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不服王化,自然沉海

于謙深吸了口氣,他有話要說,但是總覺的自己說不明白,索性就差人請來了胡濙。

石亨、于謙、胡濙,此時大明的三大重臣,雲集在講武堂,他們的討論,會影響到大明日後數十年的海貿之事的政策風向。

胡濙看完了他們討論的內容,認真的思考了許久。

胡濙面色極爲凝重的說道:“陛下,臣有一言。”

“講,私下奏對,知無不言。”朱祁鈺點頭說道。

能讓胡濙擔憂的問題,肯定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陛下,這些人當初是怎麼成爲海外棄民,容臣細細道來。”胡濙喝了口茶,說起了過往。

他的眼神裡充滿了回憶,整個朝堂上,能夠完整講清楚這段歷史的只有他了。

“陛下,在洪武五年之前,大明並無海禁,甚至連三桅船舶,都是百無禁忌。”

“吳元年,時關中諸將領推李思齊爲盟主共拒王保保,王保保手下部將貊高,佔據了衛輝縣反王保保,元順帝下令廢掉了王保保的兵權,王保保只好過黃河入河套地區修養。”

吳元年,是大明在洪武元年之前,使用僅僅一年的年號,那年天下風雲變幻莫測。

元朝內鬥不止,各地的農民軍逐鹿中原。

胡濙笑着說道:“太祖高皇帝神武,在吳元年,消滅了張士誠部衆,張士誠被押解至應天府,高皇帝問他服不服,張士誠不言語,最終自縊而亡。”

“方國珍割據兩浙,依舊不服天命,要和太祖高皇帝爭天命,被大明打的七零八落,方國珍入海逃至舟山,廖永忠和湯和二人,泛舟攻伐。”

“方國珍窮途歸降,自此兩浙平定。”

方國珍還是很能打的,奉元順帝之名,攻打張士誠,張士誠降元,而後張士誠的糧草,都由方國珍押運至元大都。

方國珍爲元朝流到了最後一滴血,無奈敗北被俘。

“這和我們講的大明棄民顯然有很大的關係,否則胡尚書就不會這麼講了。”朱祁鈺沒有着急,示意胡濙繼續講下去。

胡濙俯首說道:“陛下英明。”

“吳元年,太祖高皇帝接見了兩浙海商,以朱道山爲首,例如孫天福、陳寶生等一衆,共同覲見。”

“兩浙既臣附,朱道山首率羣商,入貢於朝。”

“高皇帝盛讚其能,嘉納其言,曰:海外聞之,皆知道山入貢之榮有如是也。至是海舶集於龍河,而遠人之來得以望都城而瞻宮闕,且人見中國衣冠禮樂之盛,而相與詠歌之者。”

朱祁鈺明白了明初大明海洋政策。

朱道山、孫天福、陳寶生,元末明初的三大海商,皆爲漳州人,他們在方國珍敗北之後就入朝納貢,以求天恩。

可以讓天外之人,瞻仰宮闕,讓所有人見到中國衣冠禮樂的繁榮,並且傳頌。

當時朱元璋打出的旗號就是:驅除韃虜,復中華衣冠。

所以朱道山這羣人的馬屁,的確是拍到位了。

胡濙看陛下明白了大明國初的海洋政策,便開口說道:“吳元年就有了抽分之法,洪武二年,高皇帝曾諭參政蔡哲雲:福建地瀕大海,民物庶富,番舶往來,今覈減抽分法。”

“最初的抽分法是十抽三,百姓嗟怨,高皇帝愛民,將十抽三降低到了六分。”

從30%的抽分實物稅,降低到了6%的稅務。

朱元璋這麼做的主要原因是,當時的漁船也是如此徵稅,十抽三,對漁民而言,實在是太重了,所以定爲了六分。

“洪武三年,興化衛指揮李興、李春私自派人外出經商,高皇帝亦未曾降罪。”

“洪武元年,昌國州(即舟山)蘭秀山逆賊,得到一枚元朝的行樞密院印,利用這枚印信聚衆起事,襲擊官軍,並且從昌國州渡海,攻入了象山縣。明太祖派官兵將其擊敗。”

“洪武五年,太祖高皇帝下詔,將方國珍餘部以及舟山羣島上蘭秀山的居民籍編爲軍,一共得到了十一萬一千人徙陝西。”

“自此大明纔將海禁納入國法之中,自此假倭寇、海商等人才變成了天朝棄民。”

胡濙手有些顫抖的說道:“洪武五年啊。”

洪武五年,大明嶺北之戰慘淡而歸,軍事冒險失敗之後,是需要付出極爲沉重的代價,這個代價很多,海禁也是如此。

洪武五年,遷徙方國珍餘部,十一萬人至陝西,實施海禁。

嶺北之恥辱,一直到了捕魚兒海之戰後才洗刷,而之後,大明朝就太多的事兒了,太子朱標薨世,藍玉案等等大案要案。

海禁之事,反而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

“陛下,自洪武五年遷民之後,海外棄民,在國法之上,便不再是大明人了。”胡濙講明白了當初爲什麼會有海外棄民之事。

將假倭寇、海盜、海商盡數歸爲海外棄民,這是當初軍事冒險帶來的苦果,也是必須要承擔的苦果。

這一點和蘇太宗的新經濟政策很像。

1919至1921年的蘇波戰爭中,本來大獲全勝的蘇俄,在獲得巨大勝利之後,開始軍事冒險。

蘇波戰爭的第一階段是反入侵作戰,士氣高昂,第二階段則由反入侵變爲了「解放」波蘭,士氣低迷。

最終華沙城外,蘇軍傷亡、被俘多達15萬人,明斯克之戰,蘇軍又有約10萬人被俘。

最終蘇太祖只能由戰時經濟政策,不得不轉變爲了新經濟政策。

明太祖也是如此,嶺北戰敗的消息傳來之後,人心惶惶,對待海洋積極、開放、包容的高皇帝,只能轉爲了保守,封禁和嚴苛。

朱祁鈺明白了胡濙的意思,海外棄民是不是大明的臣民?這是個歷史遺留的問題。

在明初海外棄民同樣都是大明臣工,在洪武五年之後,海外棄民便不是了。

“有困難嗎?”朱祁鈺詢問道。

胡濙笑着說道:“這有何難?”

朱祁鈺問的是這些人,再納入大明的管理範圍之內,將大明律法的執法權擴充到海外棄民的身上,有沒有禮法上的困難,如果有,應當如何克服。

畢竟是違背了祖制。

但是胡濙說,有什麼難的地方嗎?

太祖高皇帝吳元年起,那麼多鼓勵海貿,並且爲大明百姓做主的案例,只需要拿出幾例來就是了。

太祖高皇的海禁是祖宗之法,前期鼓勵海貿,甚至親自接見海商,就不是祖宗之法了嗎?

用到的時候,太祖高皇帝是祖宗,用不到的時候,太祖高皇帝就不是祖宗了嗎?

那太祖高皇帝到底是不是祖宗?

胡濙自然沒問題,對於胡濙來說,陛下只要不是明火執仗的殺太后,都沒問題。

胡濙深知自己這位陛下走的是大道之行,就是光明正大,如果要殺孫太后,那必然是明火執仗。

就像是陛下殺稽戾王一樣,明明白白的告訴世人,這事朕乾的!

若是陛下真的明火執仗的殺孫太后,胡濙還真不太好洗地,頂多以附逆爲由,但是卻不可能完全堵得住天下悠悠之口。

但是顯然孫太后並不愚蠢,早早的交出了權柄,吃齋唸佛,爲稽戾王和會昌伯孫忠的來生祈福,爲自己稽王府那些孩子們祈福。

沒什麼大利益,陛下爲什麼要殺孫太后呢?

朱祁鈺想了許久說道:“所以舟山海戰,除了是大明水師再興的轉折點,也將是大明海洋政策轉折點,將海外棄民,納入大明之管轄。”

于謙有些疑惑的說道:“那不服王化之人呢?”

朱祁鈺笑着說道:“大海那麼寬廣,還沒他們一片沉海的地方嗎?”

當然有。

入土爲安是一種習俗,如果被沉海,在眼下大明朝的風氣中,連靈魂也會在大海之中,永世沉浮。

于謙鬆了口氣,寬仁和寬縱之間,只有一字之差。

顯然陛下會寬宥一些,之前在大明手腳無法觸及到海洋之時的罪惡,但是大奸大惡之徒,依舊躲不開沉海的命運。

石亨猶豫了片刻說道:“陛下,要不臣帶武奮營前往密州市舶司,配合松江市舶司之事?”

“就是臣不去,也讓石彪去一趟吧,朱永也十分善戰。”

石亨當然知道軍事失敗的惡果,在當下的大明,軍事失敗,只有死亡。

若是戰敗,陛下也要承受相當大的代價,這不是石亨想要看到的,所以他準備親自前往。

朱祁鈺搖頭說道:“完全不必,唐興、陶瑾、任禮等人,也不是糊塗蟲,既然敢做,自然是有定策,讓他們自己做便是了。”

石亨帶着四武團營,剛從南衙歸來,應當充分休憩,疲軍再戰,是石亨的特點,但是窮耗兵力,不是朱祁鈺想看到的。

于謙笑着說道:“舟山倭寇無得勝的可能,即便是短暫的一時勝利,暫退大明兵鋒,那也無礙,一次不行就十次,十次不行就二十次。”

“舟山那麼近。”

石亨點頭,的確有這個道理,他笑着說道:“那臣也歇一歇。”

朱祁鈺想到了李賢上奏的內容說道:“景泰五年,新科取士,要加五十人,這五十人李賢上奏說,日後設爲恩科。”

“胡尚書?”

禮部管科舉大事,胡濙搖頭說道:“李巡撫真的是一點都不怕啊。”

李賢在南直隸的招數,真的很損。

胡濙是陛下做啥他洗地,李賢是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推動大明進程,李賢的名聲必然比胡濙還要差。

不過李賢自己也說了,他還有什麼名聲呢?

“倒是無礙,不過是二桃殺三士耳。”胡濙倒是不覺得這事難洗地。

春秋時,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是齊景公的臣子,勇武驕橫。

齊相晏嬰,想要除去這三人,便請景公將兩個桃子賜予他們,讓其論功取桃,結果三人都棄桃自殺。

李賢做的事兒,和二桃殺三士幾無區別,不過是化而用之。

典故還是有的,但是,的確是陰損了些。

朱祁鈺點頭說道:“那就如此這般了,以各省的考成法爲準吧。”

即便是恩科,也要要規矩,那麼這個規矩就是考成法。

大明最近在清田釐丁,哪個地方做得好,哪個地方就更加忠誠一些,這些恩科進士的名額,就可以多一點。

忠誠的確是不可衡量,但是考成法的KPI卻可以衡量。

于謙和胡濙趕忙俯首說道:“陛下英明。”

舟山海事議政結束之後,于謙等人告退。

“皇叔現在到哪了?”朱祁鈺問到了朱瞻墡的事兒,去貴州可以用天長路遠魂飛苦去形容。

若是朱瞻墡稱病或者以身體不適停留某處,請求回襄王府,朱祁鈺也會應允。

不想做事,願意混吃等死,朱祁鈺也不迫害他了。

“已經到重慶府了,算算日子,應該到遵義府了。”興安翻動了下文書,俯首說道。

朱祁鈺笑着問道:“沒上封奏疏埋怨一下,或者說假裝生病什麼的?”

“未曾。”興安搖頭。

其實朱瞻墡完全可以肆意一點,畢竟至德在身,陛下還賞了一枚奇功牌給朱瞻墡,他完全可以耍個無賴,回襄王府去。

但是自始至終,朱瞻墡都未曾上奏,而是直接去了。

“他不是蠻擅長裝病的嗎?倒是稀奇了。”朱祁鈺倒是頗爲意外的說道。

興安笑着搖頭,畢竟是監國,而且是第三次監國了,能不監國就不監國,裝病也是無奈。

“奇功牌送去了嗎?”朱祁鈺問起了牌子的事兒,答應給朱瞻墡奇功牌,那自然要給。

興安看着會同館送來的奏疏,拿了出來,遞給了陛下說道:“送去了,有殿下的印綬。”

“嗯,很好,希望皇叔不辜負朕的期望。”朱祁鈺看向了西南方向。

想要征伐麓川,首先得治理好了貴州,最後才能打麓川徵交趾。

只有打下交趾的時候,朱祁鈺纔敢說自己不負列祖列宗之期望,大明海權再次輝煌。

朱祁鈺看着堪輿圖深吸了口氣。

而此時的朱瞻墡還未到遵義府,他剛走到了海龍屯,花了半個多時辰,爬上了龍巖山的山頂,看着來時的路,深吸了口氣說道:“登高眺遠,望盡來時天涯路。”

羅炳忠遞過去一個鐵質的水壺笑着說道:“殿下好雅興。”

第六百一十四章 全靠同行襯托第五百一十三章 問心第五百七十六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一百三十四章 削太上皇帝號(均訂加更)第二百零八章 國家用人之道第三百一十二章 賺錢嘛,不寒磣第七十八章 萬夫一力,天下無敵第五百一十六章 斷章取義也,小道耳第三百二十七章 大皇帝的七宗罪第二章 喋血奉天殿第三百七十九章 扶持社稷擎天柱,平定乾坤架海樑第942章 陛下威武!大明軍威武!第二百八十二章 喪心病狂第四百五十八章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第957章 皇權特許,瓜蔓連坐第二百零一章 朕又成亡國之君了?第四百一十五章 父慈子孝,兵戎相見第二百五十四章 密州市舶司第四百零五章 禁暗殺、美人計、金錢收買第二十四章 朱祁鈺的奇思妙想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閱第四百九十四章 寒磣,很寒磣第858章 被皇帝給擺了一道第三百五十九章 應該改悔的是你們!第五十六章 大明皇帝,得支棱起來!第二章 喋血奉天殿第五百三十六章 在讓人失望的這件事上,從不讓人失望第767章 強龍硬壓地頭蛇第一百九十八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二章 喋血奉天殿第四百一十七章 法不責衆,冤魂何以慰藉!第一百六十八章 陛下要殺人第二百七十八章 精忠演義說本第二百六十九章 瓦剌人留下的爛攤子第四百三十八章 生存和發展是一種奢侈第681章 徐麒耀教子篇七條第二百四十八章 戶部的燈盞,只有一根燈芯第四百三十七章 一個名叫《管子集校》的幽靈第749章 只要價格合適,絞死自己的絞繩也可第十三章 拿去!第884章 第一站,峴港第885章 最好欺負的便是佃戶第四百八十一章 陛下是真的不坑窮人第三百九十八章 吾與大石同在!第三百九十章 第一杆冠軍旗第二百一十六章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第788章 機器一轉,人心不古第二百八十四章 敢殺我的馬?第746章 速送三千女婢,平息陛下怒火!第694章 恨似高山仇似海第735章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第一百六十章 勳戚一體,勳戚互援第三百四十章 陛下不收的稅,叛軍也要收?第929章 沒有人,比朕,更懂抄家!第五百章 到底是在救她們還是在害她們呢?第686章 記賬貨幣第871章 先上一道開胃菜第882章 抄家一二事兒第735章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第752章 工匠貴族化?還有這種好事?!第二十章 登基第二百九十二章 京中有善口技者第四百九十六章 陛下,奇觀誤國啊!第756章 懷死名之義,以沽名釣譽第710章 官選官到世襲的橋樑第三百四十五章 徐州是南京的門戶,應派虎將把守第三十三章 國體之根本第一百四十七章 京師講武堂,開堂了!第二百零三章 這稅,襄王府納了!第二百九十五章 表現得好,也得配合得好第五百六十二章 大皇帝的至仁之心第四百六十一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五百六十二章 大皇帝的至仁之心第二百七十七章 得加錢第五百一十一章 若力有未逮,必引頸自戮第725章 當街殺之第733章 皇帝賜物,青兕獻寶第948章 讓出部分權力,換取長久存續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陽再次升起第861章 給朱見深另請封號第五百六十四章 小狐狸和老狐狸對飈演技第四百二十章 過猶不及 舊事追罰第二百八十二章 喪心病狂第947章 諮政第二院第986章 遠洋艦隊抵達珊瑚宮海第一百二十四章 在朱棣頭上動土第一百一十九章 拿這個考驗皇帝?第六十五章 銃發太上皇者,郕王也!第二百六十六章 福祿三寶第二百九十一章 三根神針針穴療經第684章 除了幫助以外的一切支持第二百五十三章 于謙不咬餌第一百零八章 別團等人齊(均訂加更)第三百六十章 威逼利誘、文武並用第六百二十四章  時來頑鐵生輝,運去黃金失色第二十七章 于謙的長袖善舞第六百二十三章 百舸爭流千帆盡,波濤在後岸在前第六百一十七章 給你機會,你不中用第707章 你覺得他們會傷害朕嗎?第三百零八章 你想辦法我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