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九章 脫脫不花在津口

錢氏默默的穿上了衣服,她可能真的誤會了,所以她變得糊塗了起來,皇帝不是圖她。

皇帝到底圖什麼?

歷來皇權更替,血雨腥風,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比如劉裕篡了司馬氏的東晉皇位是怎麼做的?殺盡天下司馬氏,逼得無數司馬氏不得不改名換姓,遠走他鄉。

李世民殺掉了所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孩子,女眷除了一個齊王妃,都送進了尼姑庵。

趙匡胤嘴上說的柴榮後人永享皇恩,趙匡胤還沒死,柴家那幾個後人都無嗣斷絕。

如果這些例子都距離太過於遙遠,那麼靖難之後,建庶人家中就只剩下一個朱文圭,漢王朱高煦一家更是一個不剩,連女眷都死了。

憑什麼稽戾王死了,稽王府依舊皇恩浩蕩?

錢氏想了許久,才以爲皇帝是在圖她的身子,畢竟這前皇后的身份在此,皇帝要什麼有什麼,想得到什麼得到什麼,自然要玩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錢氏無論如何都沒想到,皇帝根本不是圖她的身子,而是圖稽王府那個剛年滿十歲的稽王朱見深。

朱祁鈺也不好解釋,他總不能跟錢氏說,朱見深更像是他兒子,而不是朱祁鎮的兒子吧。

歷史上的朱見深登基之後,所有的政策和景泰年間如出一轍,重建京營、把持軍權、設立西廠、大肆攬權、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安撫川貴黔、設立鈔關、白銀貨幣化等等,朱見深和他的叔叔明代宗的政令,一脈相承。

不知道的還以爲朱見深是明代宗的兒子呢。

朱祁鈺看錢氏終於穿上了衣服,也沒有回到月臺之上,而是擺了擺手,示意錢氏回府便是。

興安站在門外,他還以爲自己要進殿善後,但是事情的發展超出了他的預期。

待到錢氏穿好了衣服打開宮門的時候,興安才走了進去,小聲的說道:“王太妃,臣有一言,此事決計不會從泰安宮這邊傳出去,若是有流言,也只有從稽王府那邊了,還請王太妃守口如瓶。”

錢氏的臉色通紅並未說話,而是選擇了回稽王府。

朱祁鈺到了花萼樓找到了汪皇后,今天的事兒,總要解釋一下。

“臣妾參見陛下。”汪皇后的臉色不大好看,泰安殿裡發生了什麼,她頗爲憂心。

錢氏居然安然離開了泰安殿,讓汪皇后面沉如水,她最擔心的就是皇帝是否肯告訴她實情。

朱祁鈺握着汪皇后的手坐下,將泰安殿發生的一切,包括其中的細節,沒有任何遺漏的解釋清楚,甚至連脫衣服時,他目不斜視都說了出來。

他心中無愧,何必閃躲。

“朕都不知道這女人在想些什麼,莫名其妙。”朱祁鈺頗爲不滿的說道:“朕待稽王府不薄,皇嫂就是如此看朕?!”

汪皇后卻是不動聲色的說道:“陛下消消氣,稽戾王已死,稽王朱見深年幼,錢氏如履薄冰,想必是日思夜想、輾轉難眠,終究是想錯了吧。”

“陛下,臣妾有一言,還請陛下從善如流。”

“這錢氏,陛下萬萬碰不得。”

朱祁鈺倒了碗水,頗爲鄭重的說道:“朕知道輕重。”

汪皇后依舊是憂心忡忡的說道:“唐太宗納了齊王妃,還生了一個孩子,差點立齊王妃爲後,雖然有史爲鑑,但是唐太宗做的,陛下卻是做不的。”

“今日與往日已有大不同。”

“東漢末年分三國,天下凋零,戰亂頻繁,這亂世西晉短暫安穩局勢,但是天下世家依舊不甘心,安穩了八十年,永嘉之亂起,生靈塗炭。”

“五胡南下,天下疲憊,魏晉南北朝之後,終於迎來了隋朝大一統,可是這隋朝短命,隋煬帝失道天下,最終導致了天下再陷囹圉。”

“世風日下,禮樂崩壞。”

“四百年天下離亂,這唐太宗納齊王妃,時人便覺得沒什麼。”

朱祁鈺看着汪皇后笑着問道:“娘子也讀史?”

“陛下的意思是臣妾不該讀史?”汪皇后眉頭緊蹙的問道。

朱祁鈺連連擺手說道:“當然讀得,讀得,只是朕以爲娘子不喜這些。”

汪皇后鬆了口氣,笑着說道:“臣妾自然是不喜歡讀史,再不喜歡,臣妾坐了皇后,母儀天下,自然要讀史。”

“這天下零落,人丁銳減,陛下以爲這亂世之中,是男子多,還是女子多?”

朱祁鈺想了想說道:“依舊是男子多於女子。”

戰爭會消耗大量的人口,朱祁鈺在做了皇帝之前,一直以爲戰亂頻繁的年代,戰爭消滅了大量的男人,那自然是女子更多一些。

自從當了皇帝之後,朱祁鈺發現並非如此。

戰陣陣亡的男子自然大於女子,可是這兵禍一事,可不是打仗死亡那麼簡單,兵禍一起,死的最多的還是婦孺老幼,成丁在戰亂的年代,更加容易生存。

汪皇后滿是感慨的說道:“所以說,四百年天下疲憊,人口凋零,唐太宗納齊王妃,彼時天下初定,時人不覺有異,但是唐明皇納了楊貴妃,那就失道天下了。”

楊貴妃本身是壽王李琩的王妃,梨園一別,李隆基看上了兒媳婦,然後下令讓楊貴妃出家爲尼,隨後納入了後宮封爲了貴妃。

到了馬嵬坡的時候,楊貴妃香消玉殞,就成了李隆基的背鍋俠。

這裡面可沒什麼愛情故事,就是個扒灰的故事。

李隆基自始至終都沒把楊貴妃當回事,因爲皇后之位空缺已久,若是李隆基真的在乎楊貴妃,這皇后位何必空懸十幾年之久?

在歷代中原王朝的評價中,楊貴妃其實都是禍國殃民的模樣。

朱祁鈺知道汪皇后在講什麼,他握着汪皇后的手笑着說道:“朕是天下之主,又不圖虛名,若是有意,朕自然會取,若是無意,朕自然不取,沒人能勉強朕。”

“若是朕真的有意,就不會把泰安殿的事兒,事無鉅細,講給娘子聽了。”

“娘子安心。”

汪皇后這才徹底安心,頗爲輕鬆的問道:“夫君,今晚準備去哪裡歇息?”

“自然是在娘子房中。”朱祁鈺來都來了,自然不打算走了。

汪皇后指了指自己的眉心說道:“月事來了,夫君另尋他處吧。”

“朕懶得挪窩了。”朱祁鈺搖頭說道:“明天於少保回京,朕還有事要忙。”

朱祁鈺和汪皇后溫存了片刻便昏昏沉沉睡去。

次日的清晨,朱祁鈺到了講武堂,等待着歸京的於少保覲見。

于謙自德勝門入,車駕未曾有片刻的停留,便去往了講武堂。

于謙入京的陣仗極大,前面緹騎開路,這是朱祁鈺撥給於謙保護于謙的緹騎,後面鐵林軍殿後,總計一千二百餘人。

這中間的車駕還帶着華蓋,四匹馬拉車,皇恩浩蕩。

朱祁鈺還專門讓太常寺的樂戶,做了迎接,朱祁鈺本打算在奉天殿迎接於少保歸京,文武百官相迎,結果於謙說什麼也不同意,纔算作罷。

于謙不喜歡這些排場,但是聖意難違。

“於少保一路辛苦。”朱祁鈺站在聚賢閣的門前,等待着于謙,本來他打算在德勝門接到于謙,可這於禮法不合,最終朱祁鈺只能在聚賢閣門前了。

禮法不是不便之物,但是天子出迎,茲事體大,于謙爲此背上了什麼權臣的惡名,豈不是亂了尊卑?

“臣于謙拜見陛下,陛下聖躬安否?”于謙結結實實的行了個三拜五叩的大禮。

“朕安,快快平身。”朱祁鈺拉住了于謙,上下打量了一番,低聲問道:“喘疾可有發作?”

“承蒙陛下厚愛,未曾復發。”于謙趕忙說道。

欣可敬是太醫院的院判,隨行的醫倌,他趕忙俯首說道:“陛下,確實未曾復發,於少保此行未有疾惡。”

“那就好,那就好。”朱祁鈺長鬆了口氣說道:“走,朕有事要說。”

胡濙站在一旁,面色奇怪。

他在德勝門外的土城接到的于謙,看着于謙那全甲的緹騎和鐵林軍,胡濙終於察覺出了些異常,就於謙出行這陣仗,還是在北古口大營,于謙能被刺殺?

于謙壓根就沒有被刺殺,他胡濙被皇帝給演了!

胡濙想明白了,氣的連連搖頭,也只能搖頭,說到底,皇帝是阻止他身敗名裂,是愛護他這個臣子。

朱祁鈺、文安侯于謙、寧陽侯陳懋、禮部尚書胡濙、文淵閣大學士通政司通政司王文、錦衣衛左都督盧忠、指揮使馬碩、司禮監提督太監興安齊聚御書房。

朱祁鈺示意諸位臣工都坐下說話。

朱祁鈺坐直了身子說道:“脫脫不花入京獻了盟書,現在脫脫不花已經去了津口的四夷館。”

“此次會盟,朕以爲意義重大,朕已經派了襄王,帶着大明的官吏,前往韃靼諸部宣諭,安定一方,爲了永消邊患,朕打算將韃靼諸部,改土歸流。”

“草原廣袤,地廣人稀,和內地迥異,韃靼百姓深受韃靼王朘剝之苦,此爲一;韃靼諸部仇殺不斷,人口凋零,此爲二;百姓生機皆仰賴天賜,年景稍差則是餓殍千里,此爲三。”

朱祁鈺示意興安將幾張高麗貢紙發了下去說道:“這是朕的打算,諸位明公,皆是我大明中流砥柱爲朕之肱骨,此事諸位看完,可集思廣益,爲大明和韃靼共謀福祉。”

胡濙眉頭緊蹙問道:“盟旗制?”

“然也。”朱祁鈺點頭說道:“漠南共有六盟二十四部五十一旗,漠北共四盟四部八十六旗,漠西共八盟四部六十四旗,共計十八盟、三十二部,二百零一旗。”

漠南大都是韃靼和兀良哈的底盤,而漠北和漠西主要是瓦剌人的地盤,瓦剌雖然西進全面向西收縮,但是依舊控制着絕大多數漠西的地區。

這是一種總體規劃,目前可以實現的只有漠南的內六盟,也就是韃靼和兀良哈。

漠北和漠西大部分地區的外蒙,還是以羈縻爲主,甚至得大打出手一番,纔會有結果。

旗就是各部族的牧區,而盟則是各部大牧區,朱祁鈺切割了漠南諸部,劃分區域,防止生亂。

朱祁鈺看向了馬碩,頗爲鄭重的說道:“朕感謝墩臺遠侯這七年來,風餐露宿夜不收哨,收集韃靼諸部的敵情,若非有他們,朕連韃靼、兀良哈、瓦剌諸部到底有多少人都不清楚。”

馬碩俯首說道:“爲了大明,臣等肝腦塗地,在所不惜。”

馬碩這不是空口白牙表達忠心,而是夜不收真的在這麼做,大家有目共睹。

朱祁鈺繼續說道:“脫脫不花入京,所有韃靼王未滿二十歲皆到大明四夷館就學,這是大明與韃靼和議的前置條件。”

“韃靼、兀良哈諸部的政治核心已經崩潰,是時候動手了。”

于謙看完了敕諭,頗爲擔憂的問道:“臣以爲諸韃靼王不得領兵,應該是首要,否則軍民混居,權責不明,日久必亂。”

“衛所、農莊並不是適用於草原諸部,所以關內的軍制並不適用於漠南,臣以爲應當設立鎮虜將軍、韃靼總兵官,總管六盟兵務。”

烏格齊曾經開玩笑的說,韃靼的軍備只是讓韃靼人相信他們被保護,而不是讓大明相信,因爲大明知道韃靼的軍備保護不了韃靼。

韃靼諸部的比丁、練兵之事,可交給各旗負責,但是統兵、發兵等事,還是得大明說了算,否則這締結盟書,不是白簽了嗎?

至於商量韃靼的事兒,爲什麼沒有韃靼人蔘與這種事,坐在御書房的諸位,並未察覺到有所不妥,似乎是理所應當。

畢竟脫脫不花在津口。

“於少保言之有理。”朱祁鈺頗爲認同的說道:“此事交於文安侯受理。”

于謙卻搖頭說道:“還是讓武清侯石亨、寧陽侯陳懋去做吧。”

于謙推辭了這個差事,他的權柄太大了,再往自己懷裡攬權,他不發作,也要有人逼得他黃袍加身,少攬權,多做事,就是現在於謙的爲臣之道。

“那就交給寧陽侯陳懋和武清侯石亨去做吧。”朱祁鈺看向了陳懋,陳懋俯首領命。

朱瞻墡不肯留在京師,于謙不肯攬權,朱祁鈺也不好多說什麼,都是爲了大明權責清明。

大明形成現在的政治格局,有很多很多的原因,但其中都繞不開一條,朱祁鈺現在正年輕。

“臣以爲各部盟學、部學和旗學,都應該遣漢儒生前往授課,若是各盟自理,一來各盟沒有教書先生,二來,漢儒生授課三五代人之後,皆是大明,方能長治久安。”胡濙頗爲認真的說道。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大道之行也。

朱祁鈺頗爲擔憂的說道:“但是這些儒生怕是不肯到塞外吃苦啊,雲貴川黔朕甚至許給了舉子和同進士出身,去的儒生寥寥無幾。”

第二十二章 合理?合理個…第六百一十九章 投機,比誰更傻的遊戲第855章 天堂有路你不走第三百七十章 公侯優遊享富貴 勢賈食租死安逸第948章 讓出部分權力,換取長久存續第一百九十章 火耗三成,如何分配?第五百一十五章 失望與希望第四百三十四章 但凡有一點用,也不至於一點用沒有!第三百一十六章 天下罪朕,還是朕罪天下!第835章 時過境遷,景泰年間與正統年間大不第二百一十七章根本還不起第966章 結硬寨,打呆仗,橫碾硬壓第三百八十五章 半數臣工朝天闕第六百二十五章 皇帝陛下,不覺得羞愧嗎?第二十三章 不得人心庶皇帝第五百五十八章 十三萬人的大麻煩第二百三十五章 有些事不上稱,沒有四兩重第五十五章 真·朱棣遺產第650章 論跡不論心,論心無完人第四百零七章 陛下不唱紅臉,也不唱白臉第一百一十四章 朕就是亡國之君(均訂加更)第六十四章 援軍將至第659章 一騎絕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第二百六十章 勃勃生機第五百零九章 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第678章 劈波萬里踏碧浪,乘龍伏虎始登仙第928章 以言降罪的無道昏君第二百一十七章根本還不起第二百二十二章 解剖論第五百三十四章 山野銀山的名主第六百零五章 海洋會議——論海權第一百零四章 帝姬怨(求訂閱)第三百七十二章 散裝南直隸第987章 天生的航海家完成了環球航行第六十三章 朕不得不爲第953章 錫蘭女王第二百五十六章 皇帝陛下的成長第一百八十七章 喜寧伏誅第六百一十七章 給你機會,你不中用第一百八十七章 喜寧伏誅第五百六十七章 天下最偉岸的大丈夫第五百零二章 出去躲一躲!第一百五十四章 兵推棋盤第一百八十九章 公平,公平,還是的公平!第五百八十五章 大石先走我殿後!第911章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第十一章 誰給你的膽子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朝棄民是不是大明臣民?第六百二十章 大明財經事務的基本底色第六百三十九章 王者本多疑第792章 夾帶越厚,問題越大第二百五十九章 天子腳下的首善之地第六百零二章 無毒不丈夫第六百一十二章 羅馬後繼有人第二百二十七章 人間閻羅第三百九十八章 吾與大石同在!第十九章 是于謙要保你!第四十五章 夜哭天明,能把瓦剌人哭死嗎!第三百零三章 再賞一塊奇功牌第四百二十二章 人生有很多種選擇第一百一十八章 子嗣很重要(均訂加更)第1000章 朕就是亡國之君第四百零三章 海的那邊是什麼?第712章 經營太甚違天命 莫把妄思損真性第861章 給朱見深另請封號第891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第684章 除了幫助以外的一切支持第五百一十九章 耳提面命 言傳身教第三百六十一章 鈔法比錢法,更安全第六百二十一章 九百萬牛之一毛第714章 大皇帝駐蹕九江府第721章 有道之國,務在弱民第二百八十四章 敢殺我的馬?第五百零三章 景泰年間的抄家法第二百零三章 這稅,襄王府納了!第830章 什麼是天命?第五百八十八章 利劍高擎 蕩塵滌垢第六百二十九章 死掉的瓦剌纔是好瓦剌第二百九十六章 請客、殺頭、收下當狗第三百零八章 你想辦法我幹活第五百八十二章 人生多歧路第一百二十二章 胸章胸前掛(均訂加更)第720章 再見鐵鎖橫江第967章 不動如山,侵掠如火第二百六十二章 勝利必將屬於我們!第四百一十七章 法不責衆,冤魂何以慰藉!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787章 大軍凱旋,因功授勳第950章 尤其擅長見縫插針第725章 當街殺之第697章 陛下爲何謀反?第一百八十四章 抓捕喜寧的超級長跑第十三章 拿去!第三章 待明日,權在手第二百三十六章 吃不了兜着走的手段第五百五十章 月吐青山倚艦樓,爲馳王事渡仙舟第四百八十八章 歷史給水泥的代號是石灰第804章 李代桃僵,鳩佔鵲巢第855章 天堂有路你不走第八十三章 反其道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