存在種種侷限。相比於西北馬與契丹馬,西川馬與滇馬雖然矮小,倒是更適合在巴蜀山路上奔跑或作戰。設此騎兵主要用意就是在叛亂鎮壓後,能迅速將兵力撤回來,用於北方。第二個用意是此次一些蠻人借混水摸魚,擄走了不少百姓。一旦平定叛亂,朝廷會向他們索要,若不聽,可能拿其中幾個比較猖獗的蠻部開刀,用於恫嚇各個蠻部,讓他們稍稍收斂一點。”

這一解釋,劉娥倒是明白了。

以前宋朝嚴重缺少馬匹,但定難平定後,宋朝實際控制疆域漸漸覆蓋了整個南河套,北河套各部族也向宋朝稱臣。宋朝又與遼國開戰,幾次大捷,繳獲了許多戰馬。朝廷雖在中原減少了牧監,但在北方開拓了一些牧監。因此,軍用戰馬基本滿足了。

況且朝廷仍以步兵爲主。騎兵爲輔。

但不代表着國家馬匹就滿足了。

簡單的,如國用的運輸,驛馬,賞賜官員的馬匹。御馬。

民用馬更多,達官貴人家中會養馬,騎馬與拉馬車,商業上的運輸用馬,耕地用馬……

因此巴蜀繼續執行着茶馬政策,一分官辦,主要是用於西南官用馬,二是私人貿易,私人交易的馬匹。

不過官馬主要還是用作戰馬,隨着戰馬數量滿足。官方的茶馬貿易數量漸漸下降。

若是在巴蜀設五千鄉騎兵,一旦有警可以迅速鎮壓,也能震懾各個蠻部,同時能增加茶馬數量,進一步拉攏西川蕃人羌人。

但劉娥也沒有完全明白宋九的用心。

宋九這次提議。實際真正對象是蠻部,以後政策會漸漸變得強硬起來。聽話,有糖吃,不聽話,那麼這支熟悉當地地形氣候的騎兵就會進入,大軍相向。

這個不用太急,可以慢慢來。先組織好鄉騎兵,再練兵,然後解決種種問題。最後纔會將他們派上用場。

“不過我在坊間還聽到一條消息。”

“什麼消息?”

“坊間在傳,宋公心腸慈悲,因此下令不殺,使兩川數萬被盜賊捲入賊軍的無辜百姓得以活命。”

張耆前面說完。劉娥臉色便陰了下去。

“大娘子,勿用擔心,宋公現在避嫌都來不及呢,況且是收買人心,若是陛下聽說了。一定知道是有人陷害的。”

“趙公原來準備進入西川平亂,不過是峨眉山一個和尚說了兩句話,趙昌言鼻折山根,此反相也,不宜委以蜀事。又說趙昌言素負重名,又無嗣,今握兵入蜀,恐後難制。趙公今在何處?”

這個謠傳比那個茂貞大和尚用心還要惡毒啊。

做爲人君,最恨重臣的是什麼,收買人心!

但這是誰在陷害宋九?

不可能是皇上,皇上可能會略貶宋九,以讓權利平穩過渡,不過總的來說,皇上對宋九還是相信的,甚至還是愧疚的。沒必要用這個惡毒謠傳迫使宋九下去,那樣不是下去了,可能會成爲第二個盧多遜。

也不可能是宋九。

宋九說山人自有妙計,但不敢出這個拙劣的主意讓自己下去。

那是誰?

實際廟堂就象國家一樣,俺做老好人行不行?不行!你不吃人,人就得吃你啊。誰吃得厲害,誰吃得高明,誰就是勝利者。

就不知道是誰在搞鬼了,但不是她操心的,也沒那能力操心,更不敢操心。

劉娥關心的是宋九等的是誰。

實際這個人已經來到京城了,只是劉娥暫時還沒有注意。

寇準!

與宋九無關的,一是在西府,二是不敢再加宋九威勢了。西府還有三個宰相,向敏中才上來,不能問。柴禹錫與趙鎔兩人的德性,趙匡義實際也清楚的。

東府宰相也不少,呂蒙正與劉昌言二人首先必須排除在外。劉昌言才上位,不過他以前的“主子”在原先兩個皇儲之間都扮演過隱形的但實際重要的角色。

有一件事趙匡義不欲伸張。

王繼恩審查趙元僖案,在趙元僖府上搜出他這個二兒子與許多大臣來往的信函,包括趙普與呂蒙正。

呂端謹小慎微,問估計也問不出所以然。

蘇易簡喜吃酒,酒後吐真言哪,這麼重要的事敢問酒鬼嗎?

所以宋九斷定趙匡義必然詔寇準再度回京,他是趙匡義的“魏徵”嗎。

不過寇準初回京城,雖得到左諫議大夫的尊職,還沒有進入兩府,因此劉娥未想起來。

實際小寇來到京城,決定帝國命運時刻到來了。

看到小寇,趙匡義很激動,捲起衣服,給小寇看腿上的傷口,一邊埋怨道:“你怎麼到現在纔來啊。”

意思你再不來,就見見不到朕了,暗示他自己身體狀況很不好,今天你大膽說吧。

寇準平穩地答道:“臣非召不得至京師。”

俺也想回京哪,但你老人家將俺放青州一放,就是好幾年。俺又有什麼辦法?

君臣二人寒喧一番。

趙匡義直奔主題,問道:“朕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小寇是中二青年,但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中二青年,與別的中二青年可是兩樣的。

這個問題可不能隨便回答。於是說了一句史上有名的話:“陛下爲天下擇君,謀及婦人、宦官,不可也;謀及近臣,不可也;惟陛下擇所以副天下之望者。”

但千萬別當真,若是在另一個時空,翻開史書,便知道晚年的寇準幹了一件事,勾結周懷政等太監準備推翻劉娥,甚至強迫宋真宗退位,讓給才幾歲大的小趙禎。

政客的話不能當真了。

眼下寇準的答覆讓趙匡義略有些不快。朕都給你看腿傷勢了,你得敢說啊。

於是索性直接問:“元侃如何?”

宋九對劉娥說不動如山,論感情色彩,趙匡義最喜歡的是老八,但老八是不可能做皇儲的。太小了。其次元傑,然而元傑操守略差。

國家皇儲有多重要,趙匡義非是昏君,不會將感情色彩注入到皇儲當中。因此選來選去,還是看到誰長處多一點,短處少一點。那麼必選趙元侃。

因此趙元侃不動比動強。

特別趙元侃最大的短板便是這個劉娥,以後爲了這個劉娥不知鬧出多大風波。所以宋九又刻意提醒。讓他們勿要相會。

不過在宋九提醒下,趙元侃又做了一件事,李繼隆調到西北,李皇后憋氣,趙元侃進宮探望,殷勤服侍。又刻意看着趙匡義的傷勢,“暗暗”垂淚。

不能再裝了,但只流流眼淚還會的。

弄得趙匡義有些傷感,撫着他的頭說道:“這孩子。”

特別是趙元侃探望李皇后,讓趙匡義很欣賞。趙匡義非是不用李繼隆。也非是不用宋九,不過這兩個龐然大物若處理不好,不利於國家權利交接,所以纔有這個安排,順便看看朝堂動向。然而五兒子在府中大樂慶祝,唯獨這個三兒子不以李皇后“失勢”而不尊重。這孩子,別的不說,有良心。

但他自己的想法不算,還要看看大臣的想法,以便做爲旁觀者的想法,讓他參考。

寇準順水推舟答道:“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要立襄王爲皇儲,那就早點舉行冊封儀式吧。”

於是趙元侃皇儲地位才確定下來。

而且比他兩個哥哥幸運,先是讓趙元侃爲開封尹,再改封壽王,再立爲皇太子。

直接給了皇太子這個名號了。

事後劉娥反覆回味。

過了許久才明白爲什麼宋九能斷定趙匡義要召寇準回來了。

又說寇準回來,會對趙元侃有利。

如果劃分大臣,有三派,中立一派,對趙德芳兄弟趙廷美同情一派,憎惡趙德芳兄弟一派。

包括宋九都是第二派系的。

趙普肯定是第三派系的。

但小寇卻是第二派系的,無他,他的妻子就是小宋皇后的妹妹。

然而做爲皇子,元傑是第三派系的,元侃是第二派系的。甚至李皇后對趙廷美與小宋皇后都表示了同情,只是不敢說罷了。

所以小寇回來,必然支持趙元侃。然而寇準回答十分聰明,他不直接說趙元侃是適合的人選,否則以趙匡義多疑的性格,反而產生不必要的疑心病,改立元傑。因此寇準始終以皇帝的意志爲意志,最終使大局定落下來。

趙匡義此時身體很差了,瞞都瞞不住。

京城百姓也聽說了,然而皇儲空懸,這讓老百姓十分擔心。

因此發生了一件事。

趙元侃立爲皇太子,要去太廟拜見列祖列宗。

太廟在皇城東南方向,並不在皇城內,於是侍衛簇擁着趙元侃前去太廟。

聽說皇太子終於定落下來,京城百姓也鬆了一口氣。不然老皇上說死就死,皇太子不定,那麼好了,來一個七龍爭嫡,甚至趙匡胤的孫子,趙廷美的兒子再在中間摻一腳,國家就亂了,首先倒黴的就是京城百姓。

因此一個個涌上街頭觀看。

看到了,趙元侃才二十幾歲,身體魁梧,年富力強,這樣的皇儲纔有助於避免皇帝過世後出現政局動盪不安的局面,因此一個個歡呼起來:“真一個少年天子啊。”

劉娥也在人羣中觀看。

開始她眼中充滿了喜悅的淚花,忽然聽到這些呼喊聲,也不高興了,差一點暈倒。

第55章 爹爹第283章 春闈(上)第494章 朕累了第280章 可怕的誤會(上)第411章 鐵血之路(十一)第444章 高處不勝寒(中)第116章 流民(下)第269章 謀劃第458章 朔州之戰第489章 大事不糊塗第225章 大宋第一戰將第141章 又是豪賭(上)第148章 背後(上)第225章 大宋第一戰將第98章 建隆三年的那些事(下)第173章 第一槍第71章 神奇(下)第328章 憐奴第448章 南方有風第179章 開業(中)第198章 牛(上)第126章 影響第456章 忠心第58章 異人奇課第170章 巫蠱第135章 夜戰第138章 草芥第215章 踢第16章 約戰(上)第259章 槍桿子第518章 皇對皇第381章 鬥吧第34章 第一張畫(上)第117章 三肥土(上)第444章 高處不勝寒(中)第448章 南方有風第223章 皇后(上)第195章 國舅(上)第488章 要翻天第454章 燕南歸第348章 必死(下)第294章 小魚(下)第64章 糊塗第205章 簡單如何演繹成複雜(上)第485章 南方(上)第220章 大婚(上)第475章 一(上)第296章 盧宋會(上)第179章 開業(中)第484章 奇葩(下)第503章 遺言第513章 寓言第189章 強上了第215章 踢第132章 搶老婆第98章 建隆三年的那些事(下)第441章 妖星(中)第485章 南方(上)第511章 四面楚歌第436章 神的黃昏(五)第93章 兩道詔書第385章 五十年第446章 野望(上)第273章 中傷第318章 搖擺第254章 妹妹找哥淚花流第264章 人才第467章 很短的飆風(下)第512章 澶州大捷第92章 地圖(下)第195章 國舅(上)第493章 原因第220章 大婚(上)第363章 棄子(上)第74章 南方(下)第403章 鐵血之路(三)第32章 刁難外國去第425章 上位(上)第81章 誘、惑(中)第426章 上位(中)第8章 神奇第292章 小魚(上)第333章 入相(下)第514章 三憂第199章 牛(下)第78章 孤家寡人第309章 碩麥(中)第340章 官家的妙算(下)第53章 比較(下)第204章 老韓第61章 愛因斯坦第154章 清明(上)第166章 鏡子(上)第265章 折騰第11章 師規第208章 遊園(中)第339章 遙遠的地方(上)第272章 伐第36章 果子(上)第518章 皇對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