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九章 風險

雖然用於“強人工智能”,這一類計算機,仍無法承載人的“自我思維”。

手術後的幾個月內,連接到實驗者腦部的計算機,一直在嘗試連通,並試圖解析實驗者大腦傳來的電信號。

這種過程,有點類似電子設備的“對碼”,聯邦研究機構在舊時代也做過類似的研究,成果可供參考,但,即便對碼在逐步進行,計算機對實驗者的自我意識而言,也只是一種極其怪異的存在,彼此並無法融合。

這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利用儀器監測實驗者的腦電活動,一方面對實驗者進行測試及詢問,結果顯示其“自我意識”對接入的計算機系統,並不甚敏感。

手術後的第九十天,與第一百八十天,聲稱自己並未感覺異樣,即對接入基本沒有反應的實驗者,佔比分別爲39%與22%,對照腦種植試驗的3%與1%,很顯然,兩種手段之間存在巨大的效應差異。

據此,研究者認爲,實驗者的腦、或者說其自我意識,對接入的計算機系統感到陌生。

或許其也在嘗試進行“對碼”,只是效率較低。

即便那些“感覺”到接入系統的實驗者,種種跡象也顯示,其自我意識只是將感覺到的東西視爲“異類”,普遍反映自己出現了某種意識阻滯感,並聲稱這感覺“令人頭腦發空,甚至煩躁不安”。

涉及到意識的凡此種種,沒有親身體會,一切只能憑語言想象、猜測。

相比之下,不論阿達民、還是負責人,更傾向於採信AI監測系統的分析,認爲人腦與計算機的溝通嘗試,僅僅止於“試探”,計算機這一邊很想與人腦建立連接(這是任務),但人腦這一邊,流淌的生物電卻未向計算機側擴散。

人腦外聯的兩條路,種植腦組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計算機外聯則徒勞無功。

方然並不關注技術細節,而更關注成果,但,考慮到種植腦組織的“材料”,是來自其它實驗者的大腦,材料本身並無法逃脫衰老、死亡的宿命。

不僅如此,腦,畢竟是“自我意識”的棲居地,即便只是(每次)切下一小部分腦組織,種植在欲延續意識存在者的大腦上,但這塊種植的腦組織,是否會殘留有提供者的自我意識,如果有,又會對接受者造成怎樣的影響。

NEP_774機構的報告,相對樂觀,認爲這種影響十分有限,甚至無法被觀察到。

不僅如此,倘若這一技術進入實用階段,“材料”的來源,應該會以接受者的克隆體來提供,只是目前NEP大區的研究機構,還未掌握這類技術。

用克隆體的腦,作爲自己大腦衰亡後的新居所,這一設想,其實科學界早已有之,並非新穎的腦洞,區別、或者說分歧只在於,NEP_774的專家們都清楚,人的自我意識無法被讀取、更無法被寫入,要遷移意識,現在還必須要進行腦組織種植。

但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

如果,僅僅是如果,出於減少手術次數、縮短週期的考慮,直接將克隆體的腦與接受者的腦進行連接,會發生什麼情況。

這時,克隆體的大腦內,是否會有意識的存在呢。

如果有,那麼,這手術就相當於將兩個“自我意識”的載體連接在了一起,這是人類迄今爲止從未面對過、也沒思考過的情形,當兩個意識的硬件基礎緊密相連,意識,會有什麼感覺,接下來又會發生一些什麼。

兩個意識,是否會發生融合,還是會井水不犯河水一般,這都需要做試驗。

相比於暫時沒有成果的計算機外聯,種植腦組織,眼前的風險、效果與預期表現都更優,方然卻猶豫了幾秒,他在思考另一種可能。

目前的研究,人腦、與種植的腦,其間的確有意識流動的情況,但這種技術,不用說,顯然存在腦組織的來源與其壽限等不能忽視的風險,提供者的自我意識,會不會侵蝕接受者的意識,種植的腦組織,使用壽命也無法達到永恆。

wωw⊙ тtκan⊙ C ○

即便這一切都得到解決,出於某種考慮,方然也很難說服自己接受這一續命術。

直覺在提醒他,這樣一代代延續的實驗者,名義上或許可以說自己正在實現“永不下車”,實際上,其能力卻斷然無法逾越人腦的極限。

人腦,只要材料、架構與微觀結構不變,就幾乎無法具備與今天人類之腦更強的能力。

將意識在一代代腦中“傳遞”,固然有希望造成自我意識的永存不滅,但,能力則始終拘囿於人腦,而無法有任何的提升。

時間流逝,自身能力卻一點沒變,這恐怕並不足以應對漫長歲月中的各種威脅。

解決的辦法,倒也不是沒有,像今天NEP大區這樣的節奏,一邊培養科研人才,一邊研發強人工智能,這暫時還不是很嚴重的問題。

相比之下,還是人腦的自身屬性,讓方然心裡沒底。

人腦,一代代的替換下去,不論是腦種植的替換過程,還是腦的正常使用過程,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剔除風險,考慮到腦的細胞結構,這種風險,事實上一點也不小,在蠻長歲月裡積累起來,遲早會讓風險大到不可接受。

說白了,自己的意識,禁錮在一具血肉之軀內,這只是無可奈何,而不是欣然接受。

但凡有能力擺脫這具身體,以另外一種更可靠、更穩妥的方式存在,都值得一試,對計算機外聯的方向,方然也不想輕易放棄。

與血肉之軀的人體、人腦相比,計算機的特點,是“永不出錯”。

實際運行中,計算機系統並不會一點錯都沒,但追溯本源,卻必定能定位到某客觀條件,或者粗心大意的程序員。

這特性,對研發“強人工智能”是阻礙,對以服從命令、效盡職責爲目標的傳統計算機系統而言,卻是一個基本正確的斷言:

計算機永不出錯,如果有錯,必定是這計算機的設計、製造、維護與使用者犯下。

第四一七章 規劃第六四三章 西陸第七六三章 規劃第四七三章 科研第七八四章 月面第四一四章 比特第三八八章 東西第一〇七章 膨脹第八八〇章 探索第八一八章 傳送第八四九章 選擇第六九二章 同類第一二一章 算力第二二三章 石塊第七四一章 天壤第七一五章 神怪第七十九章 復生第六十二章 陪葬第四二〇章 分配第一一五章 軟件第二七六章 建議第四三九章 經費第七〇八章 拒絕第三四八章 離別第三四一章 三元第七一六章 辯論第二四五章 全產第三三一章 做夢第一七四章 相似第六三五章 階段第二二二章 職級第七一五章 神怪第二五〇章 大勢第七三八章 規劃第九五三章 印痕第六四五章 火山第八八〇章 探索第五九七章 秉性第七五〇章 分解第二六一章 需求第五二八章第二二七章 價格第九五二章 從前第五三〇章 遠東第六三四章 疑慮第二一五章 夏洛第七一四章 工程第六五三章 辦法第四三五章 比例第七九一章 改良第五三七章 受限第三四一章 三元第六七二章 變故第八六四章 浩渺第八〇一章 工業第三〇二章 缺陷第四〇九章 紀年第四五〇章 轉移第一三四章 探索第四六六章 環境第八九七章 自制第六四五章 火山第八七五章 加速第八七二章 專利第三七四章 雙贏第五二三章 盤桓第七一三章 防禦第二七八章 維爾第七五五章 耗費第一〇六章 奇點第四〇六章 互毆第七五三章 爭議第七六二章 近日第三七〇章 脫殼第七五六章 能量第七一四章 工程第五九五章 籌碼第八八三章 紀念第六六一章 記憶第七十八章 停滯第八六四章 浩渺第三〇八章 更替第五〇五章 保護第八十四章 生意第八三八章 歧視第三二七章 號角第三八二章 主控第一五〇章 無價第五六五章 擴散第五十二章 導師第四三四章 庫房第三四七章 造訪第四六〇章 理由第六三四章 疑慮第一五九章 假扮第七七三章 車輪第一四三章 孤島第五二四章 俘虜第三八五章 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