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蔡襄之錯

吃喝一會,一直不說話的吳充道:“相公西北大勝,重整禁軍,總覺得是要天下休養生息的時候,卻又一下國政大變。相公正當青春,是否求治過於急切了?”

歐陽修道:“西北滅党項,敗契丹,有此功,相公還有什麼功可求?如此做,必然是真有大事,我等思之不及罷了。”

吳充不說話,蔡襄舉杯一飲而盡,把杯按在桌上道:“相公所言,太過龐雜,一時也能以理得通透。我就不明白一點,相公言欲抑勢力之家對小民的侵奪,要在天下均田方稅之餘,還要憑田土出徭役,不出人則出錢。又要官把城鎮之間的場務、酒樓、邸店,凡令人指射的一切賣出,只留官派吏直管的。還優先賣給鄉間大戶,太過麻煩。如今三司錢糧廣有,有銀行在那裡,把官營之業全部賣出又如何?鹽鐵非善政,不得已而行之。”

歐陽修道:“相公自有道理,我們官位低微,或有不知情之處。”

蔡襄脾氣最倔,一聽歐陽修的話,眉毛一揚:“有何不知情處?逐匈奴,行鹽鐵,漢武帝之政。徐相公滅党項,又有李相公去西北經理西域,無非是要效武帝故事罷了!”

吳育咳嗽一聲:“君謨,相公一再言,君子當論跡不論心,以君子爲北辰行之,你又行誅心之論了!朝廷如此做,相公自有深意。朝廷爲政,勢力之家和平苦之民爲兩端,現如今鄉間小民艱難,故行此政紓緩民力。城鎮裡面,朝廷管得嚴,抑勢力之家太過,產業凡有尺寸之利,必收於官。緊處當鬆,鬆處當緊,朝廷從容處置之。”

蔡襄嘴角一撇:“何處爲緊?何處爲鬆?說得過於玄了!若真是爲小民着想,何不把天下之物一沒於官,天下之田一沒於官!有場務,有營田務,自經營之。怕勢力人家借田土和場務盤剝小民,收入朝廷,朝廷總會憐民愛民!”

吳育道:“此話我還真問過,你猜一猜相公是怎麼答的?”

蔡襄道:“這何用猜?無非全沒入朝廷,朝廷管之不及而已。若要管,必要新召無數官吏,冗官冗吏如何平?相公雖有大功於國家,終是人也,何必身背此怨!”

吳育笑道:“是以說,君謨,你不去究事情如何,不肯用腦,只是猜人,如何能知事情端的?徐相公曾言,本朝宰相,功以趙忠獻相公爲首,德以王文正相公爲第一。忠獻相公佐命之功無人可及,文正相公以‘怨歸於己,恩歸於上’居相十數年。徐相公對宰相治政第一條,就是文正相公的‘怨歸於己,恩歸於上’。相公何許人?出西北統軍,其餘大臣三辭四推,相公慨然赴任。滅党項,敗契丹,編練隴右之軍。朝廷要調,相公把手下最得力之將、最強之軍撥付出來。軍功如此,說除軍權,相公立即上馬回京。”

說到這裡,吳育搖搖頭:“君謨,你要改!徐相公當政,再是如此隨口評論,只怕不會一笑置之。相公此人,對官員合不合職任極是較真,你這樣是犯了諫官的大忌!”

吳育和蔡襄都是福建路莆城人,關係不比旁人,這是真地在勸他。

蔡襄知道自己說得過了,不再說話,只是喝酒。

歐陽修瞪了蔡襄一眼,問吳育:“君謨說把天下之物收爲官有,又有何不可?”

“天下有餘物,官以租賦收之,以官營之場務奪之。此物尚餘也,入勢力之家。官收此物爲何?官員俸祿、養軍之費之外,當治生產,使世間錢糧越來越多。治生產,自然於天下有好處。只是場務必有餘利,此餘利用全用於治生產,非不想也,勢不能也。三司再大,豈能天下之錢一一全管?此必託之於下。託之於下,必有貪瀆之吏上下其手,年深日久越貪越多。是故,把天下之物沒於官,非抑勢力之家取平苦之民餘物法也,是納勢力人家於朝廷內也。此等人得利,朝廷當怨,日久必生亂。”

在生產力達不到的情況下,強行把天下公有,不是消滅剝削,而是把剝削者收入了政權內部。初期是政權這個交集撐大,把剝削者和被剝削者這兩個集合幾乎全部納入,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跟早期的剝削社會生出階級一樣,在交集裡仍然會分出階級。最終的結果不是消滅了剝削,而是改成了在政權內剝削,換另一種方法進行鬥爭罷了。這個時候的政權,承受被剝削者的全部怨氣,相當於剝削者的背鍋俠,還怎麼維持?

以爲如此做從此跳出了治亂循環,實際上治亂循環只是換了一個面目罷了。

爲什麼封建時代的歐洲沒有治亂循環?這沒什麼好解釋的,中國家天下的封建時代同樣沒有治亂循環。發展不到那樣的水平,矛盾在各家解決了,很難形成波及天下的大亂。

歐洲走出家天下之後有沒有治亂循環?當然有,一次一次的經濟繁榮和經濟危機,換一個名字就不是治亂循環了?治亂循環不可怕,只要走出了封建時代,實現大一統,幾乎無法避免。怕的不是治亂循環,怕的是天下興亡,及時改革調整,千萬不要走到那一步。

非要天下不再出現治亂循環了,真沒有辦法,社會發展總是這樣來來回回的。

不解決不行,經濟危機不允許發生,資本主義的事情我們不許有,這是日耳曼人那種又蠻又軸的勁頭。事情有一利必有一弊,兩全其美只是暫時的,矛盾是發展轉化的,好的總有一天變成壞的,壞的有一天說不定就變成好的。這沒有什麼可怕,不能想着把子孫後代的事情也做了,更重要的是要告訴他們因時制宜及時更改。

韓愈和柳宗元建立的政權的合法性在人,在人的表現就是查天下治亂,亂的時候要及時更正,治的時候要努力堅持,實際上是非常先進的,合乎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舊兩黨除了意識形態和政策取向間的爭執,輪流上臺執政的理論基礎就在這裡。這個理論基礎,就是兩黨制國家輪流執政的內在原因,哪怕徐平前世,世界第一大國依然是如此。

仁義之道就真是沒有弊端了?當然不是。只是意識形態下這個弊端不是弊端罷了。這樣做要求政權對社會的掌控力足夠,調整還得及時,對政權的執政能力要求很高。一旦政權失去這樣的能力,對社會掌控不足,仁義之道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

此時宋朝對農村的掌控力還是比較弱,在城鎮的掌控力過強,徐平在制度上的改革措施,就是針對這兩個方向來的。農村要開始收權,建立自助的各種組織,由官方進行制度和財政上的支持,幫助他們對抗地主的剝削。在城鎮開始放權,放鬆對行會的管制,放開價格管制,並引導農村的資金投向城鎮,引導工商業的發展,開啓工業化時代。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徐平前世改革的過程,不過面臨的條件不一樣,所取的方向和政策措施不一樣罷了。前世改革面臨的是農村和城鎮的掌控力都過強,表現出來的就是城鄉同時放權,放下官方的包袱,向社會要發展的動力。

過了這個階段,社會推動發展的動力枯竭,用於發展的社會剩餘向少數人集中,新的社會危機便又出現。改革的措施便就要反過來,重新收權,官方來背起發展的責任。

城鄉的不平等,必然帶來改革措施的不同步,只是現在改革初起,徐平同時向城鄉一起下手罷了。隨着生產力發展,工業化的進行,城鄉差別慢慢消失,政策措施纔會同步。

改革初起,必然會出現負作用。如在農村,收權之前一些利於發展的基礎設施,道路和橋樑,開渠和開荒,諸如此類,是由鄉村的勢力之家完成的。甚至新式農具,也是由這些人家購買,投入到實際使用當中去。一旦收權,農民的自助組織尚不具備這個能力,可能會出現基礎設施建設的倒退。此時要由官方出面,及時扼制住這個倒退趨勢,使社會生產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到發展的正常軌道上來。

以矛盾論的觀點,政策措施必然是有利弊兩個方面,會相互轉化,真正的萬世法其實是沒有的。爲萬世開太平,不是固定一個政策,從此無憂,而是告訴後人,這個政策有利有弊。現在用是利大於弊,當矛盾轉化,利不是利,弊不是弊,要及時改革。

不管是勢力人家,還是平民百姓,都是政權之下的民,沒有好與壞,沒有哪個是朋友哪個是敵人的問題。隨着社會發展,對於社會中的每個人來說,平苦之民可以成爲勢力人家的一員,勢力人家也會跌入平苦之民,這都是社會的正常現象,不必視作洪水猛獸。在內部分階層,阻擋這種轉化,就是在給自己埋地雷。

不管是把自己人當朋友,還是把自己人當敵人,都是喪失了政權的執政立場。執政黨不要在內部找朋友來支持自己,這是革命黨的辦法。找到了朋友,也就分出了敵人,一旦社會矛盾轉化,政權的基礎就轟然崩塌。蘇聯的崩潰從內從外可以找一萬條理由,可以揪出來無數個罪人,但最根本的,是作爲執政黨,採取了革命黨的辦法,最後亡於內部。

政權有立場,但不要讓立場左右,喪失自己的獨立人格。一旦喪失,政權就非常危險。

共產主義留給後人的關於社會的最偉大的理論財富,一是發展的觀點,發展是社會的必然。二是階級矛盾是社會內部的主要矛盾,並由此而發展出來的中國化的矛盾論。

矛盾是對立的統一,否定之否定體現了矛盾的對立,卻沒有體現出統一。這是由此支持的政治理論最後失敗的根本原因,哲學基礎。科學主導了生產力的發展,哲學則主導了政治理論。政治失敗,內因大多都是在哲學基礎上。

徐平爲什麼在出現兩黨制萌芽的時候,要一道德,改爲一黨?便就是因爲從哲學基礎上生出來的兩黨制,歷史上的宋朝已經走過一遍了,沒有必要再走一遍。

第147章 破綻第278章 殺人越貨第74章 埋伏第87章 我們投降第24章 祖先的呼喚第57章 千里西來第31章 端午(下)第45章 孟州李迪第323章 雅俗共賞第41章 串香第4章 斜谷造船務第91章 軒然大波第260章 宜將剩退窮寇第283章 斬于軍前第35章 我有三策第270章 震懾第118章 突圍第125章 歸正人第126章 選差外州第294章 養起來第54章 狗眼看人低第275章 稅役改革第135章 節制兩路兵馬第208章 使氣第59章 掃雪第74章 請君入甕第5章 高大全第117章刀鋒下的小山村第301章 抑制清流第235章 天機第198章 演練第139章 少用茶,多用絹第149章 伏閤夜對第201章 陛辭第122章 火光沖天第208章 如果你是元昊怎麼辦?第43章 熊二焦五第302章 青冢第165章 政令分掌第55章 合作社第61章 按戶配炭第189章 心在西北第93章 多方牽連第23章 誥命第154章 邕州舊部第61章 意外第21章 衆人到來第185章 初稿已成第190章 東還是西?第53章 甘谷歸附第136章 握成拳頭打人第142章 審問第193章 威脅王城第175章 我自有大道第222章 兩路出山第168章 立萬世法第76章 徐平的憤怒第90章 猛虎入狼羣(八)第81章 談不攏第246章 生命在於運動第19章 遊園第250章 露布報捷第111章 以假僞真第153章 塵埃落定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155章 接風第27章 不羈的黃河第208章 如果你是元昊怎麼辦?第63章 天大的功勞第183章 中書條例第142章 審問第67章 晾到一邊第162章 風波驟起第75章 世道變了第31章 造紙第236章 狂徒第75章 人質第57章 錢往哪裡去第97章 試探第249章 一拍即合第40章 清香白酒第278章 興靈路經略使第277章 狼狽爲奸第127章 這屆言官不行第245章 亡周室者秦第166章 前線指揮第19章 出行第101章 新法可驗第115章 徐昌聽到的消息第116章 走馬爲誰雄?第180章 投名狀第171章 隴右都護府第27章 夜宴第166章 時機正好第27章 小隱君第99章 就鬆不就嚴第187章 頭重腳輕第221章 細腰城第243章 一日兩子第307章 來了就要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