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第 63 章

蜀道之難, 世人皆有所耳聞,就連馳騁慣天空的黃鶴尚不得過,畏懼不前的行人也不是那麼值得嘲笑了。

若是冬日行路, 則更是萬徑人蹤滅, 千山鳥飛絕, 若非無可奈何, 常人都不會選擇在冬日進出益州。

然而, 時近年關,白茫茫的蜀道之上,卻有一行四人正在徐徐前行。

細看來, 這四人原來是忍冬、清荷、姜念沛,公孫尋。

四人一道入蜀, 陸照影則坐鎮涼州。

當然了, 除了他們這幾位孤膽英雄, 另有一千涼州精兵散入益州,以作多地呼應之效。

“清荷姐姐, 這路怕是不對,咱們走了半日,好像還沒見到圖上所畫的村落。”說話的正是公孫尋。

清荷駐足看看地圖,皺眉道:“先生所給的這份地圖是前朝遺作,如此看來道路多有改變, 並不能做準。”

忍冬接過地圖, 仔細比對一番, 道:“一直往南邊走總不會錯, 如果路上能遇到人, 問問便知了。”

荒郊野外,天色尚早, 似乎除了硬着頭皮前行,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又走了近兩個時辰,衆人眼前一亮,發現不遠處屋舍儼然,似有村落,不由加快腳步,想去一探究竟。

可等走到近前才發現,這確實是個村落,只不過早已人去樓空,野風孤寂,唯有有一兩隻野狗還眼泛綠光的瞧着他們,不知道是餓的,還是驟見人類給嚇得。

姜念沛四處打量一番,道:“看這些屋子都很結實,街道也非常規整,想必以前也是個富裕的地方。”

大家也目光逡巡一番,心下都覺得姜念沛所言有理。

公孫尋忽道:“睿王殿下,你瞧西邊。”

衆人聞聲看去,見一面搖搖晃晃,只剩半邊的破木板樹立風中,上面工整的寫着“明月”二字。

“明月村?”清荷鋪開地圖一番細看,道 :“此乃廣漢郡的地界,距益州治所雒縣僅在咫尺,咱們這也算歪打正着。只不過,《地理志》記載,這明月村原本甚爲富庶熱鬧,還出過本朝一司徒,兩太傅,萬萬沒想到今日也淪落如斯。”清荷感慨道,語氣中透着遺憾。

忍冬見清荷傷感,忙不迭的湊到她耳邊,低聲道:“益州動亂,十室九空,也少不了我的原因,以後我會還他們一個太平盛世,阿姐莫傷心。”

清荷一笑,道:“我怎會怪你?不是人人都有革故鼎新的勇氣,既然我們決定要逆流而上,自然要權衡利弊,有舍有得。你是要站在江山之巔的人,並不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阿姐都懂得,也永遠支持你。只是咱們也從戰亂中走過,看到明月村有些感慨罷了。”

忍冬伸手要去抓清荷的手,忽然發現公孫尋壑姜念沛皆是一副看戲的神情,立刻咳嗽一聲,正色道:“咱們在這村落裡四處走走看看,也許還有人家沒有逃走。”

說話間,突然見對面有一人揹着包袱,慢慢的朝他們靠近,那人低着頭,不知在想些什麼,似乎並未發現忍冬一行人。

忍冬掃了眼公孫尋,後者立刻迎了上去,老遠就開始招呼:“兄臺,兄臺!”

那人聞聲一頓,擡起頭來,頗爲迷茫詫異的看了看他們,警惕道:“天寒地凍的,你們在這荒村作甚?”

公孫尋道:“那天寒地凍的,你又在這作甚?”

那人一愣,下意識答道:“我逃命,要不這天寒地凍的誰願意出遠門啊!”

見公孫尋相貌老實,又是外地口音,他回過神一想,誠心勸道:“我說幾位是來益州做生意的商人嗎?我勸你們啊,別再往下走了。”

公孫尋奇道:“爲何不能再往下走?

“哎,雒縣和廣漢郡都亂成一鍋粥啦,不不,是整個益州都亂成一鍋粥了!大家哪還有心思做生意,你們去了,怕是要遭殃啊!”

姜念沛走到那人面前,真心實意道:“這位兄臺,幸好碰到了你,不然我們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險些就去送死了。咱們尋一個暖和的地方,你可好好給我們說道說道。”

那人見四人雖然穿的樸素,但舉手投足間都超凡脫俗,進退有據,尤其是後面站着的少年和姑娘,皆是粉雕玉砌般的美麗。

想了想,仗義道:“罷了罷了,看你們也不是什麼壞人,我啊,就好好的給你們說說。”

幾人在村落裡挨個敲門查看一番,確認這村子早已沒了人,但四處尚算整潔,沒有什麼經過戰亂的痕跡,想必是自己四處逃難去的。

於是,隨便挑了一間房,幾人又撿了些柴火,燒上爐子,團團圍坐在一處。

“不瞞幾位,現在益州啊,恐怕是全天下最亂的地方了。謝啓民前段時間去打涼州,幾位知道嗎?他走後沒多久,先是這刺史府亂了,接着各地豪強都劃地而治蠢蠢欲動,等謝啓民趕回來,居然連雒縣的大門都沒能進去,跟着他北上的軍士一看,謝啓民如此不濟,頃刻也散的乾淨,他只好帶着些親信先去巴郡駐下。”

忍冬點點頭,雖說他有陸卓線報,但消息到底不如親臨地方來的詳細。

那人在火爐前烤烤手繼續道:“謝啓明失了統治權,如今亂世,誰不想趁亂分一杯羹,一時間益州大大小小出現了數十個山大王。”

“山大王?”公孫尋好奇道。

“對,我看他們成不了氣候,也就是小打小鬧,就算出身名門,不過曇花一現,與深山老林的大王有何區別?”

大家聽着比喻也是貼切,都會心一笑,清荷道:“那依這位兄臺之見,放眼天下誰不是小打小鬧呢?”

那人收回火爐前的雙手,正色道:“唯涼州睿王耳,我這就是要去投奔他的。”

公孫尋道:“英雄所見略同,小弟我也這麼看。”

那人嘿嘿一笑,露出一個讚賞的眼光,又半是感慨,半是嚮往道:“睿王殿下的風姿我早有耳聞,至此動亂之際,更是要克服千難萬險去他老人家身邊。要不誰會千里迢迢的,大冬天來走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