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圖秦

前軍將到達後,早有門客入府報與信陵君。信陵君要扶大梁尉上車,大梁尉擺手道:“勿令庶子知也。”而立於旁邊的,還有須賈大夫。——忙亂中,誰也注意到他什麼時候進的府。

門客們率先出門,列於兩邊。信陵君與大梁尉、須賈大夫邁步出門。雖然沒有開儀門,但仍然滿滿的儀式感。帳內諸人見此禮儀,不由得齊齊直起身,剛纔還在忙前忙後的三司:司莽、司勝和樑尉公子也都站在右偏裨的身後,信陵君揖讓着大梁尉和須賈大夫,從後面入帳,與衆人見禮,衆人回禮。站於身後的門客,一半在信陵君身後,一半轉到後軍的席位後。

敘禮畢,信陵君等三人在几案後坐下,其他人也跟着坐下。

信陵君開言道:“大梁尉自入營來,偶有微恙。今幸得痊,知吾得勝,故相慶。”

大梁尉道:“賴魏王威德,衆軍齊力,秦人難逞其威,兩窺吾軍而無功。謹爲慶!”

衆人齊道:“喏!”

信陵君道:“須大夫賈以王命使韓,途經本城,聞勝而喜,亦同慶。”

須賈大夫道:“承王威德及衆將士力,秦人兩窺吾軍而無功,謹爲慶!”

齊人再道:“喏!”

信陵君道:“晉大夫鄙,身臨陣前,奮不顧身,設計運籌,賊不得進。是爲功!”

晉鄙大夫跪起道:“皆大王之福,君上之德,以衆將之力,臣何功!”

信陵君道:“中將軍德,治軍嚴整,不動如山,賊爲破膽。是爲功!”

中軍將跪起道:“皆大王之福,君上之德,以士卒之力,臣何功!”

信陵君道:“前將軍冥,親掌其軍,親臨其陣,指揮若定,士卒用命,賊雖屢進而屢無功。是爲功!”

前軍將跪起道:“皆大王之福,君上之德,以士卒之力,臣何功!”

信陵君道:“其有斬敵奪旗,及爲他功者,另爲褒獎!”

衆人道:“喏!”

晉鄙道:“後軍守吾中樞,備吾糧秣,敵數侵而不動,軍實賴焉。願以爲功!”

另外兩人哪裡不明白,一齊道:“皆願!”

信陵君笑笑,道:“喏!”

衆人再齊道:“喏!”

獎功已畢,信陵君道:“秦人雖敗而不退,其意何爲?啓封實據吾腹心,吾當何策退之?願諸卿教我!”

前軍將道:“秦人屢犯而無功,必待其援。吾當請之以大梁,出兵爲援,然後爲功。”

信陵君道:“晉大夫昨已爲書報捷,及報求援等事。”

晉鄙道:“書已發,迴音未至。”

信陵君道:“孤亦發簡軍報,訖未迴音。”

須賈大夫道:“臣奉王命,使韓令援。朝夕必有嘉音。”

信陵君道:“誠所望也。幸賴大夫!”

中軍將道:“吾今背城借一,秦以輕軍犯我,必無僥倖。自當以靜制動,多遣斥侯,而觀敵變。”

大梁尉突然問道:“以君所見,秦人犯我者,幾何?”

前軍將道:“吾觀其旗幟、陣型,約萬人。”

晉鄙道:“若無他援,此止萬人。”

信陵君亦道:“有先生夜觀敵營,點其夥,亦當此數也。”

大梁尉道:“敵以萬人之旅,扼吾十萬之衆,進不能攻啓封,退不能保鄉里。魏境之衆,皆蟻附於秦,荷糧負版,以資於敵。臣深以爲憂。”

一席話,完全否定了全軍連日作戰的功勞,場面立時冷清下來。

信陵君雖然感到大梁尉的話有些不合時宜,但總體上認爲他說得在理:如果秦軍不過萬人,我軍憑藉兵力優勢,完全可以碾壓過去,爲何還要固守呢?但他這話不能說出來,否則必會得罪一大片。於是轉向晉鄙,道:“大夫日與秦戰,秦人虛實必盡知之。”

晉鄙雖然被大梁尉的話噎得有些上頭,但還是很沉穩地道:“秦所出者,蓋五大夫,名齕。年方而立,以功緻爵。所部者,蓋萬人。公乘陵,以爲前部。秦齕雖只萬人,出啓封不過三十里,援軍朝發夕至。吾軍雖衆,勢難爲也。吾所據者,韓地也;秦所居者,魏地也。華陽近韓都而遠大梁,是吾背邑而面野。吾據於西,而秦居於東,是吾居上游而面下游。惟秦日出而作,背陽而面陰,而吾迎日光,多爲晃耀。是一不利而再利。惟吾軍雖多,新敗之餘,用之爲難。惟俟鼓勇而戰,戰而能勝,激昂士氣,乃可用也。”

大梁尉道:“諸君之意,甚合兵法。惟曠日持久,非所願也。何者?秦居魏地,日食魏粟;魏雖居韓地,食韓粟,而後必歸之。是一日而食二日糧也。秦取魏財,而魏亦取之;秦役魏民,而魏亦役之。是魏之民力倍,而半資敵也。雖吾旦夕勝之,猶無所利,況持久乎!更有甚者,士聚於野,實抱虎而驅狼。旦夕有變,民之禍,有甚於賊!故曰:兵聞拙勝,未聞巧之久也。”

晉鄙道:“但得三五陣,士氣倍長,乃可與戰。”

大梁尉道:“若三五陣勝之,士氣倍長。若敗之,奈何?”

晉鄙道:“是故必嚴其陣勢,督率士卒,務求全勝。”

大梁尉道:“縱得全勝,士日食一斗,吏則倍之,十萬之衆,能支幾日?”

前軍將道:“吾雖戰,猶日一食,何斗食之有!其民軍,猶有食餱者。”

大梁尉道:“誠若是,恐士氣不長且沮矣。”

信陵君見雙方有些針鋒相對,趕緊打岔道:“卿所言‘一食’‘斗食’,其義奈何?”

爭辯雙方有些氣鼓,都不願說這些常識性的問題,低了頭不吭氣。信陵君只好把眼光投向坐得很遠的後軍右偏裨。右偏裨眼光躲閃了幾下,見信陵君一直看着自己,躲不過去,只得應付差事地答道:“律,士卒食二升,日三食則爲半鬥,吏則倍之。與戰,則士吏均倍,故士得斗食。”匆匆答完,一個字也不多說,把頭低下,死也不吭聲了。

晉鄙先從氣惱中恢復過來,接過話題道:“與戰,士則斗食,十萬之衆,日食萬石。華陽十囷,不過三五日食。故雖戰,日乃一食。前軍士民多而車寡,一食之不足,猶以餱糧充之。”

這一番話,無疑坐實了大梁尉的指責:固守而待敵變雖然合於兵法,但糧食問題無法解決,自己可能先熬不下去。

但晉鄙大夫隨即道:“吾糧雖少,猶有十囷之屯。秦人輕軍深入,既無輜重,後援不繼,必不能久也。吾雖日一食,猶有可勝之道。”

大梁尉道:“雖然,秦劫於吾鄉而無所忌,所得必不稍遜。且食敵一鍾,當吾廿鍾;芑稈一石,當吾廿石。敵食吾糧,敵益強,而吾益弱,何能當之!待邑無炊煙,野無樵採,縱盡逐秦,於事何補?”

晉鄙道:“秦人屢侵,魏爲之苦。若能一陣破之,秦人喪膽,臣之願也。然強秦不可卒破,必待時日,而乘其隙也。願君上察之!”

大梁尉道:“王者以民爲天,民以食爲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秦人食吾食,壞吾民,此賊王之天也。必以驅之而後可。願君上察之!”

兩人意見相左,也就不再爭論,而是把矛頭對向信陵君,信陵君一時語塞,不知如何是好。

須賈大夫出來勸和道:“大夫之言,與大梁尉之策,本並行而不悖。大夫豈養敵耶?但乘其隙,一鼓而下也。惟其無隙可乘,但固守而待其變也。”

大梁尉道:“大夫久坐高堂,不諳疆場之事。吾背城借一,猶有餘勇可賈;鼓勇而進,猶有可勝之道。若經日月,士益疲而氣益沮,鼓則不進,遇敵而潰,何有乘隙之可言哉!又者,防民之變甚於防賊。今吾軍雖曰十萬,能戰者不過萬人,餘皆鄉野之民,少習教化,不聞禮義。用之暫,或得其力;曠之久,則必生變。吾恐敵之隙未得,而吾軍不戰而亂矣!此用軍之精微,又豈廟堂高論者所能彷彿!”直接打臉須賈,毫不客氣。

信陵君見大梁尉一點面子也不給,有些難堪。只得轉換話題道:“後軍營司莽有破敵之策,可得而聞歟?”

大梁尉道:“區區營司,何德而獻策!”

信陵君有些不豫,道:“司莽總後軍中營,孤以爲贊畫。願暫聽之。”

大梁尉有些不耐煩道:“姑妄言之。”

司莽有些失措,但身後的靳先生從懷中掏出一卷白絹,於席前打開,道:“臣奉君命,探得兩軍之陣及山川地形,圖之於帛,謀之於司莽,而得其情。”

司莽面對地圖,心情平靜了許多,避席而拜道:“臣觀兩軍之陣營佈置:吾軍盡處韓境,而秦居魏境。兩軍營寨相對,各據十里,各依河道,營寨相守,略無參差。吾軍之兩翼,有中軍前出以爲護翼;然秦人則絕無。臣以爲,衝其一翼,而賊必破。”

大梁尉擊案道:“妙哉斯言。秦人有隙可乘矣,是必得之。司莽贊畫軍機,能獻此策,實不負君上識拔也!”

第165章 破臉第322章 管邑之策第363章 韓警第319章 請關分例第142章 刺探第298章 離華陽第301章 重歸故里第30章 陷城第163章 船離啓封第314章 芒卯諫連衡第167章 協合之策第279章 晉見魏齊第5章 夜行第139章 華陽商事第344章 神蹟第26章 謀定第23章 大梁門衛第132章 晉見第114章 老成謀國第63章 商賈第77章 聚兵第288章 頑皮的曾季第294章 陰謀第40章 勵士第25章 仲嶽第219章 夜襲第220章 亂中取閒第52章 私議第49章 庭議第216章 義來利往第104章 夜訪第235章 貴公子第74章 將相和第301章 重歸故里第82章 出城第363章 韓警第184章 再入大梁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200章 以尾搖狗第220章 亂中取閒第157章 交糧第139章 華陽商事第119章 刺客者何第154章 博學的家老第163章 船離啓封第50章 防民第183章 陰險狡詐信陵君第57章 樑尉公子第229章 初戰第87章 武將第75章 陳留司士第140章 糶於啓封第314章 芒卯諫連衡第45章 回朝第38章 列陣(一)第172章 求糧於商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12章 張輒第二章 戰警第276章 四公子家第256章 曾季截道第73章 樽俎折衝第224章 司莽授機第177章 點軍第56章 計謀第212章 欲訪曾季第54章 賣王第65章 梁氏賈米第42章 失機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231章 戰後覆盤第28章 降服(二)第172章 求糧於商第209章 乘其隙第350章 不可富且庶也第22章 俠客第216章 義來利往第6章 囿中第355章 拜訪長城第365章 執帚第121章 豪強第203章 說服韓不申第78章 帳議第256章 曾季截道第212章 欲訪曾季第31章 陷城(二)第237章 圖秦第219章 夜襲第28章 降服(二)第76章 敬賢之道第356章 訪圃田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175章 車氏之奇第15章 升帳第47章 龍陽君第236章 後軍議事第316章 以溫易煮棗第339章 再見虎仲第372章 巴姊第332章 薪資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