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章 自我

不論怎樣渲染AI的威脅,最終毀滅世界的,必然是人,而非機器。

更具體的講,就是“那個人”。

在AI意識方面,方然的涉獵比較有限,對“人工智能究竟能否產生自我意識”的爭論,也沒心思去參與其中。

原因很淺顯:

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識(假使有的話),與其他特性一樣,必然是人創造的產物。

但這樣的產物,耗費時間精力創造出來,又有什麼用呢;

難道是爲了滿足AI開發者的成就感嗎,當然不是,人類的任何生產實踐,都要有直接、或間接的利益動機,但所謂“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識”這種東西,看似高端,實則百無一用,對人類世界根本就沒有什麼現實的好處,也無法帶來額外的收益。

科學研究的價值暫且不談,從實用主義出發,“AI的自我意識”只會是廢物。

憑什麼這樣講呢,想象類似的情景:

譬如僱主,僱傭一名司機、或者會計,需求的究竟是什麼;

這僱傭來的司機、會計,只要有能力做好分內的工作,其本身有、或沒有自主意識,對僱主來講,會有什麼區別嗎,

根本就沒有。

製造出一臺意識覺醒的計算機,一個意識覺醒的系統,對人類而言,是否有用處;

答案同樣是“沒有”,拋開白日做夢般的“探索科學技術奧秘”之類幼稚念頭,站在IT領域的立場上稍加分析,就不難發現,人工智能是否具備自我意識,對其完成工作,並沒有任何確切的幫助。

至於其他可能的收益,譬如,讓人工智能從事創造性的科學研究,有這種能力的AI,危險度之高,不言而喻,造這種AI出來就等同於自戕。

沒有明確的收益,卻有重大的風險,這種研究,在人類世界是很難進行下去。

退一步講,研究“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識”,原本就很無稽:

人研究人工智能,歸根結底,是爲了獲得人所欠缺的能力,譬如計算能力,分析能力,洞察能力,至於“自我意識”,蓋亞表面的七十多億樣本難道還少麼,正常人都具有的功能、屬性,又有什麼利用人工智能來再造一次輪子的必要呢。

思考就止步於此,至於說,研究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識,會對人類審視自身、探究自我意識之類的研究有多大幫助,方然就更意興闌珊,他知道,自然科學的邊界上,類似的問題簡直數也數不清,別說自己,即便全體人類構成的文明,也沒有將其逐一尋根問底的能力。

更不用說,這世界本身,竟已時日無多。

所以對AIASG,對日益滲透進人類社會的人工智能,他完全持實用主義的態度。

每一天在網絡上忙碌,對“國際商用機器”的兼職工作,方然很上心,同時,也儘可能抽時間解析人工智能領域的新動向。

他感興趣的,不是人工智能紛繁蕪雜的算法設計和體系架構,而是這些成果在具體項目中的應用。

AI應用於現實,方然的切入點,並非自動駕駛、或者人臉識別之類細枝末節。

一個軟件,即便依託超級計算機和龐大數據庫,究竟怎樣造出其他軟件,這種事,很多IT領域的行內人都嘖嘖稱奇,甚或將信將疑,起初方然也不例外。

然後他逐漸弄明白,對AIASG,這系統的開發思路,大致就是像構建下棋的AI那樣,通過大量軟件開發人員的工作數據,來對初始狀態的人工智能進行訓練,進而模擬人類開發者的行爲,僅此而已。

按這樣的開發思路,本質上講,AIASG不過是在模仿一個程序員。

程序員,在軟件工程領域會有誤解,行內人都知道軟件並非程序員自己就能搞定,而需要不同職責的開發人員相互配合,經過從需求分析、到後期維護的若干個環節,但在這兒,方然所指代的就是“碼農”,具體來講,他刺探到的訊息顯示,AIASG的訓練樣本,就採集自於獨立開發小型程序的程序員。

作爲一名合格的碼農,獨立開發小程序,是起碼的能力。

這種能力,受程序員個人的思考、記憶與工作時段限制,能獨立開發的軟件規模有一定的極限;對接近、甚至超越極限的開發任務,人的記憶和分析能力會過載,效率隨之嚴重下降,任務規模繼續提升,軟件的研發週期就會趨近於無窮大,這是無法逾越的限制。

由“研發時間=項目規模/研發效率”可知,單獨開發時,提升開發者的效率,就能在規定期限內開發更龐大的軟件。

AIASG,坐擁遠超人類的記憶和計算能力,在模擬人類程序員的行爲時,就有人無法比擬的優勢。

常規開發流程中,受限於人類個體的能力而必須組建團隊,使用效率低下的人與人溝通、協調的方式來開展工作,而AIASG,則彷彿一個能力超強的程序員單打獨鬥,從而避免軟件工程中令人頭疼的諸多問題,極大提高了開發效率。

這種效率的提升,目前,已經能抵消AIASG低下的智力水平。

洞悉這一點後,方然就着手搜尋、調試網絡上唾手可得的人工智能模塊,用AI來幫忙完成些工作:

搜尋“匿名者”的行蹤,這麼一件他始終沒斷過的事。

自從幾年前,還在讀中學的他發現了“匿名者”留下的聯繫方式,一直到如今的西曆1472年,持續不斷的搜尋,讓方然找到了懷疑是“匿名者”建立的網絡聯繫節點——某個電子郵箱,卻始終沒尋獲一點蛛絲馬跡,不僅沒弄清此人的真實身份,甚至,就連這傢伙在網絡上的最新動向,都一概欠奉。

從起初的留下聯繫方式,到後來的銷聲匿跡,反差太大;

據此,方然一度認爲此人已被追尋永生的“同類”幹掉,倒也算合情合理。

但不管隱姓埋名,還是已橫屍荒野,“匿名者”的遭遇還是讓他十分關注,畢竟,對遲早將要到來的“同類”間自相殘殺,會怎樣進行,潛藏在網絡與現實中的威脅又將如何呈現,觀察“匿名者”的活動軌跡,就是很好的預警。

除此之外,對貿然留下訊息、渾不知危險已近在咫尺的“匿名者”,方然也的確很好奇。

追尋永生的人,對自身安危,居然會這樣的毫不在意……

他究竟是怎樣想的呢。

第二六七章 人質第七四五章 盡職第二七〇章 藉口第一二五章 無菌第五八八章 接觸第四十五章 建樹第四一五章 易貨第三十八章 不測第四六四章 預感第三九三章 預感第一二二章 冬季第一一七章 自我第六〇二章 機降第四七九章 替代第一〇六章 奇點第八三九章 差異第二二一章 四色第三九〇章 勝負第四五九章 漸凍第一四八章 藉口第四八五章 人選第二四四章 鏈條第七一五章 神怪第五六七章 換頭第八四〇章 往昔第四五五章 海峽第八六〇章 明白第三一四章 管制第三四五章 中繼第一九四章 心理第四九三章 思維第八七九章 必要第五八一章 壓縮第八八五章 穹頂第七〇一章 擯棄第三四一章 三元第四〇六章 互毆第八三五章 轉變第十八章 社工第二十六章 窺探第三五七章 審美第七八八章 殘疾第二六七章 人質第五八八章 接觸第六七七章 意願第八一二章 講理第一〇三章 請教第十章 升學第七四六章 有限第七十二章 平衡第一〇八章 困難第七八一章 火箭第二三九章 辯論第八〇三章 遷移第六八七章 理解第三〇四章 總值第六三六章 海鮮第一八六章 方法第八八〇章 探索第六六八章 指責第六三七章 罐頭第七五三章 爭議第一〇二章 猜想第四八九章 批駁第一五三章 密室第一四五章 隱匿第二四七章 車間第四四七章 避難第一七六章 困局第六九五章 維持第六三二章 環帶第八六六章 拖沓第一七八章 差距第三八九章 池魚第八六〇章 明白第八六五章 拜訪第四八五章 人選第八六二章 拯救第七七七章 考覈第四六七章 生態第三九四章 核戰第三八二章 主控第四六九章 態勢第五八一章 壓縮第一四一章 活着第八五六章 坦然第四九七章 調試第一〇四章 依賴第六八五章 嘶吼第七五三章 爭議第七一七章 蔑視第四九八章 陰雲第六二八章必亡第十一章 中學第六二五章 輻射第五二二章 要塞第五八五章 抗爭第三七一章 羅斯第三十五章 競爭第五八二章 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