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7章 調整應對

司馬懿纔不會等到龐德領兵反攻進入陳留郡的時候才倉皇撤退了.曹肇在沛國被龐德擊敗後,司馬懿得知了消息,立刻就意識到了接下來的局勢到底會有多被動。

司馬懿當即下令給陳泰,讓他先一步棄守鄢陵,緩步後撤,自己領兵爲他斷後,然後再吩咐郭淮前往扶溝縣,統帥之前分出去協助扶溝縣防守的兩萬士卒東撤,退入濟陰郡內,去支援賈逵。

而隨着司馬懿領兵後撤到陳留郡的雍丘縣後,他選擇率領四萬士卒就地駐紮,剩下的兩萬士卒,交給陳泰,讓他儘快趕到酸棗,一方面協防河南郡虎牢關的側翼,另一方面,看住臨近酸棗的延津渡口,保留住大軍北撤回到河北的最後一個通道。

就這樣,司馬懿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調整好了自己的戰略部署,形成了一個南至陳留郡,東至濟陰郡,北至東郡的防禦圈。

至於兗州南部諸郡,沒辦法,司馬懿是表示自己沒能力能守住了,誰有本事嗶嗶,司馬懿可以分兵一萬給他,讓他去守那裡嗯,這話一說,曹爽直接閉嘴了。

曹爽又不是真的二傻子,就算司馬懿真的敢分兵給他,他也不敢真的去啊。

其實吧,身在鄢陵主力前線,曹爽還是能接到更多的情報,對戰局也有足夠的瞭解的就算他受限於能力不能完全看的透徹,但曹肇這一敗造成的影響,曹爽就算第一時間看不明白,之後多琢磨兩天也能明白過來。

所以,其實曹爽雖然一路嗶嗶,但更多的也是發泄一些情緒,表達對曹肇這個蠢貨的不滿對司馬懿退守到雍丘縣的做法,其實曹爽還是能理解的。

再不撤,恐怕真的要被人堵死在兗州西南了。

但有一點,曹爽有點搞不懂。

是,他曹爽確實是沒事兒經常給司馬懿找麻煩,宣示自己的存在感.但有一說一啊,哪怕是曹爽,他也只是私心過重,不代表真的一點判斷力都沒有。

其實吧,曹爽也是能明白,司馬懿的能力還是很強的.所以他真的搞不懂,以司馬懿的能力,爲什麼這次兗州之戰,會打成了這幅德行。

全程被動應戰,看不到任何可以扭轉局面的機會。

如果說之前進攻洛陽的戰事還能說是上命不可違的話.兗州戰事可都是在他司馬懿的全權指揮下的,怎麼還能打成這個樣子。

而且,其中最無法讓曹爽理解的一件事是——既然曹肇統帥的騎兵部隊這麼重要,爲什麼司馬懿連一點警示都沒有給曹肇傳遞過?!

就這麼放任曹肇去正面對上龐德,導致曹肇戰敗後不得不全軍棄守兗州南部,只能在兗州的東北四郡建立防線?!

曹爽倒是沒有懷疑司馬懿有二心,但現在曹爽嚴重懷疑司馬懿是不是有私心。

嗯,二心和私心,性質是不同的。

曹爽還是比較認可司馬懿的爲人的,不相信他會背叛大魏,轉投蜀賊.要投的話他早就投了,早一年投還能順帶的送上一個兗州。

這麼大的禮物,到了蜀賊那邊,至少也是一個三公的待遇,何至於在兗州呆到現在?!

所以啊,曹爽是不相信司馬懿會背叛大魏的。

但司馬懿這個老小子是不是有私心,這可就不好說了。

畢竟,曹肇那小子,是曹休的兒子,而曹休和司馬懿之間的關係恐怕全大魏都知道,兩人關係極差。

早年間,曹休彈劾司馬懿的疏奏幾乎每年都不斷.如果不是曹丕和曹叡兩代君主都不太喜歡曹休,再加上曹休自己也把人緣跟混沒了,司馬懿這麼被一個宗室將領彈劾,還能有個好?!

所以啊,曹爽不得不懷疑,司馬懿這次沒有對曹肇強調騎兵作戰的重要性,是不是在公報私仇,就是要故意針對曹肇。

畢竟,司馬懿作爲一方統帥,肯定是不可能做到所有的事情都事必躬親的,而曹肇作爲騎兵軍團的實際主將,他對騎兵軍團的行軍和戰鬥都有直接的決策指揮權.這次戰敗,哪怕追究責任,也不該司馬懿來負主要責任,肯定是先追究曹肇的責任纔是。

而司馬懿所做的,不過是沒有提醒曹肇他的重要性而已而事實上,這個事情,司馬懿提醒也可以,不提醒也沒人能指責他什麼。

再一個,司馬懿從一開始就不太同意發動對洛陽的反攻,而是想要在陳留郡加強防守現在的局勢,就正如司馬懿在一年前所預計的那樣,集中兵力,佈防兗州東北四郡。

那麼,是不是可以解讀爲,司馬懿故意送騎兵部隊去跟蜀賊的騎兵軍團對決。

勝了,功勞不僅是曹肇的,也是他司馬懿的。敗了,責任是曹肇的,司馬懿又可以藉此收縮兵力佈防,達成自己想要的戰略結果?!

真的,曹爽現在是越想越覺得,這個事兒不是沒有可能啊。

而支撐曹爽這麼認爲的理由是——要是換成他在司馬懿的這個位置,他就一定會這麼做的。

真的,也就是曹爽只是心裡懷疑,沒有去質問司馬懿,否則司馬懿能用唾沫星子把曹爽給噴死。

天底下哪有爲了私怨,就主動葬送兩萬騎兵部隊的主帥?!

要能幹出這種缺心眼的事兒,那司馬懿還能是司馬懿麼?!

這次兗州作戰不順利的原因,是因爲從頭到尾,司馬懿就沒有掌握到任何一刻鐘的戰場主動權。

他從一開始就反對去進攻洛陽,認爲應該就地佈防,防止蜀賊發動再次北伐作戰。

可偏偏天子不聽他的,還強令他必須搶先發動北伐,導致司馬懿所有的戰略思路,都是圍繞着怎麼進攻洛陽來的。

結果司馬懿的戰略安排沒有成功,導致失去了先手。

接着,潁川郡那邊投降的也太快了一點,導致司馬懿一路後撤,差一步就沒能堵住在鄢陵的十五萬徐庶大軍.能趕上已經是萬幸了,司馬懿對佈局如何防守,也是剛剛在開始思考。

再接着,司馬懿考慮到了東郡的防守薄弱,纔剛剛派出賈逵去堵上這個漏洞,結果還沒過兩天,魏延在東郡登陸,進攻濮陽的消息就傳過來了。

司馬懿是一步慢,步步慢,完全是在疲於應對的狀態。

他既要面對兵力比他多了近一倍的徐庶大軍,又無法快速的聯絡到河東的郡兵部隊,也無法對河東戰事做出快速調整,最後撤回了兗州,還要想辦法收拾身後的爛攤子這麼多麻煩事兒要司馬懿去考慮,哪有時間專門去叮囑一個曹肇,讓他一定要小心行事?!

再說了,曹肇作爲宗室將領,又執掌着兩萬冀州騎兵,是實權將軍,就算司馬懿提醒了曹肇,曹肇真的能聽的進去麼?!

畢竟,誰都知道曹肇的老爹跟司馬懿關係不好,司馬懿專門叮囑曹肇要小心應對龐德的話,是不是有可能激起曹肇的逆反心理,認爲司馬懿在瞧不起他?!

因此,司馬懿認爲,在曹肇的這個事情上,一動不如一靜,不要專門叮囑反而是好事兒。

可司馬懿是真的沒有想到,曹肇居然會輸的這麼慘。

在司馬懿看來,曹肇這個人,縱然沒有曹休的能力,但起碼爲人處世還行,不如他老爹那麼急躁,而且就目前的宗室將領而言,曹肇還算是比較有能力的。

起碼比自家的護軍將軍要強的多。

再加上冀州騎兵也是曹魏的精銳騎兵,這些年整體戰鬥力並不差,五年前跟隨曹真大將軍平定公孫淵叛亂的時候也是立下大功的就算曹肇不是龐德的對手,只要曹肇不浪,冷靜應對,以整體戰力而言,拖住龐德的兩萬涼州騎兵應該還是能做到的。

可.誰知道曹肇居然選擇了跟龐德正面硬剛,而且居然還輸的那麼慘,兩萬騎兵最後只剩下四千人回到了定陶,幾乎是全軍覆沒。

這會兒司馬懿哪裡是別有所圖啊,他是完全的被逼無奈,只能儘可能的保住兗州東北四郡,同時守住自己的後路。

即使如此,司馬懿依然不太放心,因爲東郡方向,只有一個夏侯和在守衛濮陽,兵力也只有一萬兩千人而已。

而此時的魏延,麾下有四萬五千精銳禁軍龐德擊破了曹肇後,魏延就不需要去考慮被騎兵圍剿的問題了,他完全可以先破甄城,然後轉身進攻濮陽,最後兵臨酸棗,延津一線,切斷兗州魏軍的退路。

因此,司馬懿不得不下令給河內郡的司馬師和夏侯霸,讓他們先放棄圍剿進入河東的蜀賊,先來支援兗州。

只是,考慮到兩地的聯絡實在不方便,萬一軍令傳遞不及時,導致司馬師和夏侯霸無法立刻來援司馬懿出於謹慎起見,還是上書給朝廷,講明現在兗州的困境,希望朝廷能及時派遣援軍,來援兗州。

第1148章 司馬懿的困境第642章 兩員老將第1174章 佯攻朝歌第12章 秘方第354章 曹操第666章 敗退第886章 龐統訓姜維(一)第1206章 兵臨城下第855章 潼關之戰(十)第227章 和談第480章 孫權的想法第256章 鍊鐵第737章 爭(二)第336章 公安城的戰鬥第337章 北方戰場第1190章 意外的先見之明第1199章 援兵去哪兒第1164章 北伐理由第98章 劉表病重第974章 羊衜上任第550章 毌丘儉的決斷第578章 決策冒險第1114章 拆東補西第190章 江東內事第267章第89章 救援魏延第574章 懲罰第160章 孫尚香的奇妙冒險第680章 成都應對第839章 戰略改動第481章 孫權在準備第500章 各州情報第836章 包圍網內的苦戰第310章 定軍斬夏侯第752章 收留第556章 諸葛誕第17章 糜竺第848章 潼關之戰(三)第886章 龐統訓姜維(一)第1049章 東吳的反應第352章 曹操退兵第945章 撤軍第1056章 水戰(四)第297章 不合第758章 司馬懿的焦慮第969章 佔便宜的東吳第502章 重想第1139章 戰略目的第69章 江夏變故第781章 右扶風第791章 防禦體系第1240章 中止經濟戰第368章 分兵第1125章 主力進軍第135章 江陵決戰(二)第562章 撤退和追擊第176章 誤解第1252章 滅吳時機第1238章 改良第1063章 局勢明朗第93章 投石機第60章 授徒第1170章 魏延的疑問第766章 人選第895章 石苞的心思第40章 運氣極好的曹操第995章 真正的戰略第340章 陸遜攻宜都第686章 公平第83章 議策第1201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二)第585章 張郃之計第966章 洛陽戰事(三)第809章 蔣琬用兵第997章 後手齊出第83章 議策第388章 戰略衝突第1029章 誰比誰更爛第898章 東吳的盤算第432章 偷襲汝南第469章 南陽戰局第230章 情勢變化第1186章 河內變化第985章 荊州隱患第796章 曹休的處境第24章 注水版兵書第826章 北伐前哨站第59章 諸葛出山第100章 接應第310章 定軍斬夏侯第709章 異動第1082章 戰略制定第1075章 又是聯姻第586章 險計第265章 蝗災第814章 雙方誤判第530章 郭淮的後手第939章 相持第176章 誤解第858章 潼關之戰(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