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德,大明皇帝本就沒有

于謙開口說道:“陛下,這些糟心事,在正統年間,是不會呈至御前,直達天聽的,不算什麼稀罕事兒。”

“正統年間不過是九年前而已。”

于謙在說自己的法子之前,首先先表明了陛下的功績。

在正統年間,這種事兒,連御史都不會上奏,因爲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解決,比如瓦剌式強、東南麓川反覆、湖廣苗民不穩、廣州福建百姓連鞋都沒了鬧起了民亂。

這裡面哪一件事兒,不是讓朝中明公們大呼大明要亡的大事?

就錢莊搞出這些‘小事’,在正統年間也配上奏疏?也配百官之首親自問詢調查?

福建布政使弄出的冬牲逼反了近百萬的百姓,這纔是正統年間的頭等大事。

“朕不想聽什麼鮮花錦簇。”朱祁鈺立刻搖頭打斷了于謙的話。

于謙總覺得有些怪異,他可是以剛直著稱,是地地道道的直臣。

那罵起人來,連太宗文皇帝都怕。

畢竟於謙在永樂十九年,真真切切的把自己的會元罵成了第三甲九十三名。

這到了景泰年間,他怎麼就越來越像那拍馬屁還拍不好的諂臣了?

于謙放下了那些心思,繼續說道:“陛下,這其實不難解決,哪裡出了事,哪裡就去審計,這錢莊背後,拿不出錢來承兌,就籍家補足便是,雞籠島需要人手啊,陳鎰最近一直問朝廷要人。”

“陛下,若是問他們要錢,他們肯定是不肯給的,但要是說籍家流放,他們大抵是願意拿錢的。”

“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各巡檢司通力配合,防止這些富戶外逃。”

于謙本來是勸仁恕的,結果整天喊打喊殺。

“善。”朱祁鈺點頭,其實于謙的說辭和朱祁鈺的想法是大致相同的,這種事你不把刀舉起來恐嚇,是不會怕的。

若是還不怕,送解刳院幾個,便也是知道怕的。

勢要豪右、富商巨賈們對大皇帝的印象並沒有錯。

陛下的確是個殘暴無比的君主。

朱祁鈺看着偌大的堪輿圖,感慨的說道:“朕以前還以爲禁止下西洋的風力,完全是爲了海貿所利,今日看來,並非如此。”

“他們完全是爲了能夠無法無天。”

鼓勵海貿,收緊海禁,巡檢司日夜巡查,防止這幫內鬼榨取了民脂民膏後,外逃出海。

于謙聽聞,也是點頭說道:“陛下高見。”

下西洋要維持一個強大的水師,那麼這個水師的巡檢就會非常的嚴密,陛下所思所慮,的確是事實。

大明的記賬貨幣必然會穩步推行,伴隨着大明銀莊廣泛拓展業務,必然和民間私人錢鋪產生衝突,這個過程是長期的。

于謙又拿出了一份奏疏,遞給了興安。

但凡是于謙需要面呈陛下,甚至一定程度上繞開了文淵閣、司禮監的奏疏,那都是需要陛下拿主意,甚至是不上臺面的事兒。

朱祁鈺看完之後,眉頭緊鎖的說道:“已經嚴重到了這個地步嗎?”

于謙面帶沉重的說道:“誠如陛下所見,奏疏之中,大明景泰八年七月,浙江台州太平縣內,男子爲六萬餘,而女子只有三萬。”

“其中丁男爲三萬一千四百八十二人,不成丁爲三萬一千二百四十二人。”

“女大口爲兩萬兩千四百零四人,小口爲八千六百四十人。”

浙江台州太平縣十五歲以上男女比例爲一百四十比一百。

而十五歲以下的男女比例接近361:100。

女童人數,只有男童的四分之一。

這個比例意味着,大明將存在大量的光棍。

“這是緹騎親自數的,並無隱戶,也無欺瞞,陛下。”于謙面帶不忍的說道:“得想想辦法了。”

海潮村的楊鐵,娶媳婦要二十二枚銀錢,楊鐵給高昌楊老爺種一輩子的棉花,這工錢也不夠娶親。

之所以要價這麼高,核心就是男多女少,供小於求,自然是賣方市場。

再加上老爺們哪個不是妻妾成羣,夏時正就有十八房小姨太,老爺們都佔下了,下里巴人怎麼娶親?

朱祁鈺敲着桌子說道:“朕聽聞民間棄女嬰稀鬆平常。”

于謙點頭說道:“是。”

楊鐵五歲可以放牛,十歲就開始下地幹活,可是這女娃娃不能放牛,也不能下地幹活,棄女嬰、溺女嬰便蔚然成風了。

大明不是有那麼多的博愛鄉收買女童嗎?

大明不是有成熟的瘦馬產業鏈,對女童進行社會化撫養嗎?

大明不是有那麼多的老爺們喜歡妻妾成羣、丫鬟如雲嗎?

大明不是有豢養童養媳的風俗嗎?

就像在牲口市場很少有買剛出生幾天的牲畜幼崽,孩子一出生就嗷嗷待哺,而且在年齡尚淺的時候,孩子不抗病,極容易夭折。

無論什麼樣的買賣,大抵都是七八歲纔會收買。

這七八年的口糧誰來出?

如果從極其功利的角度來看,養一個女娃,完全是入不敷出的賠本買賣。

勞動使人自由,工作賦予人格。

再說了,哪個父母生下了孩子,就是爲了賣的?

朱祁鈺沉默了片刻說道:“這不是一紙聖旨可以解決的。”

于謙看着陛下,猶豫了下低聲說道:“陛下眼下倭國羣雄蜂起,交趾黎越僭朝、安南也是岌岌可危,這亂世之下,流匪遍地,這三地的女眷也是朝不保夕,臣以爲可以將其接到大明來。”

讀書人說話,都是環環相扣,先是擺出了三地現狀,黎朝在天災之下,依舊不斷的提高着糧食出口大明的絕對值,而黎朝內部還有黎宜民這等廢太子準備隨時造反。

交趾、安南、倭國深陷戰爭泥潭,國內流匪遍地,治安極差。

將三地女人接到大明來。

誰去接?怎麼接?多少價格去接?誰來組織三地女眷上船?

捕奴是不可能捕奴的,大明解救這些深陷戰亂的女子來到大明,嫁於良人,這是不是拯救她們於水火之中?

讀書人向來如此,竊不是偷,接不是捕。

“於少保此言,怕是要被清流言官口誅筆伐了。”朱祁鈺看着于謙,嘴角抽動了下說道。

于謙想了想說道:“那臣被罵兩句,總比大明遍地光棍的強。”

光棍是什麼?

光棍在大明要歸到遊墮之民之中,是影響社會穩定的不安定因素,是造反的生力軍。

吃飯和繁衍,是人類乃至生物的天性,這些荷爾蒙氾濫的男人們,再吃不飽飯,立刻就給天捅個窟窿。

儒家的核心教義說複雜很複雜,說簡單,其實就是將秩序和穩定,視作最高價值。

那荷爾蒙氾濫的光棍們,自然有統戰價值。

于謙其實不怕被罵的,相反,他還得讓自己不那麼完美。

白璧微瑕,太完美的玉石,就會給人一種虛假的感覺,人太過完美,就不是活在人間了,稍微有些缺點,就像是個人了。

于謙的身份特殊,在他這個位置,總是要謹小慎微一些,能往自己身上破點髒水的時候,絕對不要含糊。

即便是陛下再信任,自污還是很有必要的。

秦國悍將王翦一直問始皇帝要美女、豪宅、財富,就是這等道理。

朱祁鈺想了想說道:“那就這麼辦吧。”

“臣遵旨。”于謙領命,準備督辦此事。

朱祁鈺當然可以提高女性地位,爲女性提供工作機會,來提高養女娃的獲利,緩慢調整大明的人口結構,比如織造局,比如巾幗堂,比如講醫堂,這些都是他在做的事。

但是這些政策都需要時間。

大明有將近三成的成丁都是光棍,這就是迫在眉睫之事。

利用占城、交趾、倭國戰亂的不穩定局面,獲得大量女眷來緩解大明的人口結構危急。

這的確很缺德,德這東西,朱祁鈺本來也沒有。

有德的是至德皇叔,和他這個皇帝沒關係,他這個皇帝要是有德,大明的光棍們就沒有女人。

倭國、交趾、占城的男人們,一定會感謝大明皇帝的大缺大德。

朱祁鈺和于謙關於這件事細細商談了一番,于謙俯首告退。

“又是一年中秋節。”朱祁鈺站起身來,拿起了三炷香,來到了靈臺之前,靈臺之上放着一塊靈牌,靈牌紀念的是土木堡之戰中無法瞑目的亡魂。

煙霧繚繞,朱祁鈺就靜靜的坐在靈臺之前。

一個小黃門匆匆的走到了興安耳邊低聲耳語了兩聲,而後興安俯首說道:“陛下,香燃盡了。”

“嗯,何事?”朱祁鈺睜開了眼,眼中的戾氣一閃而過。

興安俯首說道:“江西九龍府青山鎮有農戶二十三戶到了南衙敲了登聞鼓,應天巡撫李賢奏稟,詢問如何是好。”

朱祁鈺站起身來,冷冰冰的說道:“還有人能敲的響登聞鼓?朕還以爲南衙無論如何都會阻止呢。”

登聞鼓院的院牆還有門鎖,朱祁鈺至今還記得,他當時下旨把院牆拆除,他還以爲他走後,登聞鼓院會被再次鎖起來。

顯而易見,並沒有如此。

爲何會有人這麼害怕百姓敲響登聞鼓?還專門壘了磚牆,落了鎖?

因爲按照大明朝的祖訓,登聞鼓被敲響了,皇帝就必須過問。

有些事兒鬧到了皇帝面前,不死一批人,是決計沒辦法收場的。

朱祁鈺南巡的消息,通傳天下,江西九龍府青山鎮自然也收的到消息。

“讓李賢送到松江府來,百姓爲何敲響了登聞鼓?”朱祁鈺眉頭緊蹙的問道。

興安將奏疏呈於御前說道:“這是應天巡撫的奏疏。”

朱祁鈺拿過來了奏疏看了許久說道:“真的是有趣啊。”

江西百姓敲登聞鼓狀要告狀,告的是江西左布政使姚龍侵佔田畝三十三頃。

姚龍是浙江桐廬姚氏子弟,和其堂兄姚夔,在正統七年進士及第。

相傳在三代以上,舜帝有兩位大臣,一名叫夔,爲樂官,一名叫龍,爲諫官,後世常常以夔龍來代表輔弼良臣。

而姚夔、姚龍兩兄弟和朝中的連中三元的商輅爲同鄉、同年,關係極爲密切。

姚夔本人爲鄉試會試皆爲第一,未能在殿試拔得頭籌,沒有連中三元。

姚夔現在領禮部右侍郎,巡撫貴州,主持雲貴改土歸流和官吏升降。

而姚龍自景泰五年起任江西左佈政已經有三年之久。

朱祁鈺靠在軟篾藤椅上,看着手中的奏疏說道:“這姚龍歷年考評皆爲甲上,連寧陽侯陳懋都稱其賢。”

姚龍到任江西左佈政之前,是景泰元年至景泰五年的福建右佈政。

當時寧陽侯陳懋剛剛平定了鄧茂七民亂,對福建地方行農莊法。

而姚龍在景泰元年受命至福建,和陳懋配合行事,將戰後的福建,打理的井井有條。

而在江西地方,姚龍亦素有賢名,歷次考成法考成,皆爲甲上。

朱祁鈺看着手中的奏疏,嘴角玩味的笑容越來越重,他笑着說道:“朕記得姚龍和姚夔兩兄弟,可是桐廬姚氏的大宗,在桐廬縣,有一萬七千頃地,快抵得上襄王府了,姚氏家主叫什麼來着,姚惟德對吧。”

興安拿出了一個大部頭的備忘錄,仔細翻找了一下說道:“姚惟德,字建和,號學山,又號賢二處士,行輩二十五,學山書院的山長,也是姚龍的父親,他們家有田一萬七千頃。”

“姚惟德的胞弟弟叫姚惟善,是姚夔的父親。”

“六月初,姚惟德和姚惟善二人,將良田納入了農莊法,桐廬縣令唐子昌專門上奏說:姚氏滿門忠貞,榮祿學賓,以文行知名,好話說了一籮筐。”

姚氏半桐廬,想在桐廬推廣農莊法。

沒有姚氏點頭,那能辦的下去嗎?

能是能,但是辦的就不是現在這麼溫和了。

姚氏兩山柱姚龍和姚夔,在朝中爲官,姚龍坐到了左佈政,地方官從二品,可稱方伯。

方伯在周禮曰千里之外設方伯。

方伯這個官職,就是周天子在所分封的諸侯國中,委任王室功臣、懿親爲諸侯之長,代表王室鎮撫一方的。

大明民間對左佈政尊稱爲方伯。

姚夔更是京官正三品的禮部右侍郎,再進一步,就是大明的師爺了。

爲了兩個孩子的仕途,桐廬縣令唐子昌上門的時候,姚惟德和姚惟善一商量,一狠心,就把手中的良田納入了朝廷的農莊法。

不準備跑路的大明縉紳們,也逐漸摸索出了一些皇帝的性格來。

大明皇帝第一次和你談的時候,那是條件最豐厚的一次。

若是不配合,那第二次再商量的時候,條件就會變得極爲苛刻。

第三次?

沒有第三次。

桐廬姚氏這一萬七千頃田,每歲除給佃戶外可得糧約一百萬石,江南米賤,一石三錢銀,不過三十萬銀幣。

朱祁鈺給了姚氏每年二十張勘合船證,這二十張勘合船證,可以讓二十條千料三桅大船出海,即便是姚氏在松江府售賣船證,也回本了,還有的賺。

若是姚氏肯出海去,那賺多賺少,就看姚氏的命了。

姚惟德和姚惟善收到勘合船證的時候,人都有些蒙了,似乎、好像、也許陛下和傳聞之中的形象不太一樣?

他們還以爲陛下要明搶呢。

姚龍作爲江西左佈政,桐廬姚氏作爲聞名遐邇的投獻皇帝的縉紳,姚龍犯得着侵佔青山鎮那三十三頃田嗎?

“這個姚龍,怕不是在自己告自己啊。”朱祁鈺敲着桌子說道:“這青山鎮二十三戶百姓的路引都是他親自辦的啊。”

“有意思。”

桐廬姚氏並非虛構,姚夔在成化年間也是泥塑的六部尚書之一。

第三百八十六章 陛下不愧是陛下!第二百五十章 內廷外廷 必有一戰第三十一章 兵權旁落之始第二百零三章 這稅,襄王府納了!第四百四十六章 舌戰羣儒,醉翁之意不在酒第826章 跟朕玩權謀?第一百九十五章 大明銀幣供不應求第一百八十四章 抓捕喜寧的超級長跑第865章 由頭?由頭第760章 伊凡三世的遊記第997章 胡濙教育理論,于謙教育實踐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風不善,教化不明第四百四十四章 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第四十六章 與敵接戰,天經地義第四百二十四章 這就是賢臣良相?第四百三十四章 但凡有一點用,也不至於一點用沒有!第660章 老飯都餿了還在炒第一百零七章 天下爲公(均訂加更)第684章 除了幫助以外的一切支持第十九章 是于謙要保你!第九十七章 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第二百八十八章 恩澤後世的財富第四十三章 大明失去了自信力第三百七十四章 不如送於陛下!第六百三十四章 衣冠楚楚 豺狼虎豹第三十四章 朕,大明天子,金口玉言!第918章 男兒不丈夫,天下皆苦楚第五百零四章 松江造船廠第672章 文人曲筆,是非黑白顛倒說第960章 孤要上頭條!第一百九十五章 大明銀幣供不應求第989章 唐興,我李賓言與你不死不休!第903章 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第五百七十七章 爭與讓第四百六十七章 泰安宮的經緯度第五百五十五章 一分銀也不敢花啊!第753章 既要又要的道長困境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時之序 凜冬將至第766章 朕不敢收的錢,坐寇也敢收!第786章 我殺了我自己第三百五十八章 那隻能苦一苦勢要豪右之家第二百零四章 進攻與防禦的成本第一百八十九章 公平,公平,還是的公平!第二百五十一章 大皇帝陛下財務狀況良好第925章 朕不把他滅了,朕跟他姓!第991章 火尋侯王復回京第四百一十章 袁彬去哪了?第五百三十二章 擁有於少保的君士坦丁堡,堅不可摧第二百四十九章 寒暑往來相繼,興衰周而復始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忽悠在和林第886章 交趾的歷史定位問題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明皇帝要出新書了第939章 引經據典等於懂的都懂第二章 喋血奉天殿第1000章 朕就是亡國之君第五百五十八章 十三萬人的大麻煩第三百一十八章 不會吧,不會吧!第736章 一個安南,兩個國王第三十六章 也先所求,無所不應第二百零六章 剿匪戰前會議第787章 大軍凱旋,因功授勳第768章 天底下第一號惡人第九十二章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第四百九十七章 飛梭第一百八十七章 喜寧伏誅第二百二十六章 見見百姓第一百三十二章 陛下真乃真武大帝轉世也!第651章 還天下萬民一個太平盛世!第四百章 金濂路倒第二百四十六章 挖墳掘墓之仇第986章 遠洋艦隊抵達珊瑚宮海第八十八章 跳着腳的作第793章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第五百六十章 大汗,你想做什麼!第877章 快刀斬亂麻,辦個加急第二百二十九章 生命的奇蹟第二十六章 逼朕殺人第五百八十七章 異姓王第四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 我必國士報之第三百六十四章 天賜的發財良機第814章 人類的悲喜並不相同,朕只覺得罪有第一百九十五章 大明銀幣供不應求第七十六章 你甚至不肯叫我一聲…勳宗!第904章第一百九十一章 朕許他們造反,但必須納稅!(感謝冷面冷心宋家郎!)第773章 白花花的銀子給了窮人,造孽啊!第717章 陛下是仁君聖主第949章 英雄就是英雄,不是權力的工具第五百七十四章 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第三百八十一章 安心求道能立命 知行合一得始終第860章 能不能給稽戾王遮掩一二?第六百二十章 大明財經事務的基本底色第四百九十五章 哪裡需要哪裡搬第984章 大明皇帝的思維躍進第935章 失道失道,即失此道第三百九十三章 陛下更喜歡大明女子第四百三十一章 以泰安宮爲準的標準時第九十八章 土木堡冤魂第三章 待明日,權在手第一百章 刺王殺駕(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