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國體之根本

“以往都是撲買掉,這些田不是無主之物,也不是沒有田契。”金濂無奈的嘆了口氣,他有些猶豫的說道:“陛下,這些田產不是無主之物。”

朱祁鈺眉頭緊鎖的說道:“不是無主之物,卻掛靠在寺裡,就可以堂而皇之的不交納應交的稅賦嗎?”

“若是如此,這天下再過個幾年,是誰的天下嗎?金尚書自己都說了,國將不國。”

問題很嚴重,朝堂卻沒有什麼好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是現狀。

金濂頗爲無奈,不再言語。

“佛門乃是清淨之地,如此藏污納垢,豈不是擾了這清修之地嗎?此事金尚書的法子,朕知道最爲妥帖,諸公可有好的建議嗎?”朱祁鈺對於這類事的處理,還是沒有多少經驗,自然要向下問策。

王直欲言又止,最終還是站了起來說道:“陛下,此事至天下不再尚佛即可,臣以爲此事兵禍在即,若是強動,有傷國體之根基。”

朱祁鈺反問道:“國體的根基是什麼?朕最近借了一本《帝範》,唐太宗文皇帝說夫,人者國之先。”

“《易》也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大學也曰:有人此有土。”

“所以人,纔是國家的前提。”

“國者,君之本。國者,域也。域者,居也,人民所聚居。孔子曰: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

“王尚書,朕問你,朕理解這兩句是對聖人之意理解有誤嗎?還是王尚書以爲國體的根基,不是民?”

朱祁鈺讀的四書五經自然不是很多,他是要做皇帝,自然是要讀一些書。

讀的也是儒家禮法的聖賢書,可是到了真正用到的時候,卻完全不是如此。

王直乃是吏部尚書,文官之首,他告訴朱祁鈺,現在妄動,就容易動搖國體的根基。

可見聖賢書裡的民和現實裡的民,似乎不是一個民,出現了些許的偏差。

胡濙是禮部尚書,他站起來說道:“陛下理解無錯。”

朱祁鈺換了個姿勢,繼續追問道:“若是隻追查到天下不再尚佛,那這些地呢,他們是怎麼掛靠的呢?又是怎麼上田變下田減少的稅賦呢?”

“朕聽聞,各道乃是定額,也就是說,這邊少了稅賦,就有人需要補上,誰來補?自然要知府、知縣們層層攤派而下。”

“有些人明明坐擁千傾良田而不納賦,有些人明明薄田三分卻極盡苛責。”

“王尚書!朕問你!到底是追查會有傷國體之根基,還是不追查有傷國體之根基!”

“石總兵。”

石亨猛地打了個激靈,坐直了身子。

陛下和出身進士的朝臣們辯經,他是一個字都懶得聽,突然點到他的名字,讓他有些恍惚的站了起來,俯首說道:“陛下,末將不懂四書五經。”

“當初你在大同府恢復洪武、永樂年間屯耕,是不是不在冊,但是按軍屯納賦,最後算是補了大同府的虧空?”朱祁鈺自然想到了石亨在大同府恢復了部分洪武年間的軍屯。

石亨認真考慮一下說道:“雖然名目上不清楚,但是臣以爲算是補了虧空。”

朱祁鈺點了點頭示意他坐下,對着王直說道:“月有盈缺,西牆少了塊磚,就得拆東牆,拆來拆去呢,就把家拆沒了。”

道理總歸是這個道理,朱祁鈺既然理解聖人的話沒什麼偏差的話,按照普世價值觀,那就該一查到底,絕不姑息養奸。

“陛下!”

于謙站起身來,長揖之後,站直了身子說道:“陛下體恤愛民,乃是大明百姓萬福之幸事!但是臣以爲,此事不宜追究過深。”

“扁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會兒,扁鵲說:公有肌理小病,不醫治恐怕會加重。”

“過了十天,扁鵲再次說:公之病在肌肉血液之中。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進見蔡桓公,說:公之病在腸胃之內。”

“陛下心繫天下田畝之事,乃是病入腸胃之症,但是急症在前,還請陛下三思而後行。”

于謙的意思不是不治病,而是事有輕重緩急。

此時瓦剌人南下在即,一切應以擊退瓦剌爲首要前提,釐清天下田畝之事,只能當急症退去,再做理會。

朱祁鈺深深地嘆了口氣說道:“朕知道於尚書之意,但是於尚書,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

“朕此時事事上心,彼時歌舞承平之時,朕擔心朕反而沒有了決斷,沒了進取之心。”

于謙將頭埋得更低,朗聲說道:“臣必時時敦敦進言,輔佐陛下。”

“但倘若到那天,連於尚書的話都不聽了呢?”朱祁鈺拋出了另外一個議題。

于謙深吸一口氣大聲的說道:“于謙乃一人,倘若是那一天臣的進言,陛下聽不進去了,把臣罷黜了,也必然有其他臣子進言!”

朱祁鈺深以爲然的點了點頭:“所言有理。”

所以,亡國之兆有三,求榮得辱就是一樁。

于謙受命於危難之際,挽狂瀾於即倒求的是榮,最後落了個腰斬棄市、家眷充邊的下場,落下的是恥。

若是于謙如同歷史上那樣下場,天下怎還會有臣子再進言上諫呢。

他認真考慮之後說道:“這樣吧,王尚書,天下諸寺田畝且歸皇莊所有,各府各縣,釐清所欠稅賦之後,田畝再行撲買歸置。”

“陛下英明。”王直擦了擦額頭的汗,這也算是能夠爭取到最好的結果了。

連欠都不想還,只想攤派,那到時候,就怪不得騰出手來的朱祁鈺,翻臉不認人了。

“報!報!報!”一個小黃門衝了進來,在門前再次摔了個跟頭後,又站了起來,將一本奏疏放到了興安手中。

朱祁鈺拿過來面色劇變,他將奏疏遞給了于謙,轉身看向了堪輿圖,在堪輿圖上,點了點紫荊關的位置,拿起了代表瓦剌人的藍旗針插在了上面。

“紫荊關破了。”于謙雖然早有預料,但是他還是黯然的將奏疏遞給了其他的廷議大員。

破關的是太上皇朱祁鎮身邊的大太監,喜寧,于謙重重的嘆了口氣,憂心忡忡。

石亨一把搶過了奏疏,看了兩眼,行了個半禮,大聲的說道:“陛下,臣去十團營點齊兵馬,收復紫荊關!”

“一羣養馬奴,膽敢如此囂張!”

大明有很多的韃靼馬隊,在北元汗廷的元裔眼中,瓦剌人都是羣肯特山下養馬的養馬奴,此時卻如此逞兇!

第809章 霍光傳不可不讀第一百三十四章 削太上皇帝號(均訂加更)第一百七十二章 計劃委員會第867章 斷子絕孫的毒計第902章 阿剌知院投降伏誅第699章 山野袁公方實在是太貪婪了!第五百二十八章 水廣則魚大,君明則臣忠第三百二十五章 天下利來,天下利往第991章 火尋侯王復回京第三百六十五章 看他宴賓客第三百章 夫尊於朝,妻榮於室第782章 多就是美,大就是好!第827章 堂堂亡國之君,名不副實第三百六十章 威逼利誘、文武並用第九十二章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第913章 金山銀山手頭過,一釐錢也不敢沾三江感謝+上架感言+加更規則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朝棄民是不是大明臣民?第一章 亂糟糟的朝堂第五百八十八章 利劍高擎 蕩塵滌垢第三百八十五章 半數臣工朝天闕第四百二十章 過猶不及 舊事追罰第二百三十四章 專業第四百五十七章 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第738章 軍備?哪有銀子來的痛快?第703章 雖然削減了待遇,但是獲得了自由第五百三十四章 山野銀山的名主第671章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第五百五十八章 十三萬人的大麻煩第872章 人在家中坐,雷從天上來第二百四十二章 臣請陛下殺人第905章 無情的權力遊戲第983章 岐聖門庭,醫者仁心第二百六十一章 你也配姓孛兒只斤?第768章 天底下第一號惡人第929章 沒有人,比朕,更懂抄家!第962章 自由之城—弗里敦第867章 斷子絕孫的毒計第四十五章 夜哭天明,能把瓦剌人哭死嗎!第五百四十五章 因私廢公,非朕之所欲也第二百五十八章 大明白和大糊塗第729章 一貫作風,敢打敢勝第五百一十一章 若力有未逮,必引頸自戮第五百九十四章 陛下乃至仁之君第995章 我李賓言能有今天,全靠聖眷第三百三十五章 陛下你改悔吧!第四百五十一章 達則兼濟天下的快樂第775章 令人作嘔的罪證,觸目驚心的塘報!第四百三十三章 葛朗臺看了想擁抱,嚴監生聽聞要落淚第912章 宣皇是誰?第四百七十七章 陛下不喜歡賺錢,只喜歡……第894章 必殺謙,始可和第四百零七章 陛下不唱紅臉,也不唱白臉第六百零七章 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第二百九十二章 京中有善口技者第957章 皇權特許,瓜蔓連坐第三百七十七章 陛下要回京了!第四十五章 夜哭天明,能把瓦剌人哭死嗎!第811章 共襄開海盛舉第九十一章 臨時抽檢第884章 第一站,峴港第655章 沒有孔府,山東煥然一新第三百八十二章 左眼跳災,右眼跳災?第四百一十六章 中亞優秀的匹配機制第二百九十七章 皈依者狂熱第973章 一個徘徊在泰西的惡魔第五百五十九章 殺人不見得要用刀第三百九十六章 是我、有我、無我第727章 膽小者遊戲和勇敢者遊戲第五百一十九章 耳提面命 言傳身教第二百二十五章 判官筆和硃筆的重量第二十九章 真正的黑火藥第九十一章 臨時抽檢第五百八十二章 人生多歧路第一百七十七章 先上船再補票第745章 匠城存在的意義第902章 阿剌知院投降伏誅第三百零六章 歲不能災第二百九十七章 皈依者狂熱第一百五十三章 五十兩!第六百一十五章 亡國五病 臃腫痿痹第三百五十一章 離經叛道?大道之行也第952章 望之頗似人君第四百三十七章 一個名叫《管子集校》的幽靈第六百一十七章 給你機會,你不中用第827章 堂堂亡國之君,名不副實第791章 石景廠價值三十四萬銀幣的牌額第二百七十六章 集寧城的泰安門第五百七十九章 脫脫不花在津口第三百零七章 也先大悅!第一百三十章 忠誠!第四百三十八章 生存和發展是一種奢侈第757章 康國公被捕入牢第三百七十二章 散裝南直隸第三百一十章 戰前有動員、戰後要總結第835章 時過境遷,景泰年間與正統年間大不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明人的善良第一百一十八章 子嗣很重要(均訂加更)第895章 惟願華夷一文軌第一百六十二章 七尺終當以死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