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八章 利劍高擎 蕩塵滌垢

朱祁鈺對埃萊娜這個小精靈說不上多麼喜歡,確切的說,他分不出多少時間和精力給後宮的諸多妃嬪。

到埃萊娜的花萼樓來,完完全全是因爲今天收到了王復的奏疏,奧斯曼王國正在準備登基之事,朱祁鈺才記得自己的後宮裡還有個羅馬公主。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大明已經到了四月份,倒春寒的天氣越來越少, 四處都是鮮花錦繡,四處都是鳥語花香,朱祁鈺在唐貴妃略微有些哀怨的眼神中,用過了早膳。

唐雲燕精心準備劍舞,主要是穩婆算了日子,唐雲燕這兩日都是極易有身孕的日子,她專門讓興安在陛下面前提及,這也是費了很大的力氣,可是陛下卻去了埃萊娜的花萼樓。

幸好,唐雲燕現在在巾幗堂任教習,專門負責教授長短兵、弓射等事,唐雲燕的小幽怨並沒有進一步升級爲宮鬥。

朱祁鈺到了講武堂當值見到了于謙, 這一番奏對,將涉及到大明數十年,甚至百年的大業。。

關於奴隸的問題, 朱祁鈺要和于謙深入交流意見, 他們兩個人達成一致之後,纔會召開廷議,對奴隸地位問題, 進行進一步的討論。

朱祁鈺將各地來的奏疏提前給了于謙。

若是論道德高地,整個大明於謙自認君子第二,沒人敢任君子第一, 高道德劣勢的制高點,自然是於少保本人的道德。

“大明有祖制,不得蓄奴。羅馬共和,羅馬帝國,東羅、西羅皆亡於奴隸。”朱祁鈺首先談到了他的態度。

他本人比較反對大肆蓄奴的風氣,這是基於人口結構考慮。

人口結構是朱祁鈺對奴隸問題最大的擔憂,這種擔憂來自於一籮筐羅馬的教訓,甚至還有一定的後世經驗借鑑。

比如大洋彼岸的美利堅,在朱祁鈺穿越的時候,種族矛盾已經成爲了美利堅危急社會穩定,破壞社會秩序的主要矛盾之一。

于謙正襟危坐,認真的說道:“陛下禁亦可,不禁亦可,陛下多慮了。”

大明的道德窪地不是無德禮部尚書胡濙,而是面前的陛下,因爲陛下壓根不在乎虛名,所以于謙纔會這麼說。

于謙看朱祁鈺依舊有些疑惑的表情,低聲說道:“不禁,頂多就是用人朝前, 不用人朝後, 若是陛下擔憂奴隸太多造成類似於胡元時,泉州的亦思巴奚戰亂的事情發生,等到用完了,全部遣返便是。”

波斯人在泉州造反,也是當初海禁的理由之一,畢竟成羣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猶太人、印度人、崑崙奴,近百種語言的萬國城的叛亂,的確是歷史教訓,但因噎廢食不可取。

至於于謙所言的遣返,基本不可能實現,因爲遣返的成本實在是太高太高了。

那麼這些爲大明出力的奴隸,最後的歸宿就是一抔黃土,若是擔心殺人太多,直接付之一炬便可。

于謙想了想說道:“禁,大明百姓乃是最爲勤勞的百姓,陛下的那些建設目標,徵召民夫就是。”

于謙的意思很明確,他對蓄奴之風的態度傾向於不禁。

朱祁鈺聽明白了于謙的話,陷入了沉默之中,他思考了許久說道:“戶部左侍郎張鳳與朕奏對的時候,也說到了賣身契的問題,而且這種賣身契的賺錢本身,已經脫離了簽了賣身契的奴隸,而是買賣賣身契。”

“眼下這賣身契的交易,大明許多的百姓都參與其中,張鳳問朕如何處理,朕也只能禁止韃靼人賣身,至少需要五年,才能讓賣身契到期,即便是如此,許多小商小販,都是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朱祁鈺說到了遼東、北平行都司、京畿、陝西行都司、靖安等地的賣身契買賣問題。

張鳳說這就是個危害大明社會問題的雷,得虧朱祁鈺對韃靼的佈局很早,纔沒有讓這個雷弄到他這個皇帝無法下手的地步。

朱祁鈺頗爲擔憂的說道:“若是朕此時不禁奴,這買賣奴僕的生意,必然波及整個大明,並且愈演愈烈,到時候,不是朕一道聖旨下去,就能夠解決的問題了。”

于謙卻非常不認同的說道:“陛下多慮,無論何時,陛下是大明的天,陛下的聖旨,都能解決。”

“代價。”朱祁鈺頗爲嚴肅的說道:“代價太大了,這些奴隸都是大明百姓的私產,朕的聖旨幾筆勾勒,萬戶家破人亡。”

愛民如子朱祁鈺當然能夠承擔得起這份代價,但是大明百姓無法承擔。

于謙理解了朱祁鈺的想法和擔憂。

其實這件事很簡單,各地官員視而不見,陛下完全可以置若罔聞。

等到奴隸問題逐漸露出來的時候,皇帝震怒,一道聖旨下去,承擔罵名的則是欺上瞞下的官僚,皇帝也是被矇蔽的那一個。

爲尊者諱的皇帝受害論,這也是歷來政治邏輯。

比如福建布政使宋彰搞出的冬牲,逼反了福建附近五省之地,皇帝處死宋彰等人,派兵鎮壓安撫,最後皇帝是受到奸臣矇蔽的白蓮花,而宋彰這些人都是奸臣。

比如戥頭案的邏輯,亦是如此。

好事、壞事,無論陛下知道與否,其實都可以套用這個基本的政治邏輯和遊戲規則。

這毫無疑問是一種怠政的行爲。

于謙看着面前的陛下,陛下勤政天下聞,雖然不及太祖高皇帝那般,卻擔得起勤政二字。

怠政有萬般壞處,好處只有一個,那就是皇帝會輕鬆許多。

勤政有萬般好處,壞處只有一個,那就是皇帝案牘勞形。

已經坐穩了皇帝,作爲天下最尊貴的人,很少有皇帝把自己折騰的這麼累。

于謙堅持的說道:“臣明白陛下所思所慮,但是臣依舊是堅持臣的想法,這股蓄奴之風,不禁。”

“陛下覺得隋煬帝這個人如何?”

朱祁鈺不假思索的說道:“好大喜功。”

隋煬帝楊廣絕對不是個蠢笨之人,相反他很聰慧,楊廣能把長子的太子楊勇給拱了,自己做太子,最後登基,不夠聰慧,絕對做不到。

楊廣毀就毀在了這一個好大喜功之上,三徵高句麗、營建洛陽、廣開運河、三遊揚州、兩巡塞北等等。

比如營建洛陽,就徵調了將近兩百萬的民夫。

而廣開運河更是近百萬百姓,三徵高句麗,三徵三敗的軍事失敗,徹底把整個隋朝帶入了凜冬之序,最後隋煬帝失道天下,失去了天下。

這些事的確要做,這麼心急,楊廣亡隋,就壞在了好大喜功之上。

“陛下聖明,一語中的。”于謙俯首說道。

這就是于謙的勸諫,他的勸諫是溫和的,就像當初勸朱祁鈺好鹹魚這件事一樣。

于謙十分鄭重的問道:“陛下,四十萬裡的道路硬化,二十萬裡的水路疏浚,各地官廠,尤其是窯工,做到這些,需要多少人力?”

“陛下,這個代價要比陛下所言的數萬戶家破人亡的代價,要重的多。”

“陛下,就像是現在的海商皆默許攜帶火銃、弓弩、甲冑一樣。”

道理的確是這個道理,這股蓄奴之風的四處興起,是有它的社會原因,朱祁鈺若是強加干涉,勢必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

于謙繼續說道:“而且陛下所思所慮,臣不以爲這是個難題,說到底也就是財經事務之事,陛下尤擅此道,自有解決之法。”

“養奴不比養牛馬輕鬆,畢竟牛馬頂多尥蹶子,這奴僕可是人,會殺人的。”

大明百姓並不蓄奴,蓄奴不易,比養牲口要難的多,對於普通百姓而言,他們頂多會參與到這賣身契買賣之中,而不是直接蓄奴。

陛下擔心的是普通百姓,在政策調整時候遭遇的危害,那麼這個問題歸根到底,就會變成財經事務的問題。

這對大明戶部尚書、財經事務第一人的陛下而言,並不是很難解決。

“於少保對朕倒是很有信心啊!”朱祁鈺笑着說道,他心中疑慮在和于謙的奏對之中,把問題抽絲剝繭,理清楚了所有的脈絡。

對於蓄奴之風的管理,朱祁鈺終於完善了心中的定策。

朱祁鈺總結性的說道:“蓄奴之風不禁,五年之內,大利大明,朕是大明的皇帝,然後纔是四海一統之大君,纔是萬國之主,蓄奴之風五年之內不禁。”

“不禁但不可不制,就像是御花園裡的花草樹木,若是肆意生長,則是一片荒蕪,到時候更加難以治理。”

“朕打算擬奴僕法,就有勞於少保了。”

不禁,短期之內必然大利大明,可是不受朝堂控制,是帝制無法接受的。

朱祁鈺要控制奴僕的數量和嚴格管理奴僕買賣、賣身契買賣,絕對不能任其生長,他並不是擔心大而不能倒,在大明,或者歷代中原王朝,壓根就沒有大而不能倒的存在。

朱祁鈺主要擔心這奴隸對大明的人口結構造成衝擊,最終導致類似於美利堅種族矛盾成爲主要矛盾的問題。

“陛下英明,臣回去就和朝臣們商定此事,月餘給陛下一個初稿,最晚景泰八年便可試行。”于謙做出了承諾,這對大明是一件大事,于謙自然上心。

朱祁鈺放下了關於奴隸的奏疏,拿出了一本李賢和李賓言的奏疏,雙李在南衙可謂是臭名昭著,酷吏之名傳揚天下。

這封奏疏說的事,是朱祁鈺更加憂心的事兒。

于謙從興安手中拿過了奏疏,越看眉頭越擰,憂心忡忡的合上了奏疏,頗爲擔憂的說道:“陛下當年行錢法的時候的擔憂,臣還以爲是陛下多慮,現在看來,陛下還是低估了他們的無恥。”

李賢和李賓言在奏疏中說的是一種正在蓬勃發展的社會風氣。

當年宋高宗趙構在臨安,也就是杭州等地,大搞糞霸的買賣,這種事有了皇帝帶頭在整個帶宋,都是屢禁不止。

最近在南衙諸府也出現了類似於糞霸的產業鏈。

菜霸、沙霸、油霸、路霸、肉霸等等。

大明有一種買賣叫店塌房生意,就是房子塌了之後,想要重建,難上加難,城中沒有土木石料,想要建房子,根本無法建房。

朱祁鈺解決了南京五城兵馬司瀆職,解決了店塌房生意,但是類似的生意卻是屢禁不止。

于謙緊握着奏疏,面色凝重,語氣森嚴的說道:“青稻錢死灰復燃,利滾利、驢打滾,還不起債務,就還是各種破門滅戶,這種違背了大明律的青稻錢再次出現。”

“欺行霸市,各種幫派、堂口,藉着人多勢衆,爲禍市集,強買強賣,魚肉百姓。”

“畸零女戶案猶在眼前,各地宗族蠢蠢欲動,再次開始這女戶販賣不提,僅僅天寶陳氏就有兩百餘人,參與店塌房採砂之事,火併數十次,獲利超過百萬餘銀幣。”

“天母教衆,居然敢在運河上截殺押運銀船,簡直是無法無天!”

“諸如此類,數不勝數!”

“陛下,利劍應高擎,蕩塵滌垢!還大明百姓朗朗乾坤!”

于謙的意思很明確,這些個菜霸、沙霸、油霸、路霸、肉霸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了大明百姓的生活,衣食住行,都被這些人給壟斷了,隨意定價,百姓苦不堪言。

必須要出重拳。

這些罪惡分爲幾類。

首當其中的依舊是宗族勢力集體犯罪,正如畸零女戶大案中,博愛鄉的那李家耆老一樣,這些宗族鄉賢們,依舊是犯罪主體。

而第二大類,則是類似於堂口、幫派,他們以各種邪異的宗教聚集在一起,人數廣衆,活動範圍極大,分工明確。

第三大類,則是遊墮之民,這些人失地無家,如同浮萍,四處遊蕩,依附於各大宗教幫派和宗族勢力,成爲打手和直接犯罪之人。

朱祁鈺看着奏疏裡的內容,開口說道:“此風不可長,首惡必誅,從犯從嚴。”

“正好當初南衙叛軍二十五萬餘人,已經有數萬服役期滿正在返鄉,這些大案,最低七年苦役起。”

“馬鞍廠和江淮廠的兩大官廠煤田缺少苦役,他們送上門來,朕就卻之不恭了。”

李賓言和李賢上這道奏疏的原因是茲事體大,僅憑各府五城兵馬司和衙役,根本無法徹底清查,勢必要調動南京城和松江府的京軍,所以才請旨上奏。

大明養鴿人于謙把鴿子養的很好,這封奏疏入京只用了兩天時間。

“陛下英明。”于謙俯首說道,這類案件決計不可放縱,必須要嚴懲不貸,用嚴刑重典,懲前毖後。

朱祁鈺有些猶豫的說道:“朕打算明年再巡南衙,於少保以爲如何?”

“南巡?”于謙一愣,陛下還真想一出是一出。

這隋煬帝南巡把隋朝給亡了,陛下難不成真的要做亡國之君不成?

第994章 走出去和帶回來第六百二十九章 死掉的瓦剌纔是好瓦剌第863章 沂王,琅琊王第871章 先上一道開胃菜第五百一十八章 哪有同黨?都是陛下的臣子(恭賀“打磨z”成爲本書盟主!)第五百二十八章 水廣則魚大,君明則臣忠第982章 治癒一切弊病的靈丹妙藥第一百七十五章 第一次鹽鐵會議第六十八章 士農工商,高低貴賤第883章 哄擡糧價者,殺無赦第744章 公權和私權的界限第四百九十五章 哪裡需要哪裡搬第八十一章 要想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第831章 對和林龍庭,掃穴犁庭第二百九十九章 來人,取三尺白綾!第717章 陛下是仁君聖主第五百二十九章 羅馬皇帝失去了忠誠於羅馬的子民第943章 魏景陽什麼東西,也敢用景泰二字?第三百三十八章 推賢讓能,庶官乃和第714章 大皇帝駐蹕九江府第955章 朕不信,除非你們打一場第724章 用愛消滅仇恨第747章 羅馬笑話,枯井之戰第四百八十四章 平倭,刻不容緩!第788章 機器一轉,人心不古第一百二十七章 爲醫學研究持續做出貢獻第一百九十七章 發財的大好良機第910章 作爲進士的自我修養第775章 令人作嘔的罪證,觸目驚心的塘報!第675章 在一聲聲號子聲中,寶船下水第650章 論跡不論心,論心無完人第二百四十六章 挖墳掘墓之仇第697章 陛下爲何謀反?第五百章 到底是在救她們還是在害她們呢?第752章 工匠貴族化?還有這種好事?!第662章 本地幫會很沒有禮貌第七十七章 少保第663章 苦一苦大明百姓?第767章 強龍硬壓地頭蛇第781章 真武大帝懲妖孽,詭浪海牆斷巨舶!第三百一十一章 大皇帝說話算話第一百七十七章 先上船再補票第738章 軍備?哪有銀子來的痛快?第786章 我殺了我自己第682章 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第三百二十一章 爛泥扶不上牆的兵部尚書第791章 石景廠價值三十四萬銀幣的牌額第四十一章 實踐才能出真理第三百四十二章 商舶稅十抽一,給銀再減四分第三百零七章 也先大悅!第一百三十八章 這裡是瓦剌大營!(月票加更)第741章 自生火銃和開花彈第五百一十八章 哪有同黨?都是陛下的臣子(恭賀“打磨z”成爲本書盟主!)第三百八十二章 左眼跳災,右眼跳災?第十一章 誰給你的膽子第876章 貢院大火,九十貢生俱成灰第722章 大明,向來重信守諾!第五百三十五章 你在此溫酒,待我去去就回第771章 京軍是陛下的京軍!第696章 大皇帝要不起的奇觀第一百九十三章 今日無事第三百七十五章 四萬裡水路第四百一十三章 我欲借劍斬佞臣,黃金橫帶爲何人第四百五十四章 在景泰年間做奸細,多少有點大病第四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 我必國士報之第一百七十二章 計劃委員會第一百九十六章 來自太太團的支持第二百七十六章 集寧城的泰安門第959章 泰安一號蒸汽機車第933章 海上唯一的規矩:誰的拳頭大,誰就第二百七十二章 此乃亂命,臣不奉詔第四百七十章 大明實在是太豪奢了!第四百三十章 烏魯格別克天文表、六分儀第五百四十一章 朕首先是大明皇帝第875章 大明軍該贏!第二百八十三章 總是和姦細有不解之緣的袁彬第一百八十一章 迎稽王回京!第一百五十四章 兵推棋盤第894章 必殺謙,始可和第五百七十七章 爭與讓第三十六章 也先所求,無所不應第五百九十二章 腰纏萬貫進此地,身無分文雁拔毛第871章 先上一道開胃菜第四百零七章 陛下不唱紅臉,也不唱白臉第三百二十二章 賜永樂劍!第四百八十三章 那個在海上飛的男人第一百二十二章 胸章胸前掛(均訂加更)第四百九十五章 哪裡需要哪裡搬第805章 幾匹怪異的蒸汽馬第675章 在一聲聲號子聲中,寶船下水第二百四十八章 戶部的燈盞,只有一根燈芯第913章 金山銀山手頭過,一釐錢也不敢沾第八十七章 朕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第793章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第一百六十九章 不僅要殺,還要有理有據第八十六章 老歪脖子樹第二百二十七章 人間閻羅第993章 坐着火車去宣府第一百七十八章 天子北狩第二百三十章 朱見深朝拜賀歲,李貴人得償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