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面試

第2章 面試

大雪過後的空氣,清冷異常。

站在招賢館門口的張溪暫時無暇去感受這份清冷,他即將面臨着一場重要的面試。

不管是什麼面試,哪怕自認爲是走過場的面試,該緊張還是會緊張一下的。

心中默唸一會兒的“面試說辭”,心裡覺得沒問題了,這才深吸一口氣,整理一下衣冠,拿出名帖,前去敲門。

門響三下,側身在門邊站立,等人來開門。

這是登門拜訪的規矩。

張溪也不知道招賢館的規矩是啥樣,既然這樣,就按照登門拜訪的規矩來好了。

站立等待了大概十幾秒的時間,門往裡打開。

開門的是一位大漢,身高得有一米八以上,渾身鼓鼓囊囊的,一看就是那種肌肉很發達的主。

最要命的是一雙眼睛,炯炯有神不說,還帶着警惕和懷疑的意味探視着張溪,久久沒有任何動作。

張溪很不舒服。

不是因爲被瞪着看不舒服,而是一種來自潛意識的認知告訴張溪,開門大漢這種審視的目光是一種很無禮的行爲,這時候張溪最應該做的,就是拂袖而去。

可.

張溪收拾一下心情,擺出一副笑臉,躬身作揖行禮後,纔對着開門大漢說道,“在下張溪,字元長,潁川人士,特來拜訪館主,煩請足下代爲通報。”

沒辦法,咱是來找工作的嘛,不能因爲前臺的臉色不好就放棄一次面試機會嘛這就是張溪最後做出決定的原因。

開門大漢聞言,臉色卻是微微一變,原本審視的目光直接消失,眼神裡流露出不屑的神色。

“在此等候,不可擅闖!”

大漢說完這話,拿過張溪的拜帖,也不看張溪的反應,直接轉身進裡屋。

張溪此時也有點繃不住了,主要是那個大漢那個不屑的表情實在是太明顯了,感覺深怕你不知道他看不起你的樣子。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人家明着看不起你,還能滿臉堆笑的跟人家說話的人.嗯,反正張溪是做不到。

這時候的張溪真的有點想直接走人了。

但問題是,拜帖已經送出去了,不是伱想走就可以走的。

如果剛剛自己覺得受辱,不給拜帖直接轉身就走,傳出去大家也只會說是劉使君的不尊重人才,可現在自己給了拜帖卻不見主人,這反倒意味着張溪看不上劉使君。

雖說吧,不管是歷史上還是三國演義上,劉備這個人對待人才好像都還挺不錯的,只要不跟彭羕那樣作大死,頂多就是不重用.但你敢賭麼?!

思來想去,張溪還是決定,暫時忍下這口惡氣,站在門口靜靜的等待。

本來張溪覺得就那個大漢的態度,會不會給自己通報,什麼時候通報都不好說,他甚至做好了被人晾着的準備了。

但實際上,並沒有讓張溪等的太久,就見那大漢黑着一張臉跟在一箇中年男人身後,而中年男人則是滿臉笑容的快步向門口走來。

“賢士駕臨,備不勝榮幸,未能遠迎,還望高才恕罪,恕罪。”

中年男人來到門口,對着張溪,二話沒說的直接鞠躬作揖行禮

張溪一看這架勢,趕緊的也作揖行禮,嘴裡連說,“不敢,不敢”

然後就說不下去了。

要說點客套話,總得搞清楚對方身份吧,而對方的身份也不難,剛剛人家就自我介紹瞭然後張溪就有點傻了。

“備”?

什麼“備”?!

在新野縣,招賢館內,自稱“備不勝榮幸”的人.總不能他姓張吧!

反應過來的張溪一時間有些尬住了,但劉備可沒有,他伸手抓住張溪的手腕,一遍笑着把張溪往裡領,並且說道,“備設此招賢館,只爲一見天下賢士,今有幸認識先生,且隨備進屋一敘,如何?!”

張溪被劉備拉着,順勢的就往招賢館裡走.這時候要是再反應不過來,那就真的不用進去一敘了,這場面試在門口就結束了。

反應過來的張溪,趕緊順勢放鬆自己的身體,由着劉備的引領往招賢館內走去,同時臉上笑着迴應道,“如此,便有勞劉使君了!”

劉備依然沒說什麼,帶着張溪進入招賢館前廳,分賓主落座。

坐好之後,張溪不等劉備開口,先主動說話。

“向聞劉使君仁義佈於天下,求賢若渴,今日一見,果然不虛幸甚,幸甚!”

得找補一下,恭維一下這位BOSS,拍拍馬屁好提高好感度.不然剛剛在門口愣住那傻樣,人家要是覺得你反應太慢或者沒有眼力見可怎麼辦。

面試第一印象很重要的。

可這事兒吧,張溪覺得也真的不能怪自己。

你見過誰家公司面試,人事經理不先出面,直接見老闆的?!

本來張溪以爲,來招賢館面試,最多是見到劉備手下的某位文臣,如果能見到簡雍糜竺等人就已經是燒高香了。

誰能想到劉備堂堂一個豫州牧,左將軍,沒事兒蹲在一個招賢館裡的?!

劉備面對張溪的恭維,卻只是微微一笑,說道,“不敢,不敢先生既是潁川人士,不知卻爲何來到荊州?!”

嘛,這個劉備好像不太吃這一套哈。

也是,能在亂世裡混出頭的英雄們,哪個是吃溜鬚拍馬這一套的,就連袁術都不會吃這套。

既然劉備不吃這套,那張溪也不能繼續恭維下去,不然就成了馬屁之徒了。

稍微調整一下心態,張溪按照記憶中文士對答的慣例,正色回答道,“溪自潁川來,欲往襄陽龐德公處遊學,途徑此地,聽聞劉使君招賢納士,求賢若渴,特來自薦!”

分家這事兒,不太好拿到檯面上來說,所以張溪就找了一個遊學的說法。

在漢朝,遊學這事兒是很正常的情況,劉備早年也遊學過,並且因此拜在了大儒盧植名下學習。

而遊學也是有規矩的。

只有在一個老師那邊學完了所有的知識,得到老師的許可,纔有資格遊學,換句話說,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是不夠資格去遊學的。

而造成遊學之風盛行的原因也在於,漢朝採用的是察舉制,要入仕就得有官員舉薦,遊學各地,也是結交各地讀書人,進而結交各地官員的一種手段。

張溪這麼說,就是告訴劉備,雖然我是在遊學過程中,但如果你要舉薦我的話,我也是可以答應出仕的。

這算是這個時代面試工作的流程性用語了。

劉備自然也聽懂了,微微一笑,正衣冠,肅顏色,然後才問道,“哦,既如此,不知先生所善何事,何以教我?!”

這是標準的君臣問對程序了。

這時候就不能再抱着輕鬆的心態,張溪必須在這個時候向劉備展現出自己的能力來。

何以教你,要不要先來個《隆中對》,搶一下諸葛亮的飯碗?!

別說,這事兒張溪昨天在客棧模擬問答的時候還真的想過,只是後來自己給自己推翻了。

《隆中對》的大概意思張溪是明白,也能說的出來.但,會背《隆中對》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隆中對》是一個大綱,是諸葛亮給劉備提出的戰略規劃。

但張溪可不認爲劉備去見諸葛亮,就是聽諸葛亮讀一遍《隆中對》,兩個人肯定是商量了很久關於如何實現《隆中對》的方略,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諸葛亮初步獲得了劉備的認可。

張溪知道自己的能耐,仗着所謂先知先覺或者多出來的一些知識給自己弄得舒服一點這倒是能做到,讓他去規劃軍事戰略,那他還不如一個馬謖。

馬謖好歹讀過多年兵書,而張溪嘛,兩輩子加起來就只會一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道,不可不查。”

是的,《孫子兵法》這麼牛的著作,張溪只記得這一句。

如果劉備真的跟張溪討論《隆中對》的線路問題,那說不了幾句張溪就得露餡,反而會給劉備留下“誇誇其談”,“言過其實”的壞印象。

再一個,張溪也有屬於自己的說辭。

“溪早年在家耕讀,後求學於潁川荀氏,頗通數術之道。”

這是張溪早就想好了的說辭。

在這個時代,書非常的珍貴。

雖然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但蔡侯紙書寫和保存都相當的不便,還不如原始的竹簡好用,所以現在書的主要載體還是竹簡。

竹簡笨重,文字承載量也有限,這就造成了書的流通不便,再加上世家豪族爲了掌握知識的“註釋權”,對於書籍全都是敝帚自珍的態度,所以這年頭的大儒都不敢說自己熟讀所有經典,大多數只是專攻一本經典。

張溪如果說自己“博覽羣書”,那肯定是在吹牛,即使真的看的書多,也不見得能全部理解書中的內容和含義。

倒不如順大流的說自己專精一樣,還是一般人不太會去研究的“數術之道”。

這個時候的數術之道可不是後世的裝神弄鬼下九流“小道”,而是先於道家的一門輔佐帝王的學問,也是研究《周易》的基礎跟現代數學不是一回事,但必定會用到數學的知識。

張溪當然不會這個年代的數術之道,更不會裝神弄鬼的下九流“小道”,他只會九年義務教育的現代數學。

但這年頭,數術之道太難了,肯下苦功夫去研究的人也太少,更別說什麼集大成者,很多人連《九章算術》都沒啃下來呢。

就這點來說,張溪覺得自己應該比大部分學數術的人要強的多.起碼他會多元方程組。

張溪故意這麼說,就是讓劉備沒辦法真的來考證他的學問甚至他都懷疑,劉備壓根就沒有讀過任何數術類的著作。

劉備果然不太懂,聞言皺眉,問道,“敢問先生,何爲數術之道?!”

張溪微微一笑,心裡默唸昨天準備好的說辭,說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可以籌算者,天地之數也,若得天地之數,則大道在其中也。思通造化,策謀奇妙,是爲術家”

其實張溪根本不懂什麼叫數術之道,他就是把記憶中讀過的《素問》和《漢書》中的一些關於數術的內容,似是而非的糅合在一起蒙人。

看着劉備一臉懵逼,似懂非懂卻又不停點頭的樣子,張溪就知道,這次真的讓自己蒙過去了。

洋洋灑灑的扯了一大堆文言文,有些文字張溪自己說出來都覺得拗口,但總算是把劉備給唬住了。

至於這麼說會不會因爲扯淡太過導致劉備不用自己張溪覺得這也不可能。

劉備現在是什麼處境?!

屢戰屢敗,困守新野,寄人籬下。

難道劉備到現在還能不知道自己不能成事的原因麼?!他要是真的不知道,會放下架子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出山?!

張溪在數術之道的闡述中爲什麼上來就要強調數術之道可以“籌算天地”,可以“思通造化,策謀奇妙”?!

目的只有一個,不管你劉備信不信,至少表面上,我是你現在需要的謀略型人才。

這樣的人才上門投靠你,你就算不信我,千金買馬骨的典故知道吧?!

而劉備呢

“既然先生擅長數術之道.備帳中尚缺一名糧草主簿,不知先生可願屈就?”

劉備的這個反應,就有點讓張溪不太好評價了。

算是在預料之中吧,劉備在張溪一頓四六不靠的叨叨後,雖然聽不懂,但還是願意給張溪一個官職。

主簿是一個不小的官職了,雖然劉備現在沒地盤,但主簿是一郡副手,不能說劉備拿個小官打發張溪。

但.主簿這個官職爲啥前面要加個“糧草”二字?!

糧草主簿那是個什麼玩意兒?!

(本章完)

第912章 圍點打援第268章 魯肅病重第1187章 兩線失敗第265章 蝗災第827章 魏延詐關第49章 大勝第31章 商討第602章 大昌集搏殺第756章 三伐議定第111章 變調的智激周瑜第65章 攻擊和防守第1169章 曹爽的決斷第1040章 再次平衡第671章 戰事停歇第150章 蘄春第990章 曹魏的困難第480章 孫權的想法第599章 突破第1204章 猶豫第940章 大變故第626章 敗退第1230章 北伐幽州第966章 洛陽戰事(三)第382章 礦產爭奪第669章 宛城戰事(二)第775章 漢軍軍議第745章 平叛策第810章 勸降第692章 爭論第410章 王異的掙扎第369章 三路戰局第910章 水戰第1203章 代郡危急第1114章 拆東補西第1234章 悲歡不定第276章 襄樊之戰的真正用意第972章 迴歸江陵第534章 陳倉道第195章 張溪告狀第460章 曹丕的魄力第851章 潼關之戰(六)第157章 鹽鐵和制度第194章 示範區第604章 收尾第707章 治理雍州第33章 體能訓練第210章 山道肉搏戰第1029章 誰比誰更爛第31章 商討第22章 寇封的“喜事”第1252章 滅吳時機第956章 影響第292章 軍令狀第840章 潰逃第981章 搖擺的孫權第399章 偷襲計劃第175章 從長計議第1162章 三年後(三)第199章 營中瑣事第783章 拖延時間第704章 挑明第766章 人選第1241章 大泉當千的影響第1120章 秦朗第554章 南陽僵持第1191章 瞞天過海第18章 家有新人第1205章 司馬懿的謀劃第32章 江夏第813章 撤軍第350章 樊城保衛戰(三)第772章 拖延第1028章 桃園重聚第1172章 河東世家第107章 魯肅第1136章 出賣第669章 宛城戰事(二)第4章 主僕第1111章 劃紅線第1250章 攪局者(三)第1141章 濮陽失守第371章 孟獲的反應第832章 曹休出兵第402章 魏延的傷勢第976章 巴丘水戰(二)第305章 收取襄陽第1018章 陸凱第859章 潼關之戰(十四)第1045章 東吳內政第1174章 佯攻朝歌第154章 安置流民第663章 潼關的差異第85章 守城方略第618章 突然出現的王平第939章 相持第1032章 繞道偷襲第1157章 兗州戰役結束第947章 互相試探第267章第260章 赴約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