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對北虜的全新玩法

不入股,就入土,不是姚長貞在危言聳聽,而是現實就是如此,即便是在南衙,這個從有了大明之後,就一直不滿大明朝廷管的太寬的江南地區,也是如此。

大明皇帝是極爲霸道的,這是帝制之下的必然,以奸臣王崇古爲首,踐行的安置流氓疏打造的官廠團造,已經逐漸成爲了大明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他們擁有更多成熟的產業工匠、擁有更加廣泛、更廉價的原料來源、擁有高附加值的商品、還擁有極爲可怕的凝聚力。

哪怕是皇帝不動用階級內的壓制力,僅僅依靠商業行爲,就已經讓大明發生了一些改變,而這些改變就是必須要跟上皇帝的步伐,否則引以爲豪的所謂千年世家,也不過是過去的風,翻過的書頁而已。

海帶的確利薄,因爲海帶生意從一開始就在讓利農戶漁民,種植海帶是有利可圖的,否則無人願意種植,讓利農戶漁民,就意味着利潤減少,這也是當初姚長貞不想參與的原因。

但是,海帶附帶的海貨生意利厚,魚油、棕櫚油、金銀銅鐵再加工、硫磺、甘蔗、方糖、紅木染料、香料等等。

海帶生意就是入場券,不做海帶生意,還想發財?皇帝是不可能允許的,皇帝不需要多做,不給你貨,你做什麼海貨生意?大明的海貨有七成都控制在五大遠洋商行的手中。

在殘酷的競爭之下,西土城部分遮奢戶放下了對皇帝的成見,選擇了投獻。

姚長貞就是這類的人,和人一樣,家族第一要務也是保證生存,才能圖謀更多。

王謙、姚光啓和姚長貞、姚長興的談判算不上多麼順利,但總歸是各取所需,姚光啓需要姚氏在湖廣的商路和人脈,而姚長貞需要利潤,自始至終,姚長貞都沒有徹底撕破臉,無論是姚光啓慘敗離京的200兩銀子安家費,還是姚光啓狼狽回京,姚長貞仍然將其視爲兒子。

做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王崇古和王謙聊了很多,主要還是土蠻汗入京之事,晉黨深耕草原多年,高利貸放的草原遍地都是。

“其實有個好辦法,也不要怪我們晉人心狠手辣,這也是俺答汗引狼入室。”王崇古的面色極爲平靜,卻帶着一絲絲的玩味和殘忍。

王謙抱着個大茶壺,咕咚咕咚的灌了點大碗茶,這是朝陽門外那些窮民苦力的上佳飲品,尤其是冰鎮之後。

“誰家父親不是望子成龍,我跑到四川去,山高水長,在四川殺人又放火,還跑到都江堰實地走訪,確定了第一期的濟民渠諸事,甚至還看着第一家石灰廠團造落成,我怎麼就只配當個紈絝廢物了!爹,我告訴伱!”

王崇古扔給了王謙一本階級論,王謙是那種父慈子孝的兒子,本來極爲光火不想看,但看到署名是張居正,耐着性子看完了一部分後,立刻明白了王崇古爲何這麼說。

王謙沒有喝的爛醉,倒是姚光啓有點喝醉了,酒不醉人人自醉,姚光啓只是觸景生情而已,他終究不再是姚氏的少爺,而是帝國的官員了。

王謙把姚光啓送了回去後,打開了車窗,任由仍帶着冷厲的春風吹拂,這本就微醺的醉意,立刻就醒來了不少,他認真的盤算了下,海帶利薄但是量大,而且不容易壞,就像是食鹽生意一樣,只要把這個買賣做好,他們王家就是鐘鳴鼎食之家,當然,現在已經是了。

“北宋時候契丹建立了遼國,澶淵之盟後,北宋馬放南山,再復燕雲口號喊得震天響,卻沒什麼行動,而遼國也是類似,喜歡上了佛家,遼國遍地都是寺廟,這寺廟不事生產,就是個聚斂之地,爲了信仰,彼時遼國每家要有一個出家人禮佛,這個出家人還是個成丁。”王崇古說起了過往。

這纔是弊病,而北虜和大明這兩百年衝突,爭取的也不過是個更好的投降條件,希望大明解除邊方貿易封鎖,讓日子更好過一些罷了。

“很弱。”王崇古非常確信的說道:“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北虜,尤其是在漠南的北虜,連蒙字都不會寫,寫的國書都是用的漢文,你明白了嗎?成祖文皇帝的五徵草原,帶走的可不僅僅是鐵鍋,還有他們的脊樑。”

“草原素來如此,匈奴強的時候叫匈奴,鮮卑強的時候草原人都叫鮮卑,突厥強的時候都叫突厥,契丹強的時候都叫契丹,女真強的時候都叫女真,蒙古強的時候都叫蒙古,不過是一個稱呼而已,他們的日子過得很差,實力算不上強,否則俺答汗不會只劫掠京畿一次。”

“你兒子不是個廢物點心,也能成才!”

但王崇古不想走,張居正還在,他就不想走,你張居正有考成法清丈還田,我王崇古也有安置流氓官廠團造,如果有機會,誰不願意做給名垂青史、百世流芳的賢臣!

這是事實,連土蠻汗這個宗主大汗,都不會寫蒙字,每次寫的國書都是讓兒子布延寫漢文。

王謙那張破嘴,絕對不會客氣,那姚老倌沒有拍桌離去,而是坐下來認真談生意不成?!

王謙將談判的經過,事無鉅細的說明,他非常意外親爹的反應,這辦成了事兒,還要捱罵不成?

“逆子誤我啊,你這海帶生意已經做到了山東、北直隸、陝西、山西,現在又做到了河南湖廣去,你是生怕咱們家死的慢!”王崇古略顯頹然,自己這兒子,就沒一天讓自己省心的,連紈絝的本色都做不好了,居然把生意給談成了。

王謙左思右想,這樣也好,自己繼續做那個京師闊少也不錯,他理解張居正的兒子們爲何都在皇家格物院裡不肯出來了,老爹太厲害,兒子確實難做。

“減丁。”

“對。”王崇古言簡意賅。

你張居正做的,我王崇古做不得?

北虜強嗎?強弱從來就只有相對。

費利佩也曾疑惑過這個問題,大明興文匽武,跟自己揮刀把子孫根斬去了一樣的令人不解,文明、秩序、和平,不過是強權在沒有絕對優勢打破平衡下的妥協,這就是泰西的普世價值觀和強盜邏輯。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王謙一聽這話,當即就不樂意了,大聲的說道:“爹,你什麼意思,什麼意思!按着你的意思,我就該一事無成纔對?感情你讓我去,就是奔着我會把生意毀掉是吧!我做成事兒,反而做錯了?!”

遼國的佛寺,金佛不度無緣人,這個緣分便是資財,土地、糧食、牲畜等等,都是緣分。

“他不想嗎?他不能而已。”王崇古更加確切的表達了自己內心對北虜實力的判斷。

其實有個好辦法,王崇古致仕,從官選官+望族+壟斷階級,退回到望族+壟斷階級,這樣對皇帝的威脅就會驟然降低,而王謙也有個光明的未來。

王謙當即氣的七竅生煙,還有沒有天理和王法了!

“你第一要務就是敗家。”王崇古靠在椅背上,斜着眼看了下王謙說道:“越敗家越好。”

這不是王崇古瞧不起北虜,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入寇之後,再也進不來了,彼時大明邊軍連個足餉都沒有,靠着幾千客兵就可以跟北虜打的有來有回,大明對北虜沒辦法,一直以來的問題不是打不贏,而是打贏了無法擴大戰果。

一場各取所需的生意,終於在脣槍舌戰的談判之後,達成了一致。

“就許爹你有本事!”王謙嘴硬了一句,頹然的將階級論收了起來,等到回去後再細細詳讀,只能說,誰讓親爹本事大呢,掙了一份潑天的財富,王謙的主要責任的確是敗家,越敗家越好,他們老王家資產增殖的速度越快,陛下的屠刀來的越快。

“什麼辦法?”王謙疑惑的問道。

“談妥了?”王崇古睜開了眼,看着王謙眉頭緊鎖,他派王謙去,就是看中了王謙的囂張跋扈,王崇古根本就不想談成這筆買賣!

“陛下交待了差事,讓你去塞外接土蠻汗包圖入京。”王崇古看着王謙,坐直了身子,面色凝重的說道。

王謙喝了點酒,再加上姚光啓現在爲國爲民、出生入死有點刺激到了他,他那個想要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立刻被點燃,一拍桌子憤怒無比的說道:“簡直是不可理喻!”

“北虜到底是強還是弱呢?”王謙知道這次的功勞和自己沒有緣分後,說起了自己的疑惑。

“我推辭了,讓蕭崇業去了,這的確是個建功立業的機會,但咱們不能參與過深了。”王崇古解釋了下拒絕的原因,王謙要是聽不懂,可以去看書,書裡有原因。

所以,王謙這個問題,北虜實力強還是弱,其實很好回答,當下大明京營的實力,北虜不過是土雞瓦狗而已,站在歷史的角度去看,但凡是草原的降水每年能達到十二寸以上,哪還有什麼北虜。

“爹,我回來了,生意談妥了。”王謙回到了家裡,走到了聽雨軒,這裡是王傢俬宅的書房,他爹從衙門坐班回來之後,就會回到這裡,接見晉黨的骨幹,看一看雜報和邸報,順便思考一些問題。

王謙極爲興奮,搓着手說道:“這不,建功立業的機會就來了嗎?”

別說現在的京營,就是正德年間的應州之戰,明武宗帶領京營,在應州城外,跟小王子對砍了一天,小王子退走之後,三十年未曾南下,大明西北邊方安穩了三十年。

說到底,北虜都是一羣強盜,而大明京營是職業軍隊,是脫產的客兵,北虜的實力,對應的是大明邊方的軍屯衛所。

“這信徒和出家人還是不一樣的,信佛也只是信,去廟裡燒個香火錢就足夠了,但是出家人入了寺廟就不得結婚,但是成爲出家人就可以好吃好喝,長期以往,這男丁做了出家人,女子無法嫁人,一座寺廟勝過十萬兵,誠如是也。”王崇古不是無的放矢,遼國信佛以後,國力急速衰弱,到了完顏阿骨打擒殺障鷹官悍然反叛時,遼國徹底走向了滅亡。

這一套,王崇古知道,萬士和知道,朱翊鈞也知道,朱翊鈞將這一套玩法稱之爲:佛(nǎi)頭樂。

“這北虜自己信嗎?”王謙眉頭緊皺,這套辦法,最大的問題是怎麼忽悠北虜人信佛。

“俺答汗閒的沒事幹,把那個和尚接到板升城?”王崇古回答了這個問題,大明也不需要更多的動作,甚至不需要推波助瀾,只需要默默的看着就足夠了,王崇古頗爲感慨的說道:“俺答汗把密宗引到了草原啊,信徒會一步一跪將自己一生財富送到喇嘛廟,還怕喇嘛們不收。”

有的時候,好與壞、對與錯,肚子比腦子清楚,吃不上飯的信徒會逐漸變成出家人,這比一刀一箭,一板一眼的征伐要陰險的多,也要好用的多。

“父親啊,你這,你這…”王謙呆滯的說道:“父親理當斷子絕孫啊!太毒了!太毒了!”

王謙極爲慶幸自己還活着,而且還有倆兒子,按照陰德的說法,王崇古這種絕戶計,合蓋絕後!

王崇古呆滯了下,看着王謙不敢置信的說道:“你爹這一輩子見多識廣,還沒見過如此這般針對自己罵人的話。”

“讀書人嘛,讀書人的陰險能叫陰險嗎?叫畫策。”相比較遼國信佛的佛頭樂,北宋的重文輕武,不遑多讓。

土蠻汗並不弱,隆慶元年甚至能攻破喜峰口劫掠京畿。

在原來的歷史上,土蠻汗和李成樑一共交手了五次,第一次是萬曆三年,土蠻汗率衆十萬,號稱五十萬,劫掠錦州,第二次是萬曆六年,土蠻汗、速把亥等人進攻遼陽,速把亥被李成樑射殺,第三次是萬曆七年進攻廣寧,第四次是萬曆八年進攻鐵嶺,第五次是萬曆九年,大掠遼東,被李成樑擊退。

這五次交鋒,李成樑全都大獲全勝,甚至追擊數十里,萬曆九年,土蠻汗更是來勢洶洶,號稱五十萬大軍,要先去遼東再伐京師,消息傳到京師,安定門逃亡之人不計其數,日有踐死者。

但那一次,土蠻汗仍然沒能在李成樑的手上討到任何的便宜,別說京師了,連遼陽城的城牆都沒看到。

土蠻汗不弱,但不夠強。

萬曆九年二月十七日,蕭崇業作爲使臣,帶着禮部諸官,趕往了塞外,土蠻汗已經在宣府外興和所集結,等待着大明使臣的到來,陪同蕭崇業的還有宣大總督吳百朋,蕭崇業要帶走土蠻汗,吳百朋要接管整個土蠻汗的地盤。

土蠻汗投降的消息,在草原根本不是秘密,去年皇帝借的棉服,土蠻汗在失去了開平衛後,壓根沒有任何還款的能力了,除了把自己還給皇帝,哪還有什麼辦法。

投降的消息早就傳遍了草原,不願意臣服和投降的子民,自然會去投奔俺答汗,這類人並不多,但無不是死硬分子。

蕭崇業接到了土蠻汗,開始返京,在回京的路上,使團被偷襲了三次,毫無疑問這是死硬分子們發動的,土蠻汗被下毒兩次,差點就死在了草原上,永遠無法入大明瞭。

草原上有的是人,爲了所謂的大元榮光,要將土蠻汗這個宗主大汗永遠留在草原,進一步激化大明和北虜的矛盾,讓大明和北虜永遠深陷戰爭的漩渦之中不可自拔。

蕭崇業早有準備,殺人放火偷襲下毒,這些都被蕭崇業防範了,土蠻汗順利的抵達了宣府,到了這裡,就已經非常安全了,次日,土蠻汗過居庸關入大明,三日後,土蠻汗抵達了德勝門外。

董狐狸曾經問過土蠻汗一個問題,那就是:作爲黃金家族的後裔,作爲宗主大汗,投降大明難道不覺得羞愧嗎?實在是窮途末路,拿起祖傳的彎刀,引刀一快,也算是交待。

土蠻汗覺得董狐狸說的有道理,當年成吉思汗向長生天祈禱的金刀,就在土蠻汗的手裡,但他思前想後,還是沒有引刀一快,他不肯死,自然是惜命,但大明和北虜,同樣需要這樣一個契機。

作爲宗主大汗,土蠻汗的命不僅僅是自己的,還有所有草原人的,俺答封貢,大明放開了邊方貿易之後,俺答汗所率領的右翼,生活快速的穩定,甚至修了板升和歸化兩座城池。

土蠻汗也看到了和解的希望,他此番入京自然是走投無路,或許,可以給草原人多一個選擇的機會。

都打了兩百多年了,你來我往,誰都沒能奈何誰,非要把大明皇帝的目光,從廣闊的海洋回到陸地上,看向生活本就困苦的北虜?

董狐狸聽聞土蠻汗如此說法之後,只是不屑一顧的說:懦夫總是會給自己的膽怯,找到合適的理由。

董狐狸棄土蠻汗而去,前往了板升,投靠了俺答汗,到了土蠻汗這個年紀,對與錯,是與非,早就沒有了標準,這人間事,無外乎選擇二字。

土蠻汗是大明皇帝冊封的懷義王,是虜王,他入京自然有自己的一條流程,本來土蠻汗該走朝陽門入京,那纔是王爵要走的路,禮部因此爆發了一輪討論,皇帝最終硃批,走兵道德勝門。

萬士和主張走德勝門,因爲虜王本身並不是宗親,不是大明的親王郡王,這些虜王的跟腳,是大明軍事羈縻的一部分,類似於大明冊封的指揮同知、指揮使,既然是軍事羈縻,自然要走兵道。

如果土蠻汗能走朝陽門,則代表着修文德以柔遠人的勝利,走德勝門則代表着夷狄狼面獸心,畏威而不懷德的勝利,萬士和竭盡全力的說服了大明皇帝他的主張,並且壓制了禮部內部的修德派,最終取得了這個結果。

類似的鬥爭還有很多,一部分激進派,則認爲此時土蠻汗在路上理應出點意外,意外去世,而後大明更好的統治新開闢之地,即壩上草原,這部分激進派則以譚綸爲代表,這種激進得到了相當一部分人的認同。

土蠻汗在隆慶元年入寇,導致譚綸連續七日未曾好生休息,差點就直接當場離世,而土蠻入寇更是導致京畿震盪無比,他在塞外找他不容易,但是他走進了關內,那他的命就由不得他了。

激進派的主張得到了相當多的認同,而保守派則以王崇古爲代表,主張和解,也得到了相當一部分人的認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方面主張報仇,自然是天公地義,另一方面則認爲輕啓兵釁,大明的戰略重心,就不可抑制的向內地轉移,皇帝需要把更多的目光注視向草原。

航海時代來臨,技術流通渠道和貿易路線從陸地轉移到了海上,大明正在從傳統陸權大國向海陸並重轉移,大明也在從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型,將更多的目光看向北虜,有些撿了芝麻丟西瓜,不分輕重。

在彼此爭執不下的時候,王崇古拿出了佛頭樂的辦法。

這個辦法如何去評價,王謙已經給出了他的觀點,拿出這個辦法來的人,真的合該斷子絕孫,但佛頭樂的辦法,讓人眼前一亮,征伐需要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殺了土蠻汗一時爽快,卻是無窮無盡的後患。

但王崇古的辦法,連激進派的激進頭子譚綸都直呼,王崇古不愧是大明的讀書人!

若不是王崇古拿出了佛頭樂辦法,激進派怕是要跟保守派拍桌子,但有了佛頭樂辦法,就連激進派也覺得保守派過於陰險了,這個辦法,也獲得了一部分激進派的認同,最終土蠻汗順利的走到了德勝門外。

而負責接待土蠻汗的大明官員,是鴻臚寺卿陳學會。

在經過了繁瑣的禮儀之後,土蠻汗心驚膽戰的走進了德勝門內,向着皇宮走去,陛下將會在文華殿接見,而不是在皇極殿,土蠻汗這次入朝,並沒有得到皇帝的尊重,連皇極殿大朝會都未曾舉辦。

忠順夫人三娘子第一次進京,皇帝召見的時候,就在皇極殿!雖然那時候大殿只有一個地基。

顯然,敗犬是不會被人尊重的,土蠻汗不是在他最強盛時候,有數萬騎兵十數萬的協從,如果那時候土蠻汗就打定了主意跟大明和解,大明沒有進攻大寧、全寧、應昌、開平,朱翊鈞當然會開皇極殿召見。

但土蠻汗敗了,敗了就是敗了,就要有個俘虜的覺悟。

“臣懷義王包圖拜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土蠻汗沒有自稱孛兒只斤圖們,而是自稱包圖,包是陛下的賜姓。

“朕聽聞,傳國玉璽在懷義王手中,可確有此事?”朱翊鈞好奇的問道。

土蠻汗的重孫子林丹汗不相信大臣,把各個萬戶手中的軍權全都收攏到了自己的手裡,這不意外,但林丹汗將好不容易收來的兵權交給了自己五個妻妾們,到了努爾哈赤、黃臺吉打過去的時候,林丹汗完全沒有辦法,只能西進逃跑。

林丹汗的妻妾們爭先恐後的帶着部衆投降了黃臺吉,其中三福晉蘇泰與其子額哲投降黃臺吉,獻上了傳國玉璽。

等到韃清坐穩了江山,林丹汗很快就絕嗣了。

朱翊鈞比較好奇,真的有這塊傳國玉璽嗎?

“回陛下的話,臣沒有傳國玉璽,元末時宰相脫脫十分喜歡收集各種印綬,把所有的印綬磨平了換成自己的名號,臣實在是不知道陛下要哪個,如果有需要的話,臣可以親手刻一個。”土蠻汗硬着頭皮回答道,他是不敢欺君的,只能實話實說。

“臣這裡倒是有把金刀,世代相傳,是元太祖所留。”土蠻汗跪在地上俯首帖耳的說道。

“金刀啊!”朱翊鈞沉默了下,哪怕是把普通的鐵刀,朱翊鈞都笑納了,實在是這個金刀之讖,大明也是非常重視的,也不知道成吉思汗怎麼想的,打這麼一把金刀。

朱翊鈞想了想說道:“呈上來看看。”

的確是個老物件,朱翊鈞一看上面的包漿就很清楚。

這金刀只有一個巴掌大小,更像是個匕首,他沒有抽出來,思索再三,他對着馮保說道:“遣英國公持此刀前往長陵祭成祖文皇帝,而後將此刀封存吧。”

朱翊鈞最終沒有選擇把這個文物毀掉,這代表着北虜宗主大汗的臣服,這把刀在朱翊鈞的手裡,北元算是正式宣告滅亡了。

“朕給懷義王準備了王府,潛心修學,認真禮佛。”朱翊鈞看着土蠻汗,平靜的說道。

“禮佛?”土蠻汗身體情不自禁的顫抖了一下,他在入京前,上了一道奏疏,陳述了北虜現在遇到的諸多困境,草原皮鍋、晉人的高利貸、大同遊妓、以及佛寺之事,但看起來,陛下並不打算解決這些問題,至少短期內不打算解決,甚至要變本加厲,也讓他信佛。

朱翊鈞眉頭一皺問道:“不肯禮佛?”

朱翊鈞不信佛,這懷義王府就是朱翊鈞打造的一個牌坊,他信佛,那北虜也都會覺得信佛也沒什麼不對的地方,方便佛頭樂政策的展開。

“臣不信佛。”土蠻汗還是想要堅持一下。

朱翊鈞擺了擺手說道:“不信佛就算了,本來每年還有額外的五千兩禮佛銀,不要便算了。”

懷義王府每年只有五千銀的度支,因爲他是戰敗的俘虜,連續吃了敗仗,不得不入京來,所以懷義王府的度支並不充足。

“如果是這樣的話,未嘗不可以禮佛。”土蠻汗思索了片刻,一咬牙答應了下來。

“嗯,懷義王有恭順之心。”朱翊鈞頗爲滿意的說道。

 

第六十八章 楊博是君子還是小人,這是一個問題第326章 至此,只是人間君王第四十四章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第398章 大明皇帝的留一手第四十三章 主少國疑,帝制之下的皇權缺位第二百七十一章 我只是收買了仙姑的侍女第506章 代號爲:平波淨海第577章 讓格物,贏在起點!第四十九章 給戚繼光封個伯爵第527章 百業農爲先,農興則百業興第461章 官廠團造法,必然失敗!第433章 戰爭只是暫停,從未結束第一百三十四章 賤儒,嚐嚐朕的廷杖!第451章 殺人不一定要動刀第454章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練度拉滿的裡挑外撅第四十一章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第489章 仁天子御極之世,天下至幸!第560章 我們泰西應該聯手抗明!第二百七十九章 朕出一千萬銀,圖謀世界之路第二百一十五章 一魚兩吃第370章 兩宋男兒戴簪花,人妖物怪齊卸甲第二十三章 一夕之飢,啓無窮之殺第一百三十三章 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推薦一本書:《哥哥我要招安大宋》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力降十會第563章 壓力山大的工部尚書第一百九十九章 當大明的看門狗,豈不是能吃到骨頭?第388章 朕親自手刃徐階第二百四十八章 覓塞外良地營建營堡堅城第314章 出使泰西使者返京,只帶了一堆的書第六十九章 同勢則附,同利則趨,同害則避第二百三十七章 他們失去了一切,但是獲得了自由第二十一章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第一百二十五章 何嘗不是一種夫目前犯?第一百三十八章 壞了,日後當明公得會算學第八十三章 《矛盾說》已然大成,成書刊刻天下第338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三章 皇帝學武,不務正業第一百四十六章 毀天下非官式書院,禁聚徒講學第518章 自此以後,當乘長風破萬里浪!第一百五十一章 重新定義清流第二百三十四章 送出去的,要親手拿回來才行第六十七章 這,只是一個開始第一百六十章 恨未壯,不能同行第482章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第534章 倭不能不平,但也不能全平第一百六十七章 立國之宏規,保安之上畫第一百一十三章 倍之?超級加倍!第470章 還田的三個階段第476章 匠人們的分紅第543章 鼎建大工裡的蠅營狗苟第435章 欺你老邁無力第一百二十一章 想讓朕跪着當皇帝?沒門!第516章 一身偃臥蓬蒿穩,四海蒼生恐未安第509章 狼真的來了,而且來勢洶洶第一百四十一章 羊毛與呢絨第二百四十九章 一張嘴,哭的梨花帶雨就是鐵證第453章 白銀,就是百姓們的血汗錢第二百四十四章 王崇古強烈的求生欲第七十章 天恆變,道亦恆變第580章 風雨只打飄零客,佛門只渡有錢人。第二百章 拿着我的銀子,離開我的船第二百七十八章 張居正的自我懷疑第二百一十七章 自作孽,不可活第七十六章 瘦徐家,以肥天下第508章 出身寒微不是恥辱第八十四章 富國以安天下,強兵以誅不臣(爲盟主“小飛毯”賀!)第一百五十九章 只需要一個機會的戚繼光第473章 朕這一生的成就,全靠自己努力第一百六十一章 克復大寧衛第402章 海外開拓的規矩第392章 我朱翊鏐該有的命運,就是享樂!第一百七十八章 兩廣縉紳無不懷念殷部堂第六十七章 這,只是一個開始第473章 朕這一生的成就,全靠自己努力第一百七十一章 新鄭公來去匆匆,寧遠伯入京面聖第二百七十九章 朕出一千萬銀,圖謀世界之路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說,不敢說,不能說第538章 每天都有美好的事情在發生(爲盟主第550章 一屋,一個很奇怪但很現實的計量單第575章 皇帝陛下,你也有今天!第422章 來過,已是足矣第384章 稚童舞利刃,傷己傷天下第521章 挨的罵越多,功勞就越大第七章 前首輔高拱授意行刺第565章 耗子給貓系鈴鐺第一百八十九章 陛下,要不看看創造發明?第二百四十五章 言先生之過者斬,勿論第515章 自有大明律處置他!第三十一章 張居正的新《陳五事疏》第291章 來自海瑞的馬屁第293章 肯遷京畿就活,不遷就死第544章 大明神劍的磨刀石第404章 顛倒黑白,倒行逆施第565章 耗子給貓系鈴鐺第一百零三章 蠻夷狼面獸心、畏威而不懷德第二章 全是妖孽第515章 自有大明律處置他!第298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