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外·布穀

菡玉這幾日來連續奔波勞碌,身心俱疲,雖是坐着,這一覺也睡得極沉,全不知周遭何時何事。後來略略醒轉,大約是夜裡涼氣侵體,稍有了些知覺,又覺得頭頸處痠麻不適,忍不住動了動,想更往他肩窩裡靠去,尋個舒服的位置。腦袋這麼一動,失了依靠,猛地往下一落,她心裡一驚,霎時便醒了。心頭猶存餘悸,才發現自己是靠着身後的大樹,身邊的人卻不見了蹤影。

月亮已經下去了,四野黑漆漆的,荷塘中的蛙蟲也停止了鼓譟,隱約可聞淙淙的水聲,和荷葉相觸的簌簌聲響。她焦急地喚了一聲:“相爺!你在麼?”

簌簌的聲源處傳來他的迴音:“玉兒,我在這裡呢,這就過來。”

她這才放了心,不由嘲笑自己,未免太多心了,杯弓蛇影。就算有事,也不會是這萬籟俱寂的大半夜裡。

不一會兒他便回來,手裡拿着一束花草似的東西,看不真切,口中說道:“我看你睡得熟,以爲走開一會兒不打緊,沒想到前腳剛走,後腳便聽到你叫我,就只採了這幾個手機訪問:.ㄧбxs.m。想來是你對我依賴極深,饒是在睡夢裡,沒了我在身邊,也能覺察得出來。”縱是看不清他的面容,也能從語氣中聽出此刻他臉上必是掛着調侃的笑意。

“這樹幹滾圓,沒靠穩當,這才醒的……”她臉上微熱,小聲辯解,只換來他哈哈大笑。她知道自己嘴上說不過他,忍着臉紅,問道:“相爺,你手裡拿的是什麼?”

“晚上沒有吃飯,這會兒還真有些肚餓,我纔想起荷塘裡還另有一樣妙物呢。”他在她身邊坐下,將手中之物遞給她,原來是幾叢蓮蓬,個個都還不及拳頭大小。

菡玉失笑道:“相爺,蓮子八月方熟,如今才六月中旬,哪裡能吃?”他身居高位,養尊處優,不辨菽麥也是尋常,蓮子想必吃過不少,卻未必知道果期幾時。

他哼了一聲:“你休要笑我,我在花園裡種了這些年的蓮花,還會不知道蓮子幾時熟麼?等到八九月熟透了,也就老了,需燉煮幾個時辰纔會軟爛。這個時候的蓮子才嫩,適宜生吃。”說着,自行剝開一隻蓮蓬,取出其中的蓮子便往口中送去。

“哎!”她阻攔不及,眼看着他嚼開了那帶皮的生蓮子,五官扭曲成一團,偏還不肯承認自己錯了,硬是將那又苦又澀的蓮子吞了下去。

她忍俊不禁,心下又是好氣又是好笑。相府的花園裡是有一片荷塘,不過那都是花匠種植料理的,他愛蓮是借物寄思,只愛那花開嬌妍之態,哪會去管這些事?

片刻之後,見他面色恢復,才問道:“相爺,苦不苦?”

忽而一陣風來,驚了樹上棲息的鳥兒,撲落落四散驚飛而去,嘰嘰喳喳的一陣鳥鳴聲。他卻不答,擡了頭看天上飛鳥,反問道:“玉兒,你可聽到有杜鵑啼鳴?”

飛鳥也正應景,他這麼一說,立時有一隻杜鵑叫了幾聲:“布穀,布穀,布穀。”

菡玉道:“這時節竟還能聽到布穀鳥兒的叫聲,我還以爲只有春耕時纔有。怎麼?”

“你聽,它在叫什麼?”

她想了一想:“農人叫這鳥兒布穀鳥,因它叫聲彷彿‘布穀’二字,說它曾是賜神農氏五穀之種的神鳥,又催促今人勤勞耕種;文士謂之‘杜鵑’、‘子規’,傳說是古蜀望帝魂靈所化,聲聲啼血,‘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其實禽鳥並不會說話,生來就只會那麼叫而已。人們聽它叫聲諧音,那都是後來想象的了。”

他嘆了一聲:“菡玉,你可真會煞風景。”

她微赧,順着他的意思問道:“那相爺覺得它在叫什麼?”

“我說呀,”他伸過手來攬住她肩,仰首望着天上盤旋來去的飛鳥,“這望帝生前必是個多情種,情深且篤,相思而死,仍矢志不渝。那女子問他:相思苦不苦?他只回答:玉兒,不苦,不苦,不苦。”

她聽他前面言語,已知他意有所指,後來更索性叫出“玉兒”來,哪還能不明白他的意思。偏生她不懂得這花前月下、情意綿綿該怎生處置,只覺靦腆窘迫,低下頭去剝手中的蓮蓬。

他見她面露羞紅,不言不語,只當她是默許了,膽子一大,伸手便欲將她摟進懷中。剛伸出手去,她卻擡起頭來,手中舉着一顆蓮子湊到他脣邊,說道:“蓮皮澀,蓮心苦,蓮子甜味本就不濃,須得將這兩樣都摘去才能嚐到。你嚐嚐這個,還苦不苦?”

他無可奈何地張口吃下,囫圇吞棗,全然不覺得有什麼好滋味。她見他面色不豫,以爲是嫌蓮子味道不好,又追問了一句:“還苦麼?”

他心說早就不該對她的榆木腦袋抱什麼指望,轉過身來,和她並肩而坐:“菡玉,你曾說過,蓮花‘惟心素淡,雖苦猶清’,我就是最愛這蓮心的苦味。”

她復又低下頭,默不做聲地擺弄手中的蓮蓬。他嘆了一口氣,道:“明日一早還要趕路,你再睡一會兒罷。”

“嗯。”她應了一聲,倚着他肩膀睡去。半晌,他以爲她已經睡着了,卻聽她用極低的聲音說道:“苦盡,就是甘來了。”

“苦盡甘來……好,好。”他想起她剛剛應承他的,等到了成都……等到了成都,一切就都好了,就是苦盡甘來了。他心中歡喜,情動心搖,身子動了一動,終究還是忍住,只將自己外袍展開,覆住她身子,拍了拍她肩膀,柔聲道:“快睡罷。”

她偎進他胸懷,閉上雙眼。夜深露重,涼意逼人,這樣相偎相依,卻是身暖心定。夜風微拂,送來荷葉和花的香氣,清淡微苦的芬芳。頭頂上方,杜鵑的啼鳴宛轉迂迴,在寂靜的夜裡分外清晰,聲聲都是他在低訴:玉兒,不苦,不苦,不苦。

左相韋見素在御醫那裡草草包紮了傷口,回到驛站庭中時,皇帝仍拄着柺杖面壁而立。一旁地上,貴妃已換上盛裝,面上敷了厚厚的粉,遮住青紫的臉色;頸間掛滿繁複的珠翠環鏈,勒痕都被遮掩。她依然是雍容華貴的貴妃,風華絕代,傾國傾城。

皇帝卻好似一下老了十歲,有柺杖拄着,背仍急劇地佝僂下去,彷彿不堪重荷。微風拂起他鬢邊花白的髮絲,此時他完全是一個年過古稀、老態龍鍾的老人了。

身旁高力士奏道:“陛下,貴妃已經整裝完畢了。”

皇帝恍若未聞,只是面壁側立,一言不發。

高力士又勸道:“時下天氣炎熱,屍骸不能久存。陛下就再看貴妃一眼,記着她美麗的模樣,讓她入土爲安罷。”

皇帝這才轉過身來,盯着貴妃,昏花的眼中熱淚盈眶,卻始終沒有落下淚來。

高力士命人用草蓆將貴妃屍身裹了,擡到驛站後縊殺貴妃的梨樹下掘土掩埋。

驛外軍士已經安定,悄靜無聲,全然不見方纔的混亂。韋見素伸手摸了摸帽下的紗布,若不是頭上傷口還在隱隱作痛,真要以爲那只是自己恍惚間的一場噩夢。

夏日的熱風從驛外吹進來,帶進陣陣血腥氣味,夾着腐壞的氣息。一場暴亂,朝臣死的死,逃的逃,皇帝身邊,居然就剩左相韋見素一個人了。若不是他的二兒子京兆司錄參軍韋諤也在隨行軍中,及時攔住鞭打他的士兵,只怕此刻他也和其他同僚一樣命喪黃泉了。御史大夫兼置頓使魏方進就因爲說了一句:“你們竟然敢殺害宰相!”就被衆人亂刀殺死。魏方進與他私交頗深,卻只能眼睜睜看着他刀下斃命,無力相助。

他步出驛門,外頭三三兩兩的士兵正在收拾殘局,血污滿地,腥氣瀰漫。他的兒子韋諤也在其中。

韋諤看見父親,迎了上來:“父親,你的傷怎麼樣了?可要緊?”

韋見素道:“已經叫御醫看過了,不妨事。你這是……”

韋諤遲疑道:“是陳將軍他命我……命我清理場地。”

韋見素只是點了點頭,看了一眼四周:“你魏叔叔……”

韋諤低聲道:“孩兒已經選了一處好認的地方將魏叔叔安葬了,就在驛站後面那塊大石頭邊,雖然不能立碑,以後也好找到。”

韋見素道:“好,好,也只能這樣了。”

沉默片刻,韋諤靠近父親,小聲道:“父親,有件事,我不知該如何是好,還請父親指教。”

韋見素問:“何事?只管說來。”

“就是那個……”韋諤指了指驛站大門,“收還是不收?”

韋見素順着兒子所指方向看去,驛門上戳着一根長矛,長矛頂端,混沌模糊的一團,頭髮和血污塵土結在一起,面目都辨不清楚。曾經那樣張揚跋扈的面容,那樣不可一世的人,最終,居然落得這樣的下場。

“爹,衆怒難犯,我要是擅作主張收了,引起衆將士憤怒,這後果我可承擔不起;要是不收,就掛在這裡,你看這……”

韋見素擺擺手:“事情都過去了,要辦的都辦了,不要緊。”

韋諤問:“父親的意思是可以收?”

韋見素想了一想,又改口道:“這個,你還是向陳將軍請示一下罷,以防萬一。”

韋諤應了一聲,正好看見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帶了幾個士兵巡視過來,在驛庭門前碰到內侍高力士和李輔國,三個人在那邊說話,連忙過去。

陳玄禮聽完韋諤請示,猶豫了片刻,一旁李輔國插嘴道:“楊昭誤國殃民,惡貫滿盈,罪有應得,就該將他曝屍三日,以平民憤衆怒!”

高力士哼了一聲,慢吞吞地說道:“現在事情已經止息了,陛下忍痛割恩,正是傷心欲絕,若叫他出門再看見這情狀,陛下情何以堪?楊昭已被正法,就當爲陛下着想,就此了結了罷。”

高力士說話,分量自然比李輔國重得多,李輔國不敢拂逆他,閉口不言。陳玄禮道:“高將軍言之有理,楊昭固然罪大惡極,也已被懲處正法,身後就別再爲難了。就將他屍身收齊葬了罷,以示陛下恩德。”

韋諤得了允許,這才放心地將驛門上楊昭的首級取下來,尋着他被衆將士亂刀屠割的屍身,合到一塊入葬。衆人憤怒,刀下無情,斬去首級不說,還將他屍身砍得七零八落,又與其他朝臣、韓國夫人等人的屍骸混在一處,韋諤翻尋了許久,纔將他拼湊整齊。

韋見素見陳玄禮等三人都點了頭,囑咐了兒子兩句,便回頭往驛站裡走。剛走到門口,又聽身後兒子喊道:“父親,請止步!”

韋見素停住腳步問:“又有何事?”

韋諤神情慌張,看看四周,把父親拉過來小聲耳語:“爹,不得了了,我剛剛在那一堆東西里發現……”他吞了口唾沫,終於還是沒說出來,“爹,你還是跟我過去看看吧……”

韋見素隨兒子走到驛門外荷塘邊堆放屍體地方,迎面而來刺鼻的腥臭之氣,讓他不由皺眉掩鼻。屍體已經清理掩埋了大半,剩下的都是支離破碎,堆作一堆,引來無數蚊蠅,惡臭難聞。

他看了兩眼,並未覺得有何異樣,問道:“有什麼不對?”

韋諤拿起一根木棍,撥開糾結成一團的雜物,理出一條斷臂來。那斷臂叫人從肩膀處一刀砍下,衣袖都還保留着,染滿污穢,但仍看得出是紫色的袍服。

韋見素吃了一驚:“這是……右相的……”

韋諤道:“就差這隻胳膊,我找了好久才找到,可是……”他再撥開一點,露出斷臂袍袖下的手,和手中緊握的物件。

那是一管碧玉雕琢的笛子,拇指粗細,被死者五指緊緊扣在掌中,指節處泛出青灰烏紫的顏色,顯是生前及其用力,死後仍不放鬆,淤血積於關節,才呈現如此色狀。

韋見素嘆道:“既然右相如此珍愛這管玉笛,就陪他一起入葬罷。”

“可是這笛子……”韋諤索性將笛子那一端掩在屍堆下的一齊撥了出來。那笛子的彼端,竟是握在另一隻手中!

“吉少尹!”韋見素大驚失色,雙腿一軟,跪了下去,雙手胡亂地拂開蓋在菡玉身上的屍堆雜物。她背心裡幾支利箭透胸而過,身上也佈滿刀傷,雙眼直愣愣地盯着面前那管玉笛,若不是眼睫微微顫動,真要讓人以爲是死不瞑目了。

韋見素手忙腳亂地要把她扶起來,韋諤阻攔道:“爹,吉少尹可是右相的親信,若是讓別人發現他還未死……”

韋見素沉聲道:“發現又怎樣?吉少尹忠義信直,陛下也都知道。他爲右相辦事,就該被株連麼?你爹我不也一直在右相手底下做事!”說着,不顧韋諤勸阻,扶着菡玉坐起身來。

韋諤不敢忤逆父親,只得幫着他把菡玉從屍堆中拖出來。菡玉任他倆擺佈,動也不動,有如泥塑,只是手一直緊握着玉笛,不肯鬆開。

韋諤把手伸到她鼻下探了探,的確還有氣息,才放下心,說道:“我以前也聽說吉少尹本是奇士,在山中修行多年,有刀兵不壞之身,沒想到居然是真的。”他看了看菡玉心口插着的幾支羽箭,不敢輕易動手去拔,只拿出匕首來,將前後突出的箭桿削去一些。

菡玉被韋見素父子扶起身,手卻不肯鬆,一直拖着玉笛那端的斷臂。韋諤試了試,想把她的手掰開,險些將她手指折斷,也未能成功。

韋見素命兒子脫下披風,給菡玉披上,勸道:“吉少尹,右相的屍身已經集全了,就差這一條胳膊,你就放了他,讓他入土爲安罷。”

菡玉恍若未聞,一動不動,連眼睛都不眨一下,直如石像一般。

韋諤道:“吉少尹怕是失了心魂,看不到你我,也聽不見外面的聲音了。”

韋見素想起昨日她快馬追來,與右相當衆相擁那一幕,又憶及以前關於他倆的風言風語,唯有搖頭嘆息,轉而對那條斷臂道:“相爺,吉少尹也捨不得這管笛子,你就留給他做個紀念,好不好?”

說來也奇怪,韋見素說了這話,再去掰那條斷臂,輕易便掰開了僵硬的手指。韋諤用草蓆裹了楊昭屍身,和這條斷臂一起草草拼湊**形,放到菡玉面前。

韋見素轉了一圈,指着荷塘邊那棵大樹,問菡玉道:“吉少尹,這棵樹長得茁壯,枝繁葉茂,樹下蔭涼,又面朝荷塘,就將右相先葬在此處,日後回來也好尋找,你意下如何?”

菡玉本是呆若木雞,毫無動靜,此時眼光卻閃了幾閃,雙目隱隱有淚花溢出,盈滿了眼眶,但仍然動也不動,不發一言。

韋見素見她如此模樣,又看到楊昭破碎不堪的屍身,悲從中來,也忍不住熱淚縱橫,哽咽道:“吉少尹,你哭出來罷,哭出來就好了。”

菡玉卻再無動靜,雙眼蒙着一層淚光,盈盈欲墜,卻始終不曾落下。韋見素再說什麼,她都沒有反應。

韋見素拭去眼淚,與兒子一同在那棵大樹下挖出七尺長的土穴,將楊昭屍身用草蓆裹住放入墓穴中。菡玉坐在墓前,盯着墓中人沾滿血污的臉,眼看着他被黃土掩埋,自始至終都不曾動過一下。

空中遠遠傳來杜鵑的叫聲:“布穀,布穀,布穀。”

築好墳塋,韋見素累得滿頭大汗,扔了鐵鍬,抓起袖子來擦汗。剛擦了一把,就被韋諤扯了一下,低聲喚他:“爹,你看!吉少尹他……”

菡玉本是正對着墓穴而坐,不知何時竟然挪到了墳旁,慢慢地側過身,向那墳頭上靠過去,倚着新築的土堆,面龐緊緊貼着泥土,彷彿那不是潮溼的泥堆,而是她可以傾心依靠的肩頭。

韋諤喊了一聲:“吉少尹,那是……”卻被父親阻住。

她倚着他的墳塋,擡頭只見枝葉繁密的樹冠,飛鳥在枝頭跳躍,陽光從葉縫間灑下,點點耀花她的雙眼,眼前猶如蒙了一層水霧,粼粼的波光閃動。昨夜他們也是這樣,面對荷塘,背靠大樹,她倚着他,聽風從樹葉中刮過,驚起枝頭的棲鳥,帶來荷花微苦的芬芳。杜鵑撲落落扇動翅膀,衝上雲霄,在頭頂盤桓旋舞,啼聲宛轉悽切,聲聲都是他在輕喚:玉兒,不哭,不哭,不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