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一羣遠不如前輩的慫貨

朱翊鈞的行爲並沒有引起張居正的反對,張居正既沒有上奏疏勸仁恕,也沒有面聖當面勸諫,他很清楚大明皇帝在做什麼,卻沒有阻止,大道之行是很美好的一種夙願,但在實踐之中,爲了達成目的,需要不擇手段。

萬物孤陽不生,獨陰不長,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這是張居正長期鬥爭的經驗。

萬曆十年三月二十三日,大明皇帝一如既往帶着皇后和長子到太傅家裡蹭飯,弄的張居正的全楚會館一片雞飛狗跳,熊廷弼對皇帝每月定時到訪慢慢變得習慣了起來,若非每次都有賞賜,熊廷弼懷疑陛下能把全楚會館吃窮,主要是皇帝出行的大尾巴,人實在是太多了。

“先生還沒有開始動筆寫階級論的第三卷嗎?”朱翊鈞在全楚會館的書房文昌閣內,找了半天,沒找到第三卷的手稿,要麼是沒寫,要麼是藏得太好。

張居正略感頭疼的說道:“真沒有了。”

書房被翻了個遍,素來以穩重著稱的陛下,在文昌閣總是像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一樣,攪的天翻地覆。

第三卷,這次張居正真的沒寫,他已經得到了自然而然的推論,選擇了止步不前。

只要兩代人,三十年,大明就要面對這個殘忍的問題了。

眼下正處於大航海時代,海外有着廣泛的領土,可以容納大明這些過剩的人口。

朱翊鈞頗爲認真的說道:“先生,債務其實就是信心。”

這就是朱翊鈞所言平價的依據,有祖宗成法,抄作業解題就是這麼快。

現在,卻完全反過來了,朱翊鈞內帑銀子多到花不完,看國帑週轉困難,準備借錢,張居正以定規反駁,防的還是皇帝因爲私慾索求無度。

沒事,到時候朱翊鈞寫出來,託名張居正就行了。

張居正不擔心陛下,他擔心的是以後。

“陛下所言甚有道理。”張居正思考了片刻,還是選擇了認同陛下的想法,人口上限這個事,張居正認真盤算後,在當下開拓的大背景下,的確是個不存在的問題。

街上全都是看熱鬧的人,議論紛紛,逍遙逸聞被士林廣泛反對,根本就是皇帝的走狗,也好意思說自己是自由派?自由派有當皇帝走狗的嗎?自由派應該是‘向官僚、專制公開挑戰的旗手’,這是當初林輔成入京時,所有士林對林輔成的期許。

“對於國朝而言,老庫存銀就是信心最直觀的體現,只要老庫存銀還在,所有人都會對國朝有信心,去年向民間借了一千萬銀,沒有人認爲朝廷無法兌現,因爲老庫就存着七百萬銀。”

說樂子人,王謙在前簇後擁下來到了光德書坊門前。

但到了建文年間,風向一變,遮奢戶的立刻就是吃了熊心豹子膽,又開始玩起了兼併和隱匿。

“都是讀書人,不要有辱斯文,街頭打鬥,罰金五十銀,另打十杖,送西山煤局採煤六月。”王一鶚一看事主出來了,立刻大聲宣讀了規矩,吵歸吵,打架不行,打架觸犯大明律,打輸了進惠民藥局,打贏了被衙役逮捕罰錢、體罰加徭役。

張居正擔憂的是有道理的。

五個外室,七個兒女,這是一個七品監察御史能養得起的嗎?俸祿顯然是養不起的,但大明官吏有太多的辦法,將權力變現了,而且這五個外室,甚至都不用他去養活,自然有人幫忙,活躍在京師的掮客們,總是能精準的把握需求。

當妖書傳遍京師後,科道言官完全顧不上王崇古了,正妻開始鬧騰了,雖然早就彼此心知肚明,但被人挑在了明處,正妻就得做出反應來,外室們也在鬧,清流們可謂是焦頭爛額,這段時間王崇古日子過得清靜,朱翊鈞也清靜了很多。

內帑拆借給國帑的錢,朱翊鈞不打算要利息,君國一體到現在都沒有拆開過,也沒法拆開,這是左手倒右手,戶部這些日子勒着褲腰帶過日子,很多事想做不能做,這次又要平價購田,第一年只有六十萬兩銀子,但戶部就得動老庫存銀了。召佃租田後,就可以收支平衡了。

而正是這份松江府普查丁口詳冊,讓張居正看到了危機。

林輔成恍然大悟,笑着說道:“原來是楊同善啊,真的是久…不認識。”

松江府在短短十年內,由沿海的村落變成了現在的大都會,這個劇變的過程,算是給大明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觀察對象,快速的都市化導致了人口的劇烈增長,社會結構也會激烈變化,這讓張居正十分擔心。

戶部每年都會請奏,將外庫的百萬兩白銀編號封貯積於老庫,每次存錢,王國光都要親自去盯着,而後在老庫轉悠半天,纔會心滿意足的離開,大明頭號守財奴是皇帝,二號守財奴就是王國光,三號守財奴是張學顏。

“世界這麼大,總能容得下。”

張居正神情複雜,他以爲萬曆新政到一條鞭法,就可以宣告暫時結束了,再次進入一個螺旋上升的週期,結果卻是遙遙無期,這當然是個好事,但確實異常的忙碌。

“那不是要動用老庫存銀嗎?”朱翊鈞笑着說道:“不要利息的。”

“陛下錢是陛下的,國帑財用有虧,只是暫時的,只要綏遠馳道和礦業略有所成,虧空自消,不是問題,若是難以爲繼,大司徒和少司徒也不是抹不開面子的人,會去內帑討飯的。”

土地能夠供養的人口數量是有上限,經濟、技術的發展要讓人口上限跑贏人口增長,纔不至於發生動盪和民亂,這就是張居正的思考。

順天府丞王一鶚表示,你們吵歸吵,但不能打砸搶,打砸搶一律按聚嘯作亂,打一百杖,打不死就流放綏遠。

這四種共存一定會引發兩個核心問題,那便是土地問題以及世家大族在權力中佔支配地位問題,幾乎所有朝代的社會和政治危機都是由這兩個核心問題引起的。

人羣中爆發出了笑聲,這個林輔成的做派和傳統儒生果然不同,連客氣話都不說,想想也是,都打上門來了,客氣個什麼?

“狂妄!”楊同善面色漲紅,這個林輔成一點讀書人的風骨都沒有。

“但凡是有點心氣的,不是在做監當官,就是在地方爲官一方,這裡聚嘯的不過是羣賤儒,無膽鼠輩而已。”順天府丞王一鶚笑着說道,一班衙役,十幾個校尉,就把羣情激奮、吵着鬧着要找林輔成要說法的士大夫給威懾了。

萬曆皇帝對張居正是有怨氣的,不給他無限制的花錢,也是怨氣之一。

朱翊鈞想了想說道:“先生是看到了松江府普查丁口,才如此堅持吧。”

士林學子圍堵光德書坊,大聲吵鬧,甚至準備衝進去,砸了這書坊,之所以沒有衝進去,是因爲譙樓瞭望發現,五城兵馬司的都尉帶着校尉們、順天府丞帶着衙役們,不讓發生打砸之事。

“國帑借內帑又不是有借無還。”

“分十年給付,每畝地均價一兩。”朱翊鈞平靜的說道,平價自然是按照洪武舊價來了,難道還指望朝廷市場價購入不成?平價就是擠了水分的價格,再吵鬧就以谷十七秤去計價,還吵鬧就給寶鈔。

“對於個人,對於國朝都是如此,對於個人而言,日後收入預期增高,就可以承擔更多的負債,比如海事學堂的舟師,入學願意欠這六十銀束脩,因爲他們知道日後,可以還得起。”

不給錢是白沒,這的確會引起廣泛的警惕,但給了錢,雖然少了些,可這幫鄉賢縉紳違國策王命在前,這樣的結果,這幫蠢驢應該跪在地上叩謝聖恩,高呼陛下仁慈了。

林輔成太讓人失望了,向下滑落成爲走狗的速度,比本地人還快,本地詩社書坊都跟朝廷鬥了十年了,還不是走狗,反倒是林輔成進京沒幾個月,就直接滑跪了。

林輔成半擡着頭,眉頭一挑,恥笑一聲問道:“來者何人?”

松江學派魁首林輔成的書坊被人給堵了。

萬士和極其擅長灑水洗地,自從江西615萬畝地的大案爆發以來,萬士和就一直在查舊案,看如何既讓朝廷體面,也讓勢要豪右體面一點,果真給他找到了。

大明現狀是:等級森嚴的儒家階級體系和大量白銀涌入後新的階級體系同時共存;小農經濟和商品經濟同時共存;勢要豪右、世家大族對權力佔據支配地位和循吏體系同時共存;大明律和宗族自治同時共存;

江西的鄉賢縉紳是可以理解的,因爲潘季馴在江西大殺四方平蝗災,江西地面的勢要豪右知道,不遵朝廷號令,朝廷真的會殺人。

林輔成大聲的說道:“朝廷鑄的錢不夠用,是因爲通寶裡有銅,跟你們一樣鑄鐵錢飛錢?賤錢害民啊,朝廷不讓你害民,反倒是朝廷的不是了?照你這麼說,百姓就該用賤錢?大明人理應擁有使用大錢的自由!”

“我看熱鬧,英國公世子爲何也沒走?”王一鶚十分誠實的回答了這個問題,看熱鬧是人的天性。

朱翊鈞伸了個懶腰,即便是海瑞拿這些清流也沒有太好的辦法,送這些外室的勢要豪右們,並沒有在贈送的時候,提出明確的要求,主要就是爲了結一個善緣,而後潛移默化的影響科臣,你說是官紳勾結,但人家沒有發生權錢交換,只是贈送。

“朕以爲先生天不怕地不怕,寫點文章都不敢。”朱翊鈞很清楚張居正的階級論應該有五卷,但他只寫了兩卷,居然能忍住著書立說的誘惑,實在是太剋制了。

張居正帶領內閣、戶部開始連章上奏,想講講價,講價這件事,隆慶二年張居正就做過一次了,《請停取銀兩疏》最後從三十萬講到了十萬銀,張居正本以爲可以講一講價,卻引來了叛逆期的萬曆皇帝的反感,君臣矛盾激烈衝突。

這就是朱翊鈞爲何駁斥張居正的想法是不存在的問題。

張居正對這個問題避而不談,岔開了話題:“王次輔最近日子清靜了許多,倒是沒人鬧着讓王次輔致仕回籍了。”

“陛下,松江府六歲以下的孩子,有九十三萬之多,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孩子,少則一兩個,多則三四個。”張居正說起了他看到的內容。

“既然無事,王府丞這爲何還不走?”張元功疑惑的問道。

這種思辨,在皇帝每一次到訪的時候,都會進行,這是君主和百官之首的直接溝通,朱翊鈞對這種思辨十分重視。

“諸位誰上前來,跟我聚談一二!”林輔成雙手背在身後,一副高手模樣,他林輔成當不了循吏,還吵不過這些賤儒嗎!林輔成最厲害的就是這一張嘴了。

“萬曆八年進士,楊同善!”楊同善大聲的回答道。

對於皇帝主動爆金幣的行爲,張居正以自有定規反駁了,皇帝的錢還是自己留着花吧,大婚用假貨,還用了兩次,實在是有點過於寒磣了。

對於大明當下而言,人口衆多,是一件極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辦法去解決吃飯問題,這辦法就是生產,這辦法就是開拓。

“陛下,臣還是對工兵團營持謹慎的態度。”張居正經過了長時間的思索,依舊沒能說服自己。

朱翊鈞搖頭說道:“不是白沒,王遴王巡撫算是迷途知返了,朕不是要給王巡撫找麻煩,這六萬頃當然是以白銀平價購入,當然,要是不肯接受朝廷平價購入,那朕只能白沒了,清丈是國策,國策就是一切都要爲清丈讓步,既然敢隱匿,就要做好挨罰的準備,否則人人都要和國策逆行,那朝廷威嚴何在?”

“陛下聖明。”張居正最終認同了陛下對江西這六百萬畝田的平價購入,他相信江西地面遮奢戶們可以理解,割肉總比掉腦袋強。

“確實,土地茲事體大,牽一髮而動全身,但清丈的國策是大道之行,不容有失。”朱翊鈞此舉執行上看是爲了還田疏,但目的還是爲了維護清丈的新政,不給足夠的懲戒,不讓這些隱匿大戶失去田產,那麼很快就會從個例上升到海量。

他的書坊所在的西城鳴玉坊,是大明雜報的聚集地,一條街上全都是書坊,而林輔成的《逍遙逸聞》雜報,最近異軍突起,突然成爲了雜報的頂流,自然令人眼熱,尤其是民報首創了廣告盈利之後,逍遙逸聞也有豪奢戶準備在上面做廣告了。

“其實沒必要擔心。”朱翊鈞頗爲肯定的說道:“不必擔心一個不存在的問題。”

再一再二,不再三,這就是朱翊鈞做事的基本邏輯。

林輔成道謝之後,直接挺直了腰身,舌戰羣儒罷了,他又不是沒幹過,上次在太白樓,一打六十,他都沒輸。

朝廷要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躲避。

去年年末,大明大祭司英國公張溶薨逝,勳衛張元功作爲長子,正在準備繼承英國公的爵位,此時張元功決不允許他的地盤發生打砸搶的惡事,否則繼承國公爵位出了問題,他張元功哭的地方都沒有。

吳元年,也就是洪武元年的前一年,松江府豪強、胡元官員錢鶴皋爲首,糾衆三萬餘,抗交修城磚石、反對驗田、反對清丈,朱元璋派徐達前往鎮壓,徐達在橫瀝將錢鶴皋擊殺,而後以一貫鈔每畝或谷十七秤或銀一兩的價格,收豪強田畝。

除非整體風氣再次興文匽武,不再進行開拓,限制工商業的發展,纔會存在。

老庫存銀這是大明的老本,萬曆三年起開始存銀,到萬曆十年,老庫一共存了七百二十萬銀幣,這是能不動就不動的戰略儲備金。

萬曆十年六月張居正病逝,萬曆十年八月王國光被打爲了晉黨叛徒,過兩個月,王國光被罷黜爲民。

陛下不要臉面,朝臣還要呢!

“能生願意生生下來養得活,這多是一件美事啊。”朱翊鈞由衷的說道。

“王府丞,這些讀書人也不過如此啊,比嘉靖年間的差得多了,那時候,讀書人甚至敢衝擊皇極門,給君上添堵。”張元功看這幫讀書人,略顯不屑的說道。

這就是劃出了道,只能吵,說不過也不能動粗。

“遠沒到這個地步,俸祿、邊軍軍餉還能照常足餉。”張居正對這個提議並不認同,他十分確信的說道:“國家內外帑藏供用自有定規,如金花、子粒貯之內庫,專供御前之用,京邊錢糧貯之太倉,專備軍國之需。”

循吏體系,是考成法之下的新的晉升體系,完全不同於過去的姑息裙帶,但凡是對自己有點信心,討個監當官幹起來再說,所以京堂留下來搖脣鼓舌的多爲賤儒。

“白沒嗎?”張居正呼吸一緊,這要是直接查抄,那王崇古之前暗度陳倉,就白折騰了,勢要豪右立刻就會明白,朝廷打起了還田的主意,矛盾會立刻激化。

誰還不是個樂子人,有熱鬧可看,自然要看看這場聚談的結果,聚談就是聚集在一起談論問題,這是朝廷允許的,朝廷禁止的事聚徒講學,尤其是以謀利爲目的的。

“那是,咱們大明這幫清流,忙着四處滅火呢。”朱翊鈞笑的陽光燦爛,這個標誌性的笑容一如既往的具有欺騙性,他伸出五根手指,用極爲驚訝的語氣說道:“這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一個七品的監察御史,居然養了五個外室,嘖嘖。”

新政根本沒有盡頭,也沒有對岸,大約一生都要在路上。

太倉庫分爲外庫和老庫兩個庫房。

“江西這615萬畝田,作爲官田,召佃租田,只能頂退不能買賣吧,六百多萬畝田,足夠養活十萬戶了,耕者有其田。”朱翊鈞說起了這次清丈出來的田畝處置方案。

朱翊鈞思索了一番說道:“這是個不存在的問題,因爲當前階段的過剩人丁,在下個階段就會成爲必要人丁,而且最重要的是,即便是沒有發展到下一個階段,我們還可以通過開拓去解決這一問題。”

“你在最新的逍遙逸聞裡,大肆鼓吹朝廷鑄錢說,朝廷鑄的錢,夠用嗎!”一個儒生立刻站了出來,大聲的喊道。

“矛盾在巨量人口的增加後,一定會更加尖銳,並且集中爆發,因爲飢餓一定會讓所有人失去理性,失去理性後人的行爲,是未知的,是不可控的。”張居正開始詳細的闡述自己對治國的思考。

這就是張居正反對工兵團營的原因,這種富有活力的集體生產的方式,會催生人口聚集,大明會有越來越多的城池變成百萬都會,到那時候,人口激增,就是大亂的開始。

朝廷清丈是第一次給條件,如果選擇與國同行,那麼遮奢戶仍然可以保留地籍,生產資料還是他們的,江西地面的遮奢戶選擇了隱匿;平價購入,是第二次,朝廷給條件,這已經是非常仁義了,如果江西地面的遮奢戶還是給臉不要臉,那朱翊鈞就要直接抄沒了。

三月的春風正好,九折橋的朴樹吐了新芽,池邊的番薯已經頗爲繁茂,朱翊鈞和張居正在文昌閣裡,討論着國朝機要之事,皇長子朱常治追着熊廷弼玩,熊廷弼那是心驚膽戰,這皇長子最喜歡水邊,尤其是喜歡讓熊廷弼射無尾箭打魚,每打到一條,朱常治都歡呼雀躍。

國帑還能週轉的開,即便是加上江西這61.5萬銀的虧空,也能週轉,但皇帝拿國帑的錢,可是從來不會還的。

“不存在?”張居正眉頭一皺,靠在椅背上,陷入了思考之中,這種問題是不能依靠看不見的大手去調節,因爲根本調解不了。

張居正略有些爲難的說道:“江南之田,惟徽州極貴,一畝價值二三十兩者,今亦不過五六兩而已,亦無買主。江西山多地狹,一畝地怎麼也要六兩五錢銀了,這筆錢從何而來?”

“哈哈哈!”

王謙也是個樂子人,這麼好玩的樂子,怎麼能少了王謙呢?京堂的言官現在選擇了閉嘴,已經不敢攻訐王崇古了,那妖書,實在是太嚇人了。

張元功十分確信的說道:“我也看熱鬧。”

像海瑞這樣的道德楷模,真的很少。

整個洪武三十年,魚鱗冊順利繪測,和這次的錢鶴皋的經驗有關,錢鶴皋用自己的人頭證明,朱元璋他真殺人。

“那就折價一銀吧。”張居正認可了這個價格,大明皇帝朱翊鈞也殺人,兗州孔府衍聖公一家若是遵從朝廷清丈令,他衍聖公現在還是大明公爵;新都楊氏要是不折騰,遵循清丈令,現在還是詩書禮樂簪纓之家。

“陛下聖明。”張居正由衷的說道,他要說的正是松江府普查丁口之事,申時行普查丁口是超額完成任務,算是給天下巡撫、布政使打了個樣兒,如何普查,普查到何種地步,都有了模版。

“諸位,爲何到我門前吵鬧?”林輔成打開了家門,走了出來,對着四方拱了拱手,大聲的問道。

最終張居正還是輸了,因爲他病了,攔也攔不住長大的萬曆皇帝了。

朱翊鈞笑了笑,明白了張居正的顧慮,擺了擺手說道:“那就依先生所言吧。”

一羣遠不如前輩勇敢的慫貨,這就是張元功對現在讀書人的評價。

因爲在原來的歷史線裡,萬曆十年,萬曆皇帝以潞王大婚、皇長女誕生、聖母誕辰恭祝萬壽、皇妹壽陽公主朱堯娥婚禮制辦妝奩這四件事爲理由,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從國帑取走了二百萬銀之多。

人口的增長,放大了農業、鄉野和農戶問題的嚴重性,但同樣,可以倒逼朝廷去解決這些問題,比如鄉賢縉紳把持的宗族自治、私刑的問題,在人地矛盾得到部分緩解後,就可以嘗試了。

張居正對新政現在抱有警惕的態度,大明的發展越來越危險,尤其是對皇帝而言。 “國帑因爲綏遠馳道和綏遠礦業,財用有虧,雖然大司徒和少司徒從未提及,但內帑還有存銀二百餘萬銀,可以暫時拆解國帑使用。”朱翊鈞說起了朝廷財政問題。

大明清丈還搞不搞了?新賦稅體系還做不做了?

普查丁口、廢除賤籍、不再承認賣身契、人口聚集、商品豐富,都會不同程度的讓大明的人口激增,超脫土地供應的上限,就會出現饑荒,民亂和生產資料再分配。

“謝府丞護我周全。”林輔成俯首感謝王一鶚的迴護,其實完全可以打完了再抓人,這樣順天府也能完成點考成和指標,但王一鶚沒那麼幹。

張居正搖頭說道:“陛下這話說的鞭辟入裡,的確債務其實就是信心。國帑借內帑不得不還,可是內帑借國帑是有借無還,這個口子,還是不能開。”

“你就這麼喜歡騎在窮民苦力的頭上當人上人,連百姓用大錢的自由都不肯給?”

林輔成戳肺管子了,他說話真的一點都不客氣,把讀書人僞善的嘴臉完全撕扯了下來。

第六十六章 一拳勝過一拳第九十六章 公與私,根本難不倒元輔先生!第542章 有內鬼,這是借刀殺人第一百七十二章 對付蠻夷,要用他們能聽得懂的方式第511章 元輔次輔,收收神通吧!第一百三十二章 你的命是不是命,你是不是人?第527章 百業農爲先,農興則百業興第494章 考成法,是天下官吏的自由第四十四章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第六十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二章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第490章 給大明當狗,是你想當就能當的?第537章 藩鎮糧餉在地化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贓不均、賞罰不明第527章 百業農爲先,農興則百業興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寧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第469章 大爭之世,強則強,弱則亡!第一百七十九章 王法?陛下的意志就是大明最大的王法!第一百八十章 李太后歸政,乾清宮大火第311章 一個考驗人心的小遊戲第二百六十四章 傲慢,是失敗的開始第三十三章 狼、虎、龍第二百五十八章 名義上的家人,變成真正的家人第513章 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第546章 壞就壞在,它不適合大明第554章 莫敢言,道路以目第四十八章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第二百三十六章 搗巢滅倭長策疏第334章 握緊手中的榔頭,敲碎他們的腦袋第517章 大明水師閱艦式第二百七十九章 朕出一千萬銀,圖謀世界之路第二百四十六章 難道,還有高手?第二百零四章 《勞動圖說》朱中興第二百四十八章 覓塞外良地營建營堡堅城第399章 天欲墮,賴以拄其間;道近隳,問誰第八十九章 給元輔先生一點小小的科學震撼第七十六章 瘦徐家,以肥天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拆門搬牀募軍餉,單刀赴會勸賊降第424章 不服就造反,上桌來賭命第491章 坑了他張居正,張居正還要說謝謝第370章 兩宋男兒戴簪花,人妖物怪齊卸甲第473章 朕這一生的成就,全靠自己努力第527章 百業農爲先,農興則百業興第312章 條陳務虛儒生共疾疏第400章 即便是天下罪之,那也是萬方有罪第292章 賤儒類犬第二百三十章 祥瑞新解第446章 氪金戰士VS血肉之軀第315章 文華殿裡,喜氣洋洋第345章 朕是亡國之君,爾臣非亡國之臣?第一百七十八章 兩廣縉紳無不懷念殷部堂第二百七十五章 戌時三刻夜襲敵營第488章 一個大明,都是王民第二百二十九章 至此,已是科學第二百一十七章 自作孽,不可活第四十三章 主少國疑,帝制之下的皇權缺位第468章 昇平一號蒸汽機第532章 禮法不能是新政的絆腳石第451章 殺人不一定要動刀第一百七十九章 王法?陛下的意志就是大明最大的王法!第二百零六章 不能帶陛下去青樓!第415章 萬曆朝特色王化道路第452章 大司馬這個保守派有點怪第三十三章 狼、虎、龍第406章 給泰西一點小小的大明震撼第二十二章 元輔,朕有疑惑第452章 大司馬這個保守派有點怪第九十三章 良言難勸該死鬼,慈悲不渡自絕人第一百零二章 元輔先生沒有這麼無能的弟子!第八十七章 當國者政以賄成,吏朘民膏以媚權門第八十三章 《矛盾說》已然大成,成書刊刻天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毀天下非官式書院,禁聚徒講學第二百二十章 如果這條路走得通的話,就走通了第四十二章 對小皇帝的考成第464章 拋開軍事威脅不談,推廣海外寶鈔第556章 誰掌握了海洋,誰就掌握了世界第472章 世界的參差不齊第534章 倭不能不平,但也不能全平第九十九章 朝廷不就是要稅嗎?我們交!第六十三章 民生困苦,纔是天下之大弊!第二百零九章 朱翊鈞的算學小課堂,開課了第一百九十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撤退轉進其疾如風第539章 伏闕,大明皇帝有罪於天下第二百六十六章 用蘿蔔刻一個倭國國王的印綬第二百八十三章 遷徙五千八百富戶至遼東充邊第二百四十章 火燒長崎第486章 一羣遠不如前輩的慫貨第348章 小善大惡,少殺一人,而多害千萬人第364章 在最後一個野人死掉之前,大明絕不第二百五十四章 有時候,反對,也是一種配合第五十一章 朕以皇帝的名義許諾第558章 可以報復,才能保護第519章 皇遁正字斬殺術第二百七十三章 吃幹抹淨不幹事第一百零九章 一步錯,步步錯第二百七十一章 我只是收買了仙姑的侍女第二百四十章 火燒長崎第一百二十五章 何嘗不是一種夫目前犯?第九十九章 朝廷不就是要稅嗎?我們交!