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三章 加恩晉爵

與武氏的關係一直是亦敵亦友,其中的微妙唯有二人自知。

武氏永遠不明白李素當初爲何要救她,但不影響一個原本野心勃勃的人用盡手段往上攀爬。李素救她的初衷也不僅出於憐憫,更多的是想看看,這位原本應該光芒萬丈的人,在他這個不該出現的人來了之後,命運會有怎樣的不同。

說是爲國惜才也好,說是無聊的遊戲也好,總之,李素救了她,並且以默許的態度冷眼旁觀她往上攀爬的過程,當然,一切的前提是,李素隨時有把握將這個女人踩下去。

對李素來說,自己能夠掌握得住的人,不怕她翻天。重要的是,原本歷史上的武氏是個傳奇的人物,她的心計手段不遜鬚眉,李素未來有許多事要做,這些事僅僅靠他一個人是做不了的,他需要武氏的能力,從政治上來說,他需要與武氏結成同盟,共同對抗來自門閥的敵視,或者,以長孫無忌爲首的老臣們的敵視。

太極宮,安仁殿。

李世民逝後,李治害怕觸景傷情,所以李世民生前常用的甘露殿已被封閉,李治的日常起居改在甘露殿旁邊的安仁殿。

殿內,李治與李素把臂而立,李治不停上下打量着他,關心地問道:“子正兄身子可好了?前幾日你燒得迷糊,可把我急壞了,恨不得整個太醫署都搬到你家去,又覺得是不是衝撞了什麼邪祟,又請了道士去你家做道場……”

李素笑道:“多謝陛下關心,臣感激不盡,臣身子已大好,無礙了……”

“呃,還有,臣早跟陛下說過,如今陛下身份不一樣了,應該自稱‘朕’,對臣也不可再稱呼‘兄’,此爲君臣之禮,還望陛下莫讓臣揹負失儀之罪。”

李治嘆道:“好好好,就依你,只是與你相處久了,不大習慣改口,我……朕以後慢慢改。”

李素擡眼打量着他,現在的李治神情有些憔悴,最近的國喪大禮顯然令他身心俱疲,縱然李治年輕,卻也有些吃不消了。此時他的臉上仍有幾分揮散不去的悲痛之意,較國喪時倒是輕淡了許多。

時間是抹去所有傷痛最好的良藥,李治心頭的父喪之痛已漸漸平復了。

“子正兄……咳,沒兄,子正,朕現在已登基了,許多事想與你商議,昨日長孫舅父入宮進諫,說要給朝臣加恩了,這是歷朝的規矩,朕不可不爲,朕思量很久,長孫舅父爵至國公,位居宰相,實爲人臣之巔,無可再加,於是打算給他加官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褚遂良升尚書省右僕射,加爵河南郡公,而子正你,也是先皇所授顧命輔臣之一,朕欲給你加爵國公,可長孫舅父卻堅不同意,說褚遂良才升了郡公,子正年輕資淺,若冒升國公,會被天下士子議論,而致君臣離心……”

李治一臉苦惱道:“朕與長孫舅父爭執許久,差點不歡而散,長孫舅父只答應給子正兄加爵至郡公,最後朕與他鬧得很不愉快,舅父拂袖而去……”

李素靜靜聽着,微笑道:“陛下,不可因臣一人之榮辱,而使天子與舅父離心,陛下深知臣的秉性,對官爵向來不在意,郡公或是國公,對臣來說並無區別,陛下何必因爲這件小事而令君臣不愉?便請陛下依了長孫相吧,臣真的不會介懷的。”

李治氣道:“朕能登基,功勞最大的人是你,也只有你在朕最勢弱之時毫不猶豫地與朕站在一起,爲朕出謀劃策,多次化險爲夷,若沒有你,如今坐在這裡的人是我皇兄李泰,而朕,說不定已被圈禁或流放……”

眼圈一紅,李治道:“朕若不晉你爲國公,將來何顏面對你?這件事……我不能依舅父!”

李素急忙道:“陛下不可衝動,不可因此事而令君臣失和,尤其是長孫相還是陛下的舅父……”

話沒說完,李治忽然擺了擺手,神情堅決地道:“子正莫說了,朕以往性情懦弱忍讓,可是如今不同了,既然已是大唐天子,當有天子的威嚴和主意,臣子畢竟只是臣子,天子決定做什麼事,臣子只能上諫,卻不能橫加干涉,這是臣子的本分,子正,這已不是晉爵之爭了,而是君臣之爭,新朝甫始,朕不能在第一件事上忍讓,不能讓臣子養成干涉君命的壞習慣,明白朕的意思嗎?”

李素怔怔看着李治,此刻的李治,似乎有些陌生,他比以往更成熟,也更有主見了,登基不過數日,已然有了一些帝王該有的模樣。

這些變化,也是成長的結果吧,賴以依靠的父皇逝去,除了逼自己成長起來,還能怎樣?

李治忽然揮了揮手,道:“不說這事了,說點別的,子正今日進宮見朕有事?”

李素只好配合地跳過這個話題,道:“臣確有事求陛下。”

李治驚異地睜大了眼:“你竟有事‘求’朕?真是稀奇呀……”

李素苦笑道:“你是皇帝你老大,這件事自然要求陛下恩准的。”

李治饒有興致地道:“說說,啥事?”

李素緩緩道:“臣與東陽公主相愛多年,當年的是非恩怨已隨風而逝,臣生平最大的憾事,便是牽累了東陽,十年未能給她一個正當的名分,所以,臣有個不情之請,請陛下削去東陽的公主名號,待她孝期過後,臣堂堂正正將她迎娶進門。”

李治沉默地看着他,李素凜然不懼,直視着李治的眼睛。

良久,李治道:“你說的這些,東陽皇姐也同意了?”

“是。”

“子正,你與朕縱是情同手足,可你應該明白,咱們的交情再深厚,朕也不可能讓公主與你夫人共侍一夫,歷朝歷代的天家都沒這麼幹過,朕若準了,朝野必然震驚大譁,而你,必然爲萬夫所指。所以,想要東陽嫁給你,她的公主名號是必須要削掉的,這一點,朕也無法幫忙……”

李素神情鎮定地道:“臣明白,所以臣剛纔說,請陛下削東陽公主名號。”

李治笑了:“爲了嫁給你,皇姐竟然連公主名號都不要了,果真是情比金堅,令朕羨煞……”

李素黯然道:“是臣當年牽累了她,也是臣耽誤了她這麼多年,如今,臣必須要給她一個交代,擔起這份責任。”

李治嘆道:“其實這些年你已做得很好了,真的很好了,你與東陽皇姐的情意,這些年朕都看在眼裡,當年朕便承諾過,有朝一日,定助你一臂之力,如今朕便兌現當年的承諾。”

深深看了李素一眼,李治轉身走到桌案前,取過一卷黃絹,提筆龍飛鳳舞一陣,吹乾了墨漬後,仔細看了一遍,最後鄭重地蓋上玉璽。

“這是削東陽公主名號的旨意,此爲天家內事,便不經三省了,你直接交給宗正寺卿李道宗,由他辦理削除名號一應事宜,東陽出家多年,除去公主名號的阻力不是太大,正好還要守孝三年,三年後,朝野的議論約莫也消停了,那時你再將她迎娶進門,想必事可爲也。”

李素接過聖旨,急忙躬身道謝。

李治深深地道:“朕與東陽皇姐雖非同母所出,但朕向來敬服她的爲人,她當年給朕做的衣袍,我如今還在穿,你轉告她,縱然除了公主名號,可朕永遠當她是親姐姐,斯言不渝。”

“名號雖除,但她名下的田莊,土地,實食邑,道觀等財物,概賜予她,另外朕再賜涇水河畔良田千畝,別院兩座,各國貢品若干,絲綢精瓷千件,這些算是朕賜予她的嫁妝吧……”

李治嘆了口氣:“子正,往後皇姐是你李家堂上婦,你可要好生待她,你和她這些年走得艱難,如今已修得正果,望你珍惜。”

“臣定與她相敬相愛,此生不易。”

二人相視而笑,互相點了點頭。

說完了正事,李素正打算告退,李治忽然叫住他,神情忸怩不已。

李素心下奇怪,問道:“陛下還有事麼?”

李治臉一紅,掩飾般乾笑幾聲,道:“罷了罷了,今日不提這事,以後再說,哈哈。”

李素愈發奇怪,你這一副被火車站拉客大媽寢取過的表情是腫麼回事?屈辱中帶着幾分興奮,賤得不行……

…………

…………

次日,削東陽公主名號的旨意終於傳出了宮闈,長安盡知。

朝野一片譁然,驚訝過後,稍知內情的人頓時瞭然一笑。

爲何削東陽公主名號,大家心裡都有數,暗暗佩服李素有情有義的同時,也佩服李素出手解決此事的時機火候,正好卡在李世民甫逝,朝堂新舊交替之時,將來東陽嫁入李家至少已是三年孝期以後,那時朝野早已風平浪靜,東陽也不再是世人眼中的公主,只是一個尋常的道姑,那時李素再將東陽迎娶進門,朝野幾乎翻不起什麼風浪了。

當然,不少朝臣諸如褚遂良等看出了李素的用意,不忿之餘紛紛上疏。公主是天家的一部分,代表至高皇權,不可無罪而除,更不可輕言嫁尚,尤其是那種自己家裡本就有一位正室夫人的渣男……

上疏勸諫的人不少,李治卻留中不發,不給任何態度。

過了幾日,大家便看出了李治的心思。

無論從君臣交情,還是李素與東陽這些年半遮半掩的情韻之事來說,這次東陽被除公主名號已然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更多的人甚至隱隱等待着這個結果,換個角度來說,本是一段千古佳話,旁人何必做那焚琴煮鶴的惡事?

朝臣議論了幾天後,漸漸偃旗息鼓,褚遂良等老臣也不吱聲了,算是默認了對李素和東陽的成全。

太平村,東陽道觀內。

乍聞聖旨,東陽呆怔許久,然後神情平靜地跪在老君像前,誦了整整一日的心經,夜半無人時分,道觀正殿傳來東陽釋然而又哀慟的哭聲,聲若嬌鶯初啼,聞之令人莫名心酸,彷彿哭盡半生悲苦。

第二日,道觀閉門謝客,東陽爲父皇守孝三年。

長安城的議論漸漸平息,第三日,太極宮大朝會,長安城四品以上朝臣皆至。

一大早宮門前人山人海,千餘人穿着正式的朝服樑冠,靜靜地等在宮門外。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站在最前,奇怪的是,二位老臣的臉色都有些難看。

李素來到宮門前,本想上前與長孫無忌等人行禮招呼,見長孫無忌一副剛丟了錢的不爽模樣,李素腳步頓止,轉身便混進了武將的圈子裡。

程咬金正在衆老將面前吹噓當年的功績,正吹得唾沫橫飛,見李素湊過來,立馬止了話頭,一把將李素拎過來立正。

“小娃子果然不是凡人,大病一場差點將長安城折騰得雞飛狗跳,如今大病剛愈,馬上便有了一場大富貴,老夫當年多燒你一爐香算是燒對了,哈哈。”程咬金得意地大笑。

李素被程咬金拎在手裡晃得七暈八素,滿頭霧水問道:“程伯伯何出此言?小子不明白……”

程咬金嘿嘿怪笑,旁邊一衆武將也笑了。

李績看不過眼,踹了程咬金一腳,然後將李素扯到一旁,低聲道:“今日朝會是陛下加恩羣臣,聽說因爲給你加恩的事,陛下與長孫無忌褚遂良他們鬧得頗不愉快,昨日只見長孫無忌等人從宮裡氣沖沖地出來,不知原因,老夫估摸陛下是鐵了心要厚賜予你。”

李素目光閃動,隨即嘆道:“何必如此,我從來不曾求過高官顯爵,今生只想過太平日子而已。”

李績搖頭:“禍耶,福耶,現在誰也說不好,陛下執意加恩,你也不好拒絕,不過從此以後,長孫無忌怕是恨上你了……”

李素沉默片刻,道:“恨就恨吧,舅父大人,從今以後,我的主要精力放在民政民生上,對朝堂內的傾軋爭鬥殊無興趣,當然,若他主動招惹我,我也不會客氣。”

李績目光驚異地打量了他一眼,笑道:“難得見到子正霸氣的一面,大病一場以後,老夫發覺你整個人有點變化了。”

“舅父大人覺得這樣不好?”李素眨眼笑道。

李績搖頭:“現在這模樣最好,以往你那軟綿綿的性子老夫早就不喜了,你才二十多歲,正應是鋒芒畢露之時,只要注意分寸,這輩子沒人敢欺負你,看看程老匹夫,這些年挺着一張蠻不講理的醜臉橫行霸道,看似魯莽實則心細如髮,常犯小錯卻無虧大義,犯錯越多陛下反而越寵信他,橫行長安這些年,你看哪個不長眼的敢惹他?你以前那副如履薄冰的樣子,反倒容易惹禍,任誰見你那樣子,都會忍不住欺負一下你……”

李素揉着臉苦笑道:“我以前那麼弱受麼?看來我的性子真該硬一點了,否則,將來我要做的許多事都推行不下去。”

李績拍了拍他的肩,道:“所以,今日朝會上陛下若有加恩,你不要拒絕,儘管領受便是,個人榮辱並不重要,可你將來是要做大事的人,爵位和官職越高,做事越容易,這個道理想必你應該明白的。”

頓了頓,李績忽然冷笑起來:“長孫家雖說是一門顯赫,功臣之首,但咱們李家也不弱,子正你記住,今時不同往日,如今新君臨朝,你與陛下的交情擺在這,只要你不犯糊塗,世上沒人能扳倒你,就算長孫無忌想對你動手,合你我兩家之力,想除你恐怕不是那麼容易,他是門閥,咱們李家也是門閥!”

“是,外甥記住了。”

…………

鐘鼓樓的鐘聲敲響,緩慢有序的節奏裡,沉重的宮門緩緩打開。

朝臣依官爵列隊,在宦官和禁衛的引領下依次入宮。

一應繁瑣的君臣禮儀之後,李治和羣臣這才說起了正事。

內官中書崔舍人出班,當着羣臣的面徐徐展開一卷黃絹,開始宣念聖旨。

首先是大赦天下詔,大唐各州府監牢以及流放人犯,除謀反弒親等十惡大罪以外,餘者皆赦。

其次便是追封已逝功臣,秦瓊,魏徵等去世的老臣皆有追封爵位或諡號。

再次便是加恩,凌煙閣功臣從長孫無忌開始,全部皆有封賞,長孫無忌去司空,升太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褚遂良升尚書省右僕射,晉河南郡公等。

一干老臣老將全部封賞完畢,大殿內突然安靜了一下。

接着崔舍人清了清嗓子,繼續道:“着,涇陽縣公,銀青光祿大夫,雲麾將軍,右散騎常侍,尚書省右丞李素,朕念其功苦,可加爵晉國公,實食邑一千五百戶,賜田千畝,絲百匹。”

崔舍人唸完,殿內一片寂靜。

良久,轟的一聲,人羣裡炸開了鍋,議論聲喧囂而起。

www★ TTκan★ C〇

每個人的神情各異,憤怒的,不滿的,贊同的,還有事不關己的,衆生各相不一。

從縣公到國公,實實在在的連跳兩級,更重要的是,爵封“晉國公”,“晉”地可是高祖和先皇起義兵反隋之地,可謂龍興之地,將李素封爲晉國公,可見聖恩何等隆厚。

長孫無忌臉色陰沉,站在朝班內一動不動,一雙眼睛卻看着李治,片刻後,他的臉上居然露出了笑容,並且朝李治徐徐頷首,似乎對李治的決定表示贊同。

李治也朝他笑,笑得很甜,君臣之間無聲地碰撞着火花。

議論聲中,李素昂然出班,朝李治行禮。

“臣,晉國公李素,謝陛下隆恩。”

第八百零三章 無藥可救第一百五十九章 重拿輕放第二百四十章 衆人皆醉第一百五十七章 無妄之災第八百四十四章 水落石出第九十四章 婚姻大事第八百二十七章 李家大喜第二百三十五章 隱忍不發第二百零一章 化解干戈第六百一十五章 壯士斷腕第一百七十七章 夏花絢爛第八十章 御筆親題第一百一十八章 收復鬆州 上第七百八十五章 步步緊逼第五百二十二章 暗藏禍胎第五十五章 混世魔王第四百二十七章 焦土殘軍第二十四章 財路與詩第二百六十八章 魔王告誡第五百一十七章 召入宮中第五百三十三章 門閥出手今天請假,明天再更第四百二十一章 攻守鏖戰 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隱忍不發第三百零六章 委任發配第三十九章 皇庭夜宴第三百五十六章 管鮑之交第五百六十六章 困龍入海第四百一十七章 是非黑白第九百零九章 臨危受命第一百零五章 馬載離愁第九百六十四章 所謀爲何第四百四十章 王師甫至第二百四十五章 李二拒婚第七百四十七章 靈犀點透第四百六十四章 世代交好第四百八十三章 二女相見第九百一十一章 軍心可用第三百四十四章 無辜牽扯第五百四十七章 烏龍截擊第四百五十二章 破財救命第八百四十八章 英雄遲暮第六十一章 建蓋新房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秋遊園 中第三十章 志向高遠第九百四十五章 父子衷腸 上第七十八章 損己利人第六十四章 橫截聖意第八百零四章 姐弟親情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小投緣第一百九十二章 傾軋猜疑第九百三十六章 長安西望第五百六十八章 武氏出家第四十六章 驟然生變第六百七十二章 溫柔惡客第四百二十二章 王師徵西第三百七十七章 孤城不孤第四百三十九章 立碑傳世第四百四十章 王師甫至第六百七十九章 奇襲血戰第三百三十六章 西州方略第五十四章 終脫險境第七百七十九章 漸生去意第一百七十九章 長孫夜宴第六十三章 無意獻策第五百一十二章 才人武氏 下第四百零六章 關塞馳援第七百二十四章 塵封往事第九百五十二章 初入東宮第四百二十九章 殺身成仁 上第八百九十六章 再次攻城第五百八十章 凍土難播第二十五章 郭駑獻詩第九百零一章 危機暗伏第五百六十七章 難得善意第八百一十章 劍指何人第四百一十二章 捨生取義第四百二十八章 至死方休第五百一十五章 雞血魔王第七百四十三章 皆大歡喜第八十七章 長安所見第五十三章 最後一搏 下第四百八十七章 封官入省第五十三章 最後一搏 下第五百一十七章 召入宮中第三百五十五章 神秘兵馬第四百五十三章 僧俗論道第二百五十四章 相逢隔世第二百八十七章 絕色男姿第五百章 市井情懷第一百七十九章 長孫夜宴第七百三十四章 各自罷兵第七百零五章 英雄羽翼第四百九十七章 涼亭烹茶第三百二十五章 大漠盜匪第五百二十五章 曠世孽緣第七百六十章 爵封縣公第五百五十六章 年關故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提點兇險第六十二章 驢脣馬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